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1935年的倫敦,見證中華文明之美

文物作為中國歷史的精華,由每個殘酷的時代孕育而成,歷經(jīng)淘汰流傳至今,呈現(xiàn)出從根底流淌出來的嚴肅崇高之美。這種美,既挑起了整個中華文明的主流脊梁,又超越了時代與地域滲透到全世界,其魅力甚至使掠奪者臣服。

文物作為中國歷史的精華,由每個殘酷的時代孕育而成,歷經(jīng)淘汰流傳至今,呈現(xiàn)出從根底流淌出來的嚴肅崇高之美。這種美,既挑起了整個中華文明的主流脊梁,又超越了時代與地域滲透到全世界,其魅力甚至使掠奪者臣服。

在日本學者富田升的《近代國寶海外流失錄》中,記錄了1935-1936年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情況。展品包括五代《秋林群鹿圖》、宋代趙昌《歲朝圖》、宋代蘇漢臣《秋庭戲嬰圖》等名跡。一度從中國流向世界的文物,再次匯集于倫敦,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正統(tǒng)美術的全貌。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1935年冬至1936年春,倫敦舉辦了規(guī)模盛大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本次展覽會由熱衷中國藝術的5人發(fā)起,除來自中國本土的文物外,他們還將散藏于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珍品匯集于倫敦伯靈頓,展示中國美術之精粹。在駐英大使郭泰祺的積極推動下,中國最終決定全力支持,并于1934年10月正式成立“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其后,英國方面也派大維德(David)、尤默福普洛斯、霍浦生(R. L. Hobson)、伯希和、拉斐爾(Oscar Raphal)5人為代表赴中國選取參展文物(除伯希和以外其余4人訪問了日本)。通過協(xié)商,最終決定中國方面以故宮博物院提供的735件藏品為主,加上另外6處收藏機構的藏品,總計1022件,具體情況如下。

銅器108件 *60件是故宮藏品,36件是古物陳列所藏品

陶瓷器352件 *均為故宮藏品

書畫175件 *170件是故宮藏品

玉器127件 *60件是故宮藏品,65件是張乃驥(私人)藏品

考古選例(優(yōu)品)113件 *均為中央研究院藏品

珍本古書50件 *均為北京圖書館藏品

家具、文具19件

景泰藍(七寶燒)16件

織繡29件

剔紅(雕漆)5件

折扇(扇面)20件

雜件8件

展品涵蓋了中國美術工藝的所有領域,其中,陶瓷器和書畫幾乎盡為故宮藏品。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會場情形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會場情形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赴日(右起第2位是山中定次郎,右起第6位是尤默福普洛斯)。

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赴日(右起第2位是山中定次郎,右起第6位是尤默福普洛斯)。

上海英租界舉辦的內部展覽

準備就緒后,按照原定計劃,1935年4月在上海英租界外灘中國銀行大廈舉辦了內部展覽會,這是為了在運往英國之前將展品內容向國內公開。為了做得更為徹底,他們還對展品進行拍照,并加以解說,公開發(fā)行了四冊《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第一冊“銅器”,第二冊“瓷器”,第三冊“書畫”,第四冊“其他”。通過這些我們今天才得以了解到展品的詳細內容。

例如,銅器主要以殷周彝器為主,也包含部分漢代文物。陶瓷器以宋、明、清官窯為主,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大量公開的宋代官窯青瓷和清代琺瑯彩瓷。展出的書畫類中,宋元明清各朝代均有涉及,其中格外惹眼的是著名的五代《秋林群鹿圖》、宋代趙昌《歲朝圖》、宋代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宋代夏圭《長江萬里圖卷》、宋人《浣月圖》等。

《秋庭戲嬰圖》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庭戲嬰圖》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臥游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瀟湘臥游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以今天的鑒賞水平來看,其中有些展品受當時年代所限以及展出條件的限制,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從整體來看,此次展出的還是以故宮秘藏品為主的高規(guī)格展品。通過這次內部展覽會,想必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正統(tǒng)美術的源流。

各國藏品齊聚一堂

1935年6月7日,英國軍艦“薩??颂枴陛d著包裝得嚴嚴實實的90余箱中國參展品從上海出港。歷時48天,航程3萬余里,于7月25日到達樸茨茅斯港。之后,各國展品紛紛就位。同年11月28日,展覽會在英國倫敦的伯靈頓宮開幕,在一片好評聲中于1936年3月7日落下帷幕,參觀人數(shù)達42萬人。最終展出的文物,按照國別具體明細如下。

奧地利4件

比利時28件

英國及其屬地1579件

中國786件

丹麥1件

法國及盧芹齋215件

德國85件

希臘1件

荷蘭49件

日本45件

蘇聯(lián)13件

西班牙2件

瑞典113件

瑞士4件

美國115件

15國總計3040件

英國作為主辦國,自然展品數(shù)量最多,超過半數(shù)。其次是中國,約占1/4,之所以比最初帶去的數(shù)量有所減少,是因為展廳面積有限,不得已將考古學和古籍為主的165件文物割愛。接下來依次為法國、美國、瑞典、德國、荷蘭和日本。首先值得關注的是來自世界各國超過3000余件藏品這個龐大的總量。

正統(tǒng)美術的集大成

其中,陶瓷器近1400件,包括中國提供的首次亮相的發(fā)掘品和明器,以及安德森收藏的唐俑等。特別是大維德的藏品竟達數(shù)百件,且質與量均出類拔萃。總體上講,除故宮傳世官窯外,又增加了新的發(fā)掘品,中國陶瓷史的全貌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銅器方面,除彝器類外,古鏡及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的金屬器具和帶鉤等也列于中方展品中。據(jù)說,作為新出土文物,獨具匠心的玉器也為數(shù)眾多。另外,展品中還有以敦煌為代表的西域舶來品。

中方展品以故宮傳世品為主。與此相對,來自各國的展品主要是許多新出土文物,但其實里面也包含大量像大維德收藏的以紫禁城舊藏為主的傳世品。也就是說,在3000余件藏品中,除中方展品外,無論是發(fā)掘品還是傳世品,幾乎都是近代以后從中國流出的文物。從內容上看,正可謂從辛亥革命前后開始逐漸呈現(xiàn)全貌的中國正統(tǒng)美術的集大成之展。一度從中國流向世界的這些文物,再次匯集于倫敦,在那里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正統(tǒng)美術的全貌,明確宣告了中國鑒賞美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形成。中國作為這批文物的源頭,給予了強大后援,而殿堂級的紫禁城藏品更是錦上添花。

宋磁州窯象牙白釉刻百合花紋盤(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

宋磁州窯象牙白釉刻百合花紋盤(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

再看“乳虎卣”

此次展覽會上,有一件必須介紹的頂級珍品,那就是住友收藏的虎食人卣(乳虎卣)。來自日本的展品以根津嘉一郎的12件精華藏品為主,總計45件,其中之一便是虎食人卣。正是這件彰顯中華文明原像的精品,成為領先世界、引領歐美的住友收藏的象征,它也標志著源起于義和團事件的近代中國鑒賞美術的形成。

虎食人卣(乳虎卣)圖源網(wǎng)絡

虎食人卣(乳虎卣)圖源網(wǎng)絡

支離破碎的傳統(tǒng)文明

乾隆皇帝精心鑄就的紫禁城和北京皇城內,蓄積了數(shù)不盡的文物財寶。廣袤的大地上,留下一長串歷史文明的足跡。塵封的中華寶庫,在近代列強的武力征服下被迫打開。1900年夏,除紫禁城外,北京被蠶食,皇城被推倒,傳世名器開始流失散佚。接著,各種發(fā)掘品井噴式地出土。1911年,中國王朝體制終于走向瓦解,最后的秘庫、圣域紫禁城的大門被打開。辛亥革命后,中國正統(tǒng)美術逐漸呈現(xiàn)全貌,中華文明的原像浮現(xiàn)出來。通過對主流實體文物的層層解析,世人最終明白這才是東亞文明的本源。日本美術風潮完成其探路者的使命后退到場外,主角中國正統(tǒng)美術走到舞臺中央。歐美、日本相繼構筑了中國美術品收藏的基礎,作為成果展示,1935年在倫敦舉辦了大型展覽會,這場盛大的宴會宣告了中國鑒賞美術的成立,它發(fā)生在義和團事件后第35年。

也就是說,閉關鎖國的中華帝國被攻破后,又被強行拖上世界舞臺。這股強大的力量應該稱為西方近代化,它沖上世界史的舞臺后,瓦解并重組了全球舊秩序。東方傳統(tǒng)王朝體制下的帝國崩潰,該體制下產(chǎn)生的、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蓄積起來的中華文物因列強的掠奪和流出而變得支離破碎,被世界各國吸走。就連紫禁城內的絕品、中華文明源頭的精髓,也部分流轉到了海峽對岸的臺灣。西方近代化力量就是如此強烈,它撕裂了東方帝國,帶來無比殘酷的后續(xù)影響。

德國人將搶掠的天文儀器擺放于波茨坦的無憂宮前。

德國人將搶掠的天文儀器擺放于波茨坦的無憂宮前。

盛開中華文明之美的近代

歷史如同兩根相互交織的繩索,互為因果,難以分辨其走向。盡管盤旋曲折,迂回反復,但歷史的車輪只會無情向前,不可逆轉。無論善意相勸還是苦苦哀求,歷史都毫不理會,只顧無情地吞噬著古往今來的一幕幕悲劇。其中,中國的歷史尤為悲壯慘烈。文物作為中國歷史的精華,由每個殘酷的時代孕育而成,歷經(jīng)淘汰流傳至今。它們原本是為了證明帝王的正統(tǒng)性,是各朝各代潛心研究與高超技藝的結晶。在這些非凡卓越的藝術品中,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力,凝聚著光輝燦爛的時代精神,呈現(xiàn)出從根底流淌出來的嚴肅崇高之美。這種強烈銳利之美,既挑起了整個中華文明的主流脊梁,又超越了時代與地域滲透到全世界,達到一種真正的普世之美。其魅力甚至使掠奪者臣服,連近代西方都毫不例外。這就是中華文明,這就是其魅力所在。

柉禁(端方舊藏品,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柉禁(端方舊藏品,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西周虎尊(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西周虎尊(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當然,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近代的潮流同樣不可逆轉,也無可爭論。這是一場近代西歐的實力與傳統(tǒng)中華帝國傷痕累累的邂逅,歷史與文明、近代與傳統(tǒng)、西方與東方——各種大相徑庭的要素與價值觀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經(jīng)過一番殊死搏斗,時代的洪流最終歸結于一點,即世界近代中國鑒賞美術的形成。這是純粹的文化、純粹的鑒賞、普世之美與自律的鑒賞者之間的一場平等對話。這或許是過于理想化了的鑒賞美術的命題。但是,我想大膽地稱之為美的近代。帝國的滅亡成就了20世紀涅槃重生的中華,它向世界打開了探究新美的可能性,同時也向世界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近代國寶海外流失錄》【日】富田升 著 ?徐二紅 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近代國寶海外流失錄》【日】富田升 著  徐二紅 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