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松弛感”在社交網(wǎng)絡上走紅。與松弛感相對應的,是一種緊繃的狀態(tài)。緊繃感或許來自于充斥貶低評價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親密關系,也可能是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收縮后的連鎖反應。對于松弛感的強調(diào),如果指向個體的自我悅納,并啟動“為何松弛不下來”“緣何緊繃”的社會反思,那么松弛感的走紅或能帶來正向效應。
令人擔憂的是,當松弛感成為一種新的評價標準,指向的是自我管理、自我要求、對自我情緒的壓抑,將外界問題轉化為個人問題。這時,對松弛感的強調(diào),實際上是一種針對個人的新的壓抑機制,保持一點警惕之心并不是壞事。
下文我們將根據(jù)以上判斷做出詳盡闡釋。
松弛感:姿態(tài)好看地接納一切發(fā)生
雖然松弛感這個詞已經(jīng)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它近期的流行,源于微博寫手@黑貓白襪子的一段經(jīng)歷。她乘坐飛機時,遇到一家人出門旅游,有一個小孩子證件過期,他的媽媽就直接陪著那個小孩沒有登機,直接回家??墒鞘O乱呀?jīng)坐上飛機的一家人,所有的行李都是掛在這個媽媽的名下托運了。因為媽媽沒有登機所以所有的行李都被拉下去退回了。
《青春變形記》劇照
“這樣的事如果發(fā)生在我身上我肯定會崩掉,然后如果是我父母,肯定會大發(fā)脾氣?!辈┲黝A計這家人應該會在電話里吵一架吧。結果,飛機上一家人完全沒有生氣,打了個電話叫人回來拿行李,然后讓他們順便寄個箱子,全程氣氛都非常松弛。飛機起飛以后那家人也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很開心的聊了一下到了目的地后是不是應該買點生活用品,然后這件事好像就過去了。博主感慨道,“我坐在旁邊,不知道為什么竟然有點想哭。原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么松弛的家庭關系……”
就是這么一件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小事,引發(fā)全網(wǎng)廣泛的共鳴,癥結在于,不少人確實是在非常緊繃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該微博底下的一些熱評非常典型,比如“我們小時候摔個勺子啥的都會挨罵,如果沒人承認就全部跪下來挨個打,直到有人承認為止”“我在家做了屁大點錯事都要被拖出來批斗的”“不行,我家人不管哪個都會暴怒”,等等。
因此,松弛感流行的起點,與家庭關系有關,它指涉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愛護、相互包容、相互諒解;是家庭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父母情緒穩(wěn)定,能夠幫助孩子化解負面情緒,而非相反,讓孩子成為他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是當家庭遭遇意外與風波時,能夠平和地共同分擔責任,而非因推卸責任而埋怨爭吵……
隨后,松弛感這個詞進入更廣泛的情境中,人們用這個詞來指涉?zhèn)€人情緒、穿著打扮、生活態(tài)度、人生理念。顧名思義,松弛,就是整個人處于放松、自然、怡然自得的狀態(tài),不緊繃、不糾結、不焦慮,假若得到了很淡定,即使未得到或者失去了,也順其自然,仿佛早就做好了接納最壞情況的準備,并且沒什么大不了地繼續(xù)向前。人們漸漸地將松弛感總結為,“接納一切的發(fā)生”,包括好的,更包括壞的。有必要再加一個前綴“姿態(tài)好看”,人們的接納不是被迫、不是無奈,而是順其自然、波瀾不驚,甚至還能夠在很糟的情形下談笑風生。
可以說,流行之初的松弛感就是豁達樂觀,“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只不過,一旦正能量詞匯泛濫了,它的適用范圍變得無限寬廣,人們幾乎可以用松弛感來解釋一切,雞湯味也就出來了。
松弛感的流行:家庭與社會的緊繃
雖然松弛感在雞湯化,卻不意味著這個詞匯的流行沒有意義。依據(jù)社會學的想象力,我們應該將“環(huán)境中的個人困擾”轉化為“社會結構中的公共論題”。稀缺的松弛感背后,是人們的普遍緊繃,緣何緊繃成為問題的關鍵。
《人物》雜志以@黑貓白襪子的博文為由頭,向讀者發(fā)起了一個征集:“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意識到,原來,這樣也沒關系?”《人物》發(fā)現(xiàn),“在這三百多封來信中,有幾十個很相仿的故事,全部來自女生。這些女孩們從小被要求是妥帖的、規(guī)矩的、遵守秩序的,一旦做錯了事,哪怕只是打翻了碗、買錯了票,就會面臨指責、教訓,甚至迎面而來的耳光。長久的規(guī)訓,讓她們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很難‘松弛’下來,常常陷入‘出錯-擔心指責-恐慌自責’的漩渦”。這與@黑貓白襪子博文底下的留言相對應。那些訴說成長經(jīng)歷中充斥壓抑、貶低和否認的留言,點擊微博主頁一看,基本上都是女孩。
這一次關于松弛感的討論,一個頗有價值的點是,它讓公眾更直接更清晰地意識到:女孩在中國家庭里的普遍境遇。雖然這些年來,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討論看起來已經(jīng)足夠多了,但也漸漸顯得模式化和教條;不少女孩在緊繃環(huán)境中的成長經(jīng)歷,則為這一切空泛的討論提供了具體可感的細節(jié)。
家庭關系的緊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愛的潤滑。費孝通曾頗為深刻論述了為何鄉(xiāng)土中國的夫妻關系是“不愛”或者“少愛”的。他說:“我們的家是個綿續(xù)性的事業(yè)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并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yè)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yè)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在中國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這些都是事業(yè)社群里的特色?!?/p>
簡單地說,家庭就是一個事業(yè)社群,如何讓利益最大化、如何給讓生產(chǎn)的效率最高,才是最主要的考量。所以要傳宗接代、要多生男孩,人口就是生產(chǎn)力,人丁興旺有助于事業(yè)綿延?,F(xiàn)代中國仍然有鄉(xiāng)土靈魂。比如時下的相親角,更多是明碼標價、門當戶對,結婚不需要有愛,結婚就像開個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在這種功利、實用主義的、效率至上的家庭觀念的作用下,有紀律而無私情,不僅夫妻之間可能是少包容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時常處于最末端——嫁出去的女性會拉低家庭生產(chǎn)的效率。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很多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緊繃:對利益、效率與實用的注重,遠遠大于對于親密與溫存的注重。所以家庭成員犯錯(尤其是女性犯錯),大家就會發(fā)火或相互指責,因為“失誤”背后是對效率的破壞、是利益的損失。
回到社會層面上,疫情影響的就業(yè)壓力下,年輕人狀態(tài)不免陷入緊繃狀態(tài),絲毫不敢松懈。
機會并沒有更多,甚至機會變得更少了,然而每個人都更拼了,自然而然就導向了“內(nèi)卷”——每個人付出更多時間、精力,投入更多的資源,卻沒有收獲更多的收益,這是一場“沒有發(fā)展的競爭”。原本人們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可現(xiàn)在人人必須付出三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人人赤身肉搏地抽打自己,苦不堪言卻又不曾停歇。任何東西需要爭搶時,很難確保姿態(tài)是優(yōu)雅的,也談不上松弛下來。
德國韓裔學者韓炳哲在《倦怠社會》指出,當今的社會已經(jīng)成為“功績社會”,人們越來越懂得如何自我剝削,不斷給自己尋找“應當要完成”的目標,不斷給自己增加KPI。情境甚至比倦怠社會更不樂觀,年輕人或許并非為了一個更高的功績而鞭策自己,而是獲取一份可以養(yǎng)活自己、相對體面的工作。在這一代年輕人的父輩那里,“學習改變命運”幾乎就是一個定律,而今它面臨一些挑戰(zhàn),實現(xiàn)起來更難了。來不及感受倦怠,因為始終緊繃;比起倦怠社會,或許“緊繃社會”更貼切。
松弛感的作用:自我悅納與社會反思
文化評論者總是習慣性對任何帶有雞湯性質(zhì)的流行熱潮持審慎或批評態(tài)度,但這一回面對松弛感的流行,在一些特定的語境下,我認為它很有正面作用。
其一,松弛感顯然可以歸結為當下青年文化的一種,人們也很自然地將它與此前流行過的躺平、擺爛等聯(lián)系起來。事實上,無論躺平、擺爛,還是緊繃,它們面對的是同一個社會結構,只不過,如果說緊繃是內(nèi)卷的形態(tài),那么躺平、擺爛則是對內(nèi)卷的一種消極抗爭:干脆放棄競爭、退出競爭,也就無所謂卷不卷了。雖然很多年輕人只是口頭上說說,但躺平與擺爛思維是一種“零和博弈”——跟社會一起輸。
《向往的生活6》中松弛的許知遠
松弛感,則是在內(nèi)卷的緊繃與放棄努力的擺爛之間,試圖尋找一種更自洽的中間狀態(tài)??刹豢梢栽搳^斗的時候全力以赴,在面對結果的時候,多一份坦然?或者該緊繃的時候緊繃,該松弛的時候松弛?就比如,許知遠在《向往的生活6》中松弛的表現(xiàn)備受贊譽,可許知遠對待《十三邀》的每一個采訪,都非常認真,有時甚至因為過度的重視、在意而暴露出緊繃。正因為有緊繃的求知過程,在一檔娛樂向的綜藝節(jié)目里,許知遠才有松弛的自在與底氣。雖然這種緊與松的把握,還是顯得挺雞湯的(過于大道理了,執(zhí)行上卻無細節(jié)),卻也不能說它是錯誤的。
其二,不少人的人格始終處于緊繃的狀態(tài),他們很容易焦慮,害怕一切變化,過分小心翼翼,與他人相處時關注點都在他人的情緒與反應上面,相較于討好自己,他們更在意的是討好他人。這一類人的性格成因,或許與天生有關(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神經(jīng)質(zhì)水平比較高),但也很有可能,這是家庭創(chuàng)傷的后遺癥。當他從小就在低容忍度、無親密感、充斥否定的家庭中長大,他不免習慣于自我否定、習慣于迎合討好、習慣于循規(guī)蹈矩(害怕任何的出錯)。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來告訴他們:你們可以活得松弛一些,你值得被愛,那不是你的錯,或者哪怕你犯錯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于他可能就是莫大的安慰,甚至是關鍵的拯救。
同樣是在《人物》的這一次征集里,編輯在整理讀者來信時發(fā)現(xiàn):“很多人講起多年前的小事,時間久到幾年、十幾年前,事情小到諸如在地板上灑了消毒水、輸光了舍友的歡樂豆,但這些陳年舊事依然被大家珍藏著,認真講述著,只因為當時得到的包容,給了自己很多力量……這種松弛感是會‘傳染’的,被理解、被接納的那個人,也會變得松弛和從容,再去嘗試著去理解和接納其他人,讓這種力量流動起來?!彼裕绻@一次松弛感的流行,能夠讓一些人懂得自我悅納、試著去自我悅納,不那么苛待自己,同時讓一部分“嚴以待人”的人意識到刻薄的傷害,那么它就是有意義的。
其三,從更深遠的層次看,我們還是要發(fā)揮社會學想象力,探究緊繃心態(tài)背后的癥結,并試圖尋求破解之道。社會心態(tài)背后,本質(zhì)上是社會問題。
換句話說,松弛感的作用不是說口頭上呼吁大家要松弛下來、大家就松弛下來了,誠如前文所言,如果一些家庭問題、社會癥結仍然存在,僅靠呼吁是難以做到的。對松弛感的強調(diào),其作用是引發(fā)我們對“緊繃”的社會心態(tài)的反思,啟動“緣何緊繃”的思考,試圖從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關系中尋求破解之道。雖然這是一個本文無力解決的龐大議題,但至少要提出問題、直面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這無論如何比掩蓋問題、無視問題來得有意義。
警惕何種松弛感:一種新的壓制機制
很多東西一旦流行起來,就容易發(fā)生“變味”,松弛感也不例外。一旦松弛感脫離了社會語境,淪為營銷號論述中一種純粹的“姿態(tài)好看”的生活哲學與生活態(tài)度,它很容易被消費主義所捕捉,并形成一種針對個人、尤其是女性的新的壓抑機制。
打開某些社交軟件,果不其然,不少人開始以一些大明星,諸如舒淇、王菲、劉亦菲、湯唯、金敏喜為樣本,說這些女性“不事雕琢”,“不怒不嗔”,反而贏得云淡風輕。也有不少博主開始分享松弛感的妝容、著裝是什么樣的,指導女性應該如何做到優(yōu)雅,強調(diào)女性緊繃起來會有哪些副作用云云。
此時的松弛感已于無形中構建出一條新的鄙視鏈。它用來“鄙視”那些情緒崩潰的人——重點不在于你因何而崩潰,也不在于問題本身,而在于你是崩潰的而不是松弛;它用來“鄙視”那些原本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人——沒見過大世面,卑微的討好型人格,自討苦吃,何必呢;它用來“鄙視”那些努力向上、或者“內(nèi)卷”的人——一心想往上爬,姿態(tài)難看,吃相難看,不僅爬不上去,還會摔得很慘……
《在京都小住》劇照
這種不食人間煙火、清冷傲慢、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好看”,它雖然帶有一點獨立與自覺的意味,但也雜糅著物質(zhì)主義、消費主義、金錢至上,更是透露出精致利己主義的涼薄——既不關心人間疾苦,也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精致的松弛感大概率是建立在不缺錢并有很多退路的基礎上的,它從來都是屬于少數(shù)人的“自由”。套用楊笠那句萬能的“你為什么不上清華呢?因為你不喜歡嗎?”,人們松弛不了,并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根本就沒有松弛的條件。
然而,這種脫離社會語境、“姿態(tài)好看”的松弛感還是有很龐大的受眾。原本我們對松弛感的強調(diào),希望的是他們不苛待自己、更多地自我悅納,如今卻走向反面:松弛感成為一種新的壓抑機制,面對那一個個觸不可及的模板,他們又一次啟動自我的反思:我為什么松弛不下來?我為什么做得不夠好?我為什么又情緒失控了?我為什么總是做得那么糟糕?它指向的是自我的管理、自我的要求、自我情緒的壓抑,社會問題就這樣轉嫁為個人問題。
心理學者李松蔚在接受公眾號“看理想”的采訪時,一針見血地說:“我們這個社會非常善于制造概念,然后大家就會拿這些概念跟自己對比,無一例外會產(chǎn)生對自我的審判。松弛的確很好,但一旦我們將它用來自我審判,就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暴政。人是沒有辦法去要求自己變成任何狀態(tài)的。我們的確可以訓練自己對事情的反應適度,但是我認為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就把自己當成是有問題的。你就只是把它當成一個特點就好了。”
從這一層面看,不要害怕負面情緒,不要拒斥或貶低自己的“緊繃”,這不是什么羞恥的事情,因為你可能本身就是受害者,當無人幫助你消化這些情緒時,你的確需要渠道宣泄出來。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大家都去尋找“替罪羊”,一遭遇什么問題,立即就把責任推給社會、推給原生家庭,然后停留在自暴自棄、自怨自艾中。尋求問題的根源,為的是少了一些自我苛待、多一些自我悅納;但同時也要看到,沒有什么開關一摁下去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家庭的傷害已經(jīng)造成,一些局面已經(jīng)木已成舟,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成為自己之后人生的主人,試圖去跨越那些傷害。如果跨越不了也沒關系,努力在有限的條件下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即可。
是松弛還是緊繃,是樂觀還是悲觀?將松弛置換為樂觀,將緊繃置換為悲觀,我們套用戴錦華教授接受《人物》采訪時的一段發(fā)言結束本文:“悲觀和樂觀是一樣虛妄的,當你意識到這點的時候,你就可以選擇了,你就不會覺得所謂悲觀是一種真實的態(tài)度,而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和理想的態(tài)度,這根本不成立。因為那個絕望本身忽略掉的東西,也許是可以放置希望的地方。總有人要生存下去,你就會意識到重要的不是悲觀和樂觀,重要的是你怎么去選擇和放置你自己和你的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