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由紫圖出品的汪曾祺散文精選集《一定要,愛著點什么》即將溫情上市。
汪曾祺,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師,中國最后一位純粹的文人,人道主義抒情者,賈平凹稱他為“文狐”。張佳瑋評價汪先生:“不求顯貴,不想刻薄人,只想平靜溫柔地享受生活,享受生活里的美好事物?!?/p>
《一定要愛著點什么》書名來自汪曾祺的話:“愛,是一件非專業(yè)的事情,一定要,愛著點什么。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yè)余的,愛著?!?/p>
書中精選四十多篇汪曾祺傾注溫愛和時間的人,事,物的散文:草木時光,尋常日月,成長追憶,阡陌故交等,內含汪曾祺全彩書畫真跡。以汪老喜歡的淡雅、溫愛為設計主旨,傳達赤子之愛,世間貪戀。
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愛他
汪曾祺是一個很有魅力的文人,“很多人不知道他,知道他的人都愛他”。
他能把寂寞寫得很美:白菊花茶一樣的寂寞;他說天牛是一個“有教養(yǎng)惜身份的紳士”;他喜歡逗弄含羞草,還不屑地說:“他們都說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彼麑懤ッ鞯挠辏簼峋埔槐爝^午,木香花濕雨沉沉。寫泰山的繡球花:我在花前,諦視良久,戀戀不忍即去。別之已十幾年,猶未忘。寫大情義:在一起時恩恩義義,分開時瀟瀟灑灑。
他用文字傳達自己對生活的脈脈含情和趣味。讀了它,你會慢下來,去看看身邊的花木蟲獸,去發(fā)現(xiàn)從沒留意的美好細節(jié)。
他的創(chuàng)作中有我們至今受用的人生哲學和頓悟:
“人總要呆在一種什么東西里,沉溺其中。茍有所得,才能證實自己的存在,切實地掂出自己的價值。人總要有點東西,活著才有意義。人總要把自己生命的精華都調動出來,傾力一搏,像干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自己的劍里,這,才叫活著?!?/p>
這是汪曾祺《人之所以為人》中的文字,時至今日,依然能喚醒我們每個人努力生活,用情做事的志趣。
“人不可以太倔強,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認真,有時候只能無所謂。悲哉。所以我常常妥協(xié),隨便一個什么理發(fā)店,鉆進去就是。理發(fā)師問我這個那個,我只說‘隨你!’忍心把一個頭交給他了?!?/p>
一個有趣老頑童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個活得這樣通透豁達的人兒,怎能不叫人愛他呢!
人間送小溫
汪老不寫什么氣勢恢宏的大篇章,只想“給人間送一點小小的溫暖”,這便是汪老寫作的態(tài)度,實在令人動容。
一花一木,一人一物,在他的筆下都是與眾不同的,因為愛著這一切,他總能寫出繾綣深情。
“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p>
這段文字足以震撼到匆匆瞥到它的人。內心多么溫柔而有愛的人才能寫出這樣溫潤入心的文字?。?/p>
這是汪老對光陰和季節(jié)的鐘情與執(zhí)著,他就是用這種平平淡淡、娓娓道來讓讀者想要平靜溫柔地享受生活里的美好事物。
“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讓汪曾祺在經(jīng)歷坎坷后依然相信愛。
“天漸漸涼了,馬鈴薯陸續(xù)成熟,就開始畫薯塊。畫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一塊馬鈴薯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這段話寫的是汪曾祺當“右派”下放到沽源的一個“馬鈴薯研究站”的時候,他沒有述說自己生活環(huán)境多么艱苦,還得意地說“我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真是神仙過的日子”。這種挫折之中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人生態(tài)度無論什么時候都能為人生帶來轉機。
汪老以“我手寫我心”,對生活細致入微的體察與含情脈脈的打量,教會我們用美的心看世界,用愛的心去生活。再匆忙的日子里,也別忘了讀一讀他的作品,它會讓我們更懂“愛”。
謹以此書祝愿每個人都能平靜溫柔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