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大婚作為國家大典,需由眾多機構承辦,首先需調(diào)動大多數(shù)的中央機構參與其事。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個別地方機構由于具有特殊的職能也需竭盡全力地服務這項典禮。從狹義上說,皇帝大婚又是皇帝的家事,因而,為皇家服務的內(nèi)廷機構——內(nèi)務府更要事無巨細地全程操辦。
由于文獻遺存有限,順治、康熙二帝的大婚慶典,其細節(jié)已難以明確,以至清后期的同治帝大婚時只能參考“會典”記載的大略脈絡加以操作。透過現(xiàn)存同治、光緒二帝大婚的文獻檔案與豐富的圖像資料,我們可以明確各機構在大婚慶典中發(fā)揮的作用,明確各個機構原本的職能與具體工作的關系,從而明確清朝國家機構的運轉(zhuǎn)模式。
光緒皇帝大婚
大婚禮儀處:臨時設置的總協(xié)調(diào)機構
由于清朝皇權高度集中,皇帝之下不設總理性的機構,即使是中央各機構,也都是平行關系,互不統(tǒng)屬,均直接對皇帝負責。鑒于皇帝大婚典禮參與機構眾多,苦無統(tǒng)領,各機構之間的協(xié)調(diào)事項則可能煩擾到皇帝,所以,成立了大婚禮儀處(置辦非常之事均增設特定機構,如皇帝的國喪,亦成立大喪禮儀處),以協(xié)調(diào)各機構之間的關系。而各機構具體承辦事項,則基本與其固有職責相呼應。
作為一個臨時協(xié)調(diào)機構,大婚禮儀處由皇帝欽定一位親王領銜,再輔以朝廷要員。
同治帝大婚,設大婚禮儀處,由恭親王奕?和戶部尚書寶鋆主理。同治十一年皇帝大婚,早在同治八年二月即已明確,據(jù)《清穆宗實錄》記載:“欽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皇帝大婚禮儀,典則崇隆,允宜先期豫備。一切應辦事宜,著派恭親王(奕)、寶鋆,會同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禮工二部堂官,詳稽典章,敬謹辦理?!边@一時期,恭親王正是兩宮皇太后仰仗的親信,在皇帝大婚后授王爵世襲罔替?;实鄞蠡榛ㄙM銀兩需由國家財政支出,因而皇太后選擇了掌管全國財政的戶部尚書寶鋆與恭親王奕?共同主理?;实鄞蠡槭且豁椫匾涠Y,所涉事務與禮部最為密切,同時又需要制作婚禮所用各種物品,自然工部的任務亦繁多,所以選內(nèi)務府大臣以及禮、工二部堂官尚書,與侍郎配合輔助大婚禮儀處。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復選秀女,選定了皇后與妃嬪之后,“又奉懿旨:皇帝大婚典禮,著欽天監(jiān)諏吉,于本年九月舉行。所有納采、大征及一切事宜,著派恭親王奕、戶部尚書寶鋆,會同各該衙門詳核典章,敬謹辦理”。自然,皇后妝奩的具體物件,也是由大婚禮儀處預先擬訂,再由皇太后、皇帝欽定,然后下發(fā)備辦。早在同治八年四月,恭親王奕?等就擬訂了皇后妝奩清單,皇帝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添加。
光緒帝大婚,當時確定的大婚禮儀處領銜親王更當盡心盡力,因為他正是新郎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由他領銜再輔以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福錕、嵩申、師曾、巴克坦布、崇光,其他成員則從在京各機構中指派。大婚典禮所有應行一切禮節(jié)與花費,先由禮部詳定后送交該處,該處允準后再呈覽給皇帝與皇太后確定。如,光緒十三年十二月,“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前經(jīng)傳旨,皇帝大婚典禮恭辦傳辦各件,均先將價值開送禮儀處,由王大臣核定奏明,再行開辦,原所以重典禮而慎度支。本日據(jù)工部奏,據(jù)鑾儀衛(wèi)咨稱制造大駕鹵簿,除繡片已經(jīng)解到,毋須另辦外,所有桿仗旗片,需用羅緞綾綢等件,應分別制造咨辦等語。此項需用各件,仍著從緩辦理。嗣后各衙門恭辦典禮,應用物件,務當遵照前旨,先行知照禮儀處核準,再行請旨開辦,以昭詳慎”。光緒十四年五月初八日,“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面奉懿旨:皇帝大婚典禮著于明年正月內(nèi)舉行,所有應行一切禮節(jié),著傳知禮部敬謹詳定,擬送交大婚禮儀處,由禮儀處隨時恭進呈覽”。再如,光緒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關于儀駕內(nèi)應用駕衣事,札行杭州織造置辦,“將所需錢糧,先行開報禮儀處照章核定后,趕緊開辦”,即需由大婚禮儀處進行核實明確后,才可置辦。清后期國力衰弱,到光緒十三四年前后,國庫銀兩更加吃緊,所以,大婚各項支出需由禮儀處統(tǒng)籌考慮后再決定從急還是從緩辦理。關于籌款與使用,均由禮儀處與戶部籌措:“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辦理大婚典禮,戶部去歲籌撥外用之款二百萬兩,著戶部全數(shù)提撥來京,由禮儀處交進。其傳辦外省應需之款,由禮儀處隨時奏明,核定價值請領,由內(nèi)支發(fā)。再,辦理大婚之款四百萬兩尚不敷用,著戶部再行籌撥一百萬兩,先行提撥二十萬兩,亦由禮儀處交進,其余八十萬兩陸續(xù)籌撥?!?/p>
在光緒《大婚圖》冊上,多處可見禮儀處官員的身影。例如在《皇后出宮至邸第圖》上,皇后府邸大門以內(nèi),大婚禮儀處官員與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在影壁門側等候。在《納采禮筵宴圖》中,丹陛之上,身著蟒袍補服的大婚禮儀處官員、內(nèi)務府官員,與禮部官員、工部官員東西排列,相對而立。在《皇后鳳輿入宮圖》上,迎娶皇后進宮時,大婚禮儀處官員走在皇后鳳輿的前面。這些圖上出現(xiàn)的禮儀處官員,均是屬員,即屬官而非主官,因為禮儀處的主官是醇親王奕譞,他是皇帝的父親,從家庭倫理上講,他不可能直接去參與迎娶子媳,他所要做的,是各項重大事務的決策。
內(nèi)務府:皇家內(nèi)務總后勤機構
內(nèi)務府是清朝皇家內(nèi)務總服務機構,其總管大臣“掌內(nèi)府政令,供御諸職,靡所不綜”,即內(nèi)廷事務不分巨細,由其全面總理?;实鄞蠡椋趦?nèi)廷而言是最高級別的典禮,內(nèi)務府自應是最直接的操辦機構。比如備辦納采禮物、大征禮物,當禮物送到皇后府邸時搬卸陳設堂內(nèi),以及儀式結束后再從府邸撤出,亦均由其官員承擔?;屎蟮膴y奩主要由其備辦,稱為“內(nèi)辦”,同治《大婚典禮紅檔》的《妝奩冊》中,明確規(guī)定“皇后需用妝奩……朝冠、朝珠、鳳鈿、首飾、玉器等項均系由內(nèi)辦理”,是其府庫向有儲備,至于“恭進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如意,并御用朝冠,及妝奩內(nèi)陳設金銀器皿擬請由京制造購辦”,亦是由京城銀鋪制作后,由內(nèi)務府采進。妝奩抬進時,他們負責提前組織人力進行捆扎準備,并同護衛(wèi)鑾儀衛(wèi)校尉一起抬運進宮。納采宴在皇后府邸擺設宴桌;太和殿筵宴,在太和殿內(nèi)擺放皇帝御宴桌,武備院在太和殿丹陛上支搭黃幕后,由其設置擺放宴品所用的反坫;烹飪宴會上皇帝所用御膳,宴飲時由茶膳房的“尚膳”“尚茶”官分次向皇帝上進的茶酒膳品等,均是其職責所司。
《大征禮圖》
內(nèi)務府下設“七司三院”,即廣儲、會稽、掌儀、都虞、慎刑、營造、慶豐七司及武備院、上駟院、奉宸苑,供奉皇家各種事務。參與大婚典禮的主要是廣儲司、掌儀司、營造司及武備院、上駟院。皇帝大婚諸多的典禮事務具體分行于這些分支機構。
廣儲司,是與外朝戶部相對應的機構,是最重要的內(nèi)府機構,“掌六庫出納”,六庫即銀、皮、瓷、緞、衣、茶六庫。大婚所用涉及六庫所掌的大量物品,包括納采與大征禮品、妝奩,其中的“內(nèi)辦”即由內(nèi)務府采辦,實際就是該司執(zhí)行。光緒帝大婚納采禮中的緞一百匹,大征禮中的黃金三百兩、緞一千六百四十匹均為內(nèi)辦,出納于銀庫、緞庫。緞庫還恭辦大征禮五色布一千一百匹?;实酆箦墓诜梢聨燹k理;大婚筵宴所用餐具,如御座高頭宴花等,由茶庫備辦。備辦的后妃鋪宮,即大婚后日常餐飲用具的標準配額由銀庫、瓷庫出納。大婚帝后所用轎輿,其修繕或制作所需門簾帷子、足踏等,由衣庫承擔。大婚所用經(jīng)費,大部分為戶部從各地財稅中上繳,不足的部分,則由廣儲司籌措。
掌儀司,原稱掌禮司,宣統(tǒng)朝為避諱皇帝之名溥儀而改稱,其職能與外朝的禮部頗有相似之處,“掌本府祭祀與其禮儀、樂舞”,即掌管內(nèi)廷各項禮節(jié)等。納采、大征各禮節(jié),由該司籌備伶樂于皇后府邸儀門外左右廊下。冊立皇后時,在其府邸內(nèi)堂向皇后本人頒授金冊、金寶,也由該司太監(jiān)主持。當婚后禮中,皇太后御臨慈寧宮,接受皇后率妃嬪向太后行禮;皇帝在外朝接受王公大臣的慶賀禮之后,回到乾清宮升上寶座,接受皇后率領妃嬪向皇帝行禮;最后,皇后升交泰殿寶座,接受妃嬪以及親王的福晉、公主、命婦的行禮,這三場儀式,自應是由掌儀司主持。而在太和殿筵宴,為皇帝進酒的也是掌儀司官員。
營造司,其職能與外朝的工部頗有相似之處,“掌本府繕修,庀材飭工,帥六庫三作以供令”,即負責宮內(nèi)工程,掌管的六庫為木庫(供木材)、鐵庫(鑄造鐵器)、器皿庫(制做藤竹木器)、柴庫(供柴薪)、炭庫(供煤炭石灰)和房庫(供涼棚席篷檾麻),三作即鐵作(打造鐵器)、花爆作(造煙火花爆)和油漆作(繪堊)。大婚典禮所用薪、炭由其預備;納采宴在皇后府邸的彩棚、太和殿筵宴在丹陛下所設的八個藍布涼棚由其支搭;迎娶皇后進宮后進入乾清宮所跨的火盆,由其預備并陳設于乾清宮內(nèi)。粉刷、糊飾后妃入宮后起居的宮殿,自應是該司負責。
武備院,“掌四庫工作,修造器械,陳設兵仗。凡車駕出入,官屬服櫜鞬以從”。四庫即北鞍庫、南鞍庫、甲庫和氈庫。光緒十四年六月初五日,禮儀處的奏案中有“武備院文稱恭備納采禮、大征禮鞍轡,及皇后分例應用護衛(wèi)花槍、灰槍、大刀、順刀、鞍轡、坐褥、涼棚,并內(nèi)廷主位護衛(wèi)灰槍大刀等項……”在納采禮中,有文馬四匹;大征禮中皇后禮物有文馬二十匹、閑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賜給皇后家人的文馬八匹,這些馬的鞍轡和駕馭它們的嚼子、韁繩均由武備院預備?;实巯蚧侍笮卸Y所用的拜墊由該機構預備,皇后進入坤寧宮洞房合巹時,由武備院預設馬鞍于坤寧宮門檻上,太和殿筵宴時,丹陛上的黃幕由武備院支搭。
上駟院,“掌御馬。御馬以備上乘。畜以備御者,曰內(nèi)馬;供儀仗者,曰仗馬”。在納采、大征禮中的禮物馬匹由上駟院選擇、護送,以及儀式后將馬匹領回皇宮均由其官員負責;奉迎禮時太和殿法駕鹵簿中的仗馬,皇后儀車的轅馬,均為該衙門預備;參加納采、大征、冊立奉迎等儀式眾官員、侍衛(wèi)所騎馬匹由該院負責提供;在復選秀女指定的皇后從紫禁城回府時一路同行的黃車、迎娶皇后進宮時的車輛,均由其車甲護持趕車。
內(nèi)務府七司三院中的會稽司、都虞司、慎刑司和奉宸苑,按其職責參與大婚典禮的工作相對較少。
造辦處是設在皇宮內(nèi)部的作坊,制作皇家器用。由其備辦大征禮中的甲胄、玲瓏帶,制作承托納采、大征禮物的鐵包角糊黃紙杉木方盤,更重要的還有備辦帝后大婚所需轎輿以及冊立皇后的金冊、金寶。
敬事房,是內(nèi)務府管理太監(jiān)的總機關。其總管“專司遵奉諭旨,傳辦宮內(nèi)事務與其禮節(jié)”。光緒帝大婚時總管為大太監(jiān)李連英,他與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一起,每月將傳辦的禮儀處事件進展,向皇帝與皇太后奏聞一次。有關大婚的所有皇太后懿旨,均由其口傳到相關機構。如光緒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總管連英口傳,“奉懿旨:皇帝大婚應派執(zhí)事之福晉、一二品命婦及備差女官,著迅速行查。無論年歲、命相,據(jù)實呈報,不準稍有捏飾。務于本年八月二十日以前,開單呈覽”。中國古代尤重男女大防,除皇帝外,凡是與皇后妃嬪及皇太后直接接觸之人,只能由太監(jiān)承擔。在復選的皇后出宮回府與迎娶皇后入宮時,一定由太監(jiān)扶護皇后的轎輿,執(zhí)打鳳輿前的照明燈,“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總管連英口傳,奉懿旨:鳳輿前應用手把燈十對,皇后邸第大門內(nèi)及乾清門內(nèi)均著太監(jiān)執(zhí)打”。在奉迎皇后進宮時,當抬夫們把皇后的鳳輿抬進皇宮在乾清門停下,則改由尚乘轎太監(jiān)把皇后鳳輿抬進乾清門內(nèi)。
《禮節(jié)圖》
司禮機構
1.禮部
禮部作為六部之一,其主要職能是“掌五禮秩敘……以布邦教”,即事關禮儀必由該部主持,理順程序?;实鄞蠡樗袘幸磺卸Y節(jié),均先由禮部詳定,送交大婚禮儀處,由禮儀處隨時恭進呈覽欽定。也就是說,它是制訂大婚典禮各項禮儀程序的總機關。
在典禮的具體程序中,凡是皇帝出場,則由禮部尚書引導皇帝。比如在冊立奉迎禮、頒詔慶賀筵宴禮時,當一切準備就緒后,即由禮部尚書前去乾清宮(皇帝先從寢宮養(yǎng)心殿前往其正宮乾清宮)奏請皇帝起駕。如果皇帝須給皇太后行禮,由禮部尚書引導皇帝到慈寧宮向皇太后叩拜行禮后,再引導皇帝御臨太和殿,接受大臣行禮。如果有的禮節(jié)無需皇帝出場,比如納采、大征禮,則在太和殿內(nèi)陳放代表皇帝的“節(jié)”,其官員需與鴻臚寺官員一起安放“節(jié)”案,以象征皇帝的親臨。大婚禮不同階段派出的使節(jié),禮部尚書均需擔任其中的正使角色,如納采使、大征使、冊立使和奉迎使。
冊立皇后所用的金寶,由禮部負責鑄造,即由禮部設計圖樣,再交由造辦處成造。
禮部下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其中典制司“掌嘉禮、軍禮?;驼拢婷麛?shù),頒式諸司”,婚禮即為最重要的嘉禮之一,其各項禮儀程序的擬訂,正是由典制司具體執(zhí)行。而精膳司,“掌五禮燕饗與其牲牷。賜百官禮食,視品秩以為差”,在大婚筵宴時的食物準備,按參與官員的等級確定順序,如位次座席,即不同官員的座位在什么位置,是單人桌還是雙人桌由該司確定。此外,按照清代的禮儀制度,大婚禮冊立奉迎前,需遣使告祭天、地、社稷、宗廟,祭祀所用祭品犧牲,亦由該司指導預備。
大婚典禮舉行頒詔禮時,在天安門上宣讀詔書的宣詔官由皇帝指定該部官員擔當,由天安門徐徐垂下的詔書,由禮部官員承接,然后送到禮部刊刻,刷印后下發(fā)到全國各個省府州縣,以使天下共知。
2.內(nèi)閣
內(nèi)閣,其職能是“掌鈞國政,贊誥命,厘憲典,議大禮、大政”。在大婚典禮中,內(nèi)閣大學士最主要的職責是為使節(jié)授“節(jié)”。具體在納采、大征、冊立奉迎禮時,由內(nèi)閣大學士在太和殿內(nèi)把“節(jié)”,以及冊立奉迎禮的“冊”與“寶”放置妥當。在鴻臚寺鳴贊官向納采、大征、冊立奉迎正副使節(jié)口令叩拜行禮后,大學士“宣制”,即宣讀皇帝任命使節(jié)的命令,并鄭重其事地對納采、大征、冊立奉迎禮的正使授“節(jié)”。再者,婚后禮的慶賀禮時,皇帝給皇太后的“賀表”以及大臣給皇帝的“賀表”,由大學士從內(nèi)閣恭請至慈寧宮與太和殿安設。
3.翰林院
翰林院“掌國史筆翰,備左右顧問”,是負責擬寫文書的秘書性工作機構。納采、大征、冊立奉迎所宣布的“制文”,詔告天下的詔書,皇帝給皇太后的慶賀“賀表”,以及皇后金冊上的冊文與妃嬪冊文、“皇后之寶”金寶上文字的篆體寫法與布局等,均由該機構承擔。如其所擬光緒皇后冊文:“朕惟位定乾坤,資始與資生合德;教型家國,治外偕治內(nèi)交修。被四表而光昭,宜兩儀之運協(xié)。爰諏吉日,用舉彝章。咨爾葉赫那拉氏,乃副都統(tǒng)桂祥之女,教秉名宗,瑞鐘華閥,柔嘉范著,敬順性成?!芥诹钔厘潞槎A。欽哉。”擬文鋪排辭藻,講究駢儷。
4.鴻臚寺
鴻臚寺,是掌管典禮中的具體司儀機構,其官員對參與典禮人員違反禮儀予以彈劾正法。其“序班官”,負責典禮中參與官員站班位次導引;“鳴贊官”則是在典禮時對參與典禮官員直接高喊口令者,使叩拜行禮有序不紊。
5.樂部
樂部關聯(lián)于禮部,其典樂大臣由禮部滿洲尚書兼任,樂部設有和聲署、神樂署。在大婚典禮的多個環(huán)節(jié),均有該機構參與。在冊立奉迎、慶賀筵宴禮時,皇帝均御臨太和殿。此時,由和聲署官員設中和韶樂于太和殿東西檐下,設丹陛大樂、丹陛清樂于太和門內(nèi)東西檐下,并屆時演奏。每當舉行這些典禮時,同樣也設樂于給皇太后行禮的慈寧宮。后妃在乾清宮向皇帝行禮,妃嬪在交泰殿向皇后行禮,亦由該機構設置中和韶樂和丹陛樂并演奏。在納采禮時,在皇后府邸的樂奏,也由和聲署負責。
在冊立禮之前還要向天、地,祖宗行告祭禮,在祭祀的典禮環(huán)節(jié),則由神樂署主持神樂演奏。
6.理藩院
理藩院本是負責少數(shù)民族事務與處理藩國事務的機構,國有大慶,必有藩國來賀,所以冊立奉迎與慶賀筵宴時,由其官員引領外國來使列百官班次的西班之末,另排位次。同時,參加筵宴的蒙古王公均由該機構接待引領。參與大婚禮蒙古王公的獎賞,亦由理藩院核實人員。如《實錄》所記:“皇帝大婚禮成,普天同慶,亦應一體施恩,以彰慶典??茽柷邎D什業(yè)圖親王巴寶多爾濟……均著賞穿黃馬褂;蘇尼特郡王那木濟勒旺楚克,著賞加親王銜……敖漢貝勒銜貝子達克沁……均著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此外年班來京之御前行走親郡王,著各賞蟒緞二匹、大緞二匹、帽緯二匣。貝勒貝子著各賞蟒緞一匹、大緞一匹、帽緯一匣。鎮(zhèn)國公、輔國公著各賞小卷緞一件、帽緯一匣;臺吉、塔布囊著各賞小卷緞一件。即著理藩院查明員數(shù),分給祗領?!?/p>
7.欽天監(jiān)
欽天監(jiān)是王朝測定天時制訂歷法的機構,大婚典禮的所有黃道吉日的具體吉時,均由該機構測定。所有典禮的參與人員均需提前全部就緒,當聽到欽天監(jiān)官員在乾清門外報告吉時已到,儀式才能正式開始。
《禮節(jié)圖》
籌措經(jīng)費機構
戶部,是國家最主要的職能部門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一。其職能是“掌軍國支計,以足邦用”。大婚典禮屬于國家大典,籌措大婚所用的經(jīng)費就是其分內(nèi)職責。大婚大部分經(jīng)費自然從戶部支出,即相當于直接從國庫中支出,小部分由戶部再派給各省。如光緒帝大婚共計使用白銀550萬兩,黃金6923余兩,均由戶部籌措與分派。此外,內(nèi)務府廣儲司銀庫亦有“內(nèi)帑”用于大婚典禮。
大婚典禮結束后,皇家對參與典禮有功的王公與大臣均給予獎勵,除晉爵升職外,還要對參與工作的執(zhí)事、兵丁等有直接的經(jīng)濟獎勵,如“請轎之鑾儀衛(wèi)校尉,著每名各賞給銀二兩;豫備儀仗燈只之鑾儀衛(wèi)校尉、內(nèi)務府護軍等,著每名各賞給銀一兩”,其費用即應出自內(nèi)務府,而“其修理街道等差各兵丁,由戶部撥銀一萬兩,著福錕等分別賞給,以示獎勵”。
承擔工程機構
1.工部
工部,是國家六部之一,主要“掌工虞器用,辨物庀材,以飭邦事”,即主管工程,包括大婚期間儀物的制作,建筑修飾與臨時建筑的搭建等工程類項目均為其職責。大婚轎輿,如迎娶皇后入宮的鳳輿與帝后在宮內(nèi)所用禮輿的修繕與制作,納采、大征、冊立奉迎與頒詔禮所用的冊案、寶案、龍亭、彩亭等制作,還有皇宮各殿宇以至于皇宮外的端門、天安門、大清門,以及皇后府邸的彩棚搭建,光祿寺承辦宴品時餑餑席棚的搭蓋擺設,最后頒詔禮時天安門上垂懸詔書的金鳳等,均由工部備辦。
實際上,在光緒皇帝大婚的冊立奉迎禮前一個多月,也就是在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夜,貞度門失火延燒至太和門,離大婚奉迎的時間僅有40多天,根本不可能把太和門完全修繕竣工,大婚時全靠工部雇覓匠人支搭的彩棚把被燒的太和門掩飾一新,絲毫未煞風景。
此外,冊立皇后所用盛裝金冊、金印的外面漆箱子,金印的內(nèi)匣“金池”,也由工部制作。
2.鑾儀衛(wèi)
鑾儀衛(wèi),其主要職責是“掌供奉乘輿秩序鹵簿,辨其名物與其班列”。在各次儀式陳設鹵簿儀仗,舁抬皇帝、皇后轎輿;舁抬納采、大征禮物,抬運妝奩均由其職員承擔。
此外,武備院、上駟院也負有相關職責,在前面內(nèi)務府部分已述及。
護衛(wèi)機構
1.侍衛(wèi)處
侍衛(wèi)處,是護衛(wèi)皇帝的親軍機構,主要隨扈皇帝?;实墼趯m內(nèi)活動或出行宮外,侍衛(wèi)處的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與內(nèi)大臣等率豹尾班護衛(wèi)皇帝。大婚典禮,他們主要是在皇宮中,在皇帝由乾清宮到慈寧宮向皇太后行禮、到太和殿舉行冊立奉迎、慶賀筵宴禮,以及婚后護送帝后到壽皇殿行廟見禮時,負責保衛(wèi)帝后安全。在準皇后出宮回府以及迎娶皇后入宮時,也由侍衛(wèi)處護衛(wèi)皇后安全。此外,他們還配合步兵營承擔對大婚財物安全的保衛(wèi),即進妝奩時,由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一員,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一員率同乾清門侍衛(wèi)、大門侍衛(wèi)、內(nèi)務府司員等,沿途敬謹前引照料,以防萬一。我們從光緒《大婚圖》上可見侍衛(wèi)處官員的身影。
2.護軍營
護軍營也是清代禁衛(wèi)軍之一部,營兵選八旗滿洲、蒙古兵的精銳者充當。對皇帝的護衛(wèi)是“出則騎從夾乘輿車,居則宿衛(wèi)值守門戶”,即外圍性護衛(wèi)?;实刍屎笸鹨惑w,所以,對皇后的護衛(wèi)亦同。最初在遴選出準皇后,其出宮回府時,即有護軍營之首領——護軍統(tǒng)領與參領,率其屬員護軍校尉護持皇后的禮輿,即所謂“騎從夾乘輿車”,為皇后形成了保衛(wèi)的屏障。當準皇后出宮回府一行人全部走出神武門,在其中門御道兩側,西側是護軍營的護軍統(tǒng)領守衛(wèi),東側是掌管門戶鑰匙的護軍營司鑰長,由他們封鎖神武門,即“居則宿衛(wèi)值守門戶”。
3.步軍營
在皇宮外,步軍營掌守衛(wèi)巡警與緝捕盜賊之事,類于今日治安警察。在皇帝大婚時,他們承擔有清蹕道路的責任,沿途設有站班官兵。準皇后從神武門出宮回府邸,迎娶皇后時自大清門至皇后府邸的沿途一概清蹕。其長官步軍統(tǒng)領及左右翼總兵,以及選派的守衛(wèi)官兵,對納采、大征與進妝奩,有大量的財物出入于皇宮與皇后府邸時,直接親臨保衛(wèi),以防盜賊搶劫。此前暫存各處的妝奩,如存在榮安固倫公主府邸由粵海關監(jiān)督置辦的鐘表等項,步軍統(tǒng)領衙門也要派兵守護。
4.兵部
兵部,作為六部之一,執(zhí)掌國家的軍事戎伍機構,負責戡亂。但在皇帝大婚中,也略為參與,即在筵宴禮時,由兵部派出之旗員、領催、兵丁等,到光祿寺把準備好的饌肴酒醴抬進宮中。
5.都察院
都察院本是全國最高監(jiān)察機構,負責察核百官,振飭綱紀。所以,在各項典禮時,派出糾儀御史,監(jiān)督參與儀式人員是否尊禮合式。有違者予以奏報,以便處分。
宴品備辦機構
大婚典禮涉及到三次宴會:一是納采宴(在皇后府邸舉行,皇帝不參加),二是唯有帝后的成婚合巹宴,三是太和殿慶賀筵宴。按照清朝的制度,國宴大典,皇帝所用的御膳及餐具由內(nèi)務府恭備,與宴大臣的膳食以及餐具,由擁有爵位的王公們按皇朝制度規(guī)定的數(shù)額進獻,如果參與宴會的人數(shù)眾多,進獻的膳食不敷使用,再由光祿寺負責增備。
《納采禮筵宴圖》
1.御茶膳房
御茶膳房,掌供帝后飲食。不論日常還是筵宴,帝后飲食均由宮內(nèi)備辦,絕不可放松食品安全,由內(nèi)務府御茶膳房掌供。所以,帝后成婚的合巹宴,以及在太和殿皇帝參加的慶賀筵宴,均由御茶膳房為帝后準備珍饈酒醴。
2.光祿寺
光祿寺是主要掌管筵宴“辨品式,稽經(jīng)費”的機構,由其確定宴會膳品酒醴的規(guī)格,對核定王公進獻不足部分予以補充,并撥付經(jīng)費。
筵宴大典在即,則由光祿寺內(nèi)部各機構(大官、珍饈、良醞、掌醢)預備紅油矮桌、餐具、酒醴、菜蔬、油面、干鮮果品、調(diào)料等項,由工部為其在煠食房臨時搭建餑餑席棚進行烹飪。提前一日按定額烹飪完成后陳設于餑餑席棚內(nèi)的矮桌,由廚役看守。筵宴當日由兵部派出之旗員、領催、兵丁等到光祿寺將其運進皇后府邸舉行納采宴,以及皇宮內(nèi)舉行太和殿慶賀筵宴。
制造與買辦特供用品機構
同治《大婚典禮紅檔》卷五載,皇后妝奩內(nèi)“御用涼冠、正珠,并木器、鋪墊、門簾、帳幔、衣料緞綢、皮張,及恭備內(nèi)廷主位袍料緞綢,并分賞王妃命婦袍褂料等項,以及前經(jīng)準納采、大征禮應用緞匹,擬請分交粵海關監(jiān)督,江南、蘇州、杭州織造,并奉錦山海關道先期恭辦,統(tǒng)限于同治九年八月內(nèi)一律辦齊解京,以備應用”??梢娀浐jP、三織造、奉錦山海關是明確提供特供的機構,實際上,提供特供的范圍還要略有擴大。
1.三織造
大婚所用相關的布料均由三織造承辦。三織造,雖指京外的江南(多稱江寧,今南京)、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府,但卻是內(nèi)務府的外派機構,日常皇宮內(nèi)使用的綾羅綢緞主要由其供給。在大婚典禮中,他們負責納采、大征各色綢緞布帛禮物的織造,以及皇后妝奩中衣料、幔帳、鋪墊的織造。此外,還有整個婚禮儀式中搭建彩棚結扎的彩飾,以及裝飾殿宇內(nèi)部所用綢緞布帛等。如同治帝大婚僅是彩綢,在同治九年十一月分派:“據(jù)稱大婚禮應用架彩等項所需彩綢,除前次奏派八千匹外,擬添派十萬匹,內(nèi)大紅四萬匹、黃色一萬五千匹、綠色一萬五千匹、桃紅二萬匹、玉色一萬匹。請飭杭州織造趕辦四萬匹、江寧織造趕辦三萬匹、蘇州織造趕辦三萬匹等?!倍捌溆脹龉?、正珠,并木器、鋪墊、門簾、帳幔、衣料緞綢、皮張,及恭備內(nèi)廷主位袍料緞綢,并分賞王妃命婦袍褂等項,以及前經(jīng)準納采、大征禮應用緞匹,擬請分交粵海關監(jiān)督、江南、蘇州、杭州織造,并奉錦山海關道先期恭辦”。再如光緒皇帝大婚,納采有緞100匹、布200百匹;納征禮,給皇后禮物有緞1000匹,賜皇后父母緞500匹、布1000匹、朝服各2襲、衣各2稱(皆冬一夏一),賜后弟緞40匹、布100匹;而妝奩中的衣料尺頭也有三匣,每匣九匹。因杭州織造主要織造杭綢,所以大婚典禮中皇后的儀駕與嬪的采仗中執(zhí)事儀仗人員所穿服裝—駕衣,系由杭州織造承辦。
2.廣饒九南道
明代開始,朝廷在江西饒州府設御器廠,清代改稱御窯廠,這里就成為皇家御用瓷器的燒造之地。御窯廠為皇家燒造的瓷器考究,乃為定制特供,自然也是皇帝大婚所用瓷器的專責機構。
同治《大婚典禮紅檔》卷十三中有大婚禮儀處致廣饒九南道行文,稱:“皇帝大婚,皇后妝奩內(nèi)需用瓷器等件,經(jīng)本處奏擬請交廣饒九南道敬謹制辦一折,同治十年二月三十日奉旨著照單傳辦。”更為具體的檔案記錄有廣饒九南道來文:“同治十年三月十七日……制辦五彩瓷百子大果盤二對、五彩瓷百子大瓶二對、五彩瓷百子茶缸八對、五彩瓷百子飯碗四對、五彩瓷百子碗八對隨茶盅……遵查歷次傳辦瓷件,均奉發(fā)給細繪紙樣圖式,詳注尺寸照辦在案……將解到前項百子瓷器三十二對,共裝九桶,開造花名件數(shù)清冊,簽差家丁,搭坐輪船由海運解赴京,以期妥速而免貽誤。”除了皇后妝奩中的瓷器,大婚典禮各個環(huán)節(jié)所用的瓷器,皇后妃嬪鋪宮中的瓷器,自然也從該處燒造。故宮博物院現(xiàn)今仍典藏有一批同治朝為大婚燒造的瓷器,圖案或為喜字、蝴蝶(寓意喜相逢),或為梅鵲(寓意喜上眉梢),或為喜字團龍鳳(寓意龍鳳同和)等,有的器底不署年款而署“燕喜同和”或“吉祥如意”“長春同慶”,至今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粉彩百子圖大果盤,其底款為“吉祥如意”。
為保證大婚用瓷之保質(zhì)保量,在燒造同治帝大婚用瓷時,先有對九江關監(jiān)督景福不力的懲罰,后有江西巡撫劉坤一“束裝赴廠”進行督造的指示。嚴苛的督辦,確保了大婚用瓷的質(zhì)量與數(shù)量。
3.奉錦山海道
奉錦山海道,是同治五年由原山海關監(jiān)督更名,屬奉天(今遼寧)。清廷所用毛皮例由東北地區(qū)供給,皇帝大婚中所用服飾中的裘皮自然由該道承擔。同治《大婚典禮紅檔》卷五《妝奩冊》載“御用涼冠、正珠并木器、鋪墊、門簾帳幔、緞綢、皮張,及恭備內(nèi)廷主位袍料緞綢,并分準納采大征禮應用緞匹,擬請分交粵海關監(jiān)督、江南蘇州杭州織造并奉錦山海關道,先期恭辦”。這里的皮張,即是由奉錦山海道提供。
4.粵海關
粵海關是清代四個海關之一,設于廣州,是清廷重要的財稅支柱之一,也是乾隆朝以后唯一可與西洋貿(mào)易的機構。大婚妝奩之鐘表、珠寶、盆景、木器、金銀線以及制作器皿的黃金原料等物品,多希望通過該機構從外洋采買或定制。如“查妝奩內(nèi)應行制造金銀器皿等件,并納采、大征禮應用黃金以及金銀器具需用金兩數(shù)甚巨大,請旨飭下粵海關監(jiān)督另行籌款辦買庫平足金一萬兩,迅速辦妥解京以備制造器皿暨承應各項差務”。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大婚禮儀處首領恭親王奕?、戶部尚書寶鋆奉皇太后懿旨督催粵海關籌辦大婚物件:“所有前傳粵海關監(jiān)督置辦珠寶、朝衣等件,暨傳辦正珠、帽珠,并妝奩內(nèi)需用鐘表、盆景、木器及金銀線、各色絳綾絨線等項,并前兩次所傳正珠朝冠頂六顆、正珠朝珠二盤,著傳知該監(jiān)督趕緊辦齊解京?!倍麓蠡槎Y儀處再次“擬交粵海關監(jiān)督購辦:洋鐘二對,各式桌燈四對、各式掛燈八對、綠通如意二對、白通如意二對、綠玉陳設二對、白玉方盒二對、白玉圓盒二對、白玉插屏二對、白玉盤二對、白玉大盤二對”。到八月二十六日粵海關監(jiān)督已經(jīng)解送到京師一部分承旨所辦的物品,“案:照同治八年九月十五日、十月十六日承準欽派恭辦大婚禮儀處行知:奉旨傳辦珠寶、緙繡朝衣、木器、皮張、鐘表等件抄錄紅單札行……由海道赍送……計開:洋座鐘四座、洋座表二對、各式盆景四對、小鑲珠石各樣盆景四對”。已經(jīng)臨近同治帝大婚,十一年九月初五日,由軍機處交出粵海關監(jiān)督崇禮的奏折中說:“粵省所到洋鐘制樣甚小,即經(jīng)飭派商人往外洋定做;其各式桌燈、掛燈并選覓精工匠役斟酌樣式,敬謹成做,是以稍稽時日。”在這個奏折上,粵海關監(jiān)督還申明無從采辦到上列各式珠寶,“除將辦齊洋鐘、燈只備文解交欽派恭辦大婚禮儀處驗收,并原發(fā)珠樣一匣呈繳外,所有玉器、陳設暨各項正珠無從辦解,并報效洋鐘、燈只各緣由,謹恭折奏聞,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為免不能解到之責,該監(jiān)督?jīng)Q定將其備辦的鐘表和燈只,以捐其養(yǎng)廉銀充銷而不作正項開銷。
前述采辦的貴金屬黃金,既有作為制作器皿之用,又有納采、大征禮物之用。大婚典禮中,所用黃金之處多多,比如光緒帝大婚,在大征禮中就有給皇后的禮物黃金二百兩、給皇后父母的賜物有黃金一百兩,置辦妝奩內(nèi)金器用金三千八百三十三兩二錢,妝奩內(nèi)朱漆龍鳳匣十件用金五十二兩八錢,修理中和韶樂樂器用金七百兩八錢,續(xù)修中和樂器用金四百九十一兩五錢二分,制造皇后茶膳房應用金器用金十七兩八錢八分,禮部鑄造皇后金寶用金五百十一兩三錢五分,工部制造皇太后徽號的金寶箱、印池等項用金三百九十五兩二錢一分七厘二毫,皇后金冊、銅鍍金八件等項用金六百二十一兩三分七厘,以上共用金六千九百二十三兩八錢四厘二毫?;实鄞蠡橹兴命S金之多,竟是內(nèi)府竭盡所能所有,如在同治帝大婚時,皇后日后所用的“鋪宮”,即配額使用器皿中的金銀器,因無庫銀打造,宮中竟決定將已有的器皿熔化了重鑄,包括很小的勺子都算在熔化之列,可見當時所需金銀缺口之大。
因粵海關在清代是國家財稅的最主要來源之一,有絕對的經(jīng)濟實力,自然攤派量大,而且它具有與外洋貿(mào)易的唯一特權,在境內(nèi)難以覓到的新奇物件,必須由該機構予以承擔。
5.安徽省
為表示虔誠與潔凈,清代宮廷在舉行大典時,于殿廷間帝后行走之路,向來鋪設棕毯,如同治九年奏準:“大婚奉迎日,皇后鳳輿經(jīng)由各門,均應鋪設棕毯。”而此次皇帝所鋪設棕毯,由兩江總督所轄安徽包辦供應。
我們從光緒《大婚圖》上所見,大婚禮時,宮里宮外有多處地段鋪有棕毯,而不僅僅是奉迎日皇后鳳輿經(jīng)由各門。《大婚圖》上所見鋪有棕毯處,納采、大征禮時,主要在太和殿中階等位置;冊立奉迎禮,在太和殿任命使節(jié)后,使節(jié)所護的皇后金冊金寶、鳳輿行經(jīng)御路,即從太和殿直至大清門以內(nèi);迎娶皇后時,即從大清門進入太和門,再經(jīng)中左門、后左門直至乾清門地面,均鋪設棕毯,在光緒《大婚圖》冊上明確繪出了棕毯的位置。同治帝大婚,九年十一月諭“至需用棕毛,前已令兩江總督趕解三十萬斤。茲據(jù)工部奏稱,核計尚屬不敷。請?zhí)砼墒迦f斤等語。著曾國藩、魁玉迅將前后所派棕毛四十五萬斤辦齊,分起報解。統(tǒng)于來年四月以前埽數(shù)解清,不準稍涉遲延。將此諭知戶部、工部、曾國藩、魁玉……”光緒十四年四月十六日奏案中記載:“再準戶部咨安徽省采辦,工部奏派大婚典禮需用棕毛二十二萬五千斤。據(jù)兩江總督開報價值請款動用前來,臣等查該督采辦棕毛二十二萬五千斤,每斤例價三分,該銀六千七百五十兩?!惫饩w帝大婚所有用項均較之同治帝折減,包括所用的棕毛一項。
總之,清代皇帝大婚,幾乎調(diào)動了內(nèi)廷與外朝,以至于地方的諸多機構,在皇太后與皇帝的授意下,由大婚禮儀處總協(xié)調(diào),各機構各司其職,恪盡恭敬,把天下第一婚禮承辦得隆重而且熱烈,達到所謂“齊家為治國所先……應地安貞,世澤衍螽斯之慶;普天率育,母儀昭燕翼之貽”。
龐大的官僚機構,如何運轉(zhuǎn)國家機器,通過皇帝大婚的這一具體的禮儀程序中,我們可以明晰他們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與具體分工。
(本文首刊于《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1期,原題為《從皇帝大婚典禮看清朝行政機構之運轉(zhuǎn)》,作者任萬平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