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呈現(xiàn)嶺南文化多元交融

今年上午,由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原南越王宮博物館合并組建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今年上午,由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原南越王宮博物館合并組建的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合并后的南越王博物院占地面積近4.5萬平方米,主要負責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等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藏品管理及征集等。其中,南越文王墓與南越王宮署遺址均屬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廣州六大史跡。

王墓展區(qū)建筑

王墓展區(qū)建筑

南越王博物院為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下屬正處級公益一類事業(yè)單位,下設11個部門。成立后,南越王博物院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等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藏品管理及征集;負責有關場館的陳列展示、社會教育、公共服務、旅游推廣、文創(chuàng)開發(fā)等;負責西漢南越國史、南漢國史、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史跡、廣州城建兩千年發(fā)展史等相關學術研究”。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qū)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qū)

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隨葬器物最豐富的大型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 金銘文虎節(jié)、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越文王墓前室

南越文王墓前室

截至2017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貴文物1000多件(組),有15位殉葬人,是嶺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陪葬物最豐富的漢初古墓,也是唯一一座全用石塊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現(xiàn)壁畫的彩繪石室墓。

鎏金銅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鎏金銅壺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右夫人璽”龜鈕金印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右夫人璽”龜鈕金印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銅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銅編鐘樂器3套,銅鼎36個,銅鏡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

絲縷玉衣??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絲縷玉衣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墓主身穿的玉衣殮裝已復原,是發(fā)現(xiàn)完整的西漢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絲縷玉衣"。墓中出土藍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銅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義的稀世珍品。

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qū)

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qū)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宮署遺址內埋藏著秦代到民國的歷代遺跡遺物,表明廣州不僅是南越國、南漢國的王宮所在地,也是歷代郡、縣、州、府的官衙所在地,是廣州2200多年城市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其中南越國時期的大型石構水池在嶺南地區(qū)尚屬首見,曲流石渠遺跡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保存較為完好的秦漢王家宮苑實例。在同一城區(qū)內同時發(fā)現(xiàn)保存較為完好的王宮及御苑、王陵等系列漢代遺存,在中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

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遺跡

南越國宮苑曲流石渠遺跡


印花大方磚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005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宮博物館藏

印花大方磚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005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宮博物館藏

2006年、2012年,由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等組成的“南越國史跡”和“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史跡”分別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2016年,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批申遺遺產(chǎn)點之一。

?熊飾踏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005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宮博物館藏

 熊飾踏跺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005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宮博物館藏


“萬歲”瓦當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005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宮博物館藏

“萬歲”瓦當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2005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宮博物館藏

合并后的南越王博物院由王宮展區(qū)和王墓展區(qū)組成,合共占地面積近4.5萬平方米,下轄三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狀展示三大遺址,設有六大主題常設基本陳列和三個臨時展廳,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參觀體驗。博物院文物藏品豐富,在已定級文物中,一級文物達245件/套。

南越王博物院院徽和院名

南越王博物院院徽和院名

博物院標志主要由院徽透雕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與“南越王博物院”六字組成。透雕龍鳳紋重環(huán)玉佩出土于南越文王墓墓主趙眜絲縷玉衣的面罩上,為圓璧形,以圓圈分隔為內外兩圈。內圈透雕一游龍,兩爪及尾部伸向外圈;外圈透雕一鳳鳥,立于龍爪之上,鳥冠及尾羽均為卷云紋,把外圈上下填滿,構思奇巧、氣韻靈動。龍鳳溝通呼應,構圖完美和諧,正體現(xiàn)兩館融合為一,共同譜寫嶺南文化之光。

南越國王宮遺址出土的木簡

南越國王宮遺址出土的木簡

院名“南越王博物院”字體,分別從南越木簡與云夢秦簡、里耶秦簡中集出。其中前五字“南越王博物”取自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南越木簡,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考古隊從遺址內一口南越國滲水井中清理出百余枚木簡,木簡上的文字均為墨書字,字體俊美修長、疏朗清秀。最后的“院”字自南越木簡與云夢秦簡、里耶秦簡中分別集出筆畫進行重組,并美化字形結構而成。里耶與云夢均屬楚地,南越文王墓中出土了多件含有楚文化元素的精品文物,展現(xiàn)了歷史上嶺南與楚地活躍的交流。越文化與楚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融匯一體,成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院名文字隱喻了南越國由秦至漢的發(fā)展歷程,也蘊涵了嶺南文化多元交融的特點。全新的“南越王博物院”院名標識,兼具歷史性、時代性與藝術性,是兩館渾然一體、攜手奮進,開創(chuàng)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的生動寫照。

南越王博物院設立的8個業(yè)務部門中,文保部、藏品部和考古部相輔相成,它們將為開展各項業(yè)務提供有力的實物和學術支撐。文保部針對南越王墓和南越國宮署遺址進行科學保護和管理:對遺址本體實現(xiàn)日常監(jiān)測和巡查;引入社會上具有文物保護資質的相關機構,對遺址本體實施日常維護保養(yǎng);針對遺址已經(jīng)發(fā)生的病變進行主動介入,開展病變原因的綜合分析研究并實施保護措施。藏品部負責整理保管和研究兩個展區(qū)收藏的大量文物,這些文物資源在年代、類別上存在著互補互證的關系,此次合并也為接下來的文物研究工作打開了視野、拓寬了格局??脊挪縿t針對王宮展區(qū)大量考古成果進行系統(tǒng)化整理和研究,這為進一步揭示南越國時期至近代的廣州歷史面貌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和潛力,為博物院的研究與發(fā)展提供了持續(xù)輸出的學術資料。

王宮展區(qū)“南越王宮”基本陳列

王宮展區(qū)“南越王宮”基本陳列

在原兩館陳列研究部的基礎上分設陳列部和研究部,研究部的設立在強化博物院的研究職能同時為展覽的舉辦提供學術支撐,陳列部則偏重于展覽的前端執(zhí)行部門,在展覽策劃、大綱撰寫、空間設計、輔助配套等方面各有側重、互相補充。以此為基礎,在陳列研究方面,依據(jù)南越國的歷史背景及其文物特色,從不同角度探尋南越文化與其他區(qū)域文化間的聯(lián)系,聚焦地域特色與海絲精神,引進具有相關聯(lián)文化元素的展覽。

2020年,王墓展區(qū)舉辦了“尋找夜郎”“滇王與南越王”文物特展,視角遠離中原大地,直擊漢帝國統(tǒng)治的邊疆。我國西南和南部邊疆的古老文化傳統(tǒng)均深受百越文化影響,與南越文化有著共同的來源。未來的臨時展覽也將延續(xù)這一視角,在更廣闊的空間范圍,更長線的時間脈絡中,更完整地“書寫”南越文化,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的“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的“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

同時為了讓南越文化“走出去”,今年8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的“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今后博物院舉辦外出巡展積累了實踐經(jīng)驗。未來,博物院將對兩個展區(qū)的外展文物進行統(tǒng)籌安排,有效整合資源,完善外展機制。

9月下旬,廣州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牽頭城市,聯(lián)合寧波、南京等一共27個城市舉辦的“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lián)展”將在博物院王墓展區(qū)舉辦,這是博物館成立后的首要工作,目前博物院的展覽、宣傳、教育、文創(chuàng)都緊密圍繞這項工作展開。

南越文王墓與南越王宮署遺址均屬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廣州六大史跡,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銀盒、金花泡、船紋銅提筒、乳香和象牙等海絲珍寶見證了兩千多前中國與海外的文化交流;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廣州兩千多年來嶺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海上貿(mào)易管理機構所在地,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發(fā)展和繁榮歷史變遷的重要歷史見證。希望通過全方位的努力,大力弘揚與傳承海上絲綢之路精神,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廣州建設海絲重要節(jié)點城市、打造海絲城市文化品牌。

(本文圖文來自南越王博物院以及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