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太湖古民居:東山與西山,村村皆不同

明代唐寅曾有詩云:“世間樂土是吳中”。地處太湖核心的吳中是橘市桑村的東山、世外桃源的洞庭;是貼水成街、古橋林立的甪直,是古街逶迤、庭院幽深的楊灣……

明代唐寅曾有詩云:“世間樂土是吳中”。地處太湖核心的吳中是橘市桑村的東山、世外桃源的洞庭;是貼水成街、古橋林立的甪直,是古街逶迤、庭院幽深的楊灣……這些古村古鎮(zhèn)古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儒家文化的“耕讀”傳統(tǒng)及江南鮮明的吳地生活特色。

近期,展覽“世間樂土——吳縣文物數(shù)字展”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開幕,以數(shù)字呈現(xiàn)的方式再現(xiàn)了吳縣地區(qū)的文化遺產(chǎn)、建筑遺跡,歷史村落和水陸交通網(wǎng)絡。而這些村鎮(zhèn)也各不相同。本文旨在比較吳縣太湖東山、西山民居的特點。

吳縣市 鄉(xiāng)圖

吳縣市 鄉(xiāng)圖

在吳縣,這些古村古鎮(zhèn)古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儒家文化的“耕讀”傳統(tǒng)及江南鮮明的吳地生活特色。目前,吳縣尚有明代住宅114幢,清代住宅200幢,主要分布在東、 西山風景區(qū)內(nèi),大都為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民居的特點

首先來看下東山民居的特點。東山歷代名門望族很多,他們的宅第園林也多保留下來?,F(xiàn)存明清建筑約占全鎮(zhèn)建筑面積的十分之三,其中古建筑類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控保建筑就有37處。著名的明清建筑有凝德堂、明善堂、紹德堂、春在樓等。這些宅第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沿中軸線縱深發(fā)展,也有橫向分布的,通常為三至五進,前低后高。前后進以庭院、天井、塞口墻相隔,中置磚雕門樓, 旁設備弄,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通道。其中,規(guī)模宏大的宅第則設左、中、右三條備弄。整座宅第一般均以院墻相圍,形成一個封閉的院落。一般住宅均分前后兩部分:前者對外,有門廳、茶廳、正廳,有的還建有花廳;后為居室,一般均建樓,樓下置廳。有的則建有南北對稱的兩幢樓房,樓與樓之間由雙層廊與廂房貫通,俗稱“走馬樓”。

東山的民居,既有莊重古樸的深宅大院,又有小巧玲瓏的園林小筑;既有裝飾豪華的宅第,又有與名人有關的宅院;既有官第,又有民宅。 

春在樓 甘蔗脊

春在樓 甘蔗脊


明善堂 磚雕門樓

明善堂 磚雕門樓

陸巷古村

陸巷古村形成于南宋時期。明中期以來,陸巷村日漸興旺,其間陸巷村誕生了狀元、探花各一人,進士 11 名。2007年,陸巷村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村面積約35萬平方米,至今保留著以一街(紫石街)、六巷(文寧巷、康莊巷、韓家巷、旗桿巷、固西巷、 姜家巷)、三港(寒山港、陸巷港、蔣灣港)為構架的明代村落格局。 目前,村內(nèi)仍保存著明至民國建筑44處,其中僅明代就有19處,居江南古村落之首。這些建筑類型有祠堂、牌坊、客棧、宅邸、民居, 還有公共消防用房,時代跨度大、類型豐富。其中,三祝堂的歇山四破落翼做法在吳中已相當罕見;遂高堂是一座紀年明確的明中期建筑??傊?陸巷村選址考究、規(guī)劃合理、古跡豐富,是江南太湖地區(qū)山村聚落的縮影。

陸巷古村模型

陸巷古村模型


陸巷會元牌樓

陸巷會元牌樓

在這片區(qū)域生活的人中,有一位王鏊,是明代的戶部尚書,吳中陸巷人。明成化十一年,王鏊高中會元和探花,為了和分享自己家的大喜事,王家在街上建造了探花、會元和解元三座牌樓。雖然這些牌樓在歷史行進中有過損毀,但現(xiàn)今已修復重建。探花、會元、解元三座牌樓是東山歷史上僅存的古牌樓,現(xiàn)在已是陸巷的標志性建筑了。也許是在這組牌樓的感召下,明清兩代,陸巷誕生了1名狀元、1名探花、11名進士和46名舉人,近代以來,又孕育了多位中科院院士、160多位教授。 雖然同屬于江南文化圈,但是和皖南、浙南這些地區(qū)相比, 吳地的類似于牌坊的紀念建筑,其實并不太多。大家族的祠堂、士大夫的宅邸也往往刻意追求低調(diào)。  

惠和堂

惠和堂位于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陸巷古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年),是東山望族葉氏后裔葉是京所建造的一處大型宅第。 宅院坐北面南,四周高墻相圍,是一處封閉式的群體民居建筑。宅 院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占地 50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積 3000 多平方米。 單體建筑可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是正落,依次有門廳、轎廳、大 廳、前住樓、后住樓;西路有客房花廳、書樓及附房;東路有門第、仆 房、賬房、東小樓及下房。三路單體建筑之間有東西備弄相通,每進 單體建筑之間有庭院、天井相隔,形成獨立的建筑單元。 

惠和堂俯瞰

惠和堂俯瞰


惠和堂 雌毛脊

惠和堂 雌毛脊

懷蔭堂 

展廳中呈現(xiàn)的是懷蔭堂的復刻模型。懷蔭堂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楊灣,是一處明代中晚期的小型群體民居。它坐北朝南, 臨街而建,從空間布局上看有一路兩進。雖然占地不大,但是它的構件精巧,形式特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所以它也是研究蘇南地區(qū)明代民居建筑的優(yōu)秀實例。

懷蔭堂

懷蔭堂


懷蔭堂(模型)

懷蔭堂(模型)

西山民居的特點

再談及西山民居的特點。西山的古民居多為深宅大院,,且四周均有高聳的院墻相圍,形成封閉結構。平面布局一般為一路多進,依次為門廳、大廳、樓廳,依中軸線分布。大型宅院則為三路多進 的群體建筑群。民居形式大多為硬山頂,設有高聳的五山屏風封火墻,披頂黛瓦,外觀色調(diào)古樸素雅。宅院內(nèi)的裝飾十分講究,雕樓畫棟,富麗堂皇。屋內(nèi)的門樓、梁柱、額枋、雀替、門楣、窗欞、裙板一般均雕刻有各種圖案。庭院中還堆以假石,植有花木。身置其中,仿佛在名園勝境中徜徉覽勝。西山古民居多數(shù)在門樓、照壁、匾額中有絕對紀年,這為傳統(tǒng)建筑的斷代提供了佐證。 

敦倫堂 

展廳中呈現(xiàn)的一部分模型原型是西山敦倫堂。該建筑明代普通農(nóng)戶住宅,坐北朝南,占地僅有190 平方米,前后兩進,第二進為樓房,樓上作臥室用。布局緊湊,充分體現(xiàn)了房屋的實用價值。

敦倫堂

敦倫堂


敦倫堂(模型)

敦倫堂(模型)

明灣古村

展覽亦展現(xiàn)了明灣古村的模型。明灣古村坐落在蘇州市太湖洞庭西山島南端的太湖邊。因“湖堤環(huán)抱,形如新月之灣”故稱“明灣”。明灣古村,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湖,古村本體的面積 9 萬多平方米。明灣是西山島上最古老的村莊。相傳早在春秋時期已成村落,村民多數(shù)是淪為奴隸的越國戰(zhàn)俘。從文獻可知,唐代的明月灣,村民已經(jīng)“耕魚樹藝”為業(yè)了。隨著貴族后裔紛紛遷入避世隱居,古村開始繁榮。至清乾隆年間為鼎盛期,延續(xù)至今千年不衰。

明月灣古村模型

明月灣古村模型

明灣古村中的街道全長1140 米,共用4500多塊花崗巖石鋪成。街道上走行人,下為排水溝。該石板街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九月,由于泄水功能極好,有“明灣石板街,雨后著繡鞋”的民間諺語。意思是即使剛下過大雨的天氣,路面也不會積水,可以穿著繡花鞋走在街上不怕被弄臟。 

明月灣石板街

明月灣石板街

登堂入室,帶高差的民居 

東西山的村落,往往依據(jù)地形選址在形如環(huán)抱之勢的山塢里,民居沿道路呈棋盤格局展開,依等高線分布。為了適應山勢的起伏,這些民居往往會依山而建。對此,展覽呈現(xiàn)說明的建筑是東山陸巷的三祝堂,該堂建成年代無考,從現(xiàn)存建筑的梁架形制與裝飾看,當為明代晚期建筑。 

三祝堂的特殊之處在于,它依山坡而建,每一進單體建筑都比前一進高。最后一進柴房的室內(nèi)地坪比第一進的樓廳高出 2.28 米。這樣的做法不僅便于泄水、采光,也合理地利用了自然條件,可以說是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建造者的智慧。 

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表示,“環(huán)太湖的建筑,如東山西山的這些建筑,最簡單的講法就是它們的保存狀態(tài)都特別的好,并非是一棟兩棟建筑的保存,而是成片的古村鎮(zhèn)的保存。太湖區(qū)域有的遠不止好看的風景。這些古村落、建筑的保存,實際上使得當?shù)氐奈拿}有所依,有所存,這也對于我們理解江南文化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和意義。”

“在吳地這樣一個環(huán)太湖的區(qū)域,有著好山好水,建筑則跟山水之間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關注的是人的體驗感受。這種對于細節(jié)上的把握,對人的關注,風景和建筑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們現(xiàn)在規(guī)劃城市發(fā)展依然能夠提供養(yǎng)料與智慧?!?/p>

(本文據(jù)吳文化博物館提供資料整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