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家·夏瑞芳》,黃嗣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398頁,104.00元
一
夏瑞芳最早的傳記,當數(shù)蔡元培《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夏君傳》與蔣維喬《夏君瑞芳事略》??上е皇莾善o念性短文,涉及內容不多。此后,商務老人的回憶對夏或多或少都有所提及,夏逝世后報刊上也有若干紀念文章出現(xiàn),但只能算做傳記素材,并非完整的傳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研究商務館史的人多了起來,關心夏瑞芳的研究者比較多集中于被刺真相的探索。前幾年出了本《典瑞流芳——民國大出版家夏瑞芳》,號稱第一部夏瑞芳傳,但從內容到體例,跟真正學術意義上的名人傳記尚有很大距離。直到最近黃嗣先生所著《中國出版家·夏瑞芳》一書問世,這一局面才得以改變。我以為,黃著才是到目前為止最新最全的夏瑞芳傳記。首先在于作者對傳主一生的定位,有完整、準確的界定。
作者在該書“前言”里寫道:“對于夏瑞芳的評價,本書有如下定位:第一,他是創(chuàng)辦商務印書館的發(fā)起人;第二,他是商務印書館商業(yè)帝國的總設計師;第三,他是商務印書館運營的總指揮;第四,他是愛企護館的殉道者;第五,他是百世流芳的出版家。”(前言,第2頁)接著,逐條加以概述。全書七章、二十六節(jié),正是圍繞上述定位而展開的史實闡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夏瑞芳這位百世流芳的出版家的傳奇人生。我尤其欣賞對傳主“愛企護館的殉道者”的定位,因為“他所守護的,不是個人私產,而是中國近現(xiàn)代的一座文化重鎮(zhèn)。他所殉之道,是商務印書館所擔負的傳承文明、扶助教育的歷史使命,是奮發(fā)自強、教化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前言,第8頁)。這樣的深刻分析,在以往對夏瑞芳的評價中很少見到。
夏瑞芳像
從一個農村貧苦孩子到中國最大出版公司總經理,夏瑞芳的人生充滿著傳奇色彩。他的英年早逝與卷入民國初政治有關,雖然被迫卷入并非他的意愿,但畢竟在他的經歷中又添了一個傳奇謎團。
二
夏瑞芳作為商務印書館主要創(chuàng)辦人和運營總指揮,初創(chuàng)時期所建功勛尤其卓著。黃著在“初創(chuàng)大手筆”一節(jié)分四層意思陳述:(一)遷址打基礎,(二)《華英初階》與《華英進階》,(三)“收購”修文書館,(四)禍兮福兮:“北京路館屋失慎”。這幾個商務館史上老生常談的題目,在作者筆下有了新意,關鍵增加了新史料。
商務印書館遷移告白(《中外日報》1898年9月12日)
商務從江西路德昌里遷址北京路順慶里,本來頂多一兩句話就可結束,作者卻引用了宋耀如傳記《宋氏家族第一人》的一段生動描寫,讀來興味盎然。不僅說明遷址得到當時上海印刷達人宋耀如的幫助,而且顯示出商務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與夏瑞芳籌劃的周密細致。這一大段文學色彩很濃的描寫,我開始有點懷疑:真的嗎?夏傳作者顯然也注意到了,寫道:“這個故事的主體和情節(jié),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保?2頁)從夏、宋教會活動的交往,宋耀如后來又是商務股東來看,不能排除這一可能?!爸劣诒本┞讽槕c里的廠房是不是宋耀如贊助的,宋耀如是否還給了商務印書館幾部機器和印刷業(yè)務,還有待更多的史料予以佐證。”(33頁)作者留有了余地。
商務印書館《華英初階》《華英進階》書影
黃著較好地利用了商務早期廣告,證明夏瑞芳在經營理念上已開始進入現(xiàn)代企業(yè)家的行列。這些商務早期廣告之前很少有人注意,也屬于新史料范疇。商務初涉圖書出版,始于編印《華英初階》與《華英進階》,夏瑞芳的擘畫至關重要。編譯人謝洪賚與商務的關系,《初階》《進階》等書的社會影響,黃著都有詳細敘述。其中引用夏瑞芳女兒夏璐德回憶其父學英語、謝洪賚女兒朱謝文秋所撰其父行誼,都是少見的第一手材料,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不過有一處提法值得商榷,稱《初階》《進階》“這套書曾被張元濟送到宮廷之中,成為光緒皇帝學習英語的重要讀本”(41頁)。材料出于鄒振環(huán)《光緒皇帝的英語學習與進入清末宮廷的英語讀本》一文。有研究者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內務府檔案里,發(fā)現(xiàn)一份光緒皇帝1907、1908年內務府“呈進書籍檔”,其中有《華英進階全集》等三種商務版英語讀本。鄒文聯(lián)系時已成為商務靈魂人物的張元濟,推測說“張元濟一定做了精心的安排”,但并未說被張送進宮。戊戌變法時期,張元濟作為總理衙門章京,確實為光緒皇帝“呈進”過新學書籍,但《華英初階》初版時,張元濟已被革職離開北京,十年后出現(xiàn)在內宮的《華英進階全集》等書,也沒有證據與張元濟有關。其實,筆者以為只需引證“呈進書籍檔”,足夠顯示《初階》《進階》的影響,斷言“被張元濟送進宮廷”反倒有蛇足之嫌。
夏瑞芳成功收購日資修文書館,實現(xiàn)了中國印刷業(yè)首次使用紙型印書零的突破。涉及人物有印有模(商務第二任總經理)與三井洋行山本條太郎等,還涉及印刷史許多常識,黃著在敘述時條理清晰,交代來龍去脈亦簡明扼要。商務投資《中外日報》,前后合作四年,反映夏瑞芳資本運作的深謀遠慮和實際操作。最后雙方不愉快地分手,原因復雜,故事很多,之前的商務研究較少提及。作者廣泛搜集了資料,并利用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詳細論述了合資始末與兩家人物關系(184頁至194頁),較好補充了商務館史上薄弱的一頁。
順便一提,全書整體處理傳主與周圍人物、事件乃至時代背景的關系上,是成功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枝蔓,不拖沓。1902年商務廠房失火的損失與保險賠償問題,有不同記載,黃著梳理了各種史料,盡管仍有存疑,但得出基本結論:“夏瑞芳未雨綢繆的風險意識,為商務的發(fā)展帶來了預想不到的好處?!保?9頁)這種實事求是的研究態(tài)度,值得稱道。
三
商務印書館印刷所車間內景
商務印書館1903年至1914年引進日資,是商務發(fā)展史上一件大事。夏瑞芳始終是積極熱心的推動者,也是促成合作的主導者。黃著除引證幾位商務老人的回憶外,還發(fā)掘出幾則較新鮮的史料。譬如,根據曾長期在上海天安堂擔任牧師的張孝基回憶,此事牽線者中有美華書館負責人費啟鴻(鮑咸昌、高鳳池的老師)。又如日本學者樽本照雄對日方外交文件和金港堂后人的調查,證明:“對商務印書館的投資,是屬于原亮三郎個人的,與金港堂書店無關,不是兩家公司的合作……”(92頁)作者又列舉后來收回日股時執(zhí)股人清單,說明與商務合資的不是金港堂企業(yè)法人,而是十幾位自然人投資,盡管大多數(shù)與金港堂有關(90頁),商務董事會成員中有日方人員,但始終不占據主導地位(93頁)。這樣的分析具有可信度,糾正了長期以來商務館史研究上的一個誤區(qū),即認為是商務印書館與金港堂書局兩家企業(yè)之間的合資。正因是自然人投資,后來夏瑞芳收回日資雖則艱難,但未驚動兩國官府。作者又印證了合資后曾在香港注冊,不久又取消等種種細節(jié),大大豐富了人們對這場一百多年前“主權在我的合作”復雜過程的認識。
黃著對商務1903年至1909年董事會組成列有一表(93頁),但沒注明來源,實際上是以汪家熔《商務印書館史及其他》一書中開列的名單(26頁)為主要依據整理而成。這樣重要的材料,汪書卻不標出處,令人生疑。股份制企業(yè)組成董事會一般都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早期商務印書館股東會記錄不像后來那樣規(guī)范,也沒在報紙上發(fā)新聞,造成某些年份的空白?,F(xiàn)存商務股東會最早記錄,始于光緒三十一年二月廿六日(1905年3月31日),出席董事兼經理夏瑞芳,董事原亮三郎、加藤駒二、印有模,共四人。顯然這是上一年(1904年)推舉的董事,汪書開列的1903年董事名單與1904年同,又稱推舉時間“不詳”,極大可能是由1904年名單“推導”出來的。商務與金港堂合資始于1903年接近年末的11月,那一年是否有股東會都是問題,沒有根據的推演不足為訓。
遺憾的是,商務印書館股東會記錄尚未整理發(fā)表,給研究者帶來不便。據筆者所知,商務館史室還藏有一冊老商務《編譯所會議記事冊》(第一號)。記錄的正是與金港堂合資初期(1903年12月至1904年)編譯所的工作,可以補充許多商務早期出版活動第一手資料。中方參加者除張元濟外,夏瑞芳、鮑咸昌幾乎每次都到,日方小谷重、原亮三郎、加藤駒二、山本條太郎,也是必到的人員,后來又增加高夢旦、長尾槙太郎等。夏瑞芳不是旁聽者,而經常參與熱烈討論,積極提建議,十分活躍。如蒙學課本要不要用方言,他的觀點與張元濟一致,認為不用方言為好。他還提出,擬印各種地圖,印袖珍日記,擬辦雜志,都是馬上實現(xiàn)的提議??上S嗣先生未能看到和利用這本記事冊。
商務印書館印刷所照相部
商務印書館多次遭難,原始檔案本來已經很少,有部分還落入私人手中,研究者看不到原始史料。商務印書館董事會記錄已有上海社科院歷史所陸續(xù)整理,刊登于《上海學》叢刊,上述股東會記錄與編譯所記事冊,希望收藏者能早點組織力量整理并發(fā)表,供研究者使用。只有真實的史料得以傳播,才能避免錯誤信息以訛傳訛,貽誤后人。
四
黃著第四章“鴻業(yè)遠圖”對傳主在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方面的貢獻,作了全面的論述,肯定商務董事會、經理層和監(jiān)察人三權制衡的治理模式,同時指出其不足,認為“在后來的‘橡皮股票’風潮中,商務的監(jiān)察人看起來是缺位的,沒能有效履職以降低企業(yè)損失”(120頁)。這樣的分析給人以啟發(fā)。
說起“橡皮股票”風潮,反映在夏瑞芳身上時間很短,僅一年左右,卻是商務印書館第一次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無論商務館史,還是危機處理掌舵人張元濟的傳記,都無法回避,夏傳更是必須面對的話題。過去受“為尊者諱”影響,加上史料不足,商務研究很少有人提及此事。關鍵證據是當時在歐洲考察的張元濟給鄭孝胥、印有模與高鳳池等人的數(shù)封通信。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元濟研究剛興起,這批信件尚未公布,因此,最早的兩部張元濟傳記——《近代出版家張元濟》(王紹曾著,1984年)與《大變動時代的建設者——張元濟傳》(汪家熔著,1985年),都沒有涉及“橡皮股票”事件。張樹年先生主編的《張元濟年譜》(1991年)第一次披露了張元濟的這些信件,明確指出“夏瑞芳卷入橡皮股票風潮而虧欠事”。但卻遭到汪家熔的無端責難,點名批評《張元濟年譜》,“說夏瑞芳在1910年動用公司公款去炒股票,虧蝕巨款導致變賣公司資產,又使流動資金短缺,云云”,“本是無聊文人‘報屁股’文字”,輕描淡寫地說:“其實,所謂1910年‘股票’事,是‘陳逸卿事件’導致的上海金融危機,夏瑞芳當時的股票買賣不僅沒有虧蝕,而且賺了相當大一筆:40多萬元?!绷钊梭@駭?shù)氖牵@些歪曲《張元濟年譜》原意、淡化橡皮股票風潮危害的話,被堂而皇之地寫進《中國出版通史(清代卷)》。汪先生在“正史”中不承認夏瑞芳曾卷入風潮,卻另在雜志上大談“橡皮股票風波中的夏瑞芳”,披露他持有的“獨家”材料。筆者作為《張元濟年譜》編著者之一,當時曾撰文回應。
黃著第五章“克艱奮進”,開篇為讀者截取一幅1909年商務的發(fā)展圖,點明“福兮禍所伏”的道理,第一節(jié)即“‘橡皮股票’風潮”。作者通過“‘橡皮股票’的瘋漲和暴跌”“資金拆借起禍墻”“危機處理”與“善后措施”幾個層次,陳述了夏瑞芳和商務印書館卷入風潮的全過程。寶興公司——沈繼芳——正元等錢莊倒閉——清償債務,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結論是:夏瑞芳炒股確實曾賺了約四十萬兩,但“不久之后,因為夏瑞芳做房地地產投資用人不當,加上橡皮股票風潮的沖擊,夏瑞芳不僅賠光了炒股所得,還不得不抵押自己在商務的股份來清償債務”,最后倒欠商務十萬兩(221頁)。作者引用已整理刊出的商務董事會記錄、嚴復來信、夏瑞芳給張元濟的信及便條等原始史料,清晰地勾勒出夏瑞芳與商務在風潮中的損失真相。這一切事實,絕不能為“無聊文人‘報屁股’文字”所抹煞。
“橡皮股票”風潮中夏瑞芳致張元濟信(現(xiàn)藏中國新聞出版博物館)
張元濟的海外來信、鄭孝胥日記的記載、張元濟致日本股東的信,等等,黃著均有引證,材料豐富,分析到位。作者指出,由于缺乏資料,某些細節(jié)尚有疑點,這也很正常,學術研究本就是有幾份材料說幾分話,不說過頭話。
五
夏瑞芳作為愛企護館的“殉道者”,傳記少不了要對他被刺的經過與原因有清楚交待。以往商務館史很少著墨夏瑞芳遇刺的背后原因,史料不多恐怕不是主要的,而是怕傷了反袁革命黨人的“政治正確”,又涉及夏瑞芳等實業(yè)界人士請洋兵進駐閘北,犯了“勾結侵略勢力”“出賣主權”的大忌,于是只能避開這個地雷陣。
黃著不信這個“邪”,而是從當時報紙報道、當事人日記、家屬回憶等材料著手,梳理出一幅清晰的夏被刺背景圖。作者也分析了商務不敢追究幕后真兇的緣由——投鼠忌器?!岸胃锩标惼涿浪玖畈窟M駐閘北,夏瑞芳等十五位實業(yè)家聯(lián)名請萬國商團派兵驅逐討袁軍,是為保護自身利益,被迫如此。從而得罪了陳其美。陳就是暗殺夏瑞芳、威脅其他商界人士的幕后主使人。民國初盛行暗殺政治,革命黨人自身虛弱,又濫殺無辜,制造恐怖,更是不可取。這里引證黃著一段有觀點、有證據的精彩記述:
上海棋盤街商務印書館發(fā)行所
盡管作為當事人的張元濟以及他的好朋友蔡元培,都在有意識地回避暗殺夏瑞芳的事實真相,但夏瑞芳被陳其美派人暗殺,在當時已不是秘密。商務元老高鳳池在后來的日記中寫道:“彼時,陳英士為上海都督,領有軍隊約千名,欲移駐閘北。此項軍隊紀律不嚴,閘北工商界慮其擾害不利,于是運動領事團出而反對,夏君亦發(fā)起反對之一。陳氏曾迭向夏君借款維持軍餉,夏君拒之,因之懷恨甚深乃使死黨狙擊之?!备啉P池非常明確地說出了暗殺事件的真相。不過天理昭彰,暗殺別人的人,最后也逃不過被暗殺的結局。就在夏瑞芳被暗殺兩年之后,1916年5月,陳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凱派人暗殺身亡。江蘇武進人許指嚴,在1918年由上海清華書局出版的《新華秘記》中明確指出:“英士未得志時,為所暗殺者如汪云卿、金琴孫等。既得志后,又殺陶煥卿、夏瑞芳等。稍知滬上舊史者,皆能道之……當陳被刺后,滬人大半數(shù)均稱快意,絕不為之鳴冤,蓋因被害者多,久犯眾怒也?!币痪洹皽舜蟀霐?shù)均稱快意,絕不為之鳴冤”,道出了眾多對暗殺手段怒不敢言者的心聲。(310-311頁)
夏瑞芳孫女夏連蔭曾當面詢問陳其美侄子陳立夫,她祖父被暗殺的原因,陳立夫避而不答。而陳立夫本人的回憶里,認為夏瑞芳是袁世凱的支持者,實際上承認了暗殺主謀就是他的叔父。黃著對這幾種少見的史料都作了引證(306頁)。歷史研究講求真相,不為所謂的“政治正確”涂脂抹粉,才是應取的態(tài)度。
夏瑞芳靈堂攝影(1914年1月)
夏瑞芳全家福照片
有研究者稱夏瑞芳是出版史上的“失蹤者”。此說值得商榷。什么叫“失蹤者”?譬如一些中小出版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人或經營者,事跡湮沒,甚至名字都沒留下,需要我們去尋找、去考證。夏瑞芳不是。翻閱與近代上海有關的各種大小辭書,哪一本沒有夏的小傳?蔡元培都為他寫過傳記。包括《上海出版志》在內出版史研究專著或論文集,凡提到商務印書館,怎么少得了創(chuàng)辦人夏瑞芳呢?各式各樣商務館史資料匯編、文集、年譜,又哪一本沒有提到過總經理的名字?夏瑞芳并未“失蹤”,只是由于年代較早,本人又英年早逝,留下的史料相對比較少,又淹沒在浩瀚的史海之中,需要有心人去“打撈”,去整理。黃著全書二十八萬八千余字,傳主的傳奇人生盡收眼底,都有事實做支撐,說明夏的史料并不少,問題在于能否發(fā)現(xiàn)。作者利用傳統(tǒng)商務研究成果的同時,努力發(fā)掘出許多新史料(包括夏逝世后追悼、紀念的許多材料),筆者以為,這是黃著最大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