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道意與道體——《道德經(jīng)》意哲學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
《道德經(jīng)明意》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新作《道德經(jīng)明意》以意本論為基礎,其目的并不在于對《道德經(jīng)》的不同版本及對其中文字之考辨,而是在一種比較哲學視域下,基于《道德經(jīng)》“道”的哲學,試圖建構以“自然之意”為中心的意哲學系。
“道意與道體——《道德經(jīng)》意哲學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
在工作坊上,溫海明教授首先介紹了他的《周易明意》從“意”的角度解釋卦爻辭;《道德經(jīng)明意》則對于意本論或者意哲學系統(tǒng)有奠基意味。他強調(diào)理解“道”離不開“意”,而且“意”可以成為一個本體性的概念。他通過注經(jīng)的方式展開論述,用類似朱熹《四書集注》和郭象《莊子注》的傳統(tǒng)寫法來建構意本論哲學系統(tǒng)?!兜赖陆?jīng)明意》意本論的核心是道意不二的狀態(tài),道和意都依境而生。在心物關系方面,意通于物,心通物論,萬法唯意?!兜赖陆?jīng)明意》的中心思想“自然之意”的實化和呈現(xiàn)是一種主客合一的狀態(tài),通過翻譯、注釋和“明意”的建構,將道的意境隨緣轉化出來?!兜赖陆?jīng)明意》從十個方面詮釋并建構了意哲學,即“十玄意門”,他簡要介紹一下“十玄意門”的內(nèi)容,每扇“玄意門”都有助于我們推開來去見“道”,所以是十扇“玄意之門”:一、萬物之意;二、創(chuàng)生之意;三、道意之意;四、意會之意;五、時間之意;六、反弱之意;七、意物之意;八、反身之意;九、無欲之意;十、無為之意?!拔艺J為,十扇玄意門在‘意’與‘道’之間開開關關、層層疊疊、交相輝映,顯現(xiàn)出‘自然之意’之光明。”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方旭東指出,溫海明教授從《儒家實意倫理學》到《周易明意》《道德經(jīng)明意》以及即將出版的《壇經(jīng)明意》和《周易參同契明意》,意本論的“五書”正在逐漸成型,已經(jīng)形成了獨屬于自己哲學品牌?!兜赖陆?jīng)明意》注的部分引述非常廣泛,充分吸收了國內(nèi)外的注釋。他的意本論有非常深厚的學術積累,受安樂哲先生影響很深,他的書也存在對安樂哲先生思路的呼應。從諸多學者對老子的研究比較來看,溫海明教授對于出土文獻的反思很有意義,他借助劉殿爵的翻譯經(jīng)歷來說明傳世本和出土文獻其實是兩個義理系統(tǒng),這一做法極具創(chuàng)新性。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余治平認為,溫海明教授能夠將《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從頭到尾解釋下來,非常了不起?!兜赖陆?jīng)明意》回歸文本,和《周易明意》一樣,都是一字一句的理解,將訓詁學與哲學義理的內(nèi)容相結合,開辟了經(jīng)典研究的新局面,體現(xiàn)了很好的做哲學的工夫和哲學學術素養(yǎng)。他認為《道德經(jīng)明意》有兩個特征,當代性和前沿性。這首先體現(xiàn)在能將當代學人的研究成果都吸納進來;二是批判性分析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作用和意義;三是能夠將中文語境和英文語境相結合;四是強調(diào)注音,這種方法適合了我們現(xiàn)時代的需要;五是吸收大量英文研究成果;六是體系性,吸納百家,博采眾長,且有所取舍,因此《道德經(jīng)明意》是一本集大成的注疏文本。
揚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樊沁永副指出,從文獻資料的占有上,《道德經(jīng)明意》是目前學界比較寬泛的,很多之前沒有見到的材料都用上了,很多材料不僅是用,而且說明為何如此取舍。第二是中國文化何以走出去問題。從溫海明教授的注解中,我們能夠獲得一種文化交流的機緣。書中討論到印度教等內(nèi)容,如《奧義書》等,這是很多學者沒有注意到的。第三是“意本論”系統(tǒng)在國內(nèi)也較為少見。他認為應該將意本論放在精神哲學的視域下去看其中的哲學的生長方式,此精神哲學不是黑格爾的精神哲學,而是如徐梵澄先生認為哲學是超越宗教和理性的,又不能違背理性、違背信仰。溫海明教授從傳統(tǒng)文本中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資源,從具有中國古典精神哲學的特點精神哲學傳統(tǒng)出發(fā),以“意”為本來詮釋《道德經(jīng)》。
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何心鵬(Volker Heubel)認為本書是一個哲學文本,對于什么是中國哲學的問題,通過讀這本書給他一些啟發(fā)。從“意”的角度切入來理解“道”,他未必完全同意,但是可以討論。二是建立體系的要求和方法,通過概念的梳理建立比較全面的解釋,這是否適合中國哲學還可以共同商榷。三是跨文化的視角,比較哲學的范式,對于《道德經(jīng)》哲學而言還是有意義的,本書對國內(nèi)外《道德經(jīng)》的研究梳理也較為全面。此外他提了幾本德國的《道德經(jīng)》研究著作作為資料補充,內(nèi)容上也有參考價值。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教授姜丹丹表示,新儒家那一代人非常有意識地重新塑造或者建構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這種視角是從東西匯通的語境當中有意識地去挖掘中國古代哲學重要的理念,提出有自己系統(tǒng)性的概念。這個視角上來看,溫海明教授在《道德經(jīng)明意》、《儒家實意倫理學》、《周易明意》中都提出了“意”的概念,許多詮釋的細微之處值得品味。溫教授的著作從比較哲學的角度作出了自己的突破,讓古代哲學用現(xiàn)代漢語講話,重新做漢語的哲學,建立具有內(nèi)在張力的概念解釋。而且,能夠在重構概念時,提出自己的一套體系,《道德經(jīng)明意》就提出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方向。溫海明教授對每個概念都專門圍繞“意”來重新梳理,如“無欲之意”是去除過度的、私己的欲望,如何在這個層面上和它“意”以及公共之“意”溝通,即打通私人修養(yǎng)到公共生活治理,從這個角度,可以把老子的知識論重新解釋為非陰謀論,充滿智慧的方式,那就是,意念如何通于萬物觀物之自然轉化這種化境。第二個方面是對欲望的調(diào)節(jié),比如說,如何通達自然之意,如何在整合與非整合之間,也在儒道相結合的層面上,來重新構建一種有動能的、充滿活力的、能夠讓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老子的“德”更傾向于生命力,而不是抽象道德原則的解釋方式。另外就是在“意”的問題上和儒家的比較當中,實際上也呈現(xiàn)出了和情境的關聯(lián)性當中的吊詭,是大象無形和幽微出現(xiàn)微明的悖論的結合,所以在非常細微的方面,能夠通達自然之意。溫教授在一些方面繼承了安老師的觀點,但是同時更加強調(diào)了生成流變的問題,所以他在這方面的陳述更加接近法國德勒茲的生成論等。比如在“有無相生”的問題當中,溫海明教授更加注重在共在的或者整體的道德認識中,老子對于這種對立性思維的轉化,他強調(diào)了在主導性思維中所被忽略的另外一方面的一種積極性,而且這種積極性是放在有無相生的、隱和顯共存的整體視野當中,這就引向謝林從潛能到實現(xiàn)的具體過程,但是這種超越注重了不同現(xiàn)象的流變,而流變不是完全混亂的,而是在多元的,但又具有連貫性的整體當中,在“意”和非我之間的這種間隙當中,我們可以從重新利用一些當代的視角來補充進去一些新的成分,所以在對于老子的理解當中,“道”作為創(chuàng)生的過程當中包含差異性,引向了從自身的調(diào)節(jié)到心對物的治理等非常具有當代綜合的倫理性視野。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梁劍指出,注釋部分是溫海明教授書中的亮點之一,優(yōu)點是不僅有中文文獻,而且有大量的英文文獻。溫海明教授做中國哲學不僅是在漢語的語境下,而是站在世界哲學的視域下來做中國哲學。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是對老子哲學的解讀和闡發(fā),特別是以“意”來解讀老子。此時就要涉及哲學觀的問題,即哲學解讀要受到哲學觀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一個關鍵詞,即關于“意”的概念,溫海明教授想完成兩件事情,一是我注六經(jīng),闡明《道德經(jīng)》的含義。二是六經(jīng)注我,借助《道德經(jīng)》來建立闡明自己的意哲學。這種意本論的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導論中我也找到了對這一問題的一些回應,如心意發(fā)動要符合自然之道。但是對于自然之意我還是有些困惑,一個人發(fā)出的心意可以合乎自然之道。這種意既是人發(fā)出的,又是與道相合的。如此理解我與道和合一的“意”與常規(guī)我們講“意”具有一定區(qū)別。但是困難在于這兩種“意”有什么區(qū)別,這種分別一方面包括中國哲學各家內(nèi)部的區(qū)別,達到的進路有什么不同,最終所接近的這種“意本體”有什么不同。這種“意”與天地為一到底是一種什么體驗?這種體驗和宗教體驗又有什么不一致,這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地方。王弼在注《老子》時一般會首先對字句文本會有一個非常忠實的解釋,然后他會引出自己哲學中最重要的范疇如本末等。在溫海明教授書的注釋中,似乎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在注的過程中非常自然地引出自己哲學的建構和觀點。
在會上,溫海明教授對師友們的評論作了回應。他表示,他做的是經(jīng)典解釋、返本開新的工作,中國哲學當代發(fā)展,需要返回經(jīng)典之本,才能開出新意。中國哲學的出路不能離開中西交流的歷史情境,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進行經(jīng)典解釋,如何開出新的意義系統(tǒng)。他認為,姜丹丹教授對“意”的理解精細深入,體現(xiàn)出她對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法國哲學深入細致溝通的理解力。法國漢學家和哲學家對于現(xiàn)象學和中國哲學相通的“意”和意向性等問題,都做過精致的思考,其“意”值得我們搞中國哲學的同行學習和借鑒。法國的哲學家們對于“意”有一種特別的關注,因為他們在消化和轉化德國現(xiàn)象學的過程當中,提出了有法國味道的現(xiàn)象學思想,這種視角對解讀經(jīng)典的“意”特別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