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是指1913年前廣東境內用于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陸路,官道和民間古道,是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當前廣東已經持續(xù)展開了南粵古驛道保護與活化系列工作,形成了整合遺產保護、文化挖掘、鄉(xiāng)村振興和區(qū)域協同發(fā)展等方面為一體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澎湃新聞獲悉,“遺產線路的價值與保護利用——南粵古驛道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于6月9日-10日正式開啟,來自中國、法國、意大利三國的遺產保護及活化利用、文化旅游、國土治理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與近8000名中外觀眾齊聚線上,以國內外成功的遺產線路保護利用案例為借鑒,共同圍繞南粵古驛道的進一步活化利用展開探討。
南粵古驛道
首日“遺產線路的價值與保護利用”——南粵古驛道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與會專家、嘉賓合影
南粵古驛道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是歷史上嶺南地區(qū)對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它們是軍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遷徙、融合之路,不僅是廣東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xù),更是中國乃至世界驛道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典型意義。同時,南粵古驛道已成為研究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線路的重要內容。
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新階段,南粵古驛道做了很好的榜樣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阮儀三表示:“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的舉行說明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廣東南粵古道的整體保護和利用是文化遺產保護從點到面再到區(qū)域性文化線路、文化共同區(qū)保護的一個典型案例?!?/p>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阮儀三致辭
他表示,我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單從古驛道來講就留存很多。但一直以來,古驛道的保護存在片斷化、簡單化的狀態(tài),很多地方的古驛道由于分屬不同的行政管轄,造成整體管理困難的問題。
他表示:“南粵古道的保護和開發(fā)正是在試圖解決這一矛盾。站在整個廣東省的高度,從資源整合、地方協作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和嘗試,不但為廣東省、為地方,也為全國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非常值得推廣和學習?!?/p>
南粵古驛道歷史演變圖
同濟大學前常務副校長、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法蘭西建筑科學院院士伍江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很早就開始注重遺產線路的保護,旨在促進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促進區(qū)域間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協同發(fā)展。在地方層面,廣東省的經驗非常值得關注。2016年廣東省開始進行南粵古驛道的保護,并且開展了大量“驛道+”的工作,將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鄉(xiāng)村振興、精準扶貧和區(qū)域發(fā)展等緊密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和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5年多過去了,在原有的圍繞南粵古驛道的規(guī)劃、設計、修繕、旅游、體育等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正好是一個需要總結和推廣經驗,并且繼續(xù)提升的時期。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中心)主任、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周儉在致辭中表示,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在建筑、歷史考古等團隊的合作下,已經為我國家文化線路、遺產線路領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經驗與方法。未來可融合各方的專業(yè)力量與資源,突破行政區(qū)域的限制進行深度的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邊的村落
“作為大尺度、跨區(qū)域的特殊遺產類型,‘遺產線路’早在概念形成之初就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睆V東省“三師”專業(yè)志愿者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憲川指出,南粵古驛道跨越廣東省18市31縣,串聯了如開平碉樓、廣東丹霞山、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qū)等世界級、國家級、省級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古驛道、古碼頭、古橋、古驛亭等200余處歷史遺存本體,承載了沿線名鎮(zhèn)名村、傳統(tǒng)村落等悠久的歷史文化、特色民俗和地方記憶,是典型的“遺產線路”。
廣東丹霞山 圖片來自《航拍中國》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館員,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理事長曹勁發(fā)表了主題演講,她說:“南粵古驛道串珠成網,猶如穿透時空的經緯,綴聯起遍布嶺南大地的近千處遺產。而南粵古驛道的遺產構成類型主要有古道與交通史跡,城市與村落史跡,商品生產與貿易史跡,以及多元文化史跡。”
同時,她表示,廣東在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中創(chuàng)新性地形成“多部門聯動、全社會共享”(即政府倡導、專業(yè)志愿者支撐、部門無私合作與資源共享、社會大眾參與)模式,通過在古驛道及沿線村莊舉行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文創(chuàng)大賽、少兒繪畫大賽等活動引流城市資源進入鄉(xiāng)村,激活鄉(xiāng)村“內生動力”,實現以道興村、以道興粵。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作已成功帶動了沿線鄉(xiāng)村振興、提振文化自信。
南粵古驛道
而今,經過五年多的實踐摸索,南粵古驛道工作已進入了“學術提煉,理念升華”的新階段。
南粵古驛道在中國的“遺產線路”體系中如何借鑒學習與深耕活化?
在我國,“遺產線路”的探索、實踐與理論總結形成了一大批成果,如海上絲綢之路、大運河等。這些成功的經驗是如何總結出來的?它們在保護與利用中有哪些創(chuàng)新性的理念與實踐?對南粵古驛道有何借鑒?南粵古驛道在中國的“遺產線路”體系中可以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呢?這些問題成為首日學術交流中專家學者關注的重要內容。
東南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資源管理教席教授董衛(wèi)作題為《構建基于“一帶一路”的亞洲歷史文化空間大格局》的演講。他詳細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區(qū)域結構”“中國歷史文化空間發(fā)展大趨勢”,并以古代商貿怎樣利用季風、洋流的特點進行遠洋,跨歐亞大陸貿易,進而產生大量沿海貿易城市的例子,表明跨學科研究對于南粵古驛道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他還提到,在做亞洲歷史研究時,可考慮社會經濟和文化網絡這兩個概念,依托不同層級的網絡把局部連成整體。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研究館員趙云指出,中國大運河是中國線性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見證了中國歷史上已消逝的一個特殊的制度體系和文化傳統(tǒng)——漕運的形成、發(fā)展、衰落的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需要被保護和傳承,而建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則是回應了現代的需求。
揚州古運河碼頭
她建議,可把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中“尋其蹤”“窮其源”“辨其形”“索其隱”“查其今”“通其變”“明其史”“究其因”等工作理念與方法運用到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工作中。
在古運河邊遠眺“大運塔”
建設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是南粵古驛道深入活化的成果之一。在交流會上,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張羽介紹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發(fā)現的過程,以及它們的歷史價值與意義。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是承載抗日戰(zhàn)爭時期華南教育辦學歷史的載體??箲?zhàn)時期,在南粵古驛道上流動及遷徙的華南師生,是中華民族日后再次站起來的力量。建設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則是對古驛道歷史價值進行活化利用的回應。通過對古驛道沿線的各中高等院校辦學舊址的保護利用,去呈現歷史、去啟發(fā)新人。目前,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游徑已成為一條成熟的歷史文化游徑。
她表示:“活化利用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需要一種內在的持續(xù)動力?!?/p>
南粵古驛道與國際遺產線路活化利用理念與路徑異曲同工
目前,依托南粵古驛道沿線豐富的古鎮(zhèn)古村等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古驛道+”鄉(xiāng)村旅游熱潮不斷興起。這種活化利用形式與遺產線路的構建在國外也有豐富的探索與實踐。
法國、意大利在遺產線路保護、可持續(xù)旅游、鄉(xiāng)村振興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實踐。此次學術交流活動與法國文化部建筑與遺產城、法國特色小城鎮(zhèn)聯盟、法國國家建筑師協會、法國大景觀地協會等文化、旅游重要部門和相關專業(yè)機構建立友好關系,互鑒中法與國際的成功案例,提升遺產線路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品質,并且致力于開展一系列線路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國際合作,助力南粵古驛道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進一步提升。
法國特色小城鎮(zhèn)聯盟主任Laurent Mazurier,作了關于“探索歷史城市及其環(huán)境的新方法”的演講。他以盧瓦爾河自行車騎行線路為例,盧瓦爾河谷于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并形成文化線路旅游。游客騎著自行車漫游過程中,會參觀沿線的文化村落,這些行為帶動了村落的發(fā)展。這種線路旅游帶動村落發(fā)展的方式,與南粵古驛道帶動沿線歷史文化古村發(fā)展異曲同工。
昂布瓦茲(Amboise)地段的盧瓦爾河,遠處是一座法國王室城堡。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講到文化線路旅游對歷史名城的影響,他提到:歷史名城要成為主要旅游線路的中轉站;整合新型旅游納入城市規(guī)劃;為新型旅游提供新服務;提供發(fā)現城市的新形式,比如舉辦當地文化活動。這為南粵古驛道沿線歷史文化古村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意大利文化部專家Eléonora Berti作了題為“歐洲文化線路與地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演講。她表示,根據歐洲委員會的定義,文化線路是一個文化、教育遺產和旅游合作項目,旨在基于具有跨國重要性和意義的歷史的古道、文化概念、人物或現象,來開發(fā)和推廣一個或一系列旅游路線,從而理解和尊重歐洲共同的價值觀。文化線路的優(yōu)先行動領域突出了它們的主要目標和戰(zhàn)略。
她以“法蘭西之路”“拿破侖目的地線路”為例,認為:“文化之路”超越了以保護遺產地為重點的愿景,它鼓勵居民和游客通過歐洲網絡來參與分享和交流。這與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成果“全社會共享”的宗旨不謀而合。
活動最后,巴黎大區(qū)研究院國際和歐洲合作部主任éric Huybrecht,廣東省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工程師馬向明分別作了總結,表示這是一場高水平的國際交流活動,此次中外專家集聚線上,分享文化線路遺產保護利用的經驗,探討人類文明的未來與走向,十分有意義。本次活動也再次印證了南粵古驛道活化理念與實踐獲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贊許,這也是活化行動長期關注國際間交流與學習的成果之一,相信未來勢必迎來更為廣闊的全方位發(fā)展。
南粵古驛道上的歷史遺跡
法國建筑與遺產城主席Catherine Chevillot說:“哲學家弗朗索瓦·朱利安提醒我們‘他者必須被構建’。我也想說,他者構建了我們。通過另一種文化的眼睛和感覺來看待自己的遺產,是十分刺激的,也是活力和創(chuàng)新的來源。這就是這次研討會的價值所在?!?/p>
廣東省“三師”專業(yè)志愿者協會會長杜黎宏認為:“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是展示廣東作為‘兩個重要窗口’很好的平臺,在我國‘遺產線路’體系中是可以發(fā)揮很好的示范作用的。同時,我們欣喜地發(fā)現南粵古驛道與國際上的遺產線路活化利用的理念與路徑有異曲同工之妙,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許,期待未來廣東與其他省份、其他國家的合作?!?/p>
據悉,此次論壇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同濟大學指導,廣東省規(guī)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志愿者協會、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法國文化部建筑與遺產城、法國特色小城鎮(zhèn)聯盟、法國國家建筑師協會聯合主辦;中國文化產業(yè)促進會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協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中心)、建筑遺產、Built Heritage雜志提供學術支持。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常務理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鄉(xiāng)土建筑科學委員會副主席邵甬,法國建筑與遺產城當代中國建筑觀察站負責人Fran?oise Ged女士主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