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海 東非肯尼亞,1975。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傷心的消息,總會不期而至?!?月18日正午,北京世紀(jì)文景的編輯Kate(王玲)轉(zhuǎn)發(fā)了單位微信公號上的《“紐約的司機(jī)駕著北京的夢”西去·懷念張北?!芬晃摹T谂笥讶χ?,王玲不無嘆惋地寫道,“作為小編的我,不光結(jié)了書緣。作為編輯,其實得來不少奇妙的緣分……還沒能去紐約見北海老師,為北海干杯,為書干杯!”
“雖有世代及海洋的間隔,結(jié)了一個書緣”
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于北京,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lián)合國,退隱紐約,著作隨緣的作家張北海,于紐約時間8月17日凌晨2點40分,北京時間當(dāng)天下午2點40分安靜離世,享壽86歲。
張北海第一張照片,北平家中,1936。
強(qiáng)恕中學(xué)高三學(xué)生證,臺北,1954。
和光同塵,隨煙散播。然而著述傳之后世,才是中國士大夫們求得精神永生的法門。在文景為張北海張羅的出版序列中,2015年出版的《一瓢紐約》,與2018年配合姜文執(zhí)導(dǎo)的文學(xué)改編電影《邪不壓正》而再版推出的《俠隱》,或許正在延續(xù)這個千百年以降的道統(tǒng)。
《一瓢紐約》書影。
王玲回憶說,北海老師在《一瓢紐約》的前言里寫道:“盡管如此,我當(dāng)然還是希望你們或許愿意隨著作者的興趣漫游一圈。有此愿者,也算是和我,雖有世代及海洋的間隔,結(jié)了一個書緣?!?/p>
在文景一眾編輯的回憶里,文景大約在15年前開始關(guān)注華語文學(xué)。當(dāng)時的編輯小美,看到了張北海在《萬象》里的一些文字,找來大量文本閱讀,甚為喜愛。文景在2007年推出了《俠隱》,之后又出了作者的系列散文,《人在紐約》《天空線下》《美國:八個故事》——這些散文在2015年被輯為一冊《一瓢紐約》,“由北海先生自定篇目,算是一部自選集?!?/p>
《俠隱》書封。
2018年,姜文導(dǎo)演將《俠隱》搬上大銀幕,全城的大廣告牌寫滿“邪不壓正”。
文景全員也在第一時間前往觀影,并邀請到李陀、汪暉兩位學(xué)者做了一場影后敘談?!敖碾娪暗牡咨谟?,他是一個記憶和感覺很充沛的人,所以主觀意識極強(qiáng),多半通過這種情緒把片子的合理性鼓蕩起來……”聽著學(xué)者的觀感,編輯們想的卻是如果全城的廣告牌,都寫著“俠隱”該有多好!
電影終究是大眾藝術(shù),擁有無遠(yuǎn)弗屆的傳播力,不過因為影像而溯本求源買來原著小說捧讀,也算是東隅桑榆了。
臺灣師范大學(xué)三年級,臺北,1958。
老北京口與“天使的份額”
大概從2008年開始,張北海每兩年回一趟北京,“接見一眾文景小編,會會老友,見老師,以及回老家?!彼恰袄衔鲀骸?。《一瓢紐約》里收錄的“五臺山上,五臺山下”,便是北海在1986年奉母之命特別回了趟五臺老家,此前他從來沒有回去過。2015年,他又回了一趟老家,距離上次回鄉(xiāng),已是三十年后,那次只是夫妻二人外加導(dǎo)游和司機(jī),而這一次,是一大幫人,其中還有張艾嘉、賈樟柯和趙濤夫婦。
青年張北海。
王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沒有結(jié)識張北海前,自己和每位讀者一樣,也無非是讀了他的書?!八臅易x的第一本是《俠隱》。真好看,是那種不舍得快快讀完的好看,幾個夜晚靠在床頭,看得嘖嘖不已……到一階段必須關(guān)燈睡覺,因為想把那感覺再延長點。”
讀罷《俠隱》意猶未盡?!按撕蠹s摸一兩年光景,還真見到了老爺子,矍鑠且時髦!”王玲回憶,“偶像”的隨性打扮,一如她之前看到的他在紐約中央公園船塢倚門而站的留影:牛仔褲,匡威鞋。這讓她多少降低了些“撲上去”的沖動,“見面第一頓飯吃的是餃子。我個人就是水餃重度愛好者,北海先生也是,具體什么餡兒忘記了,應(yīng)該是各種口味都點了些。老爺子也愛張羅,反正都是他點菜,老北京口,好像比我們還熟悉似的。大家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他講得多,我們聽?!?/p>
在聯(lián)合國辦公室,紐約,1990。 傅運(yùn)籌 圖
初次見面,張北海介紹了他小時候住在東四的大宅子里,講到他感覺到的北京的變化,還講了他見到的《欲望都市》女主角薩拉·杰西卡·帕克的經(jīng)過。原來張北海生活在紐約,就住在下百老匯?!斑@條道路在他的《一瓢紐約》中寫到了,從南向北望去,一棵樹也沒有。前面提到的杰西卡·帕克住在他同一棟公寓,在他眼中,很瘦小的一個女生,很有禮貌?!?/p>
了解張北海的人都覺得,他的老派就在于,自己的學(xué)問積淀和日常生活分不開?!捌鋵嵕褪抢钯椪f的,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钡搅吮本┏藢ふ依媳本┑某允筹L(fēng)味,在王玲看來,張北海離不了的,“還有他最中意的單一麥芽威士忌。大家吃完正餐,他往往還要帶著我們跑到北海的酒吧,點上自己喜歡的純麥威士忌。”
在中央公園船塢,紐約,2006。 譚愛梅 圖
在《一瓢紐約》一書里,張北海以“天使的份額”(Angels’Share)為題,勾連起自己訪問蘇格蘭的往事。文中可見這位老餮對“單麥”的如數(shù)家珍:Glenlivet,Laphroaig,Cardhu,Glenmorangie,Ardbeg,Glenfiddich,Oban,Lagavulin……統(tǒng)統(tǒng)信手拈來。不過,北京人愛吃的鹵煮,張北海于此卻似乎例外。到了蘇格蘭后,在餐桌上他雖沒有拒絕由羊內(nèi)臟制作的特色美食“羊雜肚”(haggis),但“勉強(qiáng)吃了一口,覺得這不是一道外人一嘗就能欣賞的美味”。
18世紀(jì)蘇格蘭詩人彭斯(Robert Burns)曾將訪客接受蘇格蘭的洗禮化為詩句,“吃羊雜肚,喝純麥”。這話繞過味蕾,大概也擊中了張北海的心。他還在當(dāng)?shù)鼐茝S驚奇地發(fā)現(xiàn),酒在木桶陳化這么多年總會蒸發(fā)掉一些,“而這蒸發(fā)掉的2%左右的酒體,在當(dāng)?shù)厝丝磥?,算作是‘天使的份額’?!?/p>
堅持手寫稿件,嗔怪自己不是“Aging Star”
“威士忌,我是沒有概念的人。多年前去中國臺灣,有一個有趣的細(xì)節(jié),我們幾個同事一起去臺灣出差,知道老人也在,就要與他約一約,電話給他時,他說自己那天安排有點多,但見面總是要見的,你們看晚上11點怎么樣?是的,就是大晚上了,他帶著我們?nèi)膫€人去了酒吧。酒都是他點的,照顧到我們這些沒有酒量的人,特為挑選了柔和一些的口味。好吧,我可能隱約記得我的酒杯上插了把小雨傘?后來才知道,他可能給我點的是雞尾酒?!?/p>
“偶然說起《俠隱》的電影,他說見了姜文,也只是問過一句,說要拍了,就不多言。他說電影是姜文的孩子,小說是自己的。我們每每聽到什么大名字,已見怪不怪,因為他是張北海啊,誰去紐約不要去‘拜會’呢?”王玲回憶說,此后,當(dāng)然是張北海來京,大家見面的機(jī)會多些。
“他每次來,一定我們會帶去吃老北京的館子,或是北方菜。有一年是去的‘餡老滿’,除了招牌的老滿餃子、肉餡餅,還有炸灌腸等小吃。還有一次,我們?nèi)チ恕M刖印缘氖钦ㄡu面。2018年,是他最后一次來京。在他的駐地酒店周圍有家‘西貝’,我自己帶他去了,點了莜面,還有韭菜合子。他吃得少,我們都是點一份,兩人一起吃的,沒吃完的我還打了包?!?/p>
北海在路上,這是他一慣的樣子,牛仔褲+帆布鞋,曼哈頓,2012。 韓湘寧 圖
作者與編輯的結(jié)識與交往,以及信任與托付,或許是人類諸般情感關(guān)系中最偉大而壯麗的一種。Kate聊到同張北海寫稿,多年來仍堅持用手寫稿件,再掃描或傳真至對方?!耙虼?,我手頭有不少他特別郵寄來的手寫稿件,郵寄太慢時,就會請圖片社掃描發(fā)到我的郵箱。每每我著急聯(lián)系他時,夜里十點多打到紐約,人還不在,過了三小時看到紐約來電?!兑黄凹~約》的書封,他一開始是極抗拒的,說自己不是個Aging Star,實在不該把自己五十年前的舊照擺上書封——這里讀者們該知道這照片的由來了,我們后來特別說明此照片乃編輯與設(shè)計師的意見,并最終說服了作者?!?/p>
“大家看到的文字里的北海,對他的認(rèn)識也許只能是十之一二。很遺憾,不是每個人都能和編輯一樣,有此幸運(yùn)得到一段長久的交往。不過,這‘十之一二’,一足可讓你了解紐約的不少來歷和掌故,二聽一段年近八十的老嬉皮的故事,不白聽的?!痹谶^往一篇《這個老爺子》的自述回顧中,王玲還援引了一段張艾嘉講他的叔叔的一段文字:“一起喝酒、做炸醬面,有時有說不完的話,有時也可以安靜的不說?!?/p>
“是可以再重讀一遍《俠隱》與《一瓢紐約》了。我并不是北海唯一的編輯,但卻是和他喝過酒的少數(shù)幾個編輯之一,下次再喝酒時,應(yīng)該還是會安靜地聽著吧。”王玲寫道。
2018年10月20日,在張北海來京駐地酒店門口,Kate(左)同老爺子(中)以及《俠隱》2007首版的編輯小美(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