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紐約街頭就是他的畫布:“遇見”凱斯·哈林

美國街頭藝術家凱斯哈林曾談道:“涂鴉是我見過最美的東西。我想讓人們不那么壓抑地體會藝術。藝術可以被觸摸,感受,甚至操控。藝術并不是那么嚴肅,高高在上的?!?/p>

美國街頭藝術家凱斯·哈林曾談道:“涂鴉是我見過最美的東西。我想讓人們不那么壓抑地體會藝術。藝術可以被觸摸,感受,甚至操控。藝術并不是那么嚴肅,高高在上的。”

凱斯·哈林生于1958年,上世紀80年代名聲大噪,他的涂鴉曾一度有著鮮明的藝術性與社會性,聚焦在社會中的正義問題——從核擴散現(xiàn)象到艾滋病、環(huán)境問題,從種族問題到收入不平等現(xiàn)象。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走進“遇見凱斯·哈林——后波普時代潮流藝術展”,和讀者一起看他“發(fā)光的嬰兒”、咆哮狗和舉心人。

“遇見凱斯·哈林——后波普時代潮流藝術展”近日在京展出,展覽呈現(xiàn)街頭藝術家凱斯·哈林創(chuàng)作的109件(組)作品,共分為六個展覽單元,分別是“紐約是我的畫布”“他們都是我的朋友”“我的語言是符號”“創(chuàng)作永無止境”“以藝術之名”“每個人都可以”,每一單元作品聚焦一個主題,主要展出平版印刷作品。此外,在展陳設計中,策展方也再現(xiàn)了凱斯·哈林藝術創(chuàng)作的場景,如地鐵、酒吧、商店等,以此再現(xiàn)凱斯·哈林的街頭涂鴉文化。

主辦方介紹,包含《舉心的兩個人》《托尼·沙弗拉茲畫廊》《凱斯·哈林盧西奧·阿梅里奧畫廊個展》《比薩89》等諸多在英國泰特美術館展出過的作品也包含其中。

“紐約是我的畫布”

1950年代,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叛逆開始登上藝術舞臺。藝術家們把那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先河。1980年代初,在美國紐約的地鐵廣告黑板上,開始出現(xiàn)一種怪異的粉筆畫,人們鄙棄地把它叫做“涂鴉”,凱斯·哈林便是其中一位涂鴉者。幾年之后,這位開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熱衷游走于街頭的人,成為了藝術史上的波普大師。

身處于繁華的紐約,凱斯·哈林發(fā)現(xiàn)了一種高效的媒介,使他能夠更廣泛地與觀眾進行交流。他注意到地鐵站存在大量未使用的廣告黑板,便開始在這里用白粉筆繪制圖畫,他創(chuàng)造了單色、空心的抽象小人、咆哮狗、發(fā)光的嬰兒等卡通形象,它們成為哈林公共藝術的起點。

展覽現(xiàn)場“再現(xiàn)”紐約地鐵

展覽現(xiàn)場“再現(xiàn)”紐約地鐵

初入紐約的哈林發(fā)現(xiàn),在美術館系統(tǒng)之外,還活躍著一個地下藝術社區(qū)——曼哈頓東村的街頭、地鐵、酒吧和舞廳。哈林經(jīng)常去學校附近的57酒吧,這里聚集了 80年代紐約最潮的藝術家。在這里,他結識了肯尼·沙佛、麥當娜等好友, 并在此組織、參加活動。1981年,哈林在這個酒吧舉辦了自己的個展。57酒吧也成為哈林躋身紐約前衛(wèi)藝術圈子的第一站,促成了他與多位藝術家的合作,也推進了他的作品被權威認可,進入博物館。

凱斯·哈林被車站中的空白廣告牌吸引。哈林敏銳地注意到地鐵在文化的普及性上是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他開始使用白色粉筆,快速地在黑色版面上繪制圖案。紐約成為了他的畫布。他標志性的涂鴉引起了通勤者的注意,哈林的影響力也迅速擴大。哈林的目標是打破藝術的邊界感,讓每個人都能接觸到藝術,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與觀眾緊密地互動。

凱斯·哈林在地鐵作畫

凱斯·哈林在地鐵作畫

“我開始對我在街道和地鐵上看到的涂鴉感興趣并深深著迷。涂鴉是我見過最美的東西。我想讓人們不那么壓抑地體會藝術。藝術可以被觸摸,感受,甚至操控。藝術并不是那么嚴肅,高高在上的?!眲P斯·哈林說。

值得注意的是哈林在紐約的創(chuàng)作并非一帆風順。在引起公眾關注的同時哈林也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他曾多次因涉嫌故意破壞公眾設施而被捕。但是哈林并沒有將這些插曲視為挫折,他說,“不止一次,我被一名警察帶上手銬,帶到警局。然而令他沮喪的是,該警區(qū)的其他警察都是我的粉絲,他們急于和我見面并握手?!?/p>

凱斯·哈林在紐約東村生活和工作。在這里,哈林擁有一個龐大的社交圈,凱斯·林和安迪·沃霍爾于1984年在紐約相識,彼時哈林在紐約東尼·沙弗拉茲畫廊舉辦自己的第二場展覽。哈林和沃霍爾都對華特·迪士尼有著景仰之情。在熱情洋溢的圖像“安迪·米老鼠”中,哈林將他的兩位英雄——迪士尼和沃霍爾組合在一起。

凱斯·哈林畫作

凱斯·哈林畫作

符號作為語言

凱斯·哈林擅長將符號轉(zhuǎn)化為可視化語言。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符號是哈林與公眾之間交流的方式。經(jīng)過多年的磨合,人們對哈林的符號有了深刻的理解與認知。不管哈林有沒有對自己的符號做過清晰地解釋,大家都能感知到符號中蘊含的深層意義。而這些符號背后的意義是哈林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的關鍵。

哈林最著名的符號莫過于“發(fā)光的嬰兒”。哈林曾這樣描述這個小嬰兒,“人性中最純潔,最積極向上的體驗。哈林用發(fā)光的線條編織出嬰兒爬行的姿勢,這樣懵懂的姿勢使得藝術品愈發(fā)天真無邪。據(jù)說哈林創(chuàng)作此符號是源于宗教學的啟示。當哈林把這個閃閃發(fā)光的小嬰兒置于黑暗的空間中時,人們開始將嬰兒與藝術家本人聯(lián)系起來。

右下角為凱斯·哈林代表性的“發(fā)光的嬰兒”形象

右下角為凱斯·哈林代表性的“發(fā)光的嬰兒”形象

哈林稚拙可愛的舉著心的小兒也多次出現(xiàn),直觀地表達著一種愛與溫情。

哈林稚拙可愛的舉著心的小兒

哈林稚拙可愛的舉著心的小兒


哈林稚拙可愛的舉著心的小兒

哈林稚拙可愛的舉著心的小兒

雖然凱斯·哈林的藝術作品總是豐富多彩且充滿活力,但是哈林也會為一些強硬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社會性主題發(fā)聲。這不僅僅局限于美國本土,哈林敢為全世界的不平等吶喊。

他的藝術總是聚焦在社會中的正義問題——從核擴散現(xiàn)象到艾滋病、環(huán)境問題,從種族問題到收入不平等現(xiàn)象。

如創(chuàng)作下面這幅作品時,哈林循環(huán)播放馬文·蓋伊的經(jīng)典專輯《這世界怎么了?》。他介紹:在這張專輯中,他悲觀地質(zhì)疑世界的未來。剩下的時間,則聽鮑勃·馬利有關壓迫和人民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的歌曲。有時,音樂是繪畫的“背景”,但有時,它卻是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畫作都是關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和盡管面臨種種困難,試圖拯救地球的沉重任務。

凱斯·哈林創(chuàng)作聚焦社會問題

凱斯·哈林創(chuàng)作聚焦社會問題


《核武器制裁》

《核武器制裁》

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大部分作品回應了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許多流行性社會問題。他在1982年到1989年期間,創(chuàng)作了超過50幅公共作品。其中的許多都是為慈善中心、醫(yī)院和孤兒院創(chuàng)作的。在作品中,哈林大膽且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竭盡所能地保護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凱斯·哈林關懷艾滋病人處境的作品,其中的小人流露出悲傷的神色

凱斯·哈林關懷艾滋病人處境的作品,其中的小人流露出悲傷的神色

1985年,凱斯·哈林為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非洲緊急教濟會策劃和舉辦了名為“雨中漫舞”的福利活動。海報的主題是雨,這是源于雨與水的聯(lián)系,而對于解決埃塞俄比亞的干旱和饑荒問題來說,水至關重要。在海報中,每個藝術家以自己的角度為雨定義。這些圖像代表了不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

“雨中漫舞”活動海報

“雨中漫舞”活動海報

認識街頭藝術家凱斯·哈林

每一個街頭藝術愛好者,或許都希望能夠去凱斯·哈林作品前朝圣。

生于1958年的凱斯·哈林,于上世紀80年代名聲大噪,他是美國街頭繪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他的涂鴉曾一度有著鮮明的藝術性與社會性,同時也編織進流行文化,成為潮流藝術的重要組成。他的公共壁畫作品被逐一拍賣,目前在紐約、比薩、烏爾姆、巴黎等地,散落著他僅剩的、讓人們可以打卡的珍貴涂鴉。

回顧凱斯·哈林的創(chuàng)作生涯,1982年,他在紐約曼哈頓區(qū)休斯敦街的廢棄墻面上,繪畫了他的第一幅著名大型壁畫。凱斯哈林口中的“空白畫布”即是指這面墻壁,面積約70平米,他一個人日夜不停地畫,路邊堆滿的垃圾一點也影響不到他。畫面中的圖案非常對稱,人群在舞蹈,大面積的橙色極其引人注目,讓經(jīng)過的行人不停拍照錄影。

凱斯·哈林街頭畫

凱斯·哈林街頭畫

凱斯·哈林另一幅作品則隱沒在紐約曼哈頓上城區(qū)Grace House內(nèi)的樓梯間內(nèi)。這里是一所天主教青年中心,哈林沒有畫草圖,直接用黑漆油繪制。整幢建筑樓高五層,此壁畫橫跨其中三層,他用一晚上的時間便順利完成。當中可見哈林的各種具標志性元素,包括發(fā)光的嬰兒,吠犬和跳舞的小人等13種。但到2017年,普通觀眾就無法看到這幅畫了,因為它被小心拆除并保存了下來,隨后便登上紐約邦瀚斯拍賣場,以386萬美元高價成交,創(chuàng)下他壁畫作品的拍賣紀錄。

凱斯·哈林涂鴉

凱斯·哈林涂鴉

烏爾姆敏斯特大教堂,位于德國烏爾姆市。整個城市布局都圍繞著這座市中心的大教堂展開。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東側(cè)雙塔并立,西側(cè)教堂主塔高聳入云,它從設計到建成,經(jīng)歷了近600年人世滄桑,凝結了數(shù)代工匠的智慧。而在教堂旁邊的廣場,有一個與之風格迥異的藝術建筑“紅犬”,即凱斯·哈林筆下的代表性圖案“吠犬”(Barking Dog)。線條直接、鮮明濃烈的紅犬,在高聳入云的哥特建筑下,形成奇妙的藝術氛圍。

德國烏爾姆敏斯特大教堂前的“紅犬”

德國烏爾姆敏斯特大教堂前的“紅犬”

一直有著強烈的政治關懷的凱斯·哈林,也在柏林墻上留下自己的作品。柏林墻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記錄了涂鴉文化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發(fā)展。當時藝術家和普通民眾跨越圍欄,用畫筆與噴漆在柏林墻上畫出和平的思想。凱斯·哈林也受到西柏林一美術館之邀,參與柏林墻涂鴉,在200多平米的畫作上,黃、紅、黑代表東德和西德的國旗色彩,他筆下標志性的小人手腳緊緊串聯(lián),代表著團結的人群必能摧毀圍墻,東柏林和西柏林不應分割。1989年柏林墻徹底拆除,只保留一小段圍墻遺跡作為歷史見證。哈林的這幅涂鴉作品雖然消逝,但他認為涂鴉藝術的永久性并不重要,對于涂鴉作品來說,其產(chǎn)生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是永恒。

凱斯·哈林在柏林墻上涂鴉

凱斯·哈林在柏林墻上涂鴉

1989年,意大利比薩的圣安多尼修道院墻面上,出現(xiàn)了一塊180平方米的大型壁畫,這幅作品就出自凱斯·哈林之手。作品名為《全世界》(Tuttomondo),用了哈林整整4天的時間,哈林稱它為“我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如今,除了在比薩斜塔面前留念,這面墻也成為了旅者們必去的打卡地。

意大利比薩的圣安多尼修道院墻面上的凱斯·哈林作品《全世界》

意大利比薩的圣安多尼修道院墻面上的凱斯·哈林作品《全世界》

凱斯·哈林曾談道:“我開始對我在街道和地鐵上看到的涂鴉感興趣并深深著迷。涂鴉是我見過最美的東西。我想讓人們不那么壓抑地體會藝術。藝術可以被觸摸,感受,甚至操控。藝術并不是那么嚴肅,高高在上的。”

據(jù)悉,此次展覽由北京中創(chuàng)文旅文化產(chǎn)業(yè)集團和北京銀泰置業(yè)有限公司主辦,遇見博物館承辦。展覽版權授權機構為凱斯·哈林基金會(Keith Haring Foundation),作品借展方為Joseluis Ruperez Collection,展覽公益合作伙伴為北京銀泰公益基金會。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