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碩士研究生期間應該如何學習?研究生期間會有哪些困惑和不足?論文如何構思與撰寫……近日,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藝術管理系主任王犁結合自己的經歷與思考,以《未來學術的底色——研究生期間我們需要做些什么?》為題,在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的課堂上給出了其建議。
以前常給本科生聊本科四年應該注意些什么?碩士研究生階段跟本科生肯定不一樣,在提醒大家前我還是先聊聊自己讀研究生時在這個階段的困惑和不足吧。
一
出于對文學的愛好和近代美術史的把握,我在兩者之間找了一個交叉點,博士論文寫傅雷與黃賓虹——博士論文寫了實足一年半多,題目是《幾上峰飛來——傅雷與黃賓虹幾個常見問題的疏證》,十五萬字就寫了三個問題:1、黃賓虹生前有不有名?2、黃賓虹的國際視野?3、傅雷為黃賓虹做了什么?博士論文答辯通過以后,我突然覺得,假如自己對近現(xiàn)代思想史再熟悉一些,會把黃賓虹的民族主義思想根源研究的更清楚。黃賓虹一輩子繪畫風格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堅信中華文化可以拯救未來的世界,也就是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文化自信”。要知道他的這種文化自信是在晚清民初李鴻章所說的中國社會正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大背景里確立起來的,其根源是否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呢?很多朋友問我讀博收獲了什么?我說收獲當然是很大的,例如明顯感覺我的文獻閱讀能力增加了,但認識問題的深度還不夠,駕馭材料的能力也不足。
1951年出席全國政協(xié)會議時的黃賓虹
1964年譯著《藝術哲學》出版后的傅雷夫婦
我是國畫人物專業(yè)出身,教學之余,讀書、寫作、畫畫、練字,字一直寫不好,但一直也不愿意放棄,故在寫字上花了很多時間,剩下留給畫畫的大概是教學之余的四分之一時間,有時還會更少。去年在天津美術學院國畫學院做了一個講座,講座后提問環(huán)節(jié)有同學問我,這個階段繪畫上的困惑是什么?我才開始反思這個問題,自己現(xiàn)階段在繪畫上,對經典轉換的能力還不夠,也就是處理形的能力要建立在對經典的轉換上,而不是自己向壁虛構硬搞,自己憑空處理的形,總覺得格調不夠高。
這就是擺在我面前兩個水平為什么不夠的學術命題。
孔夫子說“五十知天命”,也就是一輩子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到了五十歲已經可以有個大概的估計,但還有什么動力讓自己繼續(xù)前行?人總是這樣,不管什么階段,只有盡力了,才無怨無悔。
我常跟朋友聊起,學問不一定做的好,但努力成為一個明白的人,或者成為一個不人云亦云的人。
二
那么碩士研究生階段,我們的學術問題是什么呢?我先不聊學術問題,先聊聊怎么與導師相處的問題——
談什么我總先談人,談完人,再去談人要去做的事。以前我總提醒本科生,是否能夠和老師相處成同行、交成朋友,說實話現(xiàn)在的本科教學,師生間不熟悉是很大的弊病。同學的性格大概怎樣?同學擅長什么?同學們的喜好?他(她)是哪里人?怎么走上這條道路的?這些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了解都不具備,怎么做到因材施教?
那么我們的研究生階段呢?假如本科階段是因為人數多,教師上課面對不同的班級,造成相互間不熟悉,研究生階段人數相對少,我們怎么來彌補這個弊端?我建議大家在一年級完成必修課和選修課之余,多去導師辦公室坐坐,條件允許一星期一次以上,條件不允許的話,一個月至少一次以上。假如自己離開杭州,最好給導師打個招呼,說自己什么事離開了,大概什么時候回來,這不是制度意義上的請假,實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親近的方式。從碩士研究生開始,你的老師就是你的師父,因為這層關系,將會一輩子與你有關,你相處的好,會是父母以外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這種相互的關系,首先你要有這個意愿,需要具體行動實施這個意愿。我看過很多北大學者懷念老師的文章,寫到老師平時閑聊怎樣影響他的讀書治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很多并不是只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中。也正是在這樣的日常交往中,你的性格是什么,導師的性格怎么樣,都有相互的了解,從而建立師生間的信任和友情。
三
聊完人與人的交往后,我們再聊聊學術。
研究生畢業(yè)論文要達到什么水平?最低水平是不抄襲、符合基本的要求,能夠勉強通過畢業(yè)答辯。假如只有這個要求,我估計你這輩子跟你研究生從事的專業(yè)也就沒有太大的關系了,或借助這個專業(yè)出身的理由,混碗飯吃罷了。
那么高水平的碩士研究生論文需要達到什么水平呢?
首先,你要知道你就讀的專業(yè)國內一流學者是誰,你能不能給你們專業(yè)的學者排出一個你眼里的排行榜?這些學者的學術成果放到近現(xiàn)代這個專業(yè)發(fā)展史上水平如何?其中你最喜歡的學者,成名作和學術制高點的作品是那幾篇文章或專著,他們是什么年齡寫出來的。到這一步你就開始慢慢知道你就讀專業(yè)所處的學術現(xiàn)狀,在這個學術現(xiàn)狀的前提下找到你的定位和未來的目標。
美術教育專業(yè)的學術制高點在哪里?首先要知道它不是對大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一般性陳述,它肯定涉及教育史、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而中國當代做美術教育研究最好的專家又是哪幾位?放到整個教育研究領域他們的水平又怎么樣?中國人聊大學,開口閉口北大清華,我們了解北大清華做教育研究的學者是哪幾位?他們在中國當前研究教育的地位有多高?形成他們的學術高度的學術資源又是哪些?聊到這里,我想再強調一下,我們要把從事美術教育這個職業(yè)和從事美術教育研究區(qū)分開來 ,我們美術教育研究的學術制高點是研究美術教育理論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從事美術教育的工作。美術教育這個學科在中國八大美術學院中,從美術師范系到現(xiàn)在的美術教育系,美術師范系只是給當時的中小學培養(yǎng)美術教師,沒有美術教育學研究的任務和責任,美術教育系是2002年擴招的結果,所以美術教育專業(yè)在美術學院中發(fā)展并不穩(wěn)定,或許在人文學院史論系美術史研究中涉及教育的某些研究成果會更好一些。真正美術教育研究的學術成果,綜合性師范大學會比美術學院做的好一點,比如北師大、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希望美術教育的研究生要關注一下他們的研究成果。
《大學精神》梁啟超等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年8月第一版
《大學之道-北京大學的傳統(tǒng)》劉軍寧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藝術鑒藏專業(yè)所面對的傳統(tǒng)非常深厚,但這個學科進入學院的時間并不長。最早是國家文物局出面邀請故宮博物院一些專家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辦學習班,培養(yǎng)我們國家各地博物館的文物清理與保護人才,其中也包含鑒藏的專業(yè)人才。我們浙江博物館的前輩黃涌泉先生就是這種培訓班第一期的學員,所以他一直對徐邦達先生執(zhí)弟子禮。中國傳統(tǒng)鑒藏(包括鑒賞)的理論,發(fā)展到明代已經非常完善,我們現(xiàn)代學科意義的鑒藏專業(yè)的教學與研究對傳統(tǒng)意義的鑒藏遺產究竟繼承了多少,都是我們(包括研究生)需要直面的話題。鑒是鑒真與欣賞,要有一個好眼光,好眼光來自好的大腦,傳統(tǒng)文物鑒賞家都被稱為巨眼;藏是妥善的保管,涉及文物修復與保護,還有考古學的知識。考古在中國還是王國維那代才有的名稱,李濟的殷商考古享譽世界,是我國第一代現(xiàn)代考古學科意義上的大家,考古在古代還是博物學和金石學的概念,假如說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前身的話,我們可以上溯到宋代李清照的老公趙明誠。但傳統(tǒng)意義的金石學與現(xiàn)代意義的考古學交叉點在哪里?假如就停留在傳統(tǒng)金石學與古物的關系,對未來學科發(fā)展的局限又在哪里?其實近代傅斯年、顧頡剛、郭沫若那一代歷史學家都做了很好的反思。當然,藏還涉及藝術品的修復。都說日本、意大利是世界上藝術品修復做的最好的國家,一個面對東方藝術品的修復,一個面對西方藝術品的修復,近幾年也有中國留學這些國家的留學生回國,參與到藝術品修復的行列,他們是誰?取得的成就又怎么樣?而中國近十幾年來藝術鑒藏專業(yè)蓬勃發(fā)展,每一個院校的優(yōu)勢在哪里?我們又向這些發(fā)達國家完善的藝術品修復領域的學科成果借鑒了什么?教育本身是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情,藝術品修復更是這樣,我就擔心我們走的太快了,實際上很多需要完善的細節(jié)還停留的學科論證和學科評比的材料里。
《怎樣鑒定書畫》張珩著,文物出版社1966年4月第一版
黃涌泉(1927-2005),浙江嘉善人,被譽為國內研究陳洪綬第一人。
我被安排到藝術管理專業(yè)已經有三年多,讓一個并不是藝術管理專業(yè)的專家來當藝術管理系主任,從這點上就可以看出這個學科在當前的完善程度并不高。在這三年里我也努力了解這門學科的基本知識,涵蓋藝術行政、藝術市場和藝術傳播,很多美術院校的藝術管理專業(yè)都把這門課帶向了藝術策展,其實策展只是藝術管理中藝術傳播的一小塊,當然對于個人來說,做好一小塊就很了不起了,但對于學科來說,只學習一小塊是不夠的。作為藝術管理專業(yè)的研究生要了解藝術管理在中國美術院校里的現(xiàn)狀,他們的師資結構,在學科上專業(yè)研究的水平?藝術管理這門學科跟大多數新型學科一樣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倒逼出來的專業(yè),我們不要對新和舊有固化的價值判斷,以為“新”就有多么好,“新”其實意味著學科還需要很長時間去完善。不過,“新”確實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太多基礎研究的事可以讓我們去做,只要稍稍做了一點點,就是為這門學科添磚加瓦。為一門學科添磚加瓦是很幸運的事情啊。在這里,我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要去關注綜合性大學的行政管理,綜合性大學的文化管理,甚至商業(yè)管理的一些學科現(xiàn)狀,我們藝術管理中的藝術行政,可以參照行政管理中很多可以借鑒的學科知識,藝術市場中可以借鑒商業(yè)管理與文化管理的很多學科的知識,而藝術傳播又借鑒新聞傳播學科知識,其實里面還有經紀人制度、藝術財務、國家的文化法規(guī)等,假如有這些前置和旁及的學科作為底盤,相信藝術管理的厚度會不一樣。根據我的粗淺了解,意大利等國家的藝術管理碩、博研究生就在商學院。
《法國文化政策:從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藝術機制》 杰郝德-莫里斯著 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1月第一版
作為研究生,我們只有了解這些,我們才知道我們可以接著做些什么。
四
下面再談談碩士研究生的學習。
研究生學習除了必修課與選修課以及專業(yè)課程以外,專業(yè)課程的安排每一個導師的情況又不一樣,但是,不管怎么安排其實都有大量的自主時間,這些時間都是應該拿來閱讀的。
我大概計算了碩士研究生的三年時間可以讀完多少本書,書有厚薄深淺,假如精讀兩星期一本書,一年也就24本,三年72本,研究生期間讀72本書并不多,當然閱讀有精讀與泛讀,我會在精讀一本書時,泛讀其他稍淺一點的書,這樣的話用深淺來調整閱讀節(jié)奏,也是閱讀的休息方式。但是,我們很多同學要捫心自問,我們養(yǎng)成這個閱讀習慣了嗎?說不準這個并不多的72本也讀不完。
我去年才獲得碩士研究生導師的資格,還沒有第一批學生,我正全力以赴的等著他們的到來,或者說,人類有一種藏在黑暗深處“虐待”他人而獲得快感的動物性。
當我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后沒幾天,學校研究生處就派了個訪問學者給我,訪學時間四個月,訪學大概是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要求。四個月其實時間很短,我為了不耽誤她,很快見了個面,給她說我能夠提供什么幫助。還有四個月時間其實很短,學院的碩博課都公開,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選聽,我本科的課也可以來插班上,但有一個要求就是兩周一本書的閱讀量,一個月選一本寫書評,四個月最好完成四篇書評,再找一個選題寫一篇專業(yè)論文,作為訪學的業(yè)績。寫書評的目的是逼自己看書仔細一點,還有訓練文字的表達能力,當一定的閱讀量和書評的文字訓練,自然就推出了最后要完成的論文。她就問我要看什么書?其實我最反對給別人開書單,看書是一本一本看的,讀完一本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就會牽出下一本,雖然趁年輕要多讀幾本“硬書”,但對于還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還是先看幾本看得懂的書。當你覺得太淺不過癮時,自然會去讀更有深度的書。怎么寫書評?我給她介紹了一個“上海書評”公眾號,里面都是優(yōu)秀人文學者寫的書評,稍化點心思琢磨一下,學點皮毛也夠應付普通報紙的“千字文”了。
《黃賓虹畫傳》王中秀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
這位訪學的同學遞交第一篇書評是讀王中秀先生《黃賓虹畫傳》,我給她標紅批改: 1、不要有學生氣,注意學術表達的口吻,什么口吻是“謙虛”?什么謙虛是“學生氣”?自己要琢磨一下。2、每一遍文章要有不同的題目,不是“讀后”。3、文后都要有寫作時間。4、正文中的修改意見標紅的地方。5、要完成兩周一本書和一個月一篇書評的任務,不然四個月學不到什么東西。假如你一個月兩本書選一本寫書評,四個月就是四篇書評,假如有四篇書評發(fā)表,那是很驕人的成績。后來這篇文章發(fā)表在2021年12月24日《書法報》“讀書”版。第二次是看她全程旁聽了我們學院“國之華光——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之路學術研討會”,安排她寫個學術活動的側記,電話里又在給我各種扭捏,我說四天時間一篇五六千字的稿件,《美術報》要用,給我回答做還是不做?你不做我找其他人,不要在這個時候給我謙虛,后來就是這篇我們看到的2022年1月8日《美術報》“美育”版整版的文章。第二篇書評是我給她的任務,廣西藝術學院的近代美術史家劉新寄給我的新著《中國美術中的廣西圖像——20世紀中國畫家的廣西行旅》,我沒有時間寫書評,就推給了她,推給她有推給她的道理,就是閱讀這本書可以發(fā)現(xiàn),在邊遠的廣西怎么尋找與近代美術史有關的話題,后來她完成《20世紀中國畫家廣西行旅的研究意義——讀〈中國美術中的廣西圖像〉》,發(fā)表在天津《中國書畫報》2022年3月2日“美育”版面。還有一個月她訪學就要結束了,我期待她最后一篇稿件。從前三個月的業(yè)績來說,我相信她肯定比較努力和辛苦,也感受到什么叫充實,說實話一切事都是為自己做。
要有這樣的閱讀量和訓練,怎么會怕最后的畢業(yè)論文呢。
這位訪學的同學是來自寧夏固原學院的王宏芳。后來負責研究生工作的周華老師給我說,訪問學者也是來自高校的老師,不能算學生,只是掛在某個導師名下帶一下。
真是抱歉!我把她當學生“欺負”了。
五
再來談談研究生期間的業(yè)績。
我們學院美術教育、藝術鑒藏是實踐與理論兼修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藝術管理是以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為主的培養(yǎng)目標。實踐就體現(xiàn)在大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剛聽說我們學院黃駿教授的研究生一年級的創(chuàng)作成果,有四位入選全國青年美展,這是了不起的成果,也體現(xiàn)我們學院實踐類的實力和水平。
另一個方面就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涉及論文寫作與發(fā)表。
一提到寫作與發(fā)表,我就想起作家余華談創(chuàng)作,一個東海邊海鹽縣城的牙醫(yī),很羨慕縣文化館上班的工作人員可以不坐班,睡到幾點上班就睡到幾點,因為他們是縣里的文藝人才,文藝人才包括畫畫、唱歌與文學,他覺得自己這么大的年紀開始學美術、音樂已經來不及,那就寫作吧。而且中國有那么多的文學期刊,基本上每個省由一大一小兩份,比如浙江有《江南》與《西湖》,直轄市就更多了,寫了就投稿,無數次不用以后,總有一次被編輯看中,于是出現(xiàn)在文學刊物,慢慢因為寫的好,還成為了著名作家。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家故事?,F(xiàn)在因投稿而走上文學道路的少之又少,大概是網絡上被某編輯看到,而慢慢出現(xiàn)在文學刊物上。
那我們研究生的論文怎么出現(xiàn)在刊物上?相信是大家關心的話題。
體現(xiàn)理論研究的成果,一是刊物發(fā)表;二是論壇發(fā)言入編文集。
要談論文發(fā)表,就得談談現(xiàn)在美術期刊的現(xiàn)狀和學院科研的現(xiàn)狀。當你要進入大眾的視野的時候,已經不是學生的身份了,是年輕學者,競爭對象是國內同行,或許很多是師輩同行。大家有沒有聽過C刊、核心期刊、一級期刊、二級期刊、一般性期刊的概念?所謂量化管理,就是便于管理,表格一目了然,省心省事。全國的藝術院校教師評職稱,從講師、副教授、教授,都要用刊物發(fā)表的業(yè)績分層評估,把自己對個體員工的學術評價責任推給社會,優(yōu)點是杜絕校園內部的人情和不公,缺點是學校推卸判斷教職工學術水平的責任,學術水平不是文章內容決定,是刊登在什么級別的刊物上來決定,再也不會出現(xiàn)沈從文、梁漱溟這樣無文憑有真才實學的學者進入校園了,那些拍板讓沈從文、梁漱溟任北大教職的前輩,都有個體的自信和魅力啊。
接著說刊物。美術類刊物就那么幾家,前幾年藝術類傳媒的市場化,也就是以版面付費的方式刊登,幾乎摧毀了美術刊物的公信力,少數院校學報守住底線成為現(xiàn)在的“核刊”?,F(xiàn)在紙質媒體滑坡,一是網絡的迅速發(fā)展,二是自身沒有守住學術底線。一個靠錢就能刊載的刊物,哪有什么學術公信力??!這幾年稍稍有點點回潮,沒有前幾年市場化那么瘋狂。少數有責任心的刊物編輯想,反正大家對傳統(tǒng)紙質媒體不重視了,辦好辦壞都賣不掉,不如把它辦好一點,也就是極少數優(yōu)秀刊物尚存的原因。
假如一個社會淪落到守住弱者公平正義的底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追求卓越只能成為每一個體的隱私。好的刊物有限的欄目,已經被那些為了評職稱和項目結題的稿件擠得堵車;爛的刊物收版面費,稿件龐雜不分類,文章就是刊發(fā)在里面,也如泥牛入海無學術交流的光芒,只是達到完成硬性規(guī)定的目的,湊數而已。
在這個社會現(xiàn)狀的前提下,我們研究生發(fā)表的機會在哪里?我仔細想想,應該是向各個專業(yè)院校舉辦的論壇和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和各地美術家協(xié)會舉辦學術活動投稿,很多畫院的學術活動也向全國公開征稿,比如這幾年揚州“揚州畫派”紀念活動,無錫的倪云林紀念活動,紹興的徐文長紀念活動,還有各大美術院校舉辦的各種門類的學術論壇,都會向全國公開征稿,有些還特意開設青年學者環(huán)節(jié),這就給我們研究生提供機會,這些機會只要你的論文夠水平,一般都會錄用,假如有刊物聯(lián)合舉辦的背景,還有在刊物發(fā)表的機會。這些論壇從征稿到截稿,大概半年的時間,現(xiàn)在網絡很發(fā)達,只要有心就容易發(fā)現(xiàn)這些信息,選擇與自己研究與學習有關的活動投稿參加,當你在這些論壇一展風采時,相信你會獲得一些作為青年學者的快感。
六
碩士研究生期間有點傳統(tǒng)師徒的方式,看很多前輩學者與學生在一起都是談最近在讀什么書,互相分享閱讀的經驗。因為研究生期間是共同學習的過程,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近階段伴隨研究的閱讀吧。
傅雷家書
去年暑假接受“聽松文庫”的邀約,給他們翻譯引進日本的一本楠瀨日年《書齋管見》寫前言,我又翻出我所有有關吳昌碩的書,把有關學者書房的書看了一遍,當然也認真讀了這本已經編排好的著作,寫下一篇權做前言的文字《沒有什么比書齋更能展現(xiàn)主人的個性了》,雖然書還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的手上走審校的程序,也因寫這篇四千字上下的短文,我閱讀了《吳昌碩年譜長編》(朱關田編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吳昌碩談藝錄》(吳東邁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回憶吳昌碩》(劉海粟、王個簃等編著)等,還有幾本有關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近代中日繪畫交流史比較研究》(陳振濂,安徽美術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維新:近代日本藝術觀念變遷——近代中日藝術史實比較研究》(陳振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在山西大學從事教學的日籍學者堀川英嗣先生,還為我提供了吳昌碩寫給楠瀨日年書法作品圖片。文章寫好后也給幾位要好的朋友看看,希望他們提提意見,溫州的方韶毅先生看了挺認可,建議投稿三聯(lián)的《讀書》,《讀書》是我一直喜歡的知識分子刊物,假如可以發(fā)表,也很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我依建議行事,投在刊物的郵箱上,三個月也沒有音信,沒有入刊物編輯的法眼。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大家看我發(fā)表了很多文章,更多的時候杳無音訊的退稿。
去年暑假還寫了一篇有關諸樂三研究的文章,2022年是諸樂三誕辰120周年。諸樂三是吳昌碩的弟子,金石書畫大家,在文獻上我比較熟悉,但自己書法上認識薄弱,無法在其金石、書法、繪畫上聊深入的見解,看到安吉諸樂三藝術館叢書之一《諸樂三寫生畫稿》(山水卷、花鳥卷)(諸樂三藝術館編,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寫了《諸樂三速寫淺論兼談中國畫教育的造型問題》的一篇萬字論文,論文提交組委會后,盧炘老師也提了一些意見,給我國慶節(jié)的十天假日修改。我聊這些事就是作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老師,也跟大家一樣,并不是想象那么容易或簡單,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看文獻資料其實是最簡單的事情,怎么駕馭資料的認識高度,反而是我感到最困難的事情。暑假兩個月還寫了一篇林風眠研究的文章《〈傅雷家書全編〉中的林風眠》,這篇文章比較長有一萬五的字,是我博士論文的副產品,寫的比較快感的一篇文章。暑假兩個多月,其間還接受毛建波老師布置的任務,寫一篇與吳永良老師速寫有關的文章。
去年十一月份無錫《書畫藝術》主編薛源來電話,邀請我參加倪云林學術研討會,我說對元代美術史不熟悉,對方問我熟悉那一塊,我說近代美術史熟悉一點,對方就說你可以寫一篇倪云林在民國時期的傳播與影響,最后我找了一個更小的點,寫了一篇《浙江博物館藏黃賓虹〈臨倪瓚山水圖軸〉(1913)辨析》,寫的非常快感,成了2021年下半年自己較喜歡的一篇文字。你看寫文章就是這樣,逼一逼也可以逼出跟自己研究有關的切入點,事后想到這件事,還是很感激對方的催逼。
寒假計劃寫四篇文章,最后只完成兩篇。從正月初三開始精讀陳恭祿《中國近代史》(中國工人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讀了二十多天才讀完,這本完成于1941年的名作,真是讓我為之感嘆的一本近代史著作。抄一段與大家分享:“中國對于傳教事業(yè)疑慮,慈禧于拳亂后,尚信教士挖眼取心配成藥劑之說。德齡女士言其不足憑信,舉其父裕庚辦理教案為例,因論教士救濟窮苦之事業(yè)。太后轉言教士果實悲天憫人,救濟窮苦,收養(yǎng)孤兒,醫(yī)治病人,何不在其本國而來中國?其言足以代表大多數人民之思想,今日之懷此見者,數尚不少?!保ǖ?45頁)讀來感慨萬千,雖然時至今日,挖眼制藥已經不信,“無利不起早”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還是很普遍的事情。
實話說,我學術研究基礎并不好,還好有基本的閱讀習慣。哪怕做不好什么研究,看的東西多了,就會有寬容開放的態(tài)度,努力尋求獨立判斷事物的能力。
最后,我像建議本科生一樣,在此提醒大家,要記得努力學習之余談戀愛,本科、研究生都是人生最好的階段,處理好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也是一種需要經歷與學習的能力,也是感受“人之為人”最好的方式,但我要提醒你們,談戀愛期間,男女朋友不要合伙做生意,情感夾雜著經濟往來,基本沒有什么好結果,最后影響的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學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