每個人的閱讀歷程,都堪稱一個人最核心的秘密。因為這歷程中往往包含了一個人精神世界成長與蛻變的軌跡。其中的思考、掙扎與享受都是一個人的私密體驗。
現(xiàn)在我們卻有幸,能夠窺見著名作家傅國涌先生的精神私密世界。他毫無保留地跟大家坦誠分享了他的閱讀經(jīng)驗。在他新編的《尋找語文之美》一書中你能夠巨細(xì)無遺的飽覽傅國涌先生在書海文字當(dāng)中徜徉的身影。
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算作是一個精神歷程的序曲。如果你也喜歡閱讀與書寫,不妨先從這篇序曲開始,了解一個同好之人的“尋找語文之美”的足跡吧。
尋找語文之美
一
我生之時,正是“文革”初起,山村寂寞荒僻,朝朝暮暮,唯面朝青山、背靠青山,堅硬的崖壁保持著千年萬年的沉默,在我出生之前六百四十余年,元代文學(xué)家李孝光還在與我家相去不到三五里的山洞讀書養(yǎng)氣,他的傳世之作《雁山十記》開篇寫的即是我家后門的石梁洞,他為橫亙空中的石梁感動,為生長其上紅如踟躇花的秋葉感動,六、七百年來山村幾乎沒有什么變動,一樣的貧瘠,一樣的冷清,野花自開自落,白云自卷自舒,唯有迎客僧,屹立在山谷間的那塊巨大石頭,在春花秋月、風(fēng)雨云霧之中迎來送往,目睹了徐霞客兩次進(jìn)山,目睹了林琴南、張大千、黃賓虹等寫生的畫客,目睹了蔡元培、張元濟(jì)、康有為、黃炎培他們的行跡匆匆。當(dāng)我生時,謝公嶺依然是進(jìn)入雁蕩山核心景區(qū)的主要通道之一。
山中歲月無古今,與六、七百年前,與沈括落筆寫《夢溪筆談》的八百八十多年前保持著幾乎相似的節(jié)奏,他的一句“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曾令少年的我多少次心生激動。山中的生活依然艱辛,山地多石子,沒有大片的沃土,只能種番薯,我小時候的主食就是番薯,不僅物質(zhì)的糧食匱乏,精神的糧食更為匱乏。自我幼時起就特別渴慕有字的讀物,沒有上過一天學(xué),卻因在教室外偷聽而識得不少字的母親,為滿足我的渴慕,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寧波的大舅舅家給我找一些小兒書來,那是我表哥、表姐們看過、殘缺不全常常沒有封面的。我記得我接觸的最早的一本小兒書就是《吳越春秋》,關(guān)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那是在我識字之前,我雖然看不懂,但一遍一遍地翻,母親、姐姐她們也一遍遍地講給我聽,內(nèi)容從小就滾瓜爛熟了。
《夢溪筆談》
作者: 沈括 / 校注 張富祥
譯者: 張富祥 注釋
版本: 中華書局 2009年10月
我的大舅舅李一瑾在寧波教育局工作,自我少年時代起,他就不斷地給我寄印刷品,從語文資料、語文報、到練習(xí)題和各種資料。第一本正式的課外書《歷代作家簡介》也是他買了寄給我的,我至今仍保存著這本書。那時我已上初中了。更早,大約還在我上小學(xué)時,1972年到1977年間,我母親每年冬天幾乎都要托大舅舅買下他們單位的舊報刊,加工以后用來包梨子,免得蚊子、蟲子叮咬。這便成為我每年一度的精神大餐,我貪婪地在大堆的舊報刊中狩獵,尋找我感興趣的文字,剪下來裝訂保存,從刊物上剪下來的《秦始皇傳》、《烏江東去》(關(guān)于劉邦項羽楚漢之爭)的歷史小說,以及《李愬雪夜入蔡州》,迄今仍保存得好好的,那是我一遍又一遍讀過的。去年,我與鄭也夫先生說起此事,他說其中一篇是當(dāng)年《學(xué)習(xí)與批判》上發(fā)表的,大約是文革后期辦的刊物。從《吳越春秋》連環(huán)畫到《朝霞》、《學(xué)習(xí)與批判》上剪下來的這些文章,培養(yǎng)了我最初對歷史的興趣,雖然它們帶著濃重的意識形態(tài)痕跡。但在一個封閉社會里,尤其在一個文化極度匱乏的山村,這些文字畢竟給了我最初星星點點的歷史知識。
二
崔衛(wèi)平老師曾經(jīng)寫過一篇《要多少好東西才能造就一個人》,說她童年時代偶然接觸到一套1958年的《民間文學(xué)》,她正是1958年生人。從那以后她開始了奇妙的閱讀之旅,直到譯出哈維爾、米奇尼克這些東歐轉(zhuǎn)型思想家的著作。
我小時候讀到過的東西雖然不足以建造起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卻激發(fā)了我對閱讀刻骨銘心的興趣,沒有讀物的日子是我難以忍受的。我知道書中有一個遼闊無邊、深不可測的世界,我眼前的世界卻是狹小、無趣、荒蕪、寂寞的,我要在書中尋求一個別樣的世界,一個充滿誘惑、挑戰(zhàn),可以救我脫離無聊、無趣、無情現(xiàn)實的另一世界。打小我就這樣相信。故鄉(xiāng)雁蕩的山水石頭樹木野花,和書上的點點滴滴,一同拓展著我的精神天地,我不知道將來往哪里去,我只想多讀書,越多越好。從小學(xué)四年級初次接觸《水滸傳》,到高一時,我差不多把當(dāng)時能找到的古典小說都讀完了,只是《紅樓夢》讀不進(jìn)去。那時我已讀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夢想寫一本更完整的《中國小說史》。
《中國小說史略》
作者: 魯迅
版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06年12月
1983年冬天對我是個重要的起點,《名作欣賞》《文史知識》這些期刊成為我的指路者,已故的徐志摩、聞一多、海峽對岸的余光中,他們的詩篇、散文就是這個時候開始進(jìn)入我的視野。王維李白杜甫、李賀李商隱、三蘇、辛棄疾李清照,我尤其偏愛的郁達(dá)夫、沈從文、黃仲則、蘇曼殊、納蘭容若,雪萊、拜倫、濟(jì)慈、歌德、莎士比亞、波德萊爾,泰戈爾、紀(jì)伯倫、屠格涅夫、東山魁夷等也都從此時起逐漸進(jìn)入我的生命中,進(jìn)一步我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和宗白華的《美學(xué)散步》吸引,甚至啃起了干澀的黑格爾《美學(xué)》、康德《判斷力批判》等。這些在我的筆記本中都留下了印痕。
1984年夏天,我第一次北京之行,在中關(guān)村的中國科學(xué)院宿舍住了十來天,那是我小舅舅李邦河的家,他是個數(shù)學(xué)家,當(dāng)時還不是中科院院士,但在拓?fù)湮⒎诸I(lǐng)域已嶄露頭角,深受吳文俊、陳省身等數(shù)學(xué)界前輩的賞識。我在他家廢棄的印刷品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份《中國詩中的時、空與我》,大喜過望。這份薄薄的只有十多頁的印刷品,是中國社科院文學(xué)所內(nèi)部出的《文學(xué)動態(tài)》,三十二年來我一直珍藏著,并一次次地閱讀,至少讀過幾十遍,每次重讀都有新鮮的感動,劉先生對中國古詩中的時空觀的理解,大大拓展了我對時空的認(rèn)識。
大約也是那個時候,我在一本散文雜志上讀到日本風(fēng)景畫家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他從一片樹葉看見的不止是時間的流變,季節(jié)的輪回,還有生命的盛衰,世界的起伏。以一葉見宇宙,畫家的心靈在文字之間流淌,令我一次次低回不已。余光中的《山盟》、《聽聽那冷雨》使我看到漢語穿越古典與現(xiàn)代的奇妙歷程,消失的唐宋可以在他的筆下明亮而略帶憂郁地復(fù)活。
《美的歷程》
作者: 李澤厚
版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9年7月
那時《名作欣賞》、《讀者文摘》上的許多文章都曾讓我欣喜不已。許達(dá)然是這樣遇到的,《初升之月的魅力》、《月夜的美感》是這樣遇到的,《審美與人的自由》、《天空紅得像馬賽曲》、《重訪卡普里》都是這樣遇到的,我將這些文章或全文抄錄,或剪貼成冊,或視為珍寶地收藏至今。這些都成為我生命中帶有體溫的記憶,已超越簡單的閱讀體驗,深入到生命的深處,化為了人生的一部分。一想到這些文字,我的少年、青年的時光就靜靜地停留在那里,仿佛院子中的橘花、茄花、絲瓜花、南瓜花還在悄悄綻放,白發(fā)的母親還在忙里忙外,籬笆外雞飛狗跳,苦楝樹上時不時掉落幾顆苦楝子,而我還在老屋樓上的小窗前,面對青山,讀呀寫呀。如果時光停留在1980年代,山中歲月雖然寂寞,我也樂意,母愛環(huán)繞著我,在燕子的呢喃或烏鴉的嘎嘎聲中,在對山外世界的渴望中,在帶著魔力的一頁頁白紙黑字間,時間日日夜夜地啃噬著我,帶走了我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時代。
我為魯迅《野草》中的文字所折磨,更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讀蕭紅的《呼蘭河傳》,這些活蹦亂跳的文字每次都讓我心跳不已——
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鉆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么黑暗的地方飛出來。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fā)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對面的土墻都會回答似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lǐng),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p>
在她的記憶深處,什么都是活的,有生命的。2012年1月初,我第一次去哈爾濱,最想看的就是蕭紅家的小花園,天寒地凍之中我到了面目全非的呼蘭河邊,一切都已改變,在蕭紅故居和蕭紅紀(jì)念館捕捉不到童年蕭紅生活過的氣息,呼蘭河不復(fù)是她的呼蘭河,讓我悵惘不已。
《呼蘭河傳》
作者: 蕭紅
版本: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年1月
一個偶然的機(jī)會,我在溫州新華書店的角落里買到一本特價書《人怎樣變成巨人》,不過是本兒童讀物,而且只是一套書中殘缺的一冊,我卻看得津津有味,我擁有一個缺乏兒童讀物的童年,沒有讀過童話,一開始接觸的就是成年讀物,過早地撞入了成人世界。這本書的文體,那些表述深深地吸引著我,和房龍的《寬容》帶給我的清新味兒是一致的。相隔三十年,我還常常想起書中說的——
布魯諾一生的結(jié)束不是人類的結(jié)束。因此布魯諾才那么勇敢地迎接了死亡。
我也曾一度沉浸在《天問》、《九歌》、《九章》和《莊子》的世界,在荒墳山和石椅上思接千載,在桉樹下用樹葉寫詩。那是1985年春夏時節(jié)。我的閱讀真正發(fā)生靜悄悄的革命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特別是1986年,我開始從叔本華、尼采走出來,走近盧梭、洛克、密爾、霍布斯、彌爾頓、孟德斯鳩、托克維爾,進(jìn)一步走近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歌德談話錄》和《原始思維》、《野性的思維》也是這個時候激起了我的興趣。馬克斯·韋伯和湯因比給我?guī)淼恼鸷?,讓我久久難忘,我在他們的著作中看見了一個高遠(yuǎn)的天空,看見了人類走過的崎嶇曲折的道路,也看見了人類一路上灑下的汗水與智慧。
十年前,我應(yīng)約寫過一篇《星星的思想可以與太陽媲美》,回顧了我少年以來三十年的閱讀史,題目起源于1986夏天寫的一句詩:
星星的思想
開始與太陽
媲美
我于1983年冬天到1984年上半年,曾在雁蕩三折瀑下住過,純凈的山水給了我一個讀書養(yǎng)氣的好地方,特別是春夏之交桐花開落,滿樹的繁華和滿地的繁華,潔白的桐花與三折瀑一起,給我的心靈注入的生命能量,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單純的審美感受。我的詩句就是對那段時光的懷想。
三
1978年,我翻越謝公嶺到雁蕩中學(xué)上初一,開始在練習(xí)本上做一些讀書筆記,主要是把寫景的段落抄在本子上,真正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xí)慣已經(jīng)是1984年,從那時起,整個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也就是我瘋狂讀書的一二十年間,我做了大量的筆記,保存下來的還有好幾十本。1989年初春,在通往縣城的公路上丟失的一袋筆記本和日記本,成為我半生之痛。
去年,回到故鄉(xiāng)山村的老屋,翻到一冊1986年前后的筆記本,驀然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抄寫的一些文章真是美啊,即使三十年后讀來依然心動不已。三十多年來,正是這些滋養(yǎng)過我、感動過我、激勵過我的文字,陪伴我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階段,也繼續(xù)陪伴著我,她們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看著自己當(dāng)年的筆跡,滿心歡喜,滿心感恩。不正是我手抄的這些文字,我剪貼的這些文字,成全了我,讓我得以繼續(xù)在精神上存活嗎?事實上,正是她們構(gòu)成了我心靈史、精神史重要的一部分。我跟親近的朋友說起這些舊筆記本,他們建議我編一本書,分享給更多的年輕人,建議書名就叫“一個人的語文”。自去年9月起,我就認(rèn)真思考這件事。今年上半年,終于初步編成了上冊。她們是我從小到大留下的讀書痕跡,是我一個人的閱讀體驗,是我生命中的相遇。去年在江西弋陽的《教師博覽》首屆閱讀論壇上,我講《人生最美是相遇》,首先就是人與書的相遇,一個人一生遇到什么樣的讀物,他就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滿懷感念的是,這些讀物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在漫長的時光中將我從精神的幽暗中帶出來,帶進(jìn)光明之地。我愿意編出來分享給這個時代的少年和青年。
《美的相遇》
作者: 傅國涌
版本: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7年6月
從2015年以來,我就為書名而糾結(jié),想過《隨便翻翻》、《開卷有益》、《大哉語文》等,都覺得不夠恰當(dāng)。我甚至想過用《清風(fēng)不識字》為題,在白馬山上,一日凌晨被鳥聲喚醒,我又說起“清風(fēng)不識字”,妻子忽然提醒我,何不就叫“翻書”,我大喜過望,這正是我尋找已久卻沒有找到的書名,清風(fēng)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我一次次想到這一詩句,卻沒有想到《翻書》,至此豁然開朗。
翻書,我首先想到的是魯迅先生的《隨便翻翻》,小時候見過一個很薄的連續(xù)讀物,似乎就叫《隨便翻翻》。
翻書,也正是我大半生翻了許多書,才會將這些帶著自己生命體驗的文章匯編在此。
翻書,在某種意義上翻轉(zhuǎn)了長久以來世人對語文的習(xí)慣性認(rèn)識,我之理解的語文不僅是語言文學(xué),而要更為遼闊,更為高遠(yuǎn),更為深不可測。我的框架不只是打破了文體界限,也打破了學(xué)科界限,古今中外、文史哲科,文言白話,舊詩新詩,散文小說,學(xué)術(shù)論文,獨白對話,皆可收入,以語文之魂,而不是語文之形來統(tǒng)領(lǐng)每一個主題。
《尋找語文之美》
作者: 傅國涌
版本: 鷺江出版社 2017年7月
我試圖透過這些文章袒露我的人文世界是怎樣一步步被拓寬的,我的文明視野是怎樣被打開的,我的精神天地是如何被建構(gòu)起來的,這也正是我在漫長的時間中蜘蛛結(jié)網(wǎng)的過程。以這些文章為證,一條幼稚走向成熟的脈絡(luò)是清晰的。我感謝這些文字帶領(lǐng)我這一生,滋潤我這一生。
最后,出版社的編輯們?nèi)×恕秾ふ艺Z文之美》這個書名,但我還是再次想起“清風(fēng)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書中雖無黃金屋,書中亦無顏如玉,但書中隱藏著通向一個“善托邦”的千絲萬縷的線索,書中埋下了許許多多人之為人的伏筆,從少年到白頭,一書在手,心中即安,安頓心靈,尋找未來。這本書不過是我一己的生命體驗,埋藏著我五十年人生最珍貴的部分,我之敝帚自珍,固然有私心,我卻愿意將私心敞開。如果說教育就是智力操練、身體操練和心靈操練,我將翻書視為心靈操練的重要方式,在這個智力操練一家獨大、心靈操練被扭曲或漠視的時代,我感謝愿意接受《尋找語文之美》的讀者,我們一起繼續(xù)翻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