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媽寶”和“啃老”的說法會讓很多年輕人“中槍”,這些詞匯也暗含著對他們的批評。不過,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社會學家劉汶蓉看來,這些批評可能過于草率了。
中國的代際關系到底有沒有失衡?是父輩付出過多?孝道衰落了嗎?這些問題困擾了劉汶蓉整整十年時間,她從博士研究開始就關注中國社會的代際關系問題,她也認為,如果能回答這些學術問題,也就自然可以回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年輕人為什么“媽寶”,為什么“啃老”?
在劉汶蓉今年1月出版的《活在心上:轉型期的家庭代際關系與孝道實踐》一書中,她指出,中國家庭代際之間的維系力量仍然強大。用她的話說是,“很有韌性:有很多矛盾但沒有斷裂,依然發(fā)揮著共同體功能?!?/p>
劉汶蓉認為代際關系的韌性一方面說明了“孝文化”的傳承,孝仍然對中國人的代際關系起到明顯的黏合作用,另一方面甚至更重要的方面是,“孝”的內核已悄然發(fā)生變化,女兒們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劉汶蓉博士,受訪者供圖
以下是劉汶蓉的講述——
“985相親局”“媽寶”背后的代際解釋
在20世紀前十年里,從事質性研究的學者用了大量篇幅談論孝道衰落、養(yǎng)老危機、代際失衡等問題。我當年的博士論文也是源于想要驗證“孝道衰落”說法,但結果卻把我引向了另一個方向。
我在2008年分析蘭州和上海的調查數(shù)據(jù)時,發(fā)現(xiàn)代際關系反而呈現(xiàn)緊密化趨勢,且越年輕的人越認同孝道觀念。
個案研究也驗證了這一點,我經常讓受訪人對家人的重要性做優(yōu)先性排序,她發(fā)現(xiàn)大部分80后和70后青年人的答案是:孩子第一位,然后是父母,最后才是配偶。
我最開始的時候非常驚訝,因為我以為伴侶會在父母前面,但后來就習慣了。把孩子和父母排在伴侶前面,說明中國人對于家庭的重視仍超越個體。與之相對的是,夫妻關系的認同反而正在松散化。說直白點,現(xiàn)在的年輕人愿意選擇血緣放棄婚姻。
青年人的孝道觀念認同度(比中老年)更高 澎湃新聞 王煜 制圖
在和日本同行交流中,我了解到,日本戰(zhàn)后以美國為模板,實行了家庭核心化改革,男主外、女主內,年輕人成年后就應該離家獨立。所以日本文化中有很強的個體獨立的一面,而不像中國仍然是親子一體的文化。日本青年沒有中國家庭那樣父母給錢結婚、買房子、帶孩子的支持,青年人如果工作不穩(wěn)定就結不起婚。
而中國城市青年的貧困問題卻沒那么嚴重,是因為中國家庭承擔了這一部分青年人失業(yè)和結婚生子的“兜底”工作。
觀察美國社會也給了我啟發(fā)。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訪學期間,我與家庭社會學的授課老師Witback教授交流,他對中國社會的變遷非常感興趣,認為中國社會很少出現(xiàn)西方社會中的青年群體運動、反政府運動等等事件。
當時我們共同推測,可能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中國的家庭吸納了這些社會矛盾。日本和美國社會的情況,也從側面對比驗證了中國代際關系的緊密度,反而有增無減。
代際關系 視覺中國 資料圖
費孝通說,西方的養(yǎng)育模式是接力模式,即一代人只養(yǎng)自己的下一代,不用贍養(yǎng)上一代。而中國的養(yǎng)育模式則是反哺模式,“小的時候我養(yǎng)你,等我老了你養(yǎng)我?!焙荛L一段時間,學界也一直把中國的代際關系簡單理解為哺育和反哺。
在日常生活中,說年輕人“啃老”是一種批評,因為它是違背了“反哺”的文化的,人們指責已成年的孩子,認為他們應該扮演給予者,而不能繼續(xù)扮演接受者。
但問題是,不能簡單用撫養(yǎng)和反哺的簡單劃分來看中國代際關系,兩者中間其實還有一個“交換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fā)展,老年人壽命延長,青年人成年以后并不能馬上完全獨立,這個越來越漫長的過程不應該被忽略。
也就是說,這個被延長的交換階段是一個獨立的階段,不應被歸入反哺階段。那親代和子代雙方交換什么呢?當然是經濟資源、勞務資源、情感資源等等。年輕人能交換給老人的,主要還是情感。
而如果對成年初顯期的認知和準備不足,認為成年子女到結婚生子還仍然需要父母的幫助是不好的、不道德的,這會讓親子雙方壓力都很大,比如對年輕人輕率的批評,這就會造成代際沖突和矛盾。
現(xiàn)在城市中產階級的子女,80后和70后很多子女愿意孝順父母,就是出于愛,甚至是互相理解。我在二零零幾年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上海的學生,找對象結婚肯定要聽父母的,我當時非常吃驚。但是仔細分析,結盟對雙方來說都是最優(yōu)解。跟父母交換經濟資源是一定的,且在他們的成長經歷里,聽父母都是好的,所以當他們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愿意聽父母的。
我的個案里面,很多中產家庭出來的小孩,是在“密集育兒”的教育方式中長大的,他們的成長過程被介入得很深,也得到了父母很多的幫助。世界各國的研究都發(fā)現(xiàn),中產階層的孩子獨立得更晚,因為中產階級的子女想要獲得更好的學業(yè)成就、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婚姻,而實現(xiàn)這些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在這個漫長的過渡階段,也叫成年初顯期,他們沒有獨立和穩(wěn)定的社會身份,“為人子女”是自我確證的重要身份,他們需要通過孝順父母來獲得認可,凸顯自己的道德性和價值。
例如,在重要的擇偶選擇上,他們愿意聽父母的。最近985相親局的報道很多,名校生他們在找對象的時候呈現(xiàn)高度的工具理性和保守主義傾向。換句話說,這個人一定是門當戶對,是父母喜歡的,大概率不會出現(xiàn)《傲慢與偏見》里那樣穿越階層和其他差距在一起的婚姻了。
“高端相親平臺”“陌上花開”的相親聚會 極晝工作室 圖
之前有一篇論文,講一位西方人類學家發(fā)現(xiàn)上海的小兩口離婚,本人在法院都不出現(xiàn),全權由雙方父母操辦。這位人類學家批判說這樣的案例說明中國年輕人沒有獨立精神。
我不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這些案例說明不了年輕人不獨立,他們是從自我認同的角度選擇依賴父母,選擇在價值和情感上回歸的。
所以,我也不同意草率地批評那些和父母“情感共振”的孩子,否定他們的獨立性和自我實現(xiàn)性。我們通常口中的“媽寶”(可能是男孩可能是女孩),不一定沒有判斷力,表面上對父母的“服從”,除了經濟考量之外,這種選擇可能反而是出于價值和情感雙重考慮后的主體確認。
“女兒們”推動孝道的情感化轉向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孝道是一種文化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的強制性力量,而今天,在哺育-交換-反哺的過程中,情感的作用越來越大,我把它稱為代際關系的情感轉向。
對養(yǎng)老照料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照料質量高低取決于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親密程度,而非責任和義務的捆綁。
獨生兒子家庭的代際情感評價相對最低 澎湃新聞 王煜 制圖
有趣的是,性別會影響代際關系的滿意度,這個滿意度也體現(xiàn)了孝道的情感面向。
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對代際關系的評價滿意度要高于男性,不管是母親還是女兒,都高于父親和兒子。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父母的代際關系滿意度是最低的,但獨生女兒的代際關系滿意度比較高。這是個挺有趣的一組對比,可能也符合大家的日常認知。
父母與女兒的代際情感普遍高于兒子 澎湃新聞 王煜 制圖
女性之間的代際滿意度高于男性 澎湃新聞 王煜 制圖
因為傳統(tǒng)上,女兒對父母沒有“盡孝的義務”。在多子女家庭中,女兒是出于對父母的情感選擇去贍養(yǎng)老人;而通常女性在情感溝通上占有優(yōu)勢地位,因此女兒與父母的關系滿意度也普遍優(yōu)于兒子。
除了情感層面,從經濟層面來講,兒子對父母的反哺也沒有女兒給的多。因為兒子更容易認為和父母是一家人,他們的就是我的。
與之相反的是,女兒結婚后反而更愿意反哺父母,因為她從情感上不愿意接受成了“潑出去的水”,變成了另外一家的人,難以接受與父母關系的疏遠。這在農村表現(xiàn)也很明顯。農村習俗不需要女兒養(yǎng)老,她們的心理預期也低,所以她們會更加感激父母的給予。她們的普遍認知是:嫁人后父母已沒有義務繼續(xù)給予,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幫助會被格外感激。
也就是說,出嫁的女兒反而加倍回饋父母,這促進了他們的代際關系。
以前只有兒子才能養(yǎng)父母,現(xiàn)在女兒養(yǎng)老作用越來越大,女兒也不一定從夫居了,和女方父母住在一起的也越來越多。尤其在我所在的上海地區(qū),丈夫和女方父母同住的,由女方父母幫著帶第三代的越來越多,而不是爺爺奶奶。
電視劇《小舍得》中代際關系密切的南儷母女
也就是說,從居住和養(yǎng)老模式看,中國家庭以往是父系單系化,但現(xiàn)在女性經濟地位大幅上升,多重因素疊加,已婚女性與娘家紐帶比過去增強了,出現(xiàn)了以情感推動的家庭結構雙系化發(fā)展。
人們對情感關系的重視開始高于強制性的關系,這可能會改變中國的父系家庭制度。這是一個很大的想象,尚需足夠的觀察去證實,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女兒們對代際關系的重塑力量。
“活在心上”的孝與有養(yǎng)無孝
我的個案調查里,有一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情感上受過傷害,表示無法從內心真正地愛他的父母,但是這些子女都表示還是會盡贍養(yǎng)義務。
所以我區(qū)分了兩種孝,一種是活在心上的孝,就是基于愛的這種孝,另一種是有養(yǎng)無孝,就是完成義務。后一種人會感到不安,因為中國的孝道話語有強烈的道德評判性,讓人覺得不愛父母等于不孝。
不過我的研究觀察發(fā)現(xiàn),在生活倫理和社區(qū)情理中,大家是能理解這種子女不孝順的。也就是所謂的“父慈子孝”,父母想要子女孝順,自己得先做個“好父母”。
用錢穆先生的話說,中國父母永遠在追求活在子女心上。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得不到子女的愛和紀念,父母等于沒有做父母。中國的祭奠禮儀,都是為了證明雖然你的身體消失了,但活在我心上,這樣人生就具有超越意義了。
在中國文化中,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后代一直是并列的。所以父母的責任倫理是日常生活中孝道實踐的應有之義。在我們儒家經典中似乎永遠在說要服從父母。我認為這是因為子代孝順父母比父母愛子女更難做到。前者要遵循克己復禮,而后者更本能,容易做到。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媽寶男”蘇明成
我的學生在河南做調查,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有些父母住很差的房子,但是孩子住在城里,有孫子孫女,他們覺著這是值得炫耀的。中國父母的這種責任倫理,導致他們看重的是家庭的繁榮和綿延,認為后代過得好是一種榮耀,而那種只顧自己過得好的老人并不值得炫耀。
我們的文化以子代為中心,子代過得好就是我過得好,這種觀點在老年人心里很普遍。這與西方個體主義文化下什么是好生活的界定完全不一樣。在2013年有把?;丶铱纯磳懭敕傻奶岚?,我記得當時傳播最廣的一個采訪是老人對記者說:“他不回來看我違什么法?不結婚生子才違法!”
大多數(shù)中國人并沒有可供自我實現(xiàn)的工作或事業(yè),缺乏精神生活,家庭可能是唯一的事業(yè),統(tǒng)攝了他存在的意義。他們辛苦一輩子的意義在哪里?其實就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延續(xù)。子孫延續(xù)就意味著家庭事業(yè)的延續(xù),意味著自己一輩子沒白辛苦。
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愿意用“傳宗接代”的說法,認為是封建思想,但潛意識當中還是這樣。大部分父母還是覺得如果孩子結婚生子,那么他們就好像穩(wěn)當了,自己就安心了,人生有一種圓滿感。
子女結婚生子能促進代際的情感相融,因為養(yǎng)育子女是一個付出遠遠大于得到的過程,子女只有自己在做父母之后,通過相似的養(yǎng)育經歷和情感體驗才會慢慢理解“父母心”,做父母過程的忍耐和付出,也才終于被理解、被傳遞。
當然我也看到,現(xiàn)在社交媒體上“不婚不育”的聲音似乎很強,我認為是因為現(xiàn)在媒體上的聲音主要是年輕人特別是95后00后的聲音,他們的生命周期還沒到。
原來我也曾一度反感中國的家庭文化,認為“道德綁架”過重,到今天,我反而認為這是一個溫暖的制度設計。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托底青年人,助力青年人參加勞動力市場。如果沒有父母幫忙,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生育率都可能更低,也就無法實現(xiàn)快速的經濟發(fā)展。
當然中國的家庭文化也可能造成親子雙方都壓抑,但我認為這一點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去彌補,并不一定要整個摧毀我們的家庭文化和制度設計,完全照搬西方。
曾經一度,我們認為以夫妻軸作為核心的家庭才是現(xiàn)代化和先進的,可果真如此嗎?西方的困境不比我們少,心理問題也不比我們少,每一種制度下都有難題,兩種文化的制度設計沒有優(yōu)劣和高下。人在年輕的時候會認為夫妻關系最重要,情感需求性需求等的滿足最重要,但人生是漫長的,在時間的長河中去看中國家庭的制度設計,也許會有不同的理解。
(澎湃新聞實習生 高詩棋 馮嘉鑫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