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越王勾踐。一提起勾踐,大家就會想到他臥薪嘗膽、復(fù)仇吳國的故事,他也因此成為刻苦自勵、艱苦奮斗的象征。很多人也佩服伍子胥,他可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給人留下不惜性命、直言進(jìn)諫的印象。但是,如果我們認(rèn)真品讀《吳越春秋》,就會發(fā)現(xiàn)勾踐和伍子胥形象的崩塌:他們成了兩個說謊大師——在趙曄的筆下,勾踐和伍子胥是靠一路說謊才獲得成功的。事實(shí)上,說謊的又何止是他倆!從創(chuàng)立吳國的太伯到篡位謀反的闔閭,從身居高位的范蠡到甘作綠葉的漁父,在吳越爭霸的過程中幾乎人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說謊。他們?yōu)槭裁匆f謊?他們怎樣說謊?趙曄對說謊濃墨重彩的描寫又體現(xiàn)了他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換一種角度解讀吳越爭霸,多一種視角理解這段歷史!
如果吳國的公子光沒有成為吳王闔閭,吳越兩國還會不會落得個你死我活的局面?當(dāng)然,歷史沒有假設(shè)。可以肯定的是,吳越兩國的直接沖突是在闔閭即位之后;而在闔閭即位并鞏固其地位的過程中,有一種人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刺客。
幫助闔閭建立霸業(yè)的刺客有兩位:專諸和要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使公子光得以成功篡位成為吳王闔閭;要離則刺殺了吳王僚之子慶忌,從而使得闔閭能夠高枕無憂。
自欺欺人的專諸
兩位刺客都是伍子胥的棋子。伍子胥在吳國獲得吳王僚的青睞后,發(fā)現(xiàn)了公子光意圖謀反。于是他準(zhǔn)備放長線釣大魚,把賭注壓在公子光身上。伍子胥對吳王僚說謊說吳國不應(yīng)當(dāng)為了自己出兵復(fù)仇,然后退耕于野,私下里尋找可以助公子光一臂之力的勇士,以此獲得公子光的歡心。他的運(yùn)氣不錯,專諸及時出現(xiàn)在了他的面前。
說起來,專諸算是伍子胥的故人。伍子胥在從楚國逃亡到吳國的路上,就偶遇了專諸。當(dāng)時專諸正要和人打斗,他大喝一聲就勢不可擋,嚇得對手屁滾尿流??墒怯腥さ氖?,他的妻子一開口讓他住手,專諸就馬上回去了。伍子胥好奇地問他,你怒氣沖天準(zhǔn)備和人決一死戰(zhàn),可是一聽到女子的話就折返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專諸回答說:“你看我的樣子,像是愚蠢的人嗎?你怎么說出這樣鄙陋的話呢?能屈于一人之下的,一定可以伸于萬人之上?!庇谑俏樽玉悴耪J(rèn)識到專諸是一個真正的勇士。
專諸的話的確出乎大家的意料。一個虎背熊腰的猛士,居然有這樣的境界,不得不說并非徒有匹夫之勇,而是一個深謀遠(yuǎn)慮之人。怪不得他覺得自己不是“愚者”。他真的不愚蠢嗎?或者說,專諸和伍子胥比起來,到底誰更愚蠢?這個問題又回到了“自欺”這個話題上。如果不“愚”,那么專諸為何要大怒與他人爭斗;如果不“愚”,他為何看不出伍子胥是何等人物;如果不“愚”,他為何會跟陌生人全盤托出自己的“雄心壯志”……
自欺是專諸成為刺客的重要因素——自欺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講究原則之人,做的是正義之舉。在伍子胥將他介紹給公子光后,他特意刨根問底,讓公子光解釋為什么要?dú)⒑峭趿拧9庸庹f,先王壽夢有四個兒子,本來要傳位給幼子季札,但是季札拒絕,因此長子諸樊繼位。在諸樊去世后,兩個弟弟余祭和余昧先后繼承了王位。等到余昧死的時候,按照道理也應(yīng)該是立諸樊的兒子——也就是公子光——為繼承人,但是余昧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吳王僚。公子光問專諸說這是不是不合理,專諸問為什么不讓大臣進(jìn)諫,勸吳王僚把王位讓出來,那樣就不用訴諸武力,有損先王之德。
至此,專諸的“自欺”已經(jīng)開始愈演愈烈。他以為自己懂得倫理禮儀,甚至還想著替公子光出謀劃策。殊不知公子光只是看中了他的力,并未賞識他的智。公子光在成為吳王闔閭之后,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夫差而不是叔父余祭之子,這足以證明他對專諸說的道理完全是為自己謀反在找借口。然而,專諸顯然被公子光冠冕堂皇的理論說服了。公子光接著說,吳王僚為人貪心,因而不會聽忠臣的勸諫,為了吳國的將來,他只能尋求志同道合之士推翻吳王僚的統(tǒng)治,而專諸正是合適的人選。這時候,連專諸都覺得公子光說得過于直白,但是公子光卻辯解說這都是為了社稷之故。
就這樣,專諸完全被公子光征服,主動提出計(jì)策說:“凡欲殺人君,必前求其所好。”公子光說吳王僚好吃。專諸接著問他喜歡吃什么,公子光回答說喜歡吃烤魚。于是專諸花了三個月時間在太湖學(xué)習(xí)如何烤魚。
我們可以看到,專諸可以算一個懂得說謊的人,知道用烤魚來誘惑吳王僚,并掩飾自己的殺機(jī)。他的說謊技術(shù)足以讓他成功刺殺吳王僚。但是,我們也不應(yīng)該忘記專諸最開始對伍子胥說的話,能夠屈于一人之下,就一定可以伸于萬人之上。且不說專諸的這個理論是否正確,單看他所選擇的一人,就可以體會到他的自欺。他所選擇的一人是公子光,一個滿口正義卻心狠手辣之人。屈于公子光并沒有給專諸帶來伸于萬人之上的榮光。他的自欺基于兩個原因:一個是對自己不夠了解,高估了自己的劍術(shù);另一個則是對公子光不夠了解,錯信了他的“道義”。因此,我們可以預(yù)言專諸能成功刺殺吳王僚,卻無法保全自己。
吳王僚十三年,吳王派兩位弟弟伐楚,結(jié)果吳國大軍被楚國困住。伍子胥勸公子光說這是刺殺吳王僚的良機(jī)。于是公子光安排好了埋伏,請吳王僚前來飲酒。吳王僚也做好了準(zhǔn)備,穿著厚重的鎧甲前來赴宴,身邊坐的都是自己的親信,手里都舉著長戟,而士兵則從吳王的宮殿一直站到了公子光家的門口。此時,專諸的烤魚終于顯示出了重要性。專諸將著名的魚腸劍放在烤魚的肚子里,端著烤魚到了吳王僚面前,借著剖烤魚之機(jī)將匕首插入了吳王僚的胸口。吳王僚死了,可是專諸也被吳王的左右砍成了肉醬。專諸伸于萬人之上的美夢并沒有成真,闔閭不過是拜專諸之子為客卿而已——和公子光搖身一變成吳王闔閭,伍子胥大權(quán)在握得以復(fù)仇相比,專諸的所得可謂是微乎其微。
壯士斷腕的要離
闔閭在即位之后,依然寢食難安,因?yàn)閰峭趿诺膬鹤討c忌神勇異常,隨時可能來報仇。于是伍子胥向闔閭推薦了第二位刺客——要離。要離和專諸看起來有著鮮明的對比,專諸身材魁偉,而要離身形瘦??;不過要離與專諸的最大不同是他的“智”。他并不像專諸那樣夢想著有一天在萬人之上,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命運(yùn),知道自己無處可逃,這也使要離的故事更為悲壯。
要離與椒丘欣之間的對決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智”。椒丘欣是齊國的勇士,在出使吳國的路上因?yàn)樗裢虥]了自己的馬而與水神大戰(zhàn)數(shù)日,最后瞎了一只眼睛。椒丘欣到了吳國之后,恰好遇到朋友的喪禮,在喪禮上他吹噓自己與水神的搏斗,出言不遜,盛氣凌人。于是要離挫其銳氣,指出:“勇士之斗……生往死還,不受其辱?!苯又敛豢蜌獾匦呷鑼Ψ秸f,你和水神爭斗,丟了馬還瞎了眼,身體都?xì)垙U了還吹自己神勇,居然沒有選擇喪命于敵人之手而茍且偷生,這恰恰是“勇士所恥”!椒丘欣又恨又怒,天一黑就要去教訓(xùn)要離。結(jié)果要離回家后就告訴其妻子,“慎無閉吾門”,要大門大開著等著他的到來。到了晚上椒丘欣果然來了,看見要離門也不閉,堂也不關(guān),室也不收,唱了一出空城計(jì)。
椒丘欣拔出寶劍抓住要離,對他說:“你有三個過錯不得不死,你知道不?”要離說不知。椒丘欣說:“子辱我于大家之眾,一死也;歸不關(guān)閉,二死也;臥不守御,三死也?!边@時候要離說,自己并沒有過錯,而你才有三“不肖”,你知道不?椒丘欣說不知。要離說:“吾辱子于千人之眾,子無敢報,一不肖也;入門不咳,登堂無聲,二不肖也;前拔子劍,手挫捽吾頭,乃敢大言,三不肖也。”于是椒丘欣拜服。
就這樣,要離完全不需要動手,就可以征服所謂的猛士。要離牢牢地控制著椒丘欣,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因此伍子胥在闔閭面前夸贊說,要離雖然細(xì)小,卻有“萬人之力”。于是吳王闔閭才表示愿意見一下要離。
要離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細(xì)小無力,迎風(fēng)則僵,負(fù)風(fēng)則伏”,而另一方面則是“大王有命”,自己不得不盡力。“細(xì)小無力”是他天然的掩飾,不但讓闔閭一開始看不上要離,而且也容易使敵人失去應(yīng)有的警惕。當(dāng)闔閭由于要離的身材而暗自埋怨伍子胥所薦非人時,要離說:“大王擔(dān)心慶忌嗎?臣能殺之。”要離的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食物鏈”:要離怕大王之命,大王怕慶忌之力,慶忌則會斷送在要離之手。從這一點(diǎn)來說,誰也沒有絕對的高高在上。
可是,要離所肯定的是自己能殺慶忌,并沒有像專諸那樣問吳王闔閭為何要?dú)c忌,也沒有幻想自己之后的飛黃騰達(dá)?!坝L(fēng)則僵,負(fù)風(fēng)則伏”形象地描寫了他和闔閭之間的關(guān)系:闔閭就是他的風(fēng),作為臣子的要離別無選擇,因此沒有任何必要詢問刺殺慶忌的合理性。當(dāng)闔閭對要離表示出自己的不信任,指出慶忌萬人莫當(dāng),連他自己都無法用弓箭射殺時,要離再次強(qiáng)調(diào)說:“如果大王想要?dú)⑺?,臣能殺之?!币x所言依然突出了兩個重點(diǎn):第一是自己能殺慶忌,第二是自己是由于大王之命才出手的。為了讓闔閭放心,要離對吳王闔閭說:“臣聞安其妻子之樂,不盡事君之義,非忠也;懷家室之愛,而不除君之患者,非義也?!薄爸伊x”概念的提出是為了讓闔閭相信自己的動機(jī),接著要離又讓闔閭相信自己的能力:“臣詐以負(fù)罪出奔,愿王戮臣妻子,斷臣右手,慶忌必信臣矣。”
要離用“詐”來形容自己的計(jì)策。詐就是欺騙,也就是謊言。和刺殺吳王僚一樣,想要刺殺慶忌離不開說謊。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刺”的原意為“直傷”,也就是直接奪去對方的生命,而在《吳越春秋》中,身為刺客的要離和專諸則均無法“直接”殺害目標(biāo)。為了獲得慶忌的信任,要離必須依賴謊言,用間接的方式獲得機(jī)會??梢钥吹剑e言越要逼真,說謊者的投入或犧牲就越大。要離的計(jì)策不但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只有左手的殘疾之人,而且還以自己的妻子孩子之性命為代價。就這一點(diǎn)來說,要離和主動嘗夫差糞便的勾踐一樣,向我們揭示了謊言必需以行動作為基礎(chǔ),而且一定要夸張的行動。這反過來給讀者一個啟示,那就是遇到不常見的夸張行為,一定要提高警惕。
吳王依照要離的計(jì)謀,將他的妻子孩子焚棄于市,讓大家都知道自己與要離“勢不兩立”。于是要離逃離吳國求見慶忌,說您知道闔閭是個無道昏君,如今殺了我無罪的妻子孩子,我知道吳國的情況,靠著您的勇猛和我的智慧,一定可以制服闔閭,我們?yōu)楹尾宦?lián)手合作呢?就這樣要離獲得了慶忌的信任。
三個月后,慶忌挑選了士兵,和要離一起前往吳國復(fù)仇。在渡江之時,要離趁其不備,借著風(fēng)勢用矛刺中了慶忌。慶忌臨死前感嘆說,敢對我動手的,是真的勇士啊!慶忌吩咐其左右不要?dú)⒑σx,讓他回吳國“以旌其忠”。然而,順利完成任務(wù)后的要離并沒有要回到吳國的意思。有人問他為何不走,要離說,為了侍奉君王而殺了自己的妻子孩子,這是不仁;為了新君而殺了先王之子,這是不義;如果今天貪生怕死而回國,那也是不義。如果有這三“惡”,自己怎么有面目見天下之士呢?說完要離就投江自盡。
要離這番話彰顯了他與專諸的不同,也解釋了他為何會愿意犧牲自己妻子與孩子的性命——因?yàn)樗麄儾坏貌凰?。他們不死,他就無法盡忠;他們死了,他則陷于不仁。顯然,在他看來,忠是最高的準(zhǔn)則;但是忠并不是其他準(zhǔn)則的保護(hù)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違背了仁義,明白刺殺慶忌是一種道德的兩難,因而根本不用像專諸那樣詢問公子光刺殺的正義性。要離沒有對自己說謊,沒有告訴自己可以完美地解決眼前的難題。他知道身為吳王闔閭的臣子,這是他唯一的選擇。因此,在完成任務(wù)之后,他選擇了自殺——至少在自殺和求賞上,他還可以做不違背內(nèi)心的選擇。
然而,要離果真還有最后選擇的自由嗎?《吳越春秋》告訴我們:不。要離投江想要自盡,但是卻死不了。他的左右把他救了上來。要離問:“我還能不死嗎?”左右回答說:“您先別死啊,等著加官晉爵?。 庇谑且x只好自斷手足,伏劍而死。
要離無法在江中自盡,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象征。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投江而死的,而水象征著永恒與生生不息。一個人能夠投江而死,表明他會被世人所銘記;而要離連這個資格都沒有?!秴窃酱呵铩返倪@個細(xì)節(jié)表明趙曄已經(jīng)為要離做出了評價。在《吳越春秋》之中,同樣伏劍而死的是兵敗后的吳王夫差。要離落得和夫差一樣的死法,可見趙曄還是覺得他的選擇是失敗的。
刺客刺死了誰
刺客可謂是先秦一道獨(dú)特的風(fēng)景,在漢代這一傳統(tǒng)漸漸地消失了。當(dāng)東漢的趙曄在講述春秋時的專諸和要離時,似乎對刺客們的命運(yùn)懷有唏噓之嘆。無論有沒有對自己說謊,他們都必須為了君王而向他人說謊。無論是勾踐還是伍子胥,說謊對他們來說都是贏得自身榮耀的手段;而對于刺客來說,說謊無非是為了滿足君王的要求——即使這些要求并不符合道義。
當(dāng)闔閭對要離的能力表示懷疑時,要離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臣能殺之”,乍一看以為要離只是在展示自己的能力與自信,但回頭再細(xì)品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四個字充滿了張力。首先,“臣”能殺之,把君王的眼中釘殺死是“臣”的責(zé)任,君王不需要親自動手;其次,臣“能”殺之,刺客無法堂堂正正地殺人,但是依賴他們的說謊,刺客便“能”夠殺人;再次,臣能“殺”之,聽起來可以把對方消滅,但是,在對方的生命結(jié)束之后,他們給吳國留下的后遺癥并沒有消失;最后,臣能殺“之”,似乎被殺的只是對方,可是專諸和要離都同樣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事實(shí)上,付出生命的又何嘗只有專諸與要離。一個鮮明的對比是,吳國闔閭的強(qiáng)大之路上才依賴刺客,而越王勾踐則主要靠的是自己——在吳國斷了右手的是要離,而在越國臥薪嘗膽的是勾踐。刺客換來的霸業(yè)終究不穩(wěn)固,他們在殺死了吳王僚和慶忌父子的同時,其實(shí)刀尖也對準(zhǔn)了闔閭和夫差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