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沒有了世界大戰(zhàn),沖突卻接連不斷。中東戰(zhàn)火又燒起來了,哈馬斯向以色列發(fā)射火箭,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fā)起轟炸和進攻。多年前在Step by Step聽力教材里聽的場景,一瞬間昔日重來。美國以喬治·弗洛伊德之死為標志的種族沖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演。這些大的侵犯,名叫agression。
在教育界,有一場看不見的文化戰(zhàn)爭在持續(xù)。這幾年,美國的校園里越來越多人在提上述agression的一個變異,microagression。它們不是生死攸關的沖突,甚至不是打斗,而只是言行上的冒犯,可譯為微歧視或是小冒犯。
何為微歧視?多年研究該現(xiàn)象的學者凱文·奈達爾(Kevin Nadal)的定義是:對歷史上邊緣群體表達某種程度的偏見的互動或者行為,它們屬日常行為,形式微妙,有時候是有意的,有時候是無意的。(Microaggressions are defined as the everyday, subtle, intentional — and oftentimes unintentional — interactions or behaviors that communicate some sort of bias toward historically marginalized groups.)這些邊緣群體包括有色人種、女性、同性戀跨性別等群體。根據(jù)群體的不同,這些歧視也如病毒一樣,變種繁多,防不勝防。
電影《綠皮車》中吃炸雞的橋段
《綠皮車》劇照
有的微歧視關系到種族:課堂上一個非裔坐過來的時候,你抓起書包坐到別的地方。這是一種無聲的種族歧視。
還有的微歧視是用臉譜化(stereotype)去了解一個人,比如去非裔家里,問怎么沒有炸雞,就是一種微歧視,認為黑人吃的都是炸雞這種“靈魂食物”(soul food)。請他們吃西瓜更是要不得:一個臉譜化的認知是黑人特能吃西瓜。非裔覺得這是對他們的冒犯。
這種冒犯,有時候甚至是馬屁拍錯。如果夸一個女性,“作為一個女性你的數(shù)學真是不錯!”就是一種微歧視,因為你的話暗藏的歧視是女性數(shù)學就不好。 哈佛大學前校長曾因評論理工科高端領域女性較少,而引起軒然大波,后辭去校長職位,也丟了在奧巴馬政府擔任財政部長的機會。誰規(guī)定女性數(shù)理化不好的?從居里夫人到屠呦呦教授,反例多了去了。
關于微歧視的討論離不開亞裔。使得“微歧視”一詞家喻戶曉的功臣是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教授德懷特·溫·蘇(Derald Wing Sue)。蘇在俄勒岡長大,小時候常因自己的亞裔背景被取笑。成為心理治療的教授后,專心研究亞裔的心理健康,和他們受到的種種歧視。如今常被美國保守派勢力反感的“政治正確”,和這位華裔教授大有關系。蘇教授的微歧視理論,被很多白人知識分子接受。白人知識分子為支持少數(shù)族裔,要變成他們的同盟(ally), 甚至為他們鼓與呼,成為其從犯(accomplice)。
根據(jù)微歧視的說法,如果你稱贊一個華裔小孩:“你是亞裔,這數(shù)學你考起來肯定不成問題啦。”這就是一種微歧視:你忽略了他的主觀努力。這年頭,根據(jù)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的說法, 努力是成長思維的表現(xiàn),而基因強大則是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的表現(xiàn)。
我曾經(jīng)和美國人談到這個問題,說漢語記數(shù)字比英語容易得多。直到今天,在美國生活了將近20年后,我電話號碼還是覺得用中文容易。中文單音節(jié),一個數(shù)一個音節(jié),一邊是“九九八十一”,五個音節(jié),一邊是Nine times nine equals eighty-one,八個音節(jié),要調(diào)用的大腦內(nèi)存更多。但是除了九九乘法表之外,我們也沒有先天優(yōu)勢。我們的教育,花費時間很多。哪有什么亞裔數(shù)學好,無非是你讓孩子在街頭玩滑板的時候,亞裔家長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做題家而已。過若干年后,誰比誰強也都難說。再說了,不還是有我這樣數(shù)學很爛的亞裔么?
在微歧視語境下,如果你稱贊一個華裔:You speak excellent English! You speak with no accent! 貌似夸獎,也被算作冒犯?,F(xiàn)在人力資源部招聘,都不許問對方出生地這種問題了。有的年輕華裔,本來就在美國出生長大,稱贊他們的語言,問他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等于認可他們是永遠的外鄉(xiāng)人,這會讓他們沮喪。另外,“Where are you from?”你故鄉(xiāng)在哪里,這種問題,根據(jù)蘇教授的理論,也是冒犯。在美國,隨著microagression理論的普及,你會發(fā)現(xiàn),人們越來越少問你老家在哪里這種問題,唯恐得罪土生土長在美國的亞裔。不過在我們這種粗枝大葉的得克薩斯西部,還是經(jīng)常有人這么問的。
我為這個問題和同事辯論過。我說我非常歡迎有人問我從哪里來,如果有時間,我會端個小板凳,跟你講個三五個小時都行。我很喜歡講我的老家,我的祖先,我住過的州,這些對我根本不是冒犯,我倒是希望有這么一番尋根。我甚至反感一些華裔年輕人的玻璃心,不能讓人去提自己的祖上和故鄉(xiāng)。有的女性在美國本來就用英文名,嫁給丈夫后用的是洋姓,結果成了Mary Wright之類,光看名字根本不知道華裔,他們也不去提自己的家庭背景。這合適嗎?至少我覺得這種“微歧視”是不是過火了一點?都這么小心翼翼,那么大家都會避開種族話題,不敢公開討論,也是不好。
我的同事說,這事要看大局。一個群體內(nèi),一些微歧視的說法,部分弱勢群體的成員覺得無所謂,甚至自己都說,其實是不妥的。比如非裔有時候自稱“黑鬼”,群體內(nèi)其他人會感覺不舒服。但凡有人不爽,就該及時收聲。此事無關intention(用意),而是關系到結果(impact)。她是非裔教授,她說作為非裔,反擊整個社會對所在群體的歧視,是逆水行舟的努力,大為不易。如果自己人還跟著主流群體內(nèi)的歧視者,說這些沒事,只會助長他人的偏見和歧視。用不了多久,微偏見微歧視生根發(fā)芽后,會茁壯成長,最終遮天蔽日,讓一開始“無所謂”的你,長期處在它的陰影下。屆時悔之晚矣。英文中這叫滑坡slippery slope, 你要是踩上去,能否收得住自己的腳就不是你決定的了。
中國沒有美國這種鮮明的種族沖突,可是基于地域、城鄉(xiāng)、性別、年齡的歧視也一個不少。當有人說你作為一個X省人,這么實在/溫和/善良……很少見,這就是一種微歧視。最好委婉地糾正過來,不讓相關偏見發(fā)酵下去。微歧視常常只是開始,結局是大歧視大冒犯的各種悲催。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是我們在別人的傷口周圍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