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2021年巫術(shù)類著述經(jīng)眼錄

接續(xù)往年慣例整理2021年出版的巫術(shù)類著述之目錄,需說明的是,書目雖是本人抱持寧濫勿缺之原則盡力搜羅而成,但也僅為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所及,而未及寓目的著述定然不少,決非有意忽略之。

接續(xù)往年慣例整理2021年出版的巫術(shù)類著述之目錄,需說明的是,書目雖是本人抱持寧濫勿缺之原則盡力搜羅而成,但也僅為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所及,而未及寓目的著述定然不少,決非有意忽略之。2020年出版而未及列入去年書目者,也盡量補入。書目大體分中外兩類,每類書目之次序純屬隨機排列。書目下的零散點評,乃是倉促瀏覽后的粗淺看法,自然是掛一漏萬,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正之。

1.王章偉《村巫社覡:宋代巫覡信仰研究》

王章偉著:《村巫社覡:宋代巫覡信仰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王章偉著:《村巫社覡:宋代巫覡信仰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本書原題為《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版),修訂本改為現(xiàn)題。作者王章偉在宋代巫術(shù)研究領域深耕多年,柳立言先生贊譽他是“研究宋巫最久、最深和最多”的學者。除本書外,作者還有《文明世界的魔法師——宋代的巫覡與巫術(shù)》(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近世社會的形成——宋代的士族與民間信仰》(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7年)等宋代巫術(shù)研究專著。宋代的巫術(shù)文化素來為學者所重視,或是巫術(shù)斷代研究中被研究最多的朝代,魯迅先生曾言:“宋代雖云崇儒,并容釋道,而信仰根本,夙在巫鬼。”(《中國小說史略》)中村治兵衛(wèi)、木村明史、劉黎明、艾媞婕(TJ Hinrichs)、柳立言、方燕、李小紅等人均有專著出版。本書著力于研究兩宋時代“巫覡信仰的內(nèi)涵、巫風的概況及巫覡流行的原因,并以之為切入點,分析國家、精英與民眾之間如何看待巫覡信仰?!保ǖ?3頁)堪稱宋代巫術(shù)研究領域最新的代表性著作。

2.王明珂《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王明珂著:《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臺北:允晨文化,2021年

王明珂著:《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臺北:允晨文化,2021年

“毒藥貓”是流傳于川西岷江上游羌族村寨中的傳說故事,據(jù)說村里一些婦女會以妖術(shù)變成動物來傷害人或施毒害人。在羌族方言中,這類人被稱為“都”或“德”,后被傳衍成漢語的“毒藥”。據(jù)說這些婦女常會變成貓,所以后來慢慢形成了“毒藥貓”這一稱呼。作者王明珂先生曾在1994年至2003年間在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進行人類學田野研究,在此前出版的著作《羌在漢藏之間》(最新版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中,就曾提及“毒藥貓”現(xiàn)象。作者借用了法國學者勒內(nèi)·吉拉爾(René Girard)的“替罪羊”(scapegoat theory)理論(中譯本見[法]吉拉爾著,馮壽農(nóng)譯:《替罪羊》,東方出版社,2002年),認為在一個群體之中,當出現(xiàn)重大社會矛盾、爭執(zhí)、災難時,人群中的集體恐懼、猜疑、厭憎等情緒往往會投射到群體內(nèi)部的邊緣人身上,“人們心目中村寨內(nèi)的‘毒藥貓’是其對遠方更大敵對勢力之恐懼的投射”,前者被作者稱為“內(nèi)部毒藥貓”,后者為“外部毒藥貓”。這類現(xiàn)象其實是人類歷史中的普遍現(xiàn)象,漢學家田海(Barend ter Haar)就曾研究過中國古代的巫術(shù)與替罪問題([荷]田海著,趙凌云等譯:《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shù)與替罪》,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替罪羊現(xiàn)象就是獵殺女巫運動,作者在書中也提及了歷史上與當下的許多政治和宗教上的暴力與迫害事件,亦屬此類。本書體現(xiàn)了作者基于本土地方經(jīng)驗建構(gòu)一種社群理論的努力,以及對當下現(xiàn)實世界的憂慮與反思。

3.王振復《中國巫文化人類學》

王振復著:《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

王振復著:《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

王振復先生對巫術(shù)文化的關注起自20世紀80年代,他較早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從巫文化的視角研究《周易》(成果如《巫術(shù):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在此后諸多著述中,他對此論題多有闡發(fā)與推進。本書可視為王振復先生有關巫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之“中心論題在于,巫性是中國文化基本而主導的原始人文根性之一,作為文化迷信,巫性處于中國式的神性與人性、神格與人格之際,巫性是既媚神又瀆神、既拜神又降神、既畏天又知命、既信靈力又尚人智的一種文化屬性?!保ǖ?0頁)本書論述了巫性及中國巫性之特質(zhì)、神(鬼)與靈的神秘世界、巫史文化、巫術(shù)禁忌、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與人文思維方式、巫醫(yī)親緣關系、巫性崇拜與詩性審美、風水文化等重要論題,堪稱近年來有關中國巫術(shù)理論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著作。

4.蔡亮《巫蠱之禍與儒生帝國的興起》

蔡亮著,付強譯:《巫蠱之禍與儒生帝國的興起》,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

蔡亮著,付強譯:《巫蠱之禍與儒生帝國的興起》,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的巫蠱之禍大概是最為著名的巫術(shù)事件。有關巫蠱之禍,既往的相關研究雖多有涉及(如近來引起很多討論的辛德勇先生《制造漢武帝》一書對巫蠱之禍有專章討論,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版),但卻少有專題研究。當然,本書的主旨并非聚焦巫蠱之禍的史實,做史學式的考證研究,而是著眼于更為宏大的主題,即在巫蠱之禍所引發(fā)的歷史余波中,儒生如何作為一個團體力量逐漸崛起,并確立了后來數(shù)世紀儒生帝國的政治基調(diào)。作者強調(diào):“巫蠱之禍不僅僅是一場牽涉皇室的政治陰謀,也是使中國成為一個儒家帝國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作者認為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中所確立的儒生可以憑五經(jīng)學養(yǎng)而參與政治的說法有一定的虛構(gòu)性,司馬遷的敘述與其說是在記述史實,毋寧說是在建構(gòu)歷史,背后暗含的是對當時現(xiàn)實世界的批評立場。通過更為細致地分析,作者提示我們,“在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87年,出身相對貧寒的儒生們通過他們敏銳的政治判斷與優(yōu)秀的行政管理能力,準確地利用了巫蠱之禍形成的權(quán)力真空逐漸獲得了政治權(quán)力。為了給他們的政治成功尋找合理依據(jù),儒生們回溯歷史,重構(gòu)了一個武帝治下欣欣向榮的儒林?!保ǖ?頁)也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提到的那樣,書中一些觀點的“沖擊力”在出版過程中就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本書所觸及到的史實與闡釋或是后來相關研究所繞不開的學術(shù)話題。

5.游子安、志賀市子《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

[日]志賀市子著,宋軍譯,志賀市子譯校:《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日]志賀市子著,宋軍譯,志賀市子譯校:《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本書研究香港社會中的扶乩活動,論述范圍極廣,自歷史中香港壇堂之源流,到十九世紀末的扶鸞救劫運動,以至二十世紀扶乩團體的尊孔思潮等;從扶乩人物與香港的文化氛圍、扶乩與香港潮州社會的關系,到乩壇與行善救濟等,將扶乩納入到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之中來做深入之考察。兩位作者對香港的宗教文化素有研究,志賀市子有關于香港社會中扶乩活動研究的專著出版([日]志賀市子著,宋軍譯,志賀市子譯校:《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加上作者與乩壇及乩手的直接交往與考察,使得此書既具有思想、宗教研究的厚重維度,又有著人類學的在場經(jīng)驗,是地方宗教研究中的佳作。

6.顏芳姿《妖怪、變婆與婚姻:中國西南的巫術(shù)指控》

顏芳姿著:《妖怪、變婆與婚姻:中國西南的巫術(shù)指控》,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顏芳姿著:《妖怪、變婆與婚姻:中國西南的巫術(shù)指控》,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本書是作者基于在貴州侗族地區(qū)的田野調(diào)查撰寫而成。當?shù)亓鱾髦摹白兤拧毖止适?,變婆活著時與常人無異,但死后卻會變成令人恐懼的神秘力量。據(jù)說變婆死后三天就會變成貓,或以美婦形象出現(xiàn),又或異變成獸,危害人間。變婆只是鄉(xiāng)野之怪談,還是真實存在的怪物?變婆如何影響當?shù)厝说幕橐鲇^念?變婆傳說背后包含著什么樣的秘密?作者通過多年的田野調(diào)查,希望通過變婆現(xiàn)象及其中包含的巫術(shù)指控,來思考邊緣地區(qū)漢族與非漢民族間的關系問題。如作者所言,“巫術(shù)跟醫(yī)學一樣,都在幫助人們重拾生命的力量,拿回主導權(quán),設法干預命運,協(xié)商社會關系,對社會和個人所面臨的災難不幸和困惑不安提出有意義的解釋,對社會危機提供風險管理的因應策略?!保ㄐ蜓裕?/p>

7.楊伯達《中國史前玉巫教探秘》

楊伯達著:《中國史前玉巫教探秘》,北京:故宮出版社,2020年

楊伯達著:《中國史前玉巫教探秘》,北京:故宮出版社,2020年

楊伯達先生常年從事玉文化研究,尤其重視巫玉文化的結(jié)合,此前曾出版《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巫玉之光》(續(xù)集)(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中國史前玉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等專著,本書亦是從巫術(shù)與玉文化關系的角度所撰寫的全新力作。作者將早期原始宗教稱作“巫教”,因早期許多地區(qū)的巫術(shù)強調(diào)“以玉事神”,作者就進一步將“巫教”定名為“玉巫教”?!拔捉獭迸c“玉巫教”的命名或有爭議之處(如饒宗頤先生在《歷史學家對薩滿主義應重新作反思與檢討:“巫”的新認識》中所進行的討論,見《中華文化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中華書局成立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92年),但強調(diào)玉器與巫文化的關系,則是十分必要的。本書將“玉巫教”分為早、中、晚三期,按照地域分為夷、越、蠻三大族群,又將玉神器分為信仰崇拜類(如龜、豬、鸮、鷹、云、風、海、魚、龍、鳳、蟬、蠶、樹、稻、慈姑等)、美身類(如玉鐲、玉璜、玉環(huán)、玉梳背等)和供神食饗三類。本書所涉及的考古資料極為豐富,作者的論述視野宏闊而又具體而微,對學界理解早期巫玉文化當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8.張保同、王軍青《巫術(shù)文化視域下的漢畫像和原始道教》

張保同、王軍青著:《巫術(shù)文化視域下的漢畫像和原始道教》,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張保同、王軍青著:《巫術(shù)文化視域下的漢畫像和原始道教》,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學界有關漢畫像的研究成果所在多有,但正如本書作者所言,對漢畫像中所包含的巫術(shù)文化所進行的系統(tǒng)研究則付之闕如。本書“用文化人類學中的巫術(shù)文化理論詮釋漢畫像,探討漢畫像、原始道教與巫術(shù)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把漢畫像資料引入漢代巫術(shù)、原始道教研究領域,審視漢畫像的社會和文化寓意,深入挖掘漢畫像中的巫術(shù)文化和原始道教的內(nèi)容?!保ㄇ把裕?2頁)本書所涉及的具體圖像主題有神話人物(后羿射日、伏羲女媧、神農(nóng)操蛇、黃帝、蚩尤作兵等),辟邪動物(龍、虎、朱雀、玄武、熊、開明獸、麒麟、獬豸、犬等),辟邪植物(桃樹、桑樹、柏樹、常青樹等),辟邪神人(神荼、郁壘、忠勇之士、宗布、門吏等),其他辟邪物像(雷鼓、兵器、規(guī)矩、五色、日月、星辰、文字、倉頡造字等),儺舞(方相舞、雜舞、禹步等),以及祈雨巫術(shù)、生殖巫術(shù)、模擬巫術(shù)等。本書所涉及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形象地展示出了漢代巫術(shù)的整體面貌。

9.姜小莉《清代滿族薩滿教研究》

姜小莉著:《清代滿族薩滿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姜小莉著:《清代滿族薩滿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

薩滿是世界性的文化現(xiàn)象,近年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甚多。薩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薩滿教特指以西伯利亞為中心,擴展到中亞、東北亞地區(qū)的薩滿信仰,伊利亞德即持此論;廣義的薩滿乃是一種世界性的原始宗教現(xiàn)象。各個地域、各個民族之間的薩滿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中國東北地區(qū),薩滿廣泛存在于滿、蒙古、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維吾爾等民族,而尤以滿族為代表。滿族歷史悠久,薩滿亦與滿族的歷史相伴隨,“薩滿教的發(fā)展與生產(chǎn)力的提升成反比,期社會地位會隨著社會體制的演進而下降。”(第237頁)滿族根據(jù)政治形勢的需要對薩滿教進行了有效的治理,入關后滿族薩滿教分化為宮廷與民間兩種類型。同時,清代薩滿也產(chǎn)生了東北、京畿、直省駐防等區(qū)域差異,以及家祭與野祭的分化。薩滿教在清代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但也隨著血緣組織、生產(chǎn)方式、地域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化而走向了衰落。本書對于理解滿族薩滿以及清代的政治、宗教和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0.劉勤《神圣與世俗之間:中國廁神信仰源流考》

劉勤著:《神圣與世俗之間:中國廁神信仰源流考》,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21年

劉勤著:《神圣與世俗之間:中國廁神信仰源流考》,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21年

本書研究的對象為中國的廁神信仰,這一主題之所以與巫術(shù)有關,是關于廁神的諸多說法中,最流行的說法之一就是紫姑即廁神,而紫姑神崇拜一直都被視為扶乩巫術(shù)的來源。關于這一問題,許地山在《扶箕迷信底研究》(商務印書館,1999年)中有詳細之論述。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中最早記載了紫姑的故事,其初為人妾,為大婦所妒,郁郁而終,死后能顯靈。民間視紫姑為受害女性之代表,對她寄予了同情,也賦予她了“法力”,后來扶乩時多請紫姑。明清文人常通過扶乩問科舉及仕途,使扶乩變得更為流行。本書還提到民間以糞尿等穢物所進行的壓勝與治愈的巫術(shù)活動,這些也是民間巫術(shù)的重要內(nèi)容。

11.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

儲曉軍著:《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

儲曉軍著:《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

本書將魏晉南北朝的民間信仰分為三種類型:巫術(shù)活動、神靈崇拜和生死儀式,巫術(shù)在此一時期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先秦時期巫術(shù)在政治和社會中的地位甚高,但至遲到漢末,巫術(shù)漸趨分化,巫師地位亦有所下降。但在民間信仰中,巫術(shù)還是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力。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巫術(shù)亦呈現(xiàn)出了新的面貌。正如本書所指出的那樣:“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巫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重要的轉(zhuǎn)折期。傳統(tǒng)巫術(shù)在民間繼續(xù)活躍,佛教的神通法術(shù)、道教的道符法術(shù)在民眾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形成了傳統(tǒng)巫術(shù)和新型巫術(shù)共同勃興的輝煌場景。與此同時,巫術(shù)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行傳統(tǒng)巫術(shù)的巫師地位逐漸下降,取代他們的是具有宗教光環(huán)的僧侶群體和道士群體,他們漸漸成為巫術(shù)的主角?!保ǖ?3頁)本書梳理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諸種巫術(shù)形式:傳統(tǒng)巫術(shù)(包括醫(yī)療巫術(shù)、祝詛巫術(shù)、預言巫術(shù)等)、佛教巫術(shù)(包括咒術(shù)、神通等)、道教巫術(shù)(如神行、渡水、變化、召物、治病等),同時也探討了巫、佛、道既并存又競爭的關系。

12.臧志攀《中國古代祈雨史》

臧志攀等著:《中國古代祈雨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臧志攀等著:《中國古代祈雨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特性使得祈雨成為官方與民間都極為重視的大事,早期的祈雨活動多以巫術(shù)形式來實踐(如裘錫圭先生著名的文章《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所分析的現(xiàn)象),盡管后來祈雨逐漸禮儀化、道德化,但祈雨巫術(shù)在民間仍廣為流行。本書依據(jù)時代序列梳理了自史前時期至清代祈雨活動之歷史,以及祈雨與巫術(shù)、祭祀、思想、政治、民俗、文學等領域的關系,涉及巫術(shù)史、宗教史、政治史、禮制史、哲學思想史、民俗史及古文字學、考古學、民族學、天文學、氣象學、農(nóng)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可謂第一部中國祈雨文化史之專著。

13.盛文強《故國之妖》

盛文強著:《故國之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年

盛文強著:《故國之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年

鬼神怪異之事在史籍中隨處可見,“書寫妖異怪誕之事,是一種古老而又隱秘的敘事傳統(tǒng),謂之志怪”。(自序)今日雖多以迷信、虛妄斥之,但大眾對此類內(nèi)容的興趣有增無減。本書所講述的諸多故事,讀來令人意趣盎然。其中與巫術(shù)相關的內(nèi)容所在多有,如對付妖怪常用的“呼名術(shù)”,即見到妖怪,“知其名呼之者除,不知其名則死”。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提到一個人面蛇身的美女蛇,“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亦屬此類。又如驅(qū)鬼常用植物,多“介于巫術(shù)和藥劑之間,兼有二者的功效”。(第15頁)再如以狗屎、狗血來辟邪禳災之巫術(shù)等。古人書寫妖怪故事本非以笑談視之,如干寶寫《搜神記》即是為了印證“神道之不誣”的道理,亦如作者所言:“妖怪的世界自成體系,是對日常的超越,又是對日常的諷喻。在若即若離之間,妖怪實現(xiàn)了自身的意義。”(自序)

14.徐頌贊《神明考古學》

徐頌贊著:《神明考古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徐頌贊著:《神明考古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本書以閑趣筆法講述鬼神妖怪之事,立意“從趣味知識中理解宗教”,“從宗教中反觀人間生活”。所談人鬼恩怨、神明八卦、成圣內(nèi)幕、修仙套路、幻術(shù)指南等,雖在學術(shù)上稍嫌簡淺,但頗能從大眾熟知的事例中引申論述,如從《還珠格格》中的巫師來談薩滿文化,從《肖申克的救贖》引出《太平廣記》中的越獄幻術(shù),從《上帝也瘋狂》開始談論非洲巫術(shù)的運作邏輯等,倒也符合大眾閱讀的口味。

15.于賡哲《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

于賡哲著:《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于賡哲著:《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本書透過疾病看歷史文化之變遷,兼具學術(shù)與趣味,在疫情籠罩之下的特殊時期,尤引人關注。書中有專題談及“蠱毒”,蓄蠱巫術(shù)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能見到。有關蓄蠱之巫術(shù),歷史中最有名的事例即前面所提及的巫蠱之禍。但需要辨析的是,蠱毒與巫蠱不同。巫蠱之禍中從太子東宮搜出來的巫術(shù)器具乃是“人偶”,這屬于模擬巫術(shù)范疇,蠱毒則是蓄養(yǎng)蠱蟲來害人的巫術(shù)。《隋書·地理志》言:“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虱則曰虱蠱。”蠱或有醫(yī)療之效,中蠱者也多為患病之癥狀,但蠱毒的蓄養(yǎng)與應用,在古代多被神秘化,成為民間巫術(shù)的重要內(nèi)容。蓄蠱自西漢發(fā)端,隋唐時期定型,流衍至今。本書作者還特別討論了蓄蠱風俗的區(qū)域轉(zhuǎn)移問題,總的趨勢是由北而南,由中原而江南,由江南而嶺南,由嶺南再到西南。這一傳播軌跡亦可說明,蠱毒問題“并非一個簡單的巫術(shù)迷信問題,實際上其背后反映了主流文化圈對非主流文化的歧視,歷史上各階段‘蓄蠱之地’的變遷是主流文化圈拓展的結(jié)果?!保ǖ?70頁)

16.呂光群《中外巫儺面具藝術(shù)》

呂光群攝影編著:《中外巫儺面具藝術(shù)》,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呂光群攝影編著:《中外巫儺面具藝術(shù)》,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面具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在狩獵、戰(zhàn)爭、祭祀、巫術(shù)、驅(qū)鬼、喪葬、鎮(zhèn)宅、舞蹈、戲劇、游戲中廣泛使用。本書關注的是在驅(qū)儺、祭儀、儺舞、儺戲等巫儺活動中的所使用的面具。作者出自業(yè)余興趣,用三十年時間奔赴中國各地(涉及二十個?。┖褪澜绺鲊ㄉ婕八氖畟€國家)拍攝巫儺面具照片,本書收錄了1280幅照片,其中關于中國的有700余幅,外國的有500余幅。這些資料為學界的相關研究,尤其是比較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17.林瑋嬪《靈力具現(xiàn):鄉(xiāng)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林瑋嬪著:《靈力具現(xiàn):鄉(xiāng)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林瑋嬪著:《靈力具現(xiàn):鄉(xiāng)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本書是作者據(jù)其英文著作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5)改寫而成。作者曾在臺南萬年村、三寮灣與桃園八德等地進行了長時間的田野調(diào)查研究,本書就是基于這些調(diào)查來探討鄉(xiāng)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問題。在民間宗教中,神像所具的物質(zhì)形態(tài)通過信仰的“具象化”而具備了神圣內(nèi)涵。但物質(zhì)形態(tài)的神像無法對信眾的需求做出反應,這就需要靈媒(乩童)來進行溝通。本書主要研究的就是這兩種靈力具現(xiàn)的形式——神像與乩童在民間宗教中的作用和關系:“一個恒久卻靜態(tài),另一個短暫卻即時。二者以互補的關系在儀式與日常生活中互相配合。神像內(nèi)蘊,乩童外顯,二者在跨時限(diachronic)與同時限(synchronic)之間得到動態(tài)的平衡?!保ǖ?2頁)同時,本書也研究了靈媒在鄉(xiāng)村與都市中的不同。在鄉(xiāng)村中神像會進入到信徒家中而與民眾建立直接的連結(jié),而在都市中神像更多被固定在神壇中。都市中的乩童較之在鄉(xiāng)村的環(huán)境中,也必須更具開創(chuàng)性去拓展神明靈力,從神明“代言人”的身分轉(zhuǎn)變?yōu)樽诮讨R的組織者與靈力創(chuàng)造者。

18.黃杰《宋畫中的信仰民俗研究》

黃杰著:《宋畫中的信仰民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

黃杰著:《宋畫中的信仰民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

基于繪畫資料研究其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社會與風俗等內(nèi)涵,是近年學界頗受重視的一種研究進路。本書聚焦于宋代繪畫(尤其以《瀟湘八景》、《骷髏幻戲圖》、《辰星像》、《聽琴圖》、《千里江山圖》、《江山秋色圖》、《清明上河圖》等為重點),分析其中的信仰民俗(包括俗信、祝禱、禁忌、占卜、巫術(shù)等)。如通過《骷髏幻戲圖》中的三重幻戲結(jié)構(gòu)來分析中國人對于生死問題表現(xiàn)出的諧謔與感懷交織的復雜情感。如作者認為《大儺圖》中體現(xiàn)出的是仲春民間的社火表演,兼有葆生、驅(qū)儺、祈雨、娛樂等多重功能,而在《千里江山圖》與《江山秋色圖》中,則隱藏著中國風水文化的內(nèi)涵。

19.張邦彥《近代中國的催眠術(shù)與大眾科學》

張邦彥著:《近代中國的催眠術(shù)與大眾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張邦彥著:《近代中國的催眠術(shù)與大眾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本書在2020年由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出版,去年書目中曾有所介紹,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簡體字本,甫一上市便引來諸多關注和討論。引來廣泛關注的原因,不只是本書所探討的話題有趣,還在于其論述的角度和話題的重要性。黃克武先生在序言中提到:“催眠術(shù)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親眼目睹,卻又不可盡知,屬于所謂'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它與心理治療、氣功、靈魂學、前世回溯等都有關系,也有催眠師將此一技藝以‘幻術(shù)'的姿態(tài)用在娛樂表演而引起轟動。一般人認為它出于腦波作用、潛意識(或無意識)、變態(tài)或暗示的心理現(xiàn)象,等等。無論如何,直至今日催眠術(shù)仍充滿了神秘色彩。”本書關注催眠術(shù)在中國近現(xiàn)代語境中的傳播、影響及其多元內(nèi)涵,提醒我們思考:“如何超越精英敘事的單一旋律,以復調(diào)式的眼光看待近代中國的心理知識發(fā)展?哪些人應該被當成科學活動的主體?我們應該要采取什么樣的角度,來理解科學論述、科學實踐之于近代中國的社會文化意義?”(第5頁)

20.張慶民《干寶及其<搜神記>研究》

張慶民著:《干寶及其<搜神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張慶民著:《干寶及其<搜神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東晉干寶,“性好陰陽術(shù)數(shù)”,作《搜神記》,“選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被譽為“鬼之董狐”(《晉書》)。干寶通過《搜神記》,“欲撰記古今怪異非常之事”,以“明神道之不誣”。本書對干寶之生平、其“性好陰陽術(shù)數(shù)”問題、編撰《搜神記》的緣起、《搜神記》編撰時間與材料來源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考論,尤其論述了“明神道之不誣”的內(nèi)涵,其“本旨乃在通過記述各種鬼神怪異之事,讓人們了解、認識鬼神怪異之事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從中見吉兇、察時變,大可以考見國家政治治理之得失,小可以明個人禍福休咎之所起,從而為當時和后來人提供鑒戒?!保ǖ?43頁)其中涉及的古今看待鬼神之視角與立場問題,尤值得關注。

21.[意]卡洛·金茨堡《夜間的戰(zhàn)斗:16、17世紀的巫術(shù)和農(nóng)業(yè)崇拜》

[意]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著,朱歌姝譯:《夜間的戰(zhàn)斗:16、17世紀的巫術(shù)和農(nóng)業(yè)崇拜》,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意]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著,朱歌姝譯:《夜間的戰(zhàn)斗:16、17世紀的巫術(shù)和農(nóng)業(yè)崇拜》,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卡洛·金茨堡的《奶酪與蛆蟲》于2021年推出中文譯本,這部被稱為“遲到四十年”的微觀史學經(jīng)典甫一面世就引起了廣泛的追捧與討論。出版社也同時再版了金茨堡的另一部名作《夜間的戰(zhàn)斗》(初版于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版增加了作者為2020年意大利版所寫的長篇后記)。本書研究的是16世紀在意大利弗留利(Friuli)地區(qū)所流行的一種奇特的夜間活動,一群被稱為“本南丹蒂”(benandanti)[“慈善的行者”(good walker)]的儀式團體,會在某個夜晚靈魂出竅,手持一束茴香作武器,與巫師展開戰(zhàn)斗。若本南丹蒂獲勝,就會迎來莊稼豐收;若是失敗,則會遭遇饑饉。本南丹蒂的敵手是巫師,但卻被教會斥為異端巫術(shù),在教會權(quán)威之下,他們對自我身分產(chǎn)生了混淆,最終承認自己亦是巫師。金茨堡稱此書主旨在于研究“16世紀末到17世紀上半葉之間弗留利人的宗教態(tài)度,從廣義上說,是一個農(nóng)民社群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從一個十分狹隘的觀點來看,這一民間信仰核心的歷史,由于特殊勢力的作用,逐漸被等同于巫術(shù)。這是至今仍不確知的歷史中的一段插曲,卻在巫術(shù)和其受迫害的普遍問題上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意大利文版序言)正如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所言,金茨堡利用法庭的資料“書寫那些其觀點幾乎無據(jù)可查之人的歷史”,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精湛的技巧令人嘆服,同時本書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微觀史學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22.[美]羅伯特·達恩頓《催眠術(shù)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jié)》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周小進譯:《催眠術(shù)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ji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美]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著,周小進譯:《催眠術(shù)與法國啟蒙運動的終結(ji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羅伯特·達恩頓是文化史名家,其多種著作均已被譯成中文,本書為中文譯本之再版(初版亦是周小進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此版新增了作者為中文版所寫的序言。本書是達恩頓第一部法國史論著,被譽為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的奠基之作之一,影響甚大。法國大革命之前,在法國流行一種催眠術(shù)(mesmerism)運動,催眠術(shù)“像一場流行疾病一樣,征服了整個法蘭西”。這場運動起自奧地利醫(yī)學博士梅斯梅爾(mesmer)所發(fā)現(xiàn)的動物磁力學。這場源于科學領域的爭論,最后神奇地參與到了政治運動之中,并最終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進程,許多催眠師也成了大革命的領導人物。通過這種被宏大歷史敘事所忽視的歷史細節(jié),可以讓我們思考催眠術(shù)與激進思想、政治運動、民眾心態(tài)、啟蒙運動的終結(jié)等重要問題,也為我們理解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23.[英]蘇珊娜·利普斯科姆《企鵝科普:巫術(shù)》

[英]蘇珊娜·利普斯科姆(Suzannah Lipscomb)著,[英]馬丁·皮克(Martyn Pick)繪,王海峰譯:《企鵝科普:巫術(shù)》,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年

[英]蘇珊娜·利普斯科姆(Suzannah Lipscomb)著,[英]馬丁·皮克(Martyn Pick)繪,王海峰譯:《企鵝科普:巫術(shù)》,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年

企鵝科普(第一輯),包括了《宇宙大爆炸》《引力》《板塊構(gòu)造學說》《量子力學》《進化論》《遺傳學》《意識》《疼痛》《人工智能》《泡沫》《章魚》等明顯屬于科學領域的主題,但其中竟然也包含了一本《巫術(shù)》。其實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套書的編輯者眼光之專業(yè)、視野之開闊。巫術(shù)是宗教史、思想史上繞不開的話題,同時也和科學史密切相關。令人驚喜的是,本書以青少年為主要閱讀群體,在不長的篇幅中,深入淺出地敘述了歐洲巫術(shù)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及其思想文化根基,同時又能結(jié)合淺顯之事例加以闡說。據(jù)給小學生閱讀的親測經(jīng)驗來看,閱讀的效果甚佳,本書堪稱是專業(yè)普及類書籍之范例。

24.[日]澀澤龍彥《惡魔幻影志》

[日]澀澤龍彥著,王子豪譯:《惡魔幻影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1年

[日]澀澤龍彥著,王子豪譯:《惡魔幻影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1年

澀澤龍彥被稱為日本暗黑美學大師,近年來其作品已有多種被譯成中文。本書聚焦繪畫作品中的惡魔題材,從原始洞穴中的模擬巫術(shù)圖像,到《啟示錄》抄本、教堂藝術(shù)中的繪畫、德拉克洛瓦的《梅菲斯特》、老勃魯蓋爾的《叛逆天使的墮落》,以及博斯的《圣安東尼的誘惑》《最后的審判》等,澀澤龍彥通過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料和極富洞見的分析,為讀者搭建起了一個惡魔主題的藝術(shù)魔宮。盡管屬于青年時期的作品,但這本書被澀澤龍彥視為自己“最心愛的作品之一”。

25.[法]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日本的妖怪》

[法]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Brigitte Koyama-Richard)著,黨薔、王聰譯:《日本的妖怪》,??冢耗虾3霭婀?,2021年

[法]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Brigitte Koyama-Richard)著,黨薔、王聰譯:《日本的妖怪》,??冢耗虾3霭婀荆?021年

世界各國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妖怪文化,在日本妖怪文化似乎更為流行,至今日仍舊如此。如作者所言:“在日本,這個充斥著祖先的信仰和萬物有靈論的神怪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繁盛過?!保ㄇ把裕┤毡镜难治幕艿街袊?、印度及西方的影響,加上本土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造,形成了獨特的妖怪文化傳統(tǒng)。作者是法國知名的日本文化專家,在書中他對日本的妖怪傳統(tǒng)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地考察,書中收集了二百多幅妖怪題材的繪畫和圖像,從古籍中的圖像資料,到當代日本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豐富而有趣。作為異國的研究者,作者尤其重視比較研究的視角,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盡管西方藝術(shù)受到了包括日本在內(nèi)的東方藝術(shù)的影響,如“西方藝術(shù)家借鑒了東方藝術(shù)作品中出現(xiàn)的惡魔、龍、樹狀魔鬼、長有多條手臂的妖等形象”,但卻少有學者進行影響的比較研究,本書無疑是一次極為有益地推動。

26.[日]阿部謹也《花衣魔笛手》

[日]阿部謹也著,夏川譯:《花衣魔笛手:傳說背后的歐洲中世紀》,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日]阿部謹也著,夏川譯:《花衣魔笛手:傳說背后的歐洲中世紀》,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


[日]阿部謹也著,陳國維譯:《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tài)考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年

[日]阿部謹也著,陳國維譯:《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tài)考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年

格林兄弟收集的童話中有一則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的故事。據(jù)說1284年在德國哈默爾恩市出現(xiàn)了一位自稱捕鼠人的花衣男子,聲稱只要市民付一定數(shù)額的報酬,他就能清除困擾當?shù)厝说某扇豪鲜?。達成協(xié)議后,花衣人開始吹笛子,聽到笛聲,老鼠紛紛從洞里跑出來,跟隨男子進入威悉河。這時男子從河中走出,老鼠都被淹死了。但市民們卻不愿按照協(xié)議支付酬勞,于是男子憤怒離開。不久后,男子再次回到哈默爾恩,又在街上吹起了笛子,這時所有四歲以上的小孩都跑了出來,共有130個孩子跟隨男子進入山林,最后一起消失。這則故事在德國及英語文化圈廣為流傳,相關的研究也很多,比如針對“130個孩子失蹤”這一傳說就有多達二十五種解釋。阿部謹也被譽為日本“西方社會史”研究第一人,其名作《花衣魔笛手》堪稱社會文化史的杰作,他在書中對花衣魔笛的傳說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尤其是十分高明地梳理了吹笛人與捕鼠人傳說結(jié)合的過程,以及此傳說在后來的流傳與闡釋。他還指出了此傳說背后的心理機制:“不管1284年發(fā)生的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爾恩庶民的悲傷與痛苦都跨越了時空,直抵我們內(nèi)心。當接近產(chǎn)生這種悲傷、痛苦的庶民生活時,我們就超越了單純解密似的興趣或好奇心,直接觸摸到歐洲社會史的一角?!迸_灣商務印書館亦在2021年推出了中譯本,名為《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tài)考察》(陳國維譯,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年)。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