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角的嘆息》是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唯一的長篇小說。他一生只創(chuàng)作了三部作品,除了《布雷頓角的嘆息》,還有兩個短篇小說集《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當鳥兒帶來太陽》。麥克勞德把自己惜墨如金的筆力大都投向了對他的家鄉(xiāng)、加拿大的邊陲島嶼——布雷頓角的書寫,《布雷頓角的嘆息》歷時十三年完成,獲得包括都柏林國際文學獎在內(nèi)的多個文學圖書獎。
202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和群島圖書攜手引進了新版《布雷頓角的嘆息》,最近,作家梁鴻、非虛構(gòu)文學創(chuàng)作者李海鵬和本書的策劃、群島圖書出版人彭倫在北京一同探討了麥克勞德創(chuàng)作的小說世界的魅力。
活動現(xiàn)場
發(fā)布會中,也播放了紀錄片《讀懂阿里斯泰爾·麥克勞德》的片段。該片由加拿大國家電影局于2005年投資拍攝。導演威廉·麥吉利夫雷帶領攝制組跟隨麥克勞德,來到他的家鄉(xiāng)布雷頓角。在這座偏遠的海島上,采訪了麥克勞德,他的妻子、兒子、同鄉(xiāng),還遠赴美國、愛爾蘭,采訪了多位推崇麥克勞德的著名作家,包括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美國作家拉塞爾·班克斯、愛爾蘭作家科爾姆·托賓等。
《布雷頓角的嘆息》的策劃彭倫談道:“麥克勞德一生在加拿大溫莎大學教書,他的家鄉(xiāng)就是加拿大大西洋邊的島嶼布雷頓角,也是書中故事發(fā)生地。那里的居民大部分是蘇格蘭后裔。十八世紀,英國光榮革命爆發(fā),很多支持老國王的人就在內(nèi)戰(zhàn)中逃到了北美大陸,麥克勞德的祖先、他的曾曾曾祖父卡隆就是他們家族第一批遷徙到布雷頓角的人,這也是這個長篇小說的起源?!?/p>
麥克勞德早年從事過很多工作,包括打魚、伐木工、煤礦工人,因為他的家庭比較貧窮,為了維持學業(yè),他打了各種各樣的工。這些打工經(jīng)歷也閃亮在他的小說中,比如麥克勞德在書中塑造了一位非常細致嚴謹?shù)哪窘惩飧?,而外公的父親早年喪生在原木滑道上。
小說中還有漁夫,礦工,雖然和中國讀者隔著種族、國籍、時間,但是麥克勞德動情地寫最普通的人為生活掙扎,很能夠讓人感同身受,如書中的開篇寫“我”的奶奶:
有一年,我奶奶恰好這時過來做客。當她經(jīng)過利明頓郊外,見到一堆不合格的爛西紅柿被推平碾碎,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她為這“可恥的浪費”哭泣,差一點沒跑到地里去,將那些西紅柿“救出”犁溝,免遭厄運,只可惜她與自家的儲藏箱相隔了一千五百英里。
奶奶幾十年如一日在春夏時節(jié)為那幾株生長在石頭地里的寶貝疙瘩施肥,到了秋天,便摘下寥寥幾個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仍是青綠色的西紅柿,將它們擺放在窗臺上,盼著斜射進來的微弱陽光能將它們催熟。對她而言,那幾顆西紅柿就是稀罕的寶貝,十分難得。所以,當她在利明頓的郊外見到那些西紅柿被丟棄,著實抑郁了好一陣子。
老人們對于莊稼糧食和植物視若珍寶的樣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場景及情感。
麥克勞德在2014年去世,“他留下三本小說,第一本是《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第二本是《當鳥兒帶來太陽》。201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時用的直譯的名字《沒什么大不了》,我編輯新版的時候覺得書名太平淡了,所以根據(jù)書里的一個主題改成《布雷頓角的嘆息》,這個書名的靈感來自于小說當中的一首蓋爾語民謠——獻給布雷頓角的挽歌?!迸韨愓f。
兩百多年前,蘇格蘭高地麥克唐納家族的紅頭發(fā)卡隆帶領妻兒跨越千山萬水,從蘇格蘭來到遙遠的新大陸,在那片擁有茂密森林與漫長冬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后來,紅頭發(fā)卡隆的后裔們陸續(xù)離開布雷頓角這座海島,散落在加利福尼亞的海灘、南美洲的礦區(qū)、非洲的沙漠……但這個家族部分后裔(如小說中講述故事的第一人稱“我”),因為家族傳給自己的一頭紅色的頭發(fā)從小就頻繁被指認為“紅頭發(fā)卡隆家的”,家族的血脈有了這樣一個顯性的象征物,也注定了“我”始終難以忘記家族和奶奶的那句“要照顧好同一條血脈的人”的家訓。
梁鴻談道:“麥克勞德的作品幾乎寫作的都是一個島嶼,這個島嶼不管是海邊真實的布雷頓角,還是遷徙到別的地方的族群和個人,其實始終都沒辦法跟古老的某種生活分開,所有人都跟島嶼有一種原始的情感?!?/p>
“在紀錄片中談道,麥克勞德喜歡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寫作小說,類似民間故事,不單單是現(xiàn)代小說可以借用的結(jié)構(gòu)或者是模式,其實是古老思維在現(xiàn)代的運用?!恫祭最D角的嘆息》開篇第一句是‘我和你說啊,那個時候,安大略省的西南部正是金秋九月的好季節(jié)’。這是一種非常輕松自在的、古老的圍爐式的對話,跟現(xiàn)代小說好像有一種距離?!绷壶櫿f。
麥克勞德
李海鵬回憶了自己閱讀麥克勞德第一本書《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這本書中,即便是一個小孩,他有很基礎的需求,也有更高的需求,他會有可以實現(xiàn)的需求,但也有了解世界的需求、有見識更多的需求等等,全部的人類層面都有的。所以這對我來說這是很少見的,這是最重要的?!?/p>
布雷頓角對麥克勞德也有一些現(xiàn)實的意義:他每年會有一段時間回到這個島上,在海邊的小屋子里面寫作,因為他有六個孩子,小說里面他們的祖先紅頭發(fā)卡隆,是帶著12個孩子從蘇格蘭到北美。
李海鵬認為這種牽涉很多人的、“鋪得很大”的故事是中西方都喜歡的一種形式:“因為有情節(jié),很飽滿,很勾人。但是這個小說后面寫礦上死了一個人,其實并沒有正面寫,是事后的追溯,爸爸媽媽哥哥死是正面的敘述,掉到冰層下面,還有倒數(shù)第二、第三、第四章是殺人事件,這些事件都不是那種作者特意經(jīng)營去吸引讀者,沒有控制讀者,這是非常放松的一個小說。其實我是覺得更像二十世紀前期的作家的做派,我也不在意你們讀了之后你的閱讀的快感,最重要的是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我比較樸實的原始的充沛的情感注入到這個故事里面去。他設計的東西很少,這是我的印象?!?/p>
梁鴻談到這本書中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地方就是雙線結(jié)構(gòu):“一方面是現(xiàn)實之中,我跟這個家族的關系,另一方面是講過去的三個哥哥的生活,怎么在礦上生活,爺爺奶奶怎么樣的,是雙線進行,交叉進行的,歷史和現(xiàn)代有極大的呼應?,F(xiàn)在的生活和過去的布雷頓角相互疊合。過去的哥哥意氣風發(fā),用一匹馬把壞牙拔掉,現(xiàn)在在床邊連一個酒杯都拿不起來,是自然的疊合,是歷史在往前行走,這方面也是非常好的小說結(jié)構(gòu)?!?/p>
“加拿大的小說家,包括門羅,你會發(fā)現(xiàn)特別能進入生活細微的地方,他們對景物的描寫不是大而化之的,寫的非常細,當我們把它說成《布雷頓角的嘆息》的時候,布雷頓角就是家庭生活的地方,就是每天聽到海浪呼嘯,燈塔聚集,所謂的抽象是讀者讀完之后的抽象,作家的描述極其細微,這好像是加拿大作家特別擅長的?!绷壶櫿f。
梁鴻認為,“從寫法上來講,我覺得我們經(jīng)常把轉(zhuǎn)瞬即逝或者是荒誕的美,作為一種現(xiàn)代性的存在,把破碎的生活作為一種現(xiàn)代性。但我是覺得不是這樣的,當麥克勞德把這家人的生活作為非常普通的因子開始描述,當他沒有把大的歷史作為講述這個家庭的緣起的時候,他都在寫這些人本身,這是非?,F(xiàn)代的。人是主體。這樣一個人在生活里是主體,不管跟環(huán)境怎么搏斗,不管怎么被異化。大哥在少年時代失去了父母,青年時代在礦中生活,一直在地下工作,一次偶然事件中殺人坐牢,由此變成開頭酗酒的人,最后死于回故鄉(xiāng)的途中。這樣的個人的命運是帶有個人性又有普遍性的命運,在漫長生活中被打垮過,也戰(zhàn)斗過,又愿意回到這樣一個故鄉(xiāng)中。這可能是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歸宿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