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北故宮“國寶聚焦”迎來換展,繼上期展出明代仇英的《秋江待渡》后,此次專門呈現(xiàn)的是宋代李迪的《風雨歸牧》,這幅畫描繪的是兩位牧童在風雨中趕牛返家的情景。
《風雨歸牧》是否出自李迪之手?為什么它的繪畫風格好像與閻次平畫派有關(guān)?宋代畫牛的名家之間也會相互模仿學習嗎?此次展覽圍繞著這些問題給出了一一的解答?!讹L雨歸牧》是后人的摹本,其制作應(yīng)該在14世紀晚期以前。盡管如此,《風雨歸牧》仍然是一幅相當重要、可被視為國寶的畫作,畫作中所表現(xiàn)的精密畫法和整體風格,保有了許多李迪畫作的造形、構(gòu)圖與畫面氣氛等特征。由此,即使原作消失,我們?nèi)阅芡高^這類摹本,研究原作的面貌及李迪的藝術(shù)。同時透過仔細地比對,我們更可觀察到南宋宮廷畫派之間的交流與相互影響,可以更進一步理解畫史上未曾詳細說明的部份。
據(jù)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shù)性之高下,區(qū)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展示其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guī)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凡展出國寶,均為美術(shù)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展覽目標則為透過名品的聚焦,提升觀眾對國寶書畫的認識,并強化對古物維護課題的重視。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絹本 設(shè)色 120.7x102.8公分
本期更新的宋李迪《風雨歸牧》畫兩位牧童在風雨中趕牛返家的情景。前方牧童蜷縮身體、壓低帽沿,只顧抗風前進,全然不知后方一人急欲跳下牛背,撿拾斗笠。兩條牛雖然一前一后,但是前者回首,后者昂頭,彼此照應(yīng)。牧童驚慌失措,牛卻冷靜沉著,形成有趣對比。畫家刻意描繪這些人與牛的行為,巧妙提高了畫面的真實性,使觀眾仿佛親臨現(xiàn)場。更重要的是,原本都被牧童照顧的牛,在此反而成了保護牧童的角色。牛的主角地位被凸顯出來,同時也被擬人化,更能誘發(fā)觀眾同情畫中的人與牛,引發(fā)更多情感的投入和共鳴。畫面采橫向構(gòu)圖,用細膩而繁密的線條,描繪人與牛的動作、表情,以及粗糙的蓑衣、柔軟的牛毛、堅硬的牛角、輕薄的柳葉、翻飛的小草、尖利的蘆葦?shù)任锵?。前景精工刻畫,背景卻一片空茫。這種前實后虛的手法,深具時代特色。畫家用這種手法來表現(xiàn)人的視野受風雨限制,烘托晦暗的氣息。同時又暗示觀眾想像背景的內(nèi)容,運用想像力營造屬于自己的詩意。
除了視覺的美感與詩意,《風雨歸牧》中還有許多引人深思的現(xiàn)象。
一、牛的畫法:本幅中有一條牛的造形和大和文華館藏李迪《雪中歸牧(右幅)》完全相同。《雪中歸牧》使用多種筆法,表現(xiàn)牛身體各部位長短、疏密、軟硬不同的牛毛。這條牛抬起右側(cè)前腳,膝蓋受頸、胸遮擋,僅露出一撮白毛。而且左側(cè)臀部飽滿,外形渾圓。牛尾可能因時常擺動驅(qū)趕蚊蠅,毛已經(jīng)半禿。《風雨歸牧》則忽略牛毛間的差異,強調(diào)毛的繁密和柔順。牛膝蓋的白毛似乎被畫成胸口的白色條紋,以致于牛腳的結(jié)構(gòu)不清楚。臀部卻畫得異常削瘦,尾毛長而蓬松。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局部)
二、樹的畫法:《雪中歸牧》用中鋒筆法畫樹,運筆時講究提按、頓挫、轉(zhuǎn)折等動作?;蛟S為了表現(xiàn)樹枝積雪,墨色層次分明,濃淡對比強烈,營造出樹枝、樹干強烈立體感,以及又老又硬又粗糙的質(zhì)感?!讹L雨歸牧》畫樹前先以淡墨打底稿,再用偏鋒筆法仔細描摹。運筆時不表現(xiàn)提按等動作,線條常常突然中斷。線條本身飽含水分,墨色細膩變化。樹枝的外形很優(yōu)美,但是沒有明顯的立體感。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局部)
三、簽款:《風雨歸牧》右下角有小楷款書一行。這行小楷的字形和李迪其他作品如《雪樹寒禽》《楓鷹稚雞》《白芙蓉》的款書寫法有些相似,如“歲”字有一長橫。但是字形較扁,稍帶隸書氣息,有別于李迪其他行楷落款的筆法和風格。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局部)
四、風格與畫派:《風雨歸牧》處理牛毛的細密、柔軟,未強調(diào)部位與質(zhì)感的差異,所以略有裝飾效果。牛腹肋骨、牛角堅硬的質(zhì)感和皺褶,都在線描后仔細暈染。每片柳葉、小草采用弧線細心描繪,搭配墨色濃淡營造出層層疊疊、柔順、繁密的效果。這些畫法有別于李迪的《雪中歸牧》,反而接近另一位南宋宮廷畫家閻次平的《四季牧牛?春》《秋野牧?!?,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國寶《柳塘呼犢》等作品。
《柳塘呼犢》
那么,《風雨歸牧》是否出自李迪之手?為什么它的繪畫風格好像與閻次平畫派有關(guān)?宋代畫牛的名家之間也會相互模仿學習嗎?
其實,即便《風雨歸牧》是后人的摹本,它仍然是一幅相當重要、可被視為國寶的畫作。首先,本幅右下角鈐有明代《典禮紀察司印》半印,和院藏范寬《谿山行旅》、郭熙《早春圖》、米芾《紫金研帖》等國寶中的半印相同。這顆半印是明代初年洪武內(nèi)府的官印,證明《風雨歸牧》的制作,應(yīng)該在14世紀晚期以前即已完成。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局部印章)對比
其次,《風雨歸牧》所表現(xiàn)的精密畫法和整體風格,仍然保有許多李迪畫作的造形、構(gòu)圖與畫面氣氛等特征。如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王羲之《平安三帖》《遠宦帖》等,都是“下真跡一等”的精致摹本。即使原作消失,我們?nèi)阅芡高^這類摹本,研究原作的面貌及李迪的藝術(shù)。同時透過仔細地比對,我們更觀察到南宋宮廷畫派之間的交流與相互影響,可以更進一步理解畫史上未曾詳細說明的部份,這些都是它被尊為國寶的重要原因。
據(jù)悉,此次換展將持續(xù)至9月29日。
(本文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及澎湃新聞此前相關(guān)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