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陳懷宇:動物史研究的源流與旨趣

2022年9月25日,“浙江大學支遁人文講座”第18講暨“亞洲文明講壇系列”第17講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與線上平臺同步舉行,主題為“動物史研究的源流與旨趣”。

2022年9月25日,“浙江大學支遁人文講座”第18講暨“亞洲文明講壇系列”第17講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與線上平臺同步舉行,主題為“動物史研究的源流與旨趣”。由陳懷宇教授主講,浙江大學歷史學院(籌)常務副院長孫英剛教授主持。

陳懷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歷史、哲學、宗教學院與國際語言文化學院合聘副教授,河南大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訪問研究員。陳教授學術興趣廣泛,涉及佛教史、絲綢之路史、近代學術史等領域,在《歷史研究》《唐研究》、BSOAS、JAH、JAS、JRAS 等海內(nèi)外權威期刊發(fā)表論文、書評近百篇。近年來,陳教授致力于推動動物史研究,出版著作《動物與中國政治宗教秩序》等中、英文論著數(shù)種,新書《虎蛇之地:在中國中古宗教中與動物共生》(In the Land of Tigers and Snakes——Living with Animals in Medieval Chinese Religions)即將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懷宇教授新出英文著作


本次講座主要有三部分內(nèi)容,以圖文結合的生動形式展開敘述。

一、什么是動物史

在講座第一部分,陳懷宇教授對“動物史研究”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首先指出本次講座所探討的“動物史(Animal History)”或許應該稱為“新動物史(new Animal History)”,因為它是受到人文學科新興的“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啟發(fā)。而現(xiàn)在的“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并非傳統(tǒng)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學(Zoology)”。傳統(tǒng)意義上的“動物學”只是單純地將動物當作研究或解剖對象看待,而“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是一種受到學理邏輯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而發(fā)生轉向的動物研究,其更偏重于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尤其與環(huán)境人文、生物倫理關系密切,試圖重新看待和反思人類與動物共享的歷史。其中,關于“動物史研究”之中“動物”的定義,亦與以往研究指向的單純自然界的非人類動物(nonhuman animals)有所不同,不僅包括現(xiàn)實中存在的動物,也包括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由人將現(xiàn)實經(jīng)驗進行藝術加工而創(chuàng)作出來、思維創(chuàng)造或者心理上存在的動物。

電影《阿凡達》塑造的動物


二、動物史興起的源流

在講座第二部分,陳懷宇教授指出,“動物史研究”的興起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是內(nèi)在理路、外緣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內(nèi)在理路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歷史學、宗教學的研究轉向。在二十世紀史學史層面,正如戴維斯(Natalie Z. Davis)指出的,歐美史學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現(xiàn)三次轉向,使得學界更為關注那些以往研究較為忽視的群體,分析其對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貢獻。在此背景下,階級、性別、物種成為學術研究的新概念,史學研究的視角得以重新轉換。在宗教學層面,則出現(xiàn)“物質(zhì)主義轉向(materialistic turn)”與“情動轉向(affect turn)”,從而將人們的視野轉而聚焦于身體、物品及其物質(zhì)性的研究,以及身體與情感在超越文本之外的動能作用。在外緣因素方面,則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惡化與生態(tài)危機的影響。由于經(jīng)濟全球化、城市化發(fā)展、工業(yè)化擴張而引發(fā)的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危機,以及動物生存空間被壓縮等一系列問題,使得社會保護動物的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動物,重視其歷史上的作用。同時,高度量化、實驗性科學體系的建立,也使得學界建立了一套更具體系、現(xiàn)代化的學術研究模式。由此,“動物史”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應運而生,成為一門新興學問。不過,不同學者受不同具體理論思潮的影響,其思考角度亦不同,導致他們對于“動物史”研究的認識也有一定差異,除一般性表述動物史(Animal History)外,還有“歷史動物研究(Studies on Historical Animal)”“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人與動物研究(Human-Animal Studies)”“批判動物研究(Critical Animal Studies)”“人類動物學(Anthrozoology)”“環(huán)境人文學(Environmental Humanities)”等。陳教授回顧了歐美啟蒙運動以來學術史發(fā)展的歷程,指出動物史的前身自然史在十八十九世紀興起的歷程,以及在二十世紀逐漸被科技史取代的發(fā)展過程。

“動物史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勃然興起,其標志便是基恩(Hilda Kean)《動物權利:自1800年以來英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化》以及瑞特沃(Harriet Ritvo)《動物產(chǎn)業(yè):維多利亞時代英格蘭的英格蘭人與其他眾生》這兩部著作的出版。隨后,“動物史研究”便引起了學界的初步重視,成為新興的研究方向,2000年以后相繼出現(xiàn)了一系列值得重視的著作,例如2002年由學者柯林斯主編的《古代近東動物史》、2006年由動物學倫理瓦爾多和基督教神學研究學者帕頓合編的《主體之交融:宗教、科學與倫理中的動物》等等。

陳懷宇教授提到,目前關于動物史研究的思路更加成熟、完善。英國學者法吉(Erica Fudge)將主要研究思路總結為以下三條路徑:智識史(Intellectual history),側重探討人類如何理解和書寫動物并用之來建構中世紀人類的自然觀和宗教秩序;人文史(Humane History),側重從動物的角度來討論人的生存處境和狀況;整體史(Holistic History),在討論人與動物的傳統(tǒng)研究理路基礎上,又從動物的角度去重新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從而分析動物如何參與并塑造人類的社會、文化生活,并幫助人類重新定義自己。隨著此階段各種語言的相關論著層出不窮,學者們開始對這些動物史研究進行自覺的總結和反思。

基恩的著作


瑞特沃的著作


三、動物史研究的發(fā)展與思考

在講座第三部分,陳懷宇教授指出,隨著動物史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一些學者已不滿足于將動物史研究的重心放在不同歷史時期人與動物的共生關系上,而是試圖探討甚至強調(diào)動物作為歷史主體及其在歷史上起過的決定性作用。有學者指出,普通動物出現(xiàn)的歷史遠遠長于人類出現(xiàn)的歷史,可以定義為動物的生命體在震旦紀(埃迪卡拉紀)即已出現(xiàn),而在寒武紀時期獲得爆發(fā)性發(fā)展。換言之,至少在距今五億五千萬年前,動物世界已逐漸成型。而人類的出現(xiàn)則晚得多,最早不過距今兩百萬年而已。就這一點而言,動物史的研究范圍或許也應該包括史前時期動物生存狀況以及早期動物發(fā)展對后來人類出現(xiàn)的意義層面。這不應該僅局限于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思路,更應該進入人類學家和動物史學家等領域的視野。誠然,歷史學的“動物轉向”對于去人類中心主義意義重大,這開辟了“后人類史學”的新路徑。

動物史興起以后,對歷史學的各個層面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比如根據(jù)研究者所在領域不同,動物史學者所關心的具體議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多個層面:政治史層面,動物作為狩獵、寵物、禮品的角色;軍事史層面,象、馬的軍事作用;社會史層面,寵物的角色;宗教信仰層面,意識、宗教活動中動物遭遇、動物象征;宗教史層面,文化消費、社會構建、儀式表演中的動物角色;文化史層面,象征、狩獵、馴化、娛樂、科學、哲學、藝術之中的動物;醫(yī)學層面,動物實驗以及與動物相關的傳染病學;后人類史學層面,新物種出現(xiàn)帶來的挑戰(zhàn)、人類社會組織與倫理道德亟待完善等。

狩獵圖像中的動物


壁畫中的鸚鵡與人


動物與祭祀儀式


隨后,陳懷宇教授進一步指出, “動物史研究”的現(xiàn)實關懷對我們傳統(tǒng)的議題也有著深刻影響,例如對政治史、經(jīng)濟史、軍事史以及日常生活史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有助于啟發(fā)我們?nèi)ブ匦抡J識和思考傳統(tǒng)的議題,因為動物本身對于人類政治、經(jīng)濟、社會各方面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動物研究本身,實則是研究人與動物之間的權力關系,這也是一種政治史。

陳懷宇教授表示,由于“動物史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研究仍有尚待反思、改進之處。在理論層面,基恩的“動物史研究”提出一系列反思:一、人是否可以認知動物的感受和經(jīng)驗,并通過這種感受和經(jīng)驗來感受動物的行為;二、動物是否具有能動性,能否通過其在社會和地理環(huán)境中的存在對社會施加影響;三、動物在歷史上只是作為人類文化的再現(xiàn)出現(xiàn)還是具備自身價值的生命?然而,這些問題卻難以解答。陳教授以宗教學領域內(nèi)的動物是否可以體會到神圣感進行舉例。比如,人類在宗教社會中創(chuàng)造出神圣空間,進入這樣的空間會產(chǎn)生對神圣的敬畏感,那么動物是否會產(chǎn)生這種敬畏感?動物是否有宗教或者儀式?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單純從文獻學出發(fā)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動物本身沒有留下記載。如今,在實踐層面,很多學者的研究視角愈加開闊。例如疫情以來,許多學者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關注“人、獸共患病”“動物對人類疾病的影響以及疾病的傳播”等議題,并在此基礎上反思過去的人類歷史中,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動物如何參與人類歷史,致力于動物對人類歷史的沖擊等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等。不過,現(xiàn)有的研究仍偏重于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特別是哺乳動物的研究,關于無脊椎動物、海洋生物與人類關系的研究仍較少。故而,“動物史”研究仍是任重而道遠。陳懷宇教授提及不久前召開的第23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該會議于2022年8月21日在波蘭的波茲南市舉辦,第一場的主題發(fā)言便是“動物史和人類史的交互演進”(Intertwined Pathways: Animals and Human Histories),分別由“動物的主體性”“人類記錄中的動物”“動物的展現(xiàn)”和“野生和家養(yǎng)動物的管理”這四部分組成,此次會議討論較充分地揭示了目前動物史研究的特點,有助于讓中文學界的讀者了解當代動物史研究的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趨勢。(可參閱《史學流派的消失和融合:第23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觀感》)

《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增訂本(2020年;增加了一些關于方法論的論文)


陳懷宇教授指出,近年來“動物史研究”開始在國內(nèi)逐漸興起,但目前國內(nèi)還沒有一套關于“動物史研究”的系統(tǒng)性學術體系,較之于歐美國家“動物史研究”相對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和學術網(wǎng)絡來說還很不成熟。陳教授介紹了漢語學界有關動物史出版的現(xiàn)狀,在期刊層面,他提到在《澳門理工學報》主持“動物研究專題”專欄,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以動物史為主,但不限于歷史,也包括從文學、哲學、倫理學角度進行的動物研究。另外李鑒慧教授主編的《成功大學歷史學報》動物史專號,以及陳教授主編了《世界歷史評論》“歐亞歷史上的動物”專號。不過,相關研究方興未艾,目前,陳教授負責主編了光啟書局肖峰編輯策劃的光啟“動物與人”叢書,已經(jīng)出版了第一種,即段義孚先生的《制造寵物》,叢書將陸續(xù)刊出一系列關于動物史研究的中外著作。

孫英剛教授對講座作了精要的點評,他表示:陳懷宇教授把動物史研究的源流和旨趣放在一個宏大的近代學術發(fā)展脈絡內(nèi)展開,從自然史到科技史,再到新文化史,包括未來出版計劃的分享,將這些原本零散的信息串聯(lián)在一起,不僅促使我們對動物史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為我們厘清了相關近代學術研究理路,為未來研究的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講座接近尾聲時,線上、線下參與者就“人與動物之間情感的研究以及相關醫(yī)療衛(wèi)生發(fā)展情況”“歐美狼人與中國虎人的對比”“壁畫動物的研究”“動物考古學”“動物史在絲綢之路上的中外物質(zhì)文化交流”等問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陳教授鼓勵大家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還應注重挖掘回鶻文、粟特文、波斯文等史料中的動物記載,并且在動物史研究過程中,多向人類學等其他學科借鑒,還要注意文獻以外其他材料的影響,比如對儀式的研究等。對于動物史從小到大的成長,陳教授用《指環(huán)王:力量之戒》中的情節(jié)加以說明,語重心長地說道:“就同精靈、矮人、人類不同族群在漫長的黑夜中共同反抗邪惡勢力、彼此尋找的過程一樣,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也在共同的學術興趣指引下走到一起,最終形成學科間的交流和匯聚?!?/p>

(本文經(jīng)主講人審定)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