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博伊斯誕辰一百周年。
藏有數(shù)百件博伊斯作品的上海昊美術館于5月至7月舉辦“約瑟夫·博伊斯百年誕辰”系列活動,為公眾呈現(xiàn)多場紀念博伊斯的公共教育活動——放映、映后談、專題導覽等,帶領公眾走近博伊斯。其中常設展“約瑟夫·博伊斯”以4個部分:“人人都是藝術家”、“擴展的藝術概念”、“社會雕塑”和“激浪與偶發(fā)”來講述其藝術人生。
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1921-1986)是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藝術家之一,是二戰(zhàn)之后藝術轉(zhuǎn)型的關鍵人物和代表人物,有著非常持久的影響力和藝術史價值。
約瑟夫 · 博伊斯
1921年5月12日,博伊斯生于德國港口城市克雷費爾德,童年時光幾乎都在靠近荷蘭邊境的一個中世紀小鎮(zhèn)克萊韋度過。
15歲時,他跟隨一家馬戲團出走,期間負責飼養(yǎng)馬戲團的動物,并學會了表演。20歲時,博伊斯加入德國空軍。征兵前,他被培訓為無線電報員,之后成為俯沖轟炸機的后炮手。1943年,博伊斯駕駛的飛機在冰天雪地的克里米亞前線墜毀,他幸免于難。戰(zhàn)后,他進入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藝術。
作為一個前衛(wèi)藝術家,博伊斯的創(chuàng)作活動多種多樣,其作品越出了繪畫雕塑的方式,以裝置和行為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此外,博伊斯一直使用收集物、現(xiàn)成品或者蒙太奇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
他強調(diào)對社會和文化介入的姿態(tài),有一種革命家的精神,鼓勵大家參與到日常的社會行動之中。他認為藝術方式是人類最本真的方式,由此提出名言——“人人都是藝術家”。只要人人發(fā)揮他的本性,就能用最純真、最本性的東西參與社會、解讀社會,使得社會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fā)展。
博伊斯的出現(xiàn)和意義在于他出現(xiàn)在特殊的 20 世紀 60 年代這一時代中,這段時間不但承接二戰(zhàn)歐洲社會的創(chuàng)傷,而且連接著冷戰(zhàn)的云譎波詭,因此愈加顯示出博伊斯對社會文化與政治形勢的反思和社會責任。博伊斯提出的藝術觀念以及從事的藝術實踐,都處處顯示了時代的特征。
常設展覽“約瑟夫·博伊斯”
上海昊美術館二樓“約瑟夫·博伊斯”展為常設展廳,呈現(xiàn)了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署名版數(shù)復制品、文獻資料等。隨著“紀念博伊斯百年”系列活動的到來,5月22日、5月29日,該展廳免費對外開放。
常設展“約瑟夫·博伊斯”以4個部分:“人人都是藝術家”、“擴展的藝術概念”、“社會雕塑”和“激浪與偶發(fā)”來講述其藝術人生。
“約瑟夫 · 博伊斯”展覽中“擴展的藝術概念”展區(qū),上海昊美術館
“約瑟夫 · 博伊斯”展覽中的“社會雕塑”展區(qū),昊美術館
博伊斯曾講述了他在二戰(zhàn)中經(jīng)歷了飛機失事,克里米亞的韃靼人用油脂和毛氈挽救了他的生命。之后,油脂和毛氈成為其藝術創(chuàng)作重要的媒材,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
博伊斯認為藝術方式是人類最本真的方式,由此他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只要人人發(fā)揮他的本性,就能用最純真、最本性的東西參與社會、解讀社會,使得社會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fā)展。同時,博伊斯提出了“社會雕塑”的理念,將當代藝術的邊界拓展到了能與當代科學共同支撐現(xiàn)代文明的地位。他深化了藝術和社會的關系。在他看來,藝術不再是架上的一幅畫,那只是藝術的一種品類。他強調(diào)對社會和文化介入的姿態(tài),有一種革命家的精神,鼓勵大家參與到日常的社會行動之中,有意義有覺知的行動即藝術。
約瑟夫 · 博伊斯,《宣言》,昊美術館
象征博伊斯《7000棵橡樹計劃》的玄武巖石塊,昊美術館
作品《7000棵橡樹》就是例證。1982年,在第七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上,博伊斯提出一項計劃:在該城市種植7000棵橡樹。同時,他還在文獻展場館——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前的草坪上堆積了同等數(shù)量的玄武巖石塊。每種下一棵樹就移除一塊石頭并立在樹邊,直到五年后樹木全被種下。博伊斯說道:“石塊好比是樹的紀念碑。每一棵樹都有對應的一級,樹不斷長高,而石頭保持不動,我想把兩者一起對比,隨著時間的推移, 它們的比例會持續(xù)變化?!痹谄溲壑?,7000棵橡樹只是“一個象征性開端”。他希望能借此激發(fā)人們對城市環(huán)境與管理的關注。
行為藝術在1960年代興盛的時候,從含義、外觀到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突破了畫家們的傳統(tǒng)。藝術不再是高居于生活之上的“夢幻天地”,而是和生活在一起。在世界各地從事行為藝術的人中,除了視覺藝術家外,還有作曲家、音樂家、詩人、電影制作人。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是全球最重要的視覺藝術家之一,亦是新媒體錄像藝術與影像裝置藝術的先驅(qū)和奠基者。上世紀60年代,白南準和博伊斯在激浪派的藝術浪潮中相遇,帶著同樣具有革命性的理念,他們的友誼與合作也成為一曲佳音。
《荒原狼III》(COYOTE III, 1984),博伊斯和白南準合作作品
展廳中,充斥著奇怪聲音的作品《荒原狼III》記錄的是在日本的草月堂的演出。白南準即興彈奏日本歌曲和肖邦的樂曲,博伊斯則站在一邊唱歌、大喊?!霸?960年代,他們試圖改變整個社會,他們是時代的反叛者。他們不相信任何東西,只相信人類本身,這是最重要的?!贝饲霸陉幻佬g館開館時,曾擔任昊美術館年度大展“見者的書信:約瑟夫 · 博伊斯 × 白南準”策展人、現(xiàn)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館長格雷格 · 楊森博士(Dr. Gregor Jansen)這樣說道。
紀錄片中的博伊斯
博伊斯的作品、文獻資料遍布多個美術館。但是,你是否聽到過他的聲音?看看他所生活的時代呢?紀錄片《博伊斯》則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博伊斯。
2017年,由德國導演安德里斯·維利爾(Andres Veiel)執(zhí)導的紀錄片《博伊斯》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映,近距離向人們揭示一個公共視野之外的博伊斯:他的性格、藝術和思考。這一紀錄片也是昊美術館的展品之一,于5月22日及5月29日全天多場次放映。
昊美術館紀錄片《博伊斯》現(xiàn)場圖 photo by Lynn
影片從博伊斯的童年經(jīng)歷講起,再到其十幾、二十歲時所經(jīng)歷的二戰(zhàn)階段,并通過博伊斯早期的圖畫作品,呈現(xiàn)出對應的心理狀態(tài)。戰(zhàn)后,博伊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也反映出德國當時的壓抑。直到博伊斯走出房門時,鄰居的一個太太跟他說,“你有自己的天才,你不應該辜負自己的天才,你應該站出來。”
影片開頭也講述了博伊斯多次參加卡塞爾文獻展,畫面多次掃過上文提及的作品《7000棵橡樹》,以此影像資料揭示了博伊斯的“社會雕塑”理念。隨后,則有較大篇幅講述了博伊斯“取消學生入學考試”的故事。
紀錄片《博伊斯》影像截幀
1961年,博伊斯被任命為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Düsseldorf Academy)紀念性雕塑系教授。在此期間,他推動了一系列與政治運動相關的藝術實踐“社會雕塑”,積極在學生中推廣,這讓其與學院同事逐漸疏遠。期間,博伊斯取消了自己課程的入學考試,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被錄取。紀錄片提到了相關數(shù)據(jù):當時一個系的老師只能錄取10余人學生,而博伊斯錄取了所有報名的學生,多達400余人。當然,博伊斯的這種錄取方法激化了他與學院的矛盾,成為其1972年被辭退的原因之一。
博伊斯種下第一棵樹
如今的橡木樹
紀錄片涉及了博伊斯的個人訪談,公開演講,包括學院之間的多人對談,期間充滿了爭論,也呈現(xiàn)了他的多個行為作品的錄像,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照片和錄像。此外,影片展示了博伊斯所帶來的吸引力——安迪·沃霍爾就遠到而來,想結(jié)識博伊斯——也展示了想當政治家的博伊斯,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最后,還是關于《7000棵橡樹》,樹從小長到大,于片頭形成一種畫面上的呼應,也強調(diào)了博伊斯的介入社會。
安迪·沃霍爾與約瑟夫·博伊斯
紀錄片映后談
在美術館放映前,5月8日,昊美術館聯(lián)合了德國駐上??傤I館文化教育處,為公眾呈現(xiàn)了這部紀錄片。紀錄片放映結(jié)束后,作家、譯者和文化評論人btr和策展人馬玨結(jié)合《博伊斯》紀錄片,與觀眾談論了彼此心中的博伊斯。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了部分觀點予以呈現(xiàn)。
紀錄片映后談現(xiàn)場
作家btr談及了博伊斯的個人形象塑造。在他看來,每次出場都戴著禮帽,穿著背心的博伊斯,像是被包裝成了一種網(wǎng)紅的形象,“他很善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很善于讓自己被聽見,這些特質(zhì)在這個時代反而變得更明顯。如果博伊斯活在這個時代,那不得了,肯定經(jīng)常上熱搜,大家都在討論他。當然,這樣一種討論本身就是刺激大家的思維,也是刺激交流的方式。他會是一個挺不錯的網(wǎng)紅。當然,影片中,網(wǎng)紅后來也脫下帽子,展現(xiàn)更真實的自己,他有點禿?!?/p>
在談及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時, btr表示,影片中,采訪環(huán)節(jié)并沒有標注人物的抬頭,而只是標注了人名,“這可能和博伊斯支持主導的,或者說他一直想要的一種平等的觀念有關系。影片里講到他對人的態(tài)度——從來不在乎你是哪里來的,而是對你的觀點本身往往更感興趣?!?/p>
毛氈西裝、油脂等是博伊斯常用的創(chuàng)作材料。在回憶童年的影像資料中,博伊斯的父母都是小業(yè)主,經(jīng)營一家乳業(yè)廠,博伊斯說“父母寧愿我留在克萊韋的植物油脂廠工作,因為這是找份好工作最簡單的方法,就和做公務員的待遇一樣,他們都覺得,這孩子以后能干什么呢?”
對此,馬玨表示,“博伊斯一直說自己使用油脂或脂肪和韃靼人救了自己的經(jīng)歷有關,當然事實證明那個時候克里米亞地區(qū)應該已經(jīng)沒有韃靼部落存在了。影片在講述博伊斯的少年經(jīng)歷段落里的這一微小線索,提及的學徒工經(jīng)歷,也是影片埋藏的線索,很有趣味性。”
約瑟夫·博伊斯《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1974年
對于博伊斯給現(xiàn)代人的影響,btr表示,“博伊斯說要激發(fā)每個人心中的創(chuàng)造性,’人人都是藝術家’。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現(xiàn)在跟以前的差別就是一件事情越來越專業(yè)化,或者說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每個人有很大的風險成為一個工具人,只會一樣東西,只在狹小的范圍內(nèi)思考。博伊斯要激發(fā)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很多時候要打破一個邊界的,這種邊界,有時候是在于一種感官或者說感知上的邊界,或是從不同視角去看問題的邊界。他在這一點上是有很大的啟發(fā)的,就是教我們怎么去看藝術作品?!?/p>
約瑟夫·博伊斯,《革命就是我們》,1972,印在聚酯板上的照片海報,手寫文字,蓋章
“當你看他的作品時,是不能把作品和他個人剝離開的。他的經(jīng)驗、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與之相關,因為博伊斯的整個生活、整個生命都是投入在‘社會雕塑’的創(chuàng)作之中的?!瘪R玨說道,“青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對博伊斯的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他把自己視為內(nèi)在轉(zhuǎn)型的一個例子,力求使自己民主化,并把這種民主化的主張擴展到整個社會。這種理念的提出,不是一種泛泛而談,也不是只落在進入美術館的作品上,而是用自己的整個生活在不斷進行自我塑造,通過雕刻自身來完成這樣的實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