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9月19日,英國已故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葬標志著一個全球性的歷史時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許紀霖邀請上海政法學院的青年學者鄭非與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徐曦白圍繞這一事件,探討女王國葬背后的英國政治與文化。
主持人:在歐洲有一種說法:國王有兩個身體,一個是他的肉身,另外一個是精神的身體,而精神的身體恰恰代表了英國。英國作為全世界最老牌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女王不僅僅代表著她的個人,也代表著英國乃至大英帝國的國家與帝國的象征。
我就想起了戴安娜王妃的葬禮。當然,戴安娜王妃的葬禮并非國葬,而是享有準國葬規(guī)格的貴族葬禮。王妃的葬禮更加傷感,也更具有藝術性。當時的首相托尼·布萊爾朗讀了哥林多前書第13章,英國廣播公司合唱團演唱了朱塞佩·威爾第的《安魂曲》,戴安娜的朋友埃爾頓·約翰為英國玫瑰重新譜曲了《風中之燭1997》,整個儀式充滿了悲傷的格調(diào)。反觀這次女王的葬禮儀式則莊重得多,完全是兩個風格。戴安娜的葬禮更具有一種貴族性,但女王的葬禮代表了最高的、至尊的王家風范。
徐曦白:如果將女王的國葬和戴安娜的葬禮相比,英國民眾在氣氛和情感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在戴安娜的葬禮上,民眾感到尤為悲傷,因為她的離世非常意外,并且是在巴黎的交通事故中去世,很多人對此無法接受。也有許多民眾覺得她在王家受了委屈,包括她和查爾斯王子離婚;在她去世后,王室對于民眾的悲痛又沒有做出足夠的回應。所以當時參加葬禮的民眾,其實是帶著特別強烈的悲傷和憤怒,甚至還有對王室的一些不滿。這次國葬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英國人滿臉笑容,情緒相對放松,因為他們覺得女王的一生非常圓滿。從她出生到1952年繼承王位,再到她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包括她最后沒有經(jīng)歷特別大的痛苦安詳離世,她的人生很圓滿。所以很多英國人帶著類似中國喜喪的感覺:我們不僅是來哀悼女王,也是要慶祝她這一生的成就,兩次葬禮的氣氛是截然不同的。
另一個區(qū)別是,雖然戴安娜的葬禮不是國葬,但其實是比照國葬標準舉行的。因為當時沒有人預料到戴安娜會去世,而英國王家此前一直在演練的,其實是女王的母親的葬禮,最后就按照演練的規(guī)格來舉行了葬禮。另外戴安娜葬禮上請來的不是各國元首,而是很多跟戴安娜有交際的時尚人士和流行音樂界人士。此外,因為戴安娜當時已經(jīng)不能算是王室成員,所以她的靈柩沒有放在白金漢宮。
主持人:我也注意到了兩次葬禮之間的一些區(qū)別。首先是送葬民眾的年齡區(qū)別,為女王送葬的英國民眾多是中年或以上。而為安娜王妃送葬的民眾則以中青年為主。第二是心情不一樣,在運送女王的靈柩的過程中,沿途的民眾都在鼓掌,他們覺得女王這一生還是比較圓滿的,這也是對女王所經(jīng)歷的這段英國歷史的肯定。與其說他們是在和女王告別,不如說是在和女王所代表的這段英國70年的歷史告別。
兩次葬禮展示了兩種不同的風格,都造成了世界性的影響。在我看來,儀式背后可以看出很多東西。民眾對一個國家的認同感是通過儀式得以強化的。儀式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對國家的認同感恰恰是通過周期性的儀式,比如說國慶、女王生日、王子結(jié)婚,國王去世等重大的儀式來得以強化的。這一次,英國又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它身上。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主持人:許多人對英國至今還保存著君主立憲制感到好奇。雖然英國是近代憲政國家最早的發(fā)源地,但它依然保留了虛君共和制。事實上,女王在位期間,民眾對于“英國是繼續(xù)保持君主制還是改成共和制”這一問題存在分歧。在英國,據(jù)統(tǒng)計有30-40%的年輕人覺得應該改為共和制。那么,大部分英國民眾為什么會接受君主制的存在呢?
鄭非: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提出另一個問題:英國是不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剛才許老師說英國是君主立憲也是虛君共和,但君主立憲制與虛君共和制并不相同。君主立憲原本的含義,是君主依憲而治。君主仍然掌握強大的行政權力,他有外交上與人事上的任命權,對政府人士有著極大的影響,甚至能干預立法。但是君主在行使權力的時候,要受到憲法的限制。君主立憲制的原意更像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威廉皇帝跟國會之間的關系:具有強大的行政權力,有一個輔佐他的國會。但現(xiàn)在英國的制度,所謂的虛君共和,其實已經(jīng)跟原本的君主立憲制有了很大的偏離。
我覺得英國王室之所以能保存到現(xiàn)在,跟它放棄君主立憲制有很大的關系。它放棄了強大的行政權力,把權力局限在一個比較模糊的定位上面,正因為它主動從這個角色上后退,英國的君主制才得以保持。當然也有某種質(zhì)疑,既然英國的君主已經(jīng)是虛君了,那為什么還要保留君主?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這是傳統(tǒng)。英國人比較重傳統(tǒng),所以要保存這一制度。第二種解釋是,這是酬功,因為英國王室主動從君主立憲制后退了一步,為了欣賞這種讓步,我們進行某種契約式的交換,用王室的長久來交換權力讓渡。第三種解釋是,因為英國的君主沒有君主權力,它的模糊性使得王室具有保存價值。
當?shù)貢r間2022年9月19日,英國溫莎,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靈柩的送葬隊伍沿著長路到達溫莎城堡,在圣喬治教堂舉行下葬儀式。
徐曦白:如果我們追溯君主立憲這個詞的源頭,會發(fā)現(xiàn)它差不多是在19世紀早期和中期才產(chǎn)生的。如果按照當代政治學的政體分類去劃分,確實存在兩種不同的“君主立憲”。一種是剛才鄭老師提到的,二元制的君主制,由君主和底下的行政機關共同管理,例如明治時期的日本,以及19世紀末的德國,這些國家的君主保持了非常大的行政權力,甚至有立法權力。
第二種則接近于英國的情況:君主已經(jīng)完全沒有立法和行政權力。但這種情況也是經(jīng)過演變形成的,在傳統(tǒng)上我們認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原則是在1688年-1689年光榮革命期間確立的,當時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但英國的《權利法案》,和美國與法國的《權利法案》不同,美、法的《權利法案》規(guī)定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權力關系;而英國的權利法案則規(guī)定了議會和君主之間的權力分配,包括王室不能干預法律的制定,必須定期召開議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以隨便干涉或逮捕普通民眾,沒有經(jīng)過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等等。此外,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進一步規(guī)定:誰來繼承王位,不是由王室完全決定的,也不是靠世襲血統(tǒng)決定的。因為在光榮革命時期,在一眾王室后裔中,威廉和瑪麗并不是血緣關系最近的繼承者。所以《王位繼承法》確定了議會有權決定由誰來繼承王位、以什么樣的條件繼承王位。我們通常認為1689年和1701年這兩部法案,基本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的框架。
但是,光榮革命之后,英國國王依然有著很大的權力,也就是所謂的王家特權,例如他可以去任命內(nèi)閣大臣,然后通過任命內(nèi)閣大臣的形式,來操縱議會的立法日程。再比如向其他國家宣戰(zhàn)、媾和的權力,還有赦免或封爵的權力。這些權力在18世紀和19世紀逐漸縮小,從一開始由君主主動指定內(nèi)閣大臣來行使,到最終,國王放棄了反對權,只能被動地接受大臣提出的建議,并批準相關的法案。所以,一開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其他國家的二元君主制存在一定相似性。但是,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統(tǒng)治的晚期,英國基本上形成了所謂的“虛君共和”,王室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符號象征?!疤摼埠汀边@個詞也是梁啟超在辛亥革命時期觀察了英國君主后發(fā)明出來的,英文中并沒有這種提法。梁啟超意在強調(diào)英國的君主沒有任何實權,跟日本、德國的君主都不一樣。
主持人:我在想,英國保留虛君共和至少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在于,國家是要有肉身的,要有具體的人代表國家。在英國國家被國王人格化了,民眾對國家的忠誠體現(xiàn)在對國王的忠誠上。這點和美國與法國不一樣。法國大革命以后,由誰來代表國家意志(general will)?國民議會雖然代表了國家意志,但它并沒有一個具體的人格。由于議會的存在,法國總統(tǒng)也不能完全代表國家。在美國,憲法是美國的國家權威的象征,而在權力上,實行的是三權分立,但在英國,國家的象征非常明確,就是國王或女王,這使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可以落到實處。但王室沒有實權,只有權威。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說過,權威和權力是不一樣的,歐洲的傳統(tǒng),從古羅馬開始,二者就是分離的,古羅馬帝國的權威在元老院,權力是由人民選舉出來的執(zhí)政官。今天的英國,國家的權威是國王或者女王,行政權力歸于議會以及首相為首的執(zhí)政黨內(nèi)閣。
女王作為國家權威的象征,是超越黨派政治的,奉行行政中立。權力屬于政府,但權威歸屬于國家。國家和政府是分離的,國家超越了具體的黨派政治。議會辯論也有相關的規(guī)矩,辯論者發(fā)言說話、陳述的方式不是沖著對方,而是向女王,向一個第三者陳述,因而避免了過分的言辭沖突。即使你是執(zhí)政的首相,哪怕是丘吉爾、撒切爾夫人,只有權力,沒有權威,首相之上,依然有一個更高的權威存在。國家一旦發(fā)生政治危機,也只是權力危機,國家的權威不會動搖。執(zhí)政黨的權力會犯錯,這很簡單,通過選舉換一個首相或執(zhí)政黨便是,但國王作為虛君,國家的權威堅如磐石。
雖然女王是虛君,其實也未必完全是虛。你們是否注意到葬禮上的這一現(xiàn)象:王室成員,除了已經(jīng)失去王室身份的安德魯和哈里,其余包括查爾斯、威廉、安妮在內(nèi),都穿著王家海軍或者空軍制服,靈柩由王家衛(wèi)隊、王家海軍和王家空軍前后簇擁。這意味著,軍隊屬于國家、他們所效忠的,不是政府,而是女王所代表的國家。作為虛君的國王,在行政權力上一無所有,但在名義上擁有國家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光榮革命之后,英國在政治上保持了300多年的長治久安,就與這套權威與權力分離的建制有關。
徐曦白:如果把視角放得更大一點,回到16-17世紀的歐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各國都很不穩(wěn)定,經(jīng)常發(fā)生對于王權的爭奪。比如英國內(nèi)戰(zhàn),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和議會打仗,最后被處決;再比如13世紀發(fā)生的玫瑰戰(zhàn)爭,搶奪權力的雙方都是金雀花王朝的后代,結(jié)果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政治不穩(wěn)定。在1689年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后,英國的政治就此穩(wěn)定下來了。經(jīng)過300多年,英國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一次嚴重的憲政危機,也沒有經(jīng)歷過政變或者是軍隊掌權,可以說是歐洲最穩(wěn)定的國家。很多人也把這種政治穩(wěn)定歸功于君主立憲制。在君主和議會之間進行權力分割,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后,我們就各司其職。君主作為國家代表,主要行使象征性的意義,由議會來行使實際的政治權力。
查理一世騎馬圖:英王查理一世身著盔甲,自豪地向前凝望著。
很多人認為,英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強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通過建立君主立憲制,找到了一個適合本國的、非常穩(wěn)定的政治結(jié)構(gòu)和政治制度。很多支持君主制的人會說,這套制度行之有效,并且保證了英國政治的穩(wěn)定,沒有必要去修改它。如果英國也改成總統(tǒng)制,過幾年就換一位,英國民眾會覺得我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能否代表我們國家,還是保留我們更熟悉的君主,他們接受王室的教育,各方面的品格都是符合我們國人預期的。保留王室也能更加帶來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對于國家的政治是有好處的。
大英帝國的存在與虛君制有何關系
主持人:在這次國葬上,來悼念英國女王的不只是英國國民,還有來自各個不同的民族、宗教、國家地區(qū)的人們。女王似乎不僅僅是英國的國家象征,還是很多原來的英聯(lián)邦國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這也涉及到了帝國的歷史,鄭非老師能否給我們談一談英帝國和現(xiàn)在的虛君共和之間的關系?
鄭非:剛才兩位老師都提到英國王室制度之所以能夠延續(xù)至今,與權力和權威的分離有很大關系。但英國不僅僅是一個王國,它也是一個帝國。伊麗莎白女王在名義上統(tǒng)治的國家并不是小英國,而是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英國王室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到今,跟王室制度在整個帝國中發(fā)揮的作用也有明顯的關系。如果我們談小英國,英倫三島這個國家的話,它其實不適合創(chuàng)建一個帝國。它的政體和國體是不相稱的:它的政體雖然號稱是君主立憲制,但它實質(zhì)上是議會民主制,議會掌握全部權力,議會可以對一切立法。這就會帶來一個問題,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有各自的議會,都有各自的責任政府。那么英國議會跟這些國家的議會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如果是上下級關系的話,英國的議會里面沒有這些國家的代表,這些國家為什么要服從英國?如果是伙伴關系,那么英國與它們的合作機構(gòu)、制度架構(gòu)在哪里?現(xiàn)在的情況是,英國與這些國家之間既沒有一個帝國總議會,也沒有一個聯(lián)邦的行政機構(gòu)。
換句話說,英國要怎樣把這個國家結(jié)合在一起?英國采取的辦法就是模糊處理。帝國的結(jié)合,不是靠有形的政治制度,而是靠無形的方式,比方說情感上的結(jié)合,通過商業(yè)利益,通過血緣關系,還有靠制度的模糊性。包括名義上還有個國王,這個國王可以看成是天下共主,通過共主體制來構(gòu)建一個國家。像美國各州之間能夠保持平衡,也是依靠著兩個大的平衡機構(gòu),一個是總統(tǒng),另外一個是最高法院。而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英國之間的平衡機構(gòu),其實就是英國的王室。這個王室的權力很小,但又比較模糊。因為英國國王對他的權力的退讓是實質(zhì)意義上的,并不是名義上的。如果按照英國當初的法案,這個國王仍然是一個實權國王,可是他又在逐漸的實踐中間將自己的權力讓渡出去了。這樣一個王室制度正好能夠維持整個帝國的平衡,使各個地方之間不至于因為法理問題相互斗爭。所以王室的存在對于帝國的維系是有正面意義的。這也成為了保留英國王室制度的一個原因,王室成為了英聯(lián)邦國家的中間維護機構(gòu)與象征。這也是為什么在2018年,英聯(lián)邦國家的元首們在會議上承認查爾斯三世仍然會是英聯(lián)邦國家的天然元首。
當?shù)貢r間2022年9月9日,新西蘭惠靈頓,新西蘭總理杰辛達·阿德恩在議會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寫吊唁簿。
主持人:在這個意義上,英聯(lián)邦國家好像比歐盟還團結(jié),感情還更好,因為歐盟缺少一個平衡機構(gòu),更缺少一個人格化的歐盟象征。我特別好奇,今天像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對女王的認同究竟是什么?我認為他們對女王,并不是一個國家認同,而是對于盎格魯撒克遜的文化歷史共同體的認同。從政治意義上來說,英帝國已經(jīng)分崩離析了;但從歷史文化的意義上來說,它依然是一個共同體。或許,在帝國這個政治實體背后,有著更強大的文化和歷史的共同感、歸屬感,形成一種凝聚力。從這點而言,女王又不是可有可無的。她恰恰扮演了一個可溯源的角色,但她又不威脅到任何國家的實體或主權,是一個不在場的家長。
徐曦白:殖民地的人民如何看待原來的殖民者,跟殖民地的實際情況有很大關系。一些原來殖民者治理得比較好的地方,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戀殖,也就是依戀殖民者的情結(jié)。但如果殖民者治理得不好,或者在傳統(tǒng)上對它的剝削、壓榨比較嚴重,情況就完全不同。例如在加勒比的島國或者是非洲的一些國家,很多人會把女王當成壞家長,會覺得我們總算把她踢出去了,我們要徹底獨立。而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就屬于治理得比較好的地方;同時它們又都是以盎格魯薩克遜移民為主體的國家,主體民族跟英國沒有太大區(qū)別。相較于非同族殖民地,上述國家和英國無論是在宗教、文化、經(jīng)濟往來等各個方面的聯(lián)系都更為緊密。因此他們對王室在文化上的情感也更深一些。在整個英聯(lián)邦國家中,這幾個國家廢除王室聲音也相對較小。作為對比,加勒比的一些國家廢除王室的呼聲很大,他們處在推行去殖民化的過程中,也更希望脫離英國王室,讓英國君主不再成為它們的國家元首。
主持人: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與英國的這種共同的歷史文化感是真實存在的;而對于加勒比海地區(qū)的民眾而言,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來說,他們面臨的英國殖民者都是一個外來的他者,歷史上是具有某種“宰制性”的外來統(tǒng)治者。但我也注意到一個反例,在讀伊麗莎白二世的女王傳記時,我注意到女王生前和南非曼德拉的私人關系非常好。雖然曼德拉是反抗白人統(tǒng)治的國家英雄,但這并不妨礙他對女王非常尊重,或許這其中也存在某種復雜的情感。
英國和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就非常不同。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和法國的大革命觀念有關,它要造就一個公共意志。法國人往往試圖把他所統(tǒng)治的地方和民眾,進行從制度到觀念的大改造。因為法國人覺得他們代表了全球最好的文明,負有一種改造的使命。作為對比,英國只改造了殖民地的政治和法律結(jié)構(gòu),培植了一批精英,但它可以容許殖民地保存下層習俗的原初性。這種看似脆弱的二元結(jié)構(gòu)反而更有韌勁。這種“習慣法”尊重已有的習俗秩序,可以適合各個不同的宗教、文化、民族。當然,我們并不是鼓吹殖民統(tǒng)治,殖民統(tǒng)治本身有其罪惡性;但從殖民統(tǒng)治的成功而言,英國的二元結(jié)構(gòu)是要比法國的“大一統(tǒng)”更為高明。
鄭非:英國使用了某種模糊性和非正式性來維系它的帝國。但它同時也實施了帶有歧視性的社會隔離,來避免主體族群與主體社會被那些“涌入帝國的群體”破壞。這種非正式性和社會隔離的統(tǒng)治方式,導致了統(tǒng)治的低成本。作為對比,法國希望完全實施自己的國家權力,這產(chǎn)生了極大的行政開銷,包括對整個社會進行改造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如果帝國的其他群體來到法國本土,也會對法國的主體社會造成沖擊。如果主體社會想容納、同化他們,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也是英帝國為什么比法帝國更為長壽的根本原因。另一個重點是,英國的制度具有很強的模糊性,不像法國那么講究法理。在某種程度上,王室權力的模糊性保證了英帝國的模糊性。包括英國國王在具體政策和行動方面,或許對英帝國的治理并不那么重要,王室存在的主要意義還是為英帝國的制度完整與合法性提供了一個法理上的出口。
主持人:英帝國建構(gòu)了一套政治和法律的上層結(jié)構(gòu)。這套制度在整個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里是基本一致的。這套制度背后還存在著一個人格,原來英國殖民地的上層精英有一個具體的效忠對象,這就是大英帝國的國王或女王。由此發(fā)散出去,我們也可以聯(lián)想到國家的人格化。對國家的人格化是一直是存在批評意見的,但如果我們將國家人格化的主體在權力層次上掏空,那么他/她就會成為一個象征性的權威。通過將國家權威以人格符號化,政治制度反而變得更為穩(wěn)定,許多議會制民主國家還要選舉產(chǎn)生一個象征性的國家元首總統(tǒng),也是這個道理。
徐曦白: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是把國家權威人格化,也是把國家代表的某種道德人格化,形成了所謂的英國精神。英國人,包括英聯(lián)邦國家的人民,之所以非常支持英國女王,是因為他們認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他們心中的英國精神:性格堅韌克制,情感不外露,工作勤勉敬業(yè),還具有極好的道德操守。英國人追求的這套道德典范,在女王身上實現(xiàn)了人格化,從而實現(xiàn)了道德權威。這也是它能夠很好地維系整個英國乃至英聯(lián)邦的一個重要因素。
女王執(zhí)政所經(jīng)歷的幾次重點事件
主持人:我很贊同曦白的觀點。女王個人與她代表的國家精神也是高度吻合的。如果我們回顧女王過去70年來的事跡,也能看到女王的不易。她能深受大家愛戴,也絕非偶然。包括她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培養(yǎng),為她日后的接班做好了準備。在接班后,她遇到的第一任首相是丘吉爾,她很愿意向丘吉爾請教,丘吉爾也向女王傳遞了很多治理國家的智慧。女王對丘吉爾一直懷有情感,丘吉爾在世時,她曾提出破例授予他公爵,丘吉爾最后謝絕接受。在丘吉爾過世后,女王為他破例舉行了盛大的國葬。女王一路過來,有很多吉人帶路;她低調(diào)的行事風格,也符合她的身份。但在她的一生中,女王也經(jīng)常為王室的家事而焦慮。過去的王室是非常保守的,英國圣公會國教是非常保守的宗教。舉例而言,王室成員不能娶離過婚的妻子,也不能嫁給離婚的男人。但在進入了現(xiàn)代社會后,王室成員紛紛表現(xiàn)出年輕人渴望自由戀愛的激情,女王也時常為此煩惱。
但值得注意的是,女王是與時俱進的。之前提到的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對于王室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女王過去處理危機的方式是“淡漠的理性”,一旦發(fā)現(xiàn)不行的時候,她立即調(diào)整立場,變?yōu)榕c民眾“共情”。發(fā)表講話肯定了戴安娜的功績和人格還特別強調(diào),自己是以女王兼祖母的身份發(fā)言,這打動了很多人。戴安娜的靈柩在通過白金漢宮時,女王破例向戴安娜的靈柩微微鞠躬。這些做法都顯現(xiàn)出了女王與時俱進的靈活一面。
當?shù)貢r間1997年9月5日,在英國倫敦肯辛頓宮,威爾士親王、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向威爾士王妃戴安娜致敬。
徐曦白:我想接著這個話題,談談女王是如何和卡米拉共處的。從之后公布出來的資料來看,女王對卡米拉最初的看法是非常負面的,有的媒體甚至報道說女王認為卡米拉破壞了查爾斯和戴安娜的婚姻,不接受卡米拉。但在過去20年中,她的態(tài)度也慢慢發(fā)生了改變,從一開始不見卡米拉,到后來同意見她;從不允許她跟查爾斯結(jié)婚,到最后答應;從不去參加正式的結(jié)婚儀式,到參加了之后的祝福典禮;從表示不能授予卡米拉王妃稱號,到最終同意在查爾斯繼位后授予卡米拉王后稱號。這解決了查爾斯的一大難題。所以女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也逐漸從整體的國家利益出發(fā),改變了很多原有的個人看法。這對于一個已經(jīng)八九十歲的老太太來說,是挺不容易的。
鄭非:談到王室的與時俱進,女王和曼德拉的關系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女王能夠在七八十年代關注曼德拉相關的事件,然后在英聯(lián)邦國家里對南非施壓,到最后南非退出英聯(lián)邦,這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從歷史關系上來看,南非和英國在布爾戰(zhàn)爭時期斗得很厲害,但是史末資跟英國王室的關系卻非常好。在二戰(zhàn)時期,史末資甚至被視作丘吉爾的接班人,對此丘吉爾和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都心知肚明,并且是同意的。結(jié)果到了七八十年代,女王身為一個傳統(tǒng)上的大家長,居然決定支持當時身為左派的曼德拉,包括去跟南非人施壓,在我心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主持人:我最敬佩女王的一點,是女王不僅具有冷冰冰的國家和王室理性,她也非常懂得如何和民眾建立親近感,如何對民眾抱有同理心和情感。過去女王覺得自己作為國家的象征,不應該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在戴安娜事件后,女王意識到自己要成為人民的女王,必須要到民眾中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這樣才能感染人民。從這點而言,女王的精神身體,保持了國家理性,但她的肉身成為了人民的女王,具有普通人的共情與同情能力。
徐曦白:我認為女王很好地保留了作為國家元首的威嚴感,也保持了一種神秘感。她不像查爾斯那樣,幾乎所有的私生活都暴露在公眾或者小報記者的眼中,女王保持了神秘感。同時女王也做到了對人民的共情,包括她在晚期展現(xiàn)出了一種非常慈祥的祖母形象。在近十幾年,英國政治經(jīng)濟不太穩(wěn)定的情況下,女王扮演了一個人民可以依賴的主心骨形象。每年圣誕節(jié)的女王講話也對大家起到了鼓舞作用。她很好地把這幾點結(jié)合在一起,拿捏的尺度也非常好,我想這也是她為什么受到英國人民廣泛愛戴的重要原因。查爾斯和之后的王室還需要很多的學習與改進才能做到這一點。
虛君的未來
主持人:我想談談新上任的查爾斯。這位新國王在辦公時表現(xiàn)出的不耐煩引發(fā)了很大議論,如果他對民眾也如此冷漠高傲,那么他恐怕難以代表英國的國家精神。特別是英國年輕人中本來就存在希望變?yōu)楣埠椭频穆曇?,如果查爾斯表現(xiàn)得太差,或許會對虛君共和制構(gòu)成威脅。不知道你們對此怎么看?
當?shù)貢r間2022年9月10日,英國倫敦,在圣詹姆斯宮舉行的登基會議上,查爾斯三世國王正式宣誓登基成為君主。
徐曦白:雖然年輕人當中主張共和的比例可能接近30%~40%,但從現(xiàn)在的形勢來看,虛君共和制還比較穩(wěn)固。其中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年輕人的政治參與度和投票率都很低。比如在2016年脫歐公投當中,約70%的年輕人都贊成英國留在歐盟,但他們沒有出來投票。脫歐通過后,很多人就批評說年輕人不出來投票,真是自作自受。盡管主張共和制的年輕人的民調(diào)數(shù)字很高,但他們作為一個政治力量,是基本上不參與政治的。
其次,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并不一定會轉(zhuǎn)化成政治行動。如果現(xiàn)在去做民調(diào),可能有超過40%的民眾認為查爾斯不應該繼位,應該讓位給兒子威廉。大家可能是這么想的,但并不會真有人因此發(fā)動政變逼迫查爾斯退位。雖然民調(diào)數(shù)字很高,但在英國民間和議會中,目前還沒有形成具有威脅性的、屬于共和主義的力量,所以我覺得暫時還不用擔心。
鄭非:我想分享一件2018年英聯(lián)邦國家會議中的趣事。在此之前我先對英聯(lián)邦王國和英聯(lián)邦做一個區(qū)分。英聯(lián)邦王國大約有15個國家,它們是在憲法上規(guī)定,英國的君主就是它們的君主,它們也都是英聯(lián)邦的成員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由50多個國家構(gòu)成的英聯(lián)邦。但英國的君主不會自動成為這個大英聯(lián)邦的首腦,確立這個首腦需要所有國家的同意。在2018年的英聯(lián)邦國家會議中,它們承認了查爾斯王子將作為英聯(lián)邦國家的天然元首。但卻沒有決定在查爾斯之后誰來當英聯(lián)邦國家的元首,也表示不一定要恪守繼承制。因此我個人覺得,對英國王室最大的限制或許不一定來自于國內(nèi)政治,而是來自于國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