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將至,5月17日上午,兩大展覽同時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俺跣闹?美好生活——慶祝建黨100周年文物史料展”以上海為視角,通過139件/組展品解讀上海城市精神中的紅色底蘊;“風尚與變革——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tài)掠影”通過百余件文物,以女性生活形態(tài)的變遷,作為透視百年間中國社會變化的窗口。開幕儀式,由上海市文旅局主辦的“來革命場館學黨史”活動正式啟動。
“建黨百年文物史料展”解讀上海紅色底蘊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這里,黨團結帶領一代又一代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艱苦奮斗,將這座城市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建黨百年文物史料展”以上海為視角,解讀上海城市精神中的紅色底蘊,反映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
“建黨百年文物史料展”展覽現(xiàn)場
展覽分為“紅色之城 英雄之城”“眾心逐夢 人民城市”“偉大時代 美麗上?!比齻€部分,共展出展品139件/組,首次展出展品38件/組。其中不僅有上歷博(上革博)多年來的舊藏,如辛亥革命上海起義時的陸軍旗、《青年雜志》、五卅運動時期傳單、上海民眾慰勞團向新四軍敬獻的錦旗、賀友直《石庫門風情》長卷等;也有許多是近年新征集所得物品,如陳一心以地下黨領導身份參加革命運動的文獻、1992年股票認購交款收據、APEC領導人會議簽名卷、上海東西部扶貧與援建的物品、擊新冠疫情的見證物等,通過這些展品體現(xiàn)上海的城市精神,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躍升。
五卅運動時期傳單
《革命軍》 鄒容著
APEC領導人會議簽名卷
其中位于展廳入口處的辛亥革命上海起義時的陸軍旗——“鐵血十八星旗”非常顯目,方形,紅底,居中為黑色九角十八星圖案。據上歷博的導覽人員介紹,該件文物只能算做史料展的序章。1906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召集干事會,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樣式,因意見分歧而擱置。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湖北軍政府采用孫武建議,以鐵血十八星旗為中華民國國旗?!按似煸瓰樯虾鴺I(yè)商團所使用,是辛亥革命的見證,走向共和的象征?!?/p>
辛亥革命上海起義時的陸軍旗——“鐵血十八星旗”
步入“眾心逐夢人民城市”展廳,一臺體形碩大的放映機占據展廳中央。這是南京路上好八連電影放映機,從1960年代開始使用,這部放映機一直使用到21世紀才算“退役”,進入博物館收藏。當年為了宣傳“好八連”優(yōu)秀事跡,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來到八連,拍攝了紀錄片——《南京路上好八連》,并向總政提出申請,為八連配發(fā)放映機兩臺用以播放影片,八連成為全軍第一批擁有電影放映機的連隊之一,這步放映機直觀地記錄了那段歷史。
好八連電影放映機
該部分還展示了眾多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勞動模范的相關歷史物件。比如報道全國群英會的1959年11月3日的《人民日報》、1959年張磐全國群英大會獎品《毛澤東選集》、勞模潘阿耀的勞模證章、1959年洪都鋼廠贈潘阿耀瓷盤等。
1959年11月3日的《人民日報》上報道全國群英會
展廳內還設置了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反映上海人民生活變遷史,從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步入2000年后家居裝潢風格和客廳電視機的變化,見微知著,體會社會發(fā)展。
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
在“偉大時代 美麗上?!眴卧钩隽速R友直的《石庫門風情》長卷與張弛的《海上攬勝》長卷組成的新舊上海對比。《石庫門風情》長卷專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而作,以細膩的“賀氏白描”手法,生動表現(xiàn)上海百態(tài),讓歷史重現(xiàn)眼前;張弛百米長卷《海上攬勝》,展示了七十年來上海各行各業(yè)勞動者共同努力下所發(fā)生的滄桑巨變。
賀友直《石庫門風情》長卷展出現(xiàn)場
“永不消逝的電波”互動展項引人注目。觀眾可在此親手體驗發(fā)報機發(fā)送情報,致敬犧牲在上海解放前的英烈。發(fā)報機背后的舞臺裝置圖片由黑白至彩色,盤旋而上,配以巴金豪情一語“上海,美麗的土地,我們的!”象征革命走向勝利,黨帶領人民走向新生活。
以女性生活變遷為窗口透視社會變化
“風尚與變革——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tài)掠影”展由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和上歷博(上革博)共同主辦的。以女性生活形態(tài)的變遷,作為透視百年間中國社會變化的一個窗口,映現(xiàn)舊綱維的逐步解體以及新秩序的逐步建立。
1940年《良友》雜志對15年間旗袍的變化進行梳理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1949年的百余年間,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劇烈變革,伴隨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歷史進程,女性逐漸成長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新力量。在各種社會因素的促動下,現(xiàn)代女子教育興起,婦女職業(yè)領域有所拓展,女性紛紛走出家門、接受教育、投身社會,追求平等,這一女性獨立自主的歷程也成為晚清至民國社會變革的有力印證。
“新女性”招貼畫 民國
此次展覽分“家庭與婚姻”“服飾與身體”“教育與職業(yè)”三個單元,共選取100余件文物,涵蓋書畫、瓷器、玉器、服飾織繡、文房雜項、文獻證章、老照片等。從物的視角出發(fā),展覽較全面地回顧了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tài)的新變,如婚姻與家庭的逐步文明、服飾與美的演變、教育的普及、職業(yè)生涯與社會角色的轉變,以此為窗口,來透視中國近代女性生活投射下的歷史鏡像,以及她們身后新舊更迭的時代圖景。
粉彩耕織圖瓷板 民國
銅胎畫琺瑯楊家將故事圓盤
展出的女性服飾
展出的女性飾品
“來革命場館學黨史”活動
開幕式上啟動了“來革命場館學黨史”活動。據上海市文旅局介紹,該活動涵蓋上海全市35個革命場館及舊址中的51個紅色展覽和30個社教活動。黨員干部和市民群眾在這些場館舊址中,可以通過“三個看”“三個聽”實現(xiàn)“三個學”。
一看建筑,品鑒精湛工藝。革命場館和舊址大部分都經過了或正在進行修繕或環(huán)境整治,這些煥發(fā)新生的革命文物建筑本身就極具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如即將開放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的門頭門楣保留石庫門元素,建筑采用莊嚴的拱形石雕門設計和青紅色磚瓦相結合的外墻,呈現(xiàn)典型石庫門式樣,與隔街相望的中共一大會址新舊交融、相得益彰;5月4日重新開館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靠近延安中路一排石庫門頭建筑的八個門洞、16根磚柱及門楣,修復材料取自天然石灰?guī)r料,原汁原味保留了建筑的歷史風貌。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二看實物,穿越百年時空。中共一大紀念館展出的紅、藍兩本《共產黨宣言》,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上海民眾慰勞團向新四軍敬獻的錦旗,上海魯迅紀念館獨家收藏的《故事新編》手稿、《毀滅》翻譯手稿以及詩歌、雜文、書信等手稿,李白烈士故居展出的李白同時期的抗戰(zhàn)期間軍用電臺接收部分,這些珍貴的實物史料將帶給觀眾最直觀的視覺沖擊,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對話百年前的革命先烈和崢嶸歲月。
三看展陳,體驗身臨其境。修繕一新的多家場館均對內部展陳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綜合運用“聲、光、電”形式,沉浸式體驗、場景化演繹等多媒體展陳方式,使得觀眾身臨其境、置身其中。如李白烈士故居在展廳中設置了發(fā)報的聲音特效,營造了當時緊張的氣氛,保留了發(fā)報互動體驗區(qū),游客可以學習摩斯電碼小知識,體驗更真實的發(fā)送電碼過程;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運用電子觸摸屏展示烈士家書與手稿,借助“動態(tài)影像窗”再現(xiàn)上世紀20年代石庫門里弄場景,增強了展覽互動性和歷史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