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仇英唯一巨幅全景山水,臺北故宮新展《秋江待渡》

為什么明代仇英的《秋江待渡》是中國書畫史的國寶之一?《秋江待渡》展露了哪些高超畫技?歷代有哪些人收藏過《秋江待渡》?

為什么明代仇英的《秋江待渡》是中國書畫史的國寶之一?《秋江待渡》展露了哪些高超畫技?歷代有哪些人收藏過《秋江待渡》?4月2日,臺北故宮“國寶聚焦”專室迎來換展,展出的《秋江待渡》圍繞這些問題給出了解答。

《秋江待渡》是距今約五百年前明代畫家仇英存世唯一一件大尺寸的全景式山水精品。北宋以來,“山水畫”大多以山景為表現(xiàn)主體,仇英的《秋江待渡》卻以開闊的江面與雄踞遠方的主山,營造出類似北宋巨幅山水的宏偉氣魄。

仇英 《秋江待渡》 絹本 著色? 縱155.4公分? 橫133.4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 絹本 著色  縱155.4公分  橫133.4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shù)性之高下,區(qū)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展示其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guī)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凡展出國寶,均為美術(shù)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展覽目標則為透過名品的聚焦,提升觀眾對國寶書畫的認識,并強化對古物維護課題的重視。

為什么仇英《秋江待渡》是國寶?

《秋江待渡》描繪行旅們在江邊等著渡船的秋日光景。這是距今約五百年前大畫家仇英存世唯一一件大尺寸的全景式山水精品。

全景山水新樣式——“浩蕩江面”+“遠方主山”

“山水畫”大多以山景為表現(xiàn)主體,《秋江待渡》卻以水景為重心。浩蕩曲折的江面結(jié)構(gòu)出《秋江待渡》的主旋律,帶領(lǐng)觀眾梭巡于水色山光中,也連系起江邊坡岸,呈現(xiàn)一片遼闊的平遠景致。畫中遠景雄峙的主山,更增添整體景致的壯闊與崇偉。以巨大主山稱霸畫面并強調(diào)包羅萬象的全景式構(gòu)圖,是北宋時期山水畫的經(jīng)典作法。時至明代,這類構(gòu)圖除了宮廷畫家為營造皇家氣勢有所仿效外,似不多見。然而《秋江待渡》卻以開闊的江面與雄踞遠方的主山,營造出類似北宋巨幅山水的宏偉氣魄。曾經(jīng)臨摹過許多宋元圖繪的仇英,擅長在舊有圖式傳統(tǒng)上再加新意。《秋江待渡》就是仇英創(chuàng)繪的全景山水新樣式,令人耳目一新。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江待渡》坡岸上的景物近大遠小,呈現(xiàn)合理的視覺效果。例如同樣是生長汀渚中的蘆葦,仇英在近景、中景、遠景的畫法繁簡有別。

碧玉般清潤的山體

《秋江待渡》山石上使用的斧劈皴及飽含水分的刷染,讓人想起南宋夏珪《溪山清遠》棱角分明且具有透明質(zhì)感的山體。仇英在山體表面敷染淡雅明靜的青綠色,讓山石如碧玉般清潤。山邊水際以紅綠林木交錯點綴,突顯山石質(zhì)感,也更添繽紛。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夏珪 《溪山清遠》(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夏珪 《溪山清遠》(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生動的人物

《秋江待渡》的人物也充滿戲劇性。前景坐在磯石邊的白衣文士,神情愉悅中若有所思;對岸舟中等待發(fā)船的乘客正商量著什么事情,長者蹙眉訴說,另一位則凝神諦聽;岸上揹著行李大步踏來的青年,應(yīng)是驚險地趕上船,開懷而笑;即使是船夫也有吆喝青年上船的生動背影。無論主角、配角,仇英賦予這些角色面貌、表情、造型與姿態(tài),讓等待渡河的眾人情態(tài)變得豐富精彩。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江待渡》反應(yīng)了仇英對兩宋山水畫的領(lǐng)略與再詮釋,且于人物、山石、構(gòu)圖等各方面皆展露高超畫技,應(yīng)為其深具企圖心的成熟期代表作。于2015年5月5日指定為國寶。

誰是仇英?

仇英(約1494—1552),字實父,號十洲,活躍于十六世紀前期,名列“明四大家”之一。他的繪畫成就突破階級壁壘,是四大家中唯一不屬于文人階層的出色蘇州職業(yè)畫家。

明代畫家仇英(約1494—1552)

明代畫家仇英(約1494—1552)

仇英的生平并不清楚,根據(jù)零散的記錄,他原為漆工,后來學(xué)畫有成。由現(xiàn)存畫跡與文獻記錄看來,仇英能繪制人物、建筑、山水、花鳥等各種題材,熟練白描、設(shè)色諸多技法,是一位“全能型”的畫家。他的作品精麗卻不失清雅,受到普遍的歡迎,因此學(xué)習(xí)仇英畫風(fēng)的職業(yè)畫家非常多,甚至成為偽造古畫者經(jīng)常采用的風(fēng)格。

誰收藏過《秋江待渡》?

中國書畫作品上由于有“鈐印”和“題跋”的習(xí)慣,因此可以直接自作品上找到作者或收藏流傳的痕跡?!肚锝伞窙]有仇英的簽款,但鈐有三方仇英的印章。除此以外,畫上的其他印章都是收藏者留下的鈐印。最早的收藏章屬于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1525—1590),他共鈐了六方印。由仇英曾有受項元汴(1525—1590)委托摹繪古畫收藏的記錄,推測《秋江待渡》很可能是項元汴向仇英訂制的畫作。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 《秋江待渡》(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收藏印判斷,此畫在清初蔡琦(1667—1721)收藏后,轉(zhuǎn)入另一位收藏家安岐(1683—1744)手中。安岐去世后,他的收藏四散,其中許多精品進入清宮,成為乾隆皇帝的收藏,《秋江待渡》可能就是其中之一。畫上除了皇帝印璽外,還有乾隆皇帝的題詩:“瑟瑟吳江楓落時,長天秋水動漣漪,招招舟子橫塘畔,體物風(fēng)人有所思”。經(jīng)查乾隆皇帝的詩集,可知此詩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七夕前后。推測當(dāng)時乾隆皇帝曾取《秋江待渡》賞玩。此作后來一直留在宮中,畫上還可見到嘉慶和宣統(tǒng)皇帝的收藏印璽。

(本文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及澎湃新聞過往報道等相關(guān)資料。)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