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是紙張發(fā)明之前,中國古人最主要的文字書寫載體之一。一般來說,以竹制的稱為“簡”,以木制的稱為“牘”;或細條形的稱簡(簡札),方形的稱牘(方牘),簡和牘合稱作“簡牘”。簡牘的吉光片羽中記錄的是泱泱中華文明對世界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簡牘中蘊含、保留、書寫、敘述了輝煌中華兩千多年前在絲綢之路上的動人故事、真實事件、智慧光芒。
本文介紹了一枚1990年出土于懸泉置遺址的木簡,簡文記載了敦煌玉門都尉“忠”赴任時,于建平四年六月十三日在懸泉置停留的記錄。
木簡(簡號Ⅰ90DXT0112②:18)
1990年出土于懸泉置遺址。木簡一枚(簡號Ⅰ90DXT0112②:18),該簡完整。長23.4、寬1.8、厚0.2厘米,松木材質(zhì)。正面兩行書寫。此簡為傳信簡,簡文記載了敦煌玉門都尉“忠”赴任時,于建平四年(前3)六月十三日在懸泉置停留的記錄。現(xiàn)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這條簡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理解。簡文前一段是御史中丞“憲”根據(jù)制詔侍御史起草的有關玉門都尉“忠”的任命文書,隨后御史大夫“延”將此文書完全抄錄和簽發(fā),給持傳人“忠”開具過所證明,為“忠”和隨行人員提供相應的傳舍條件。簡文最后一句“六月丙戌西”,是指建平四年六月十三日玉門都尉“忠”經(jīng)過懸泉置后繼續(xù)向西前往玉門關赴任的記錄。
此條簡文中出現(xiàn)的“御史中丞”和“制詔侍御史”均屬兩漢時期的中朝官吏名稱。《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nèi)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敝圃t侍御史作為皇帝身邊的近侍秘書,主要負責將皇帝詔旨制成規(guī)范文書。至于玉門都尉,是漢代敦煌郡下設的玉門都尉一職?!稘h書·地理志》敦煌郡“龍勒縣”條下云:“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p>
延伸閱讀
咽喉鎖鑰—西漢時期的玉門關
玉門關,作為漢唐時期中原王朝與西域往來交流的重要關隘,在數(shù)千年的歲月中承載著太多歷史情感和文化精神,引得無數(shù)文人騷客為其慷慨放歌。其中尤以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最為膾炙人口,為后世傳唱。然而西漢時期玉門關究竟在何處?從其提出疑問至今就一直爭論不休,未有統(tǒng)一結論。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觀點是“東西遷移說”。法國漢學家沙畹根據(jù)《史記·大宛列傳》中貳師將軍李廣利初伐大宛失敗后,漢武帝下令“使使遮玉門,……貳師恐,因留敦煌”的記載,認為武帝太初二年(前103)以前的玉門關最先設置在敦煌以東,隨后才西遷至今天敦煌西北之小方盤城。在此說法基礎上,后世學者不斷論證補充,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影響。
第二種觀點是“小方盤城說”。即自漢武帝太初年間以來玉門關就是在小方盤城,從未有過遷移。如夏鼐、向達等學者,他們利用漢唐傳世史料與出土簡牘的記載,證明玉門關始置于敦煌以西,小方盤城是其玉門都尉的治所。
第三種觀點是“馬圈灣說”。陳夢家先生認為玉門關始置于敦煌以西,小方盤城并非玉門關城本身,而是玉門都尉的治所,并進一步推測玉門關口應在小方盤城之西或西北,即T11—12之間或T13—14a之間,也就是馬圈灣遺址所在處。
隨著敦煌西北烽燧遺址的考古調(diào)查的進展和敦煌小方盤城、馬圈灣遺址簡牘中大量出入關的記錄,使玉門都尉府和玉門關的位置逐步清晰。張德芳先生認為《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李廣利傳》所謂“使使遮玉門,留屯敦煌”,只是當時李廣利上書和漢武帝下詔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錯位,而不是導致玉門關位置發(fā)生東西遷移的原因。小方盤城周圍長城、烽燧密布,兩漢時期又與疏勒河相距不遠,水源可以得到充分補給,是能夠起到“隔離內(nèi)外,稽查出入”的作用。這也基本證明了小方盤城遺址,就是西漢玉門關所在。
漢代玉門關遺址 | 圖源網(wǎng)絡
關于小方盤城遺址,其位于東經(jīng)93°52'、北緯40°21'之敦煌市西北九十公里處的東西向狹長沙石臺地上。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曾先后兩次考察敦煌西北的漢塞遺跡和漢代長城烽燧遺址,并在其所繪的敦煌地圖上編號為T1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號為D25)。隨后1944年,西北科學考察團考古組夏鼐和閻文儒先生到敦煌長城線勘察時,在小方盤城臺地上發(fā)掘出有“玉門都尉”的半截簡和木簡削衣、麻繩、碎氈片等物品。到了1979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與敦煌縣文化館合作,對敦煌以北的漢代長城烽燧進行了大規(guī)??茖W考察,并對小方盤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馬圈灣烽燧遺址進行試掘。199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小方盤遺址維修過程中,再次出土簡牘380余枚。2014年,玉門關遺址又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在明確小方盤城為兩漢時期玉門關所在之處后,那么彼時玉門關的駐防情況又如何呢?西漢時敦煌郡轄境共有四個都尉,北部自西向東分別是玉門都尉、中部都尉和宜禾都尉,南部有陽關都尉。其中,玉門都尉下有大煎都和玉門兩個候官。大煎都候官的防線呈Y字形,沿疏勒河尾閭西走到榆樹泉盆地。根據(jù)出土漢簡的記錄,大煎都候官下屬有:大煎都候長、萬世候長、廣武候長、步昌候長等;有大煎都士吏、步昌士吏;有斥地候史、獲虜候史、廣昌候史等。
玉門候官駐地在大煎都候官之東,從顯明燧到到倉亭燧,東西35公里左右。此外,根據(jù)1979年出土的敦煌馬圈灣漢簡記載:玉門部士吏五人,候長七人,候史八人,隧長廿九人,候令史三人。(馬·806)
玉門候官下設掾?qū)儆惺坷?、候史、隧長、候令史合計52人。從現(xiàn)在遺留情況來看,玉門候官所屬有顯明燧、北戈壁墩、二十里大墩、牛頭墩西南墩、牛頭墩、后坑墩(臨要燧)、馬圈灣烽燧、鹽池灣墩(廣漢燧)、墩子灣墩、當谷燧、鹽池墩(遠望燧)、賊娃子泉東北墩、北苦溝南墩、西泉西墩、西泉墩、西泉東北墩、倉亭燧等17座烽燧和小方盤城(玉門關)、大方盤城(河倉城)兩座城障。
至于玉門關的得名由來,傳統(tǒng)觀點均以玉門關當西域孔道,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除此說法之外,鄭炳林先生在翻閱敦煌馬圈灣漢簡和懸泉漢簡后發(fā)現(xiàn):兩漢時期玉門關并無西域販運玉石的商人經(jīng)由玉門關進入敦煌,以及玉門關征收西域商人玉石關稅的記載。因此,玉門得名可能與史籍中“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相持于成皋失利,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的記載有關,也就是說玉門就是“成皋北門”,城的北門俗稱“玉門”,又稱之為兇門。漢唐出兵打仗,稱之為鑿兇門而出。并由此推斷:玉門關應是一座北面的關隘,是一個軍事性質(zhì)的塞城。此外,從《漢書·西域傳》的記載來看,西域諸國使者行經(jīng)的關隘都是陽關,而投降西漢政府或與軍事有關的行為必須在玉門關外等待批準,沒有得到西漢政府的同意不能隨便入關。譬如懸泉漢簡中關于“歸義大月氏”的記載:府移玉門書曰:降歸義大月氏聞須勒等。
此簡記載了敦煌郡行文給玉門關長官,讓歸降的大月氏聞須勒等經(jīng)由玉門關進入敦煌。歸降作為一種軍事行為,只能由玉門關進入。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玉門關是具有軍事性質(zhì)的關隘,那么玉門關為“北門之關”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兩漢時期,玉門關不僅是中原王朝守衛(wèi)邊塞的軍事關隘,同時也是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書·西域傳》云:“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苯裉煳覀儑姨岢龉餐ㄔO“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也正是基于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開拓與對外交流。隨著我國同絲路沿線國家的逐漸聯(lián)系發(fā)展,古絲綢之路將會迸發(fā)出新的生命力。而以玉門關為首的絲路咽喉,也必將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彰顯它的歷史文化價值,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轉(zhuǎn)刊自甘肅簡牘博物館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