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夢華錄》里,男女主角談婚論嫁之后,顧千帆稱趙盼兒為“顧趙氏”。其實,冠夫姓在中國的歷史并不久遠,在《夢華錄》所呈現(xiàn)的宋真宗時代,“顧趙氏”的稱呼是不存在的。
那么,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對已婚女性是怎么稱呼的呢?
《夢華錄》劇照
姓氏制度啟蒙的先秦時代
中國的姓氏制度,目前可考的證據(jù)顯示,大概來源于先秦的西周到春秋時期。不過,在春秋時代,姓是姓,氏是氏,“男稱氏,女稱姓”。
為何是這樣的?因為,祖?zhèn)鞯男帐枪潭ú蛔兊?,而氏會跟著封地、官職、祖先的字等等隨時變換?!笆稀敝挥袙侇^露面的男子才有資格獲得,而得到一個氏,就等于開辟了一個新的家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先秦男性的稱呼,前面的頭一個或兩個字,就是他們的氏。當時有“同姓不婚”的規(guī)則,男子的稱呼里已經(jīng)沒有姓了,為了鑒別夫妻不是同一個祖宗,那么,就必須將姓體現(xiàn)在女子稱呼中?!锻ㄖ尽な献迓浴防锟偨Y說:“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
女子稱姓,又要區(qū)別同姓不婚,那么,先秦時期的女性,稱呼上就不太可能冠夫姓了。出現(xiàn)在史籍中的先秦女性名稱,其實有好幾種組合法則。她們的閨名很少流傳下來,于是,稱呼模式就變成了姓置后,前面再加一個修飾的字。
這個修飾五花八門。有的以家中的排行+自己的姓,如齊國或其他姜姓國家的女子,她們婚后可以用伯(孟)仲叔季任意排行與姜姓組合。陜西韓城出土一座芮姜墓,墓主人芮姜就是典型例子,她在家中排行第二,因此也叫“仲姜”;著名的秦穆公夫人,她原本是晉國獻公的大女兒,晉國是姬姓,所以叫伯姬;魯惠公的夫人是宋國的大女兒,宋國子姓,夫人便稱孟子;還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楚昭王的小妹妹,她在史書上叫“季羋畀我”——楚國羋姓,季是排行,后面的“畀我”則是她的大名。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文獻中唯一一個留下閨名的春秋女性??梢?,這些仲姜、伯姬的后面,正常情況下是有大名的,只是被史書故意隱藏了。
有的以死后的謚號+姓,如文姜、貞姜、厲媯、聲子等,姜是齊、許、申等國的姓,媯是陳國的姓、子是宋國的姓,前面的文、貞、厲、聲,就是這些女性一輩子的蓋棺總結,也叫謚號。通常來說,自己單獨有謚號的女子,她們一生都是極具傳奇故事的。比如貞姜。
貞姜是個十分墨守成規(guī)的女性,嫁給了楚昭王。有一次,楚昭王出游,把貞姜留在了老家的漸臺上。不巧,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當時也沒有很好的下水道系統(tǒng),一通疾風驟雨,導致江水上漲,沖破堤壩,直奔漸臺而來。楚昭王在安全的地方,聽說夫人受難,趕緊派人去接。然而,情況緊急,不知道是楚昭王忘了賜符節(jié),還是使者出門急忘了拿,等使者好不容易跑到漸臺,請貞姜趕緊跟著自己逃命時,貞姜卻不樂意了:“大王如果召宮人,肯定會有符節(jié)。你不帶符節(jié)來,我可不敢跟你走?!笔拐呒绷?,心說,都這當口了,應該事急從權啊。忙跟夫人表明緣由,并說明嚴重的后果??韶懡琅f堅持:“我聽說,貞潔的人不會違背約定,勇敢的人不會怕死。我知道跟著使者走,肯定能活,但背棄約定不遵守,那就是無貞無義,我就是死也不敢答應?!苯Y果可想而知。昭王于是給夫人賜了“貞”字作為謚號,算是對她守信的鼓勵。
除了以上兩種,還有直接以自己國家的氏+姓的模式,比如,齊國嫁出去的,就叫齊姜,陳國嫁出去的,就叫陳媯,鄧國嫁出去的,就叫鄧曼。通讀下來,似乎都沒有她們夫婿的痕跡,先秦女性的稱呼,可以完全脫離夫家嗎?也不盡然。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娘家只是暫住,夫家才是歸屬”的想法?!对娊?jīng)》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一個“歸”字,就表示夫家才是女子的歸宿。因此,即使當時沒有冠夫姓的傳統(tǒng),但女性婚后的稱呼,還是有一部分與夫家產生了聯(lián)系。比如,有兩種模式完全屬于冠夫姓的前奏。一種是夫家的氏+自己的姓的模式,如陳國的媯姓公主嫁去了蔡國,就叫蔡媯,嫁到息國,就叫息媯;還有一種則是完全冠上丈夫死后的謚號,如鄭武公的夫人是姜姓申國之女,就叫武姜,晉文公從嬴姓秦國娶來的夫人,就叫文嬴,秦穆公夫人的另一個稱呼叫穆姬。
隨后,這種貴族夫妻共用一個謚號的模式,就被延續(xù)了下來。這個習俗一方面是男權、父權社會,將女性視為男性附屬,另一方面,在已經(jīng)形成此規(guī)則的同時,它又是對女性的一種身份保護——只有明媒正娶嫁入夫家的女子,才是一個有歸屬的人,才有資格侍奉公婆,主持家中的祭祀,甚至死后可以與夫婿一起葬入祖墳,得到子孫后輩的香火。
既有自己,也融入夫家
因此,到了漢代,我們看到不少聰慧的女子,即使她們也會拋頭露面,施展能量,自己的姓名被大大方方書寫在竹帛上,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姓呂名雉,字娥姁,但之后,她又回歸到與丈夫一體的系統(tǒng)里,稱為“高后”——劉邦的謚號是高皇帝。而即使后來當上皇帝的是漢文帝,他的母親薄太后,也沒能享受呂后一樣被漢家世世代代共同祭祀的待遇。直到東漢朝廷新立,急需為自己的漢室身份正名(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漢景帝的直系后代,漢景帝是漢文帝之子,薄太后之孫),才將呂后遷出主廟,換上了薄太后。
西安白鹿原的薄太后南陵
東漢是個“大女主”的時代,不少女性走上前臺,臨朝稱制,主持軍國大事數(shù)十年。如漢章帝的皇后竇氏,漢和帝的皇后鄧綏、漢順帝的皇后梁妠等等,有了西漢的前例,她們既可以有名有姓,最終也會與夫家一體。但因為她們曾那么特立獨行,站上了權力巔峰,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于是,東漢的士大夫,在體現(xiàn)她們是誰的妻子的同時,又為她們單獨加上了自己的謚號。所以,活著時,她們的名字是鄧綏、梁妠(章帝竇皇后名字失傳),死了以后,她們就變成了章德皇后竇氏、和熹皇后鄧氏、順烈皇后梁氏。所謂“章德”,章是漢章帝的謚號,德是她自己的謚號,和熹、順烈,也是同樣的邏輯。這似乎也在說明,個別有能力的女性,也可以為自己掙到一席之地。
綜上可知,先秦兩漢的已婚貴族女子,她們生前時基本都擁有自己獨立的署名權,死后才會冠上丈夫的頭銜,合葬同一墓穴,成為一個整體。而這種模式,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變成了她們身份的象征。因為,在整個“男尊女卑”的氣候下,女性始終被排擠在社會主流之外的,只有男性才有資格賺取社會身份,而女人的一切榮耀,都來源于她嫁的那個男人。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只會與自己門當戶對的家族聯(lián)姻,女性娘家的勢力,一般不見得會低于夫婿。因此,她們也并不將夫家視作自己唯一的出路,自然稱呼上也就不會被籠統(tǒng)地只定義為某某人的妻子。如詠絮才女謝道韞,作為鼎鼎大名的陳郡謝氏出身的大家閨秀,她就明確表示過看不起出身瑯琊王氏的夫君王凝之。
那么,丈夫沒有太大社會榮耀的普通女性呢?
《后漢書》的作者范曄似乎有意拔一拔女性的地位,首次將非皇室成員女性也寫入正史,作了一個單獨的《列女傳》,為我們提供了普通女性的故事。該卷收錄的女性,要么孝順大義識大體、要么勤儉持家、要么才華斐然,總之,都是東漢時代的正能量女性。如其中的鮑宣之妻桓少君。
少君是桓氏的女兒,父親很有才,鮑宣年輕的時候跟著少君的爹學習儒家經(jīng)典。鮑宣家里清貧,學習刻苦,桓爸爸看在眼里,深深地覺得他是個可堪托付的好孩子,于是主動表示要把女兒嫁給他。結婚當天,嫁妝滿車載,都是些綾羅綢緞和女性的首飾。鮑宣得了“便宜”后,又覺得有點不符合大男子立世的規(guī)則,就跟少君說:“你家有錢,你肯定有嬌氣,而且,你習慣了穿著打扮很華麗,但我這么窮,可不敢要你這些禮物?!鄙倬坏簧鷼?,還特別乖巧地說:“我家大人是看重你的品德誠信,讓我來服侍你。既然跟了你,我肯定什么都聽你的呀?!庇谑?,少君就把娘家送來的華麗飾品全都打包送回,換上短布粗衣,跟著鮑宣一起回了老家。到婆家后,少君完全沒有一點大戶人家千金的排場,挑水、做飯,孝順公婆,樣樣都做得完美,成了十里八鄉(xiāng)都稱贊的好兒媳。
看到這兒相信你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雖然《列女傳》中關于少君的故事,頭一句標的是“鮑宣妻”,但在故事中,少君的簡歷上有名有姓,也并沒有被籠統(tǒng)地稱為“鮑夫人”或“鮑桓氏”。同傳中其他女性也是如此,一旦能考古到她們本姓和名的,范曄絕不漏下,悉數(shù)寫在了列傳中。今人在端午節(jié)紀念的人物之一曹娥、鼎鼎大名的女文學家班昭、會彈唱《胡笳十八拍》的文藝頂流蔡文姬,這些以自己本來姓名傳世的女性,就都出自《后漢書》的《列女傳》。
可以說,大部分時期,古代女性的生活重心或許都是夫唱婦隨,但個人的存在感,絕沒有被取消和屏蔽。更明顯的例子是在墓志銘。
墓碑上的夫妻同體
女性會不會只變成某某氏這樣的代號?
先看晉朝的《西晉王浚妻華芳墓志銘》。這塊墓志文,應該是西晉這位博陵郡公王浚親手為亡妻寫的?!巴蹩F蕖保撬楹蟮纳矸?,“華芳”則是墓主人的名字。墓志接著詳細介紹,這位夫人姓華,名芳,字敬華,是王浚的續(xù)弦。嫁給王浚時她才18歲,去世那年37歲。所有信息一應俱全。不僅如此,志文還將王浚三代考妣、女兒,以及幾任夫人的姓、名、字和身份信息等,也都詳細記錄在案??梢?,按當時的稱呼模式,還沒有后來冠夫姓的習慣。
北魏被挖出來的女性墓志不在少數(shù),如《大魏征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南陽鄧恭伯夫人崔氏(令姿)墓志銘》《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貴嬪夫人司馬氏(顯姿)墓志銘》《北魏高樹生及妻韓期姬墓志》《北魏鄭平城妻李暉儀墓志》,等等。和上面一樣,此時的墓志銘上,前面表明她們的婚姻對象,后面女性自己姓甚名誰也都十分齊全。
北魏之后的北周有《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北齊的也有《齊故濟南愍悼王妃李尼墓志銘》等,這兩位貴族女性,墓志中依然是首先標明她們是何人之妻,然后她們再享有自己獨立的署姓權。步陸孤氏,是鮮卑貴族的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曾改為漢姓陸氏。
唐朝時,上層女性的名字成了閨中秘事,于是,在墓志的標題中,也不再直接寫出她們的名字。如唐朝隱太子李建成的女兒聞喜縣主的墓志,全稱為《大唐劉應道妻故聞喜縣主墓志》,只表明了公主的身份,不過,這個身份就已經(jīng)很能說明她的姓氏了。一般的貴族女性的墓志標題,署名也變成了某某的夫人某氏,如《鄂國公夫人蘇氏墓志銘》《唐司直博陵崔公故夫人趙郡李氏墓志銘》《秦王李茂貞夫人劉氏墓志銘》等。她們雖然缺失了名字,但自己的本姓還是單獨且大方地坐落其中。
唐朝開始,女子的丈夫或兒子如果干得出色,當上了一品大員,或得到國公之類的勛職,她們就也能享有“國夫人”的命婦稱號。于是,墓志里也出現(xiàn)了將女子直接稱為某國夫人某氏的例子,如宋朝的《宋故魏國太夫人向氏墓志銘》,向是她的姓,被封為魏國太夫人。因為自身的身份太高貴,夫家是干什么的,不需要多說了。
你瞧,無論是史書、小說還是出土墓志都顯示,直到明朝,中國已婚女性的稱謂上都沒有我們現(xiàn)代熟知的這種冠夫姓的叫法,并沒有李某某的妻子張氏,就叫李張氏,王某某的妻子陳氏,就叫王陳氏。太平公主嫁給了薛紹和武攸暨,她也沒有因此變成了“薛李氏”和“武李氏”。在后來“倒韋”活動中,她依然認為自己是李家的一份子,為奪回李唐江山,聯(lián)合侄子李隆基發(fā)動了唐隆政變。
那么,我們印象中這種女人稱氏,把男人的姓冠在前面的稱呼模式,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這很可能只是清朝開始的習慣。
想當“顧趙氏”,只能穿越到清朝
清朝官方史書《清史稿·列女傳》中有很長一段記載:“任寨村二十烈女,……二十人中已適人者,何李氏、張王氏、劉王氏、馮劉氏、傅李氏、任趙氏、任周氏、任宋氏、任邱氏、任張氏、任趙氏、趙葉氏、李張氏、張趙氏、崔郝氏;未字者,何氏、馮氏、傅氏、熊氏、崔氏”。
說任寨村有一次遇到強盜縱火燒樓,這二十個少女或少婦擔心賊子心生邪念,為了不受侮辱,于是手拉手一起葬身火海?!肚迨犯濉窞榱斯膭钬憹嵙覌D,就把她們的姓氏記錄了下來,其中“未字者”表示還是未出閣的閨中少女,所以她們只有自己的本姓某氏,出嫁了的,則都是我們熟悉的冠以夫姓稱呼。
大約從這個時期開始,已婚女性冠夫姓的這種稱謂模式就流傳了下來,并在民國時期變成了明確的法律條文。
1929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編第三節(jié)第一千條,首次對“夫妻之冠姓”作了條約:“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當事人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币馑际?,婚后的稱呼,根據(jù)嫁娶來定姓,妻子出嫁到夫家,就以本姓再冠以夫姓,如果丈夫入贅到女家,則丈夫也要冠以妻子的姓??傊粋€戶口本內,不允許出現(xiàn)兩個姓氏,必須讓人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他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直到當代,一些歐美國家或日本等亞洲國家,也依然采取這種制度。在日本,男女婚后統(tǒng)一姓氏是硬性規(guī)定,至于隨女方的還是選男方的,則不作要求。甚至雙方另取一個其他姓氏,都任由個人意志。當然,正常情況下,日本的夫妻基本都還是隨夫姓。不過,日本民眾顯然對此也有異議。2019年1月,微博熱搜上曾出現(xiàn)了一則這樣的新聞:日本某男子因結婚后戶口本的姓名一欄被改成了妻子的姓氏,心中不平,于是上法庭起訴了日本這個古老的制度。
其實,時至今日,在現(xiàn)代這個“婦女能頂半邊天”,“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時代,女性可以自主地在社會上行走,享有全新的生活模式,不需要完全仰賴丈夫的拼搏,才能擁有響亮的身份和頭銜,獲得一丁點社交榮耀,這種稱呼,也就大可不必大行其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