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行走在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考場之上,接受教育的時候,在固定的空間、時間參加統(tǒng)一考試,走到社會上,各種看不見的試練,只不過換了時空的考試。
考場上,有人憑借實力,有人則賭運氣,更有甚者,拼的是爹地。比如明朝張居正的兒子,都是一甲前兩名及第。能拼爹的考生這種畢竟是少數(shù),在考場上,要么實力決勝,要么作弊成功,古今中外的考生們心里都清楚得很。
不說中國,國外的學生也會作弊,尤其是低年級不懂事的小孩子,大多有考試作弊的經(jīng)驗,隨著年齡增長,知道作弊可能帶來的信用污點,權衡利弊后,放棄作弊者居多。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從一開始就有作弊與反作弊的斗爭,考生想破頭尋找考場漏洞,而考試機構(gòu),也是見招拆招,并用許多嚴厲的條款懲治作弊者。
明清時代科舉有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慣例除了恩科,每三年一次鄉(xiāng)試,即秋闈,得名的原因是考試時間在農(nóng)歷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連考三場,每場考試時間為三天,共考九天。
全國的會試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即春闈,考試時間也是九天,分別是農(nóng)歷的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連考三場,每場時間三天。
為天子選才,是國家的根本大計,各地的貢院(考場)是防作弊的第一線。
專門為科舉考試設計的貢院非常講究,從選址到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設計,都是為了防止作弊的。一般貢院分為候場、試場、外簾空間和內(nèi)簾空間。候場是考生核對姓名等候入場的地方,候場最外延是入口牌坊,分別為騰蛟坊和起鳳坊,取“高中”的寓意,考生在這里排隊等候點名。在這里排查明顯的替考者。
古代沒有照相機,無法通過照片或指紋來識別考生,這就給替考者留下很大的空間,為了杜絕槍手,考前都需要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征的履歷、準考證。進考場前,考官根據(jù)履歷、證件驗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證進入考場號舍,對號入座。
然而,考生眾多,體貌特征的描述過于模糊,槍手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槍替有兩種,一是代替自己入考場;二是同場考生傳卷子抄錄。明萬歷四十四年丙辰科會試,舉子沈同和為求高中,請人代答試卷,而得“會元”,給他代筆的趙鳴陽卻只得第6名。誰知東窗事發(fā),兩人都被除名。
考生在核對姓名無誤后進入試場,考場多采用格子間式(貢院),一溜排開,每人一間。,考場正中間是明遠樓,明遠樓是考官監(jiān)視瞭望的地方,地處高位,考生情景一覽無余。除明遠樓外,考場的四個角上各設兩個瞭望樓,同樣有考官坐鎮(zhèn),可謂全方位無死角的監(jiān)考。
每位考生都在自己的號舍答題,根據(jù)考場規(guī)模,號舍有多有少,排間距不足1米,每間大小差不多單人廁所那么大。地面和墻壁都是用磚鋪成,防止傳遞考卷,號舍中間有寫字臺,用來答卷。
考生考試時全封閉,進去了就不能出來,出來就不能再進去,以防止內(nèi)外傳遞作弊。每個號舍前提供一個暖爐,一簍碳,用來給考生燒茶熱飯,號舍前用柵欄隔開,考生不能隨意出入,如果有需要,每一小巷里有8名或10名號軍,專門滿足考生們的各種要求。
考試長達一天,有的學生想出用信鴿作弊的方法??忌鷮⒃囶}題目卷筒讓鴿子帶出考場;待外面答完再由信鴿送回來,讓考生謄抄。隋朝考生想出這種方法,到宋代廣泛應用。遼金時期,朝廷每臨三試,就詔派北部金人游牧騎射高手,守衛(wèi)考場四周,見鴿子進出一律射殺。清朝則有火槍手在試場候命,見到鴿子,就鳴槍,此即“射文隊”。
有用鴿子作弊的,也有用石頭信來傳遞的??紙鰢鷫ν庥写髽?,外面的人接到考生的題目,找人寫好答案后,包裹石子,投入考場??上н@方法很快就不好用了,金代,皇帝昭告天下貢院圍墻外的大樹砍光!
考官把內(nèi)外聯(lián)系的路都截斷了,沒辦法,只好賄賂考官從新聯(lián)通內(nèi)外了。明清時代,許多考官收了銀子,偷偷為考生傳遞答案。不過這是重罪,一旦發(fā)現(xiàn),后果很嚴重。最有名的例子是明代鼎鼎大名的唐伯虎作弊案。
弘歷十一年(1498),唐伯虎參加奉天府鄉(xiāng)試,被錄為第1名解元;次年春天赴京會試,到京城去拜訪程敏政,程敏政被皇帝欽點為本次會試主考。不想與程敏政不睦的給事中華詠乘機告狀:“程敏政向唐寅、徐經(jīng)出賣了本次會試的試題”。最后結(jié)果是罷去程敏政官職,唐寅永不得應試。唐伯虎不得不靠賣字畫為生。
有失敗的,就有成功的。萬歷三十八年庚戍科會試時,江南舉子錢謙益,花萬兩銀子買通了“內(nèi)監(jiān)試”和“大總裁”,滿以為高第“會元”萬無一失。萬萬沒想到,還有比他更狠的。直隸舉子韓敬本已落榜,花了四萬兩銀子,一舉當了“會元”,并如愿奪得狀元。錢謙益只得探花(第三名)。
有錢人花錢,沒錢沒骨氣的考生只能另想辦法,自力更生,最常用的就是做小抄。明清考場為了防止夾帶小抄,有嚴格的搜身和搜檢程序,因此對小抄制作要求特別高。最好用老鼠尾巴上硬毛做成的筆,墨水必須是油性的(防止被汗液打濕),字體一般都用簪花小楷,越小越好,不過字跡得清楚。現(xiàn)存一件麻布坎肩,長55厘米、寬50厘米,上面用毛筆手寫62篇八股文,共計4萬余字。
怎么把小抄本帶進考場呢?常規(guī)方法是藏在鞋子和帽子的夾層里,當然十有八九會被考官查出來。還有藏在帶進考場的饅頭糕點里,被查到的幾率也挺高的。還有藏在墨錠和硯臺里的,墨錠和硯臺中空,藏起小紙條基本上萬無一失。
考官與小賊們斗智斗勇,展開反夾帶“運動”。考生們進考場之前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檢查,帽、衣、衫、鞋,只許單層;硯臺不準太厚,筆管不須空心;糕點等食物都要當中切開。清康熙年間規(guī)定舉人進人考場必須披頭散發(fā),并且只能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
由于科舉考試入場時間在后半夜,披頭散發(fā)的舉人排隊入場,遠遠看著像鬼魅一樣,所以當時的人們把參加科考稱作進鬼門關。
皇帝偶爾也會突擊檢查,乾隆九年順天鄉(xiāng)試,皇帝突擊檢查??荚囶^場、二場各搜出21人夾帶,順天貢院前的“枷號”(監(jiān)獄)一時爆滿??荚囘^后交白卷者68人,未答完題者329人,文不對題者276人,更有根本不敢入場直接棄考的2800多人,貢院外的墻角下,被棄的蠅頭小抄堆積如山。
考試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后,進入閱卷環(huán)節(jié),為了防止作弊,考卷要經(jīng)過加工。即“糊名”和“謄錄”,將考生的名字用紙黏貼遮掩,以避免批卷者認出寫卷人,這種做法在宋代以后成為定例。后來又發(fā)明了謄錄方式,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送往評級,以防批卷者辨認出考生的字跡。
清代對賄買考官查處嚴格。順治十四年,順天、江南、河南、山東、山西發(fā)生“五闈弊案”,最后江南闈16名主考全部被斬決,數(shù)十人被判流放到遼寧尚陽堡、黑龍江的寧古塔。其間,數(shù)百舉人在官兵看護下赴北京重考。
對查處的作弊考生,清代的懲處的辦法有:枷號,凡臨場槍手、冒籍、頂替、夾帶、抄襲、傳遞、不坐本號者立即由監(jiān)考官吏帶上枷鎖在考棚外示眾;斥革,生員一旦違犯考場紀律,生員稱號立即被革除;刑責,舞弊情節(jié)嚴重者,要動用刑罰。對冒名頂替、重金雇請、舞弊情節(jié)惡劣者,往往被發(fā)配充軍。
乾隆五十七年,對3名雇請槍手的童生、槍手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號3個月,然后“發(fā)煙瘴之地面充軍。至配所杖一百,折責四十板”,臉上還要刺上“煙瘴改發(fā)”字樣。這樣的懲罰已與要犯相差無幾。
可見我國古代對考場上的誠信非常重視。因為有違公平的行為,向來為人不齒,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生即是考場,不論是看得見考場的考試或是其他考試,盡管贏了紙面的成績單,卻輸了人格里的分數(shù),實在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