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水木湛清華”:古代繪畫特展慶祝清華110周年

2021年是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lián)合首都博物館,并且在部分藏家的支持下,以古代精品繪畫為基礎,4月20日起將聯(lián)合舉辦“水木湛清華:中國繪畫中的自然”展覽,為校慶獻禮。

2021年是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lián)合首都博物館,并且在部分藏家的支持下,以古代精品繪畫為基礎,4月20日起將聯(lián)合舉辦“水木湛清華:中國繪畫中的自然”展覽,為校慶獻禮。展品包含首都博物館藏沈周《桐蔭濯足圖》、文征明《江南春色圖》、董其昌等《山水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陳洪綬《松蔭論道》、鄭爕《竹石圖》 、袁耀《秋山行旅》、任伯年《雜畫冊》等畫作。

展覽海報

展覽海報

策展人談晟廣表示,盡管古代生活中的亭臺樓閣、車馬舟楫已成歷史記憶,然而青山白云、蟲鳴鳥囀猶在,我們無從窺探古人的生活,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面對宇宙的永恒,面對生生不息的萬物,我們仍能與古人心意相通,發(fā)出同樣的驚嘆,這些圖畫中顯現(xiàn)的“自然”,將持續(xù)觸發(fā)現(xiàn)代人對人與宇宙關系的終極思索。自然與美是人類文化與藝術史上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中國先民仰觀日月星辰,俯察草木蟲魚,開始了他們對宇宙萬物和自身境遇的思考與追問。東西方對自然的不同觀照,形成了各自迥異的藝術精神。

中國古典藝術對“自然”的詮釋,是中國文化獨特的自然觀與價值觀的呈現(xiàn)。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本義意為不受外力干涉,源本如此?!白匀弧迸c道家哲學最高概念“道”密切相關,它是道的本性,是人類行為活動的尺度,這一理念也滲透到了傳統(tǒng)藝術領域,成為藝術的尺度。中國古人歷來視繪事為“畫道”,技進乎道——判斷畫品的標準亦不在于技巧本身,在于是否合于“自然”。

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山水以形媚道”,王微認為繪畫的目的在于:“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敘畫》)。所謂“媚道”和“擬太虛之體”,充分反映了道家自然觀對中國畫審美標準的深刻影響。唐時張璪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觀念,認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是主觀心源與客觀萬物契合的產(chǎn)物,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千百年來,歷代畫家一直在對“自然”作出新的詮釋,他們寄興于花鳥蟲魚、山石竹木,他們在對宇宙萬物的觀照中,循“自然”以“體道”,從而獲得精神的自由,實現(xiàn)人生的藝術化。正是出于對“自然”的訴求,時至今日,當我們與這些古老的圖畫相逢,在它們面前長久地停步、凝視、沉思,仍然能感受到它們活潑潑的生命力和畫家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清華園 ?水木清華

清華園  水木清華

“水木湛清華”,典出東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它既道出“清華”之所得名,也是對本次展覽主題的詩意揭示。“水木湛清華”可以視為這一時期的人們“自然觀”轉變的分水嶺,標志著古人的視野從宏大玄遠的自然之思,轉向了具體切近的自然之美,將哲理的“自然”,演化于人生之中,最終過上“體道”的人生,實現(xiàn)人生的藝術化。盡管古代生活中的亭臺樓閣、車馬舟楫已成歷史記憶,然而青山白云、蟲鳴鳥囀猶在,我們無從窺探古人的生活,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面對宇宙的永恒,面對生生不息的萬物,我們仍能與古人心意相通,發(fā)出同樣的驚嘆,這些圖畫中顯現(xiàn)的“自然”,將持續(xù)觸發(fā)現(xiàn)代人對人與宇宙關系的終極思索。

清? 嘉慶? “水木湛清華”璽印? 個人藏

清  嘉慶  “水木湛清華”璽印  個人藏


清? 嘉慶御書 《清華勵品》?個人藏

清  嘉慶御書 《清華勵品》 個人藏

以下是策展人談晟廣在“展覽前言”中對此次展覽的相關介紹。

一、澄懷觀道 

“天人”關系,是上古以來中國人與自然的終極話題。先民仰觀天文,俯察萬物,感知自然變化,以“人道”法“天道”,進而開展農事與社會活動,最終形成了遵循規(guī)律、敬天順時的人文傳統(tǒng),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公元4-5世紀,中國古典繪畫的藝術精神,正式成為“體道”觀念的圖像化呈現(xiàn)——繪畫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個體精神與“道”的相與為一,此即南朝時宗炳、王微分別在《畫山水序》和《敘畫》中所云之“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和“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這與老子哲學中的“滌除玄鑒”是一致的,“澄懷”即“滌除”,即洗除心中種種主觀欲念,從而使其心能澄澈地體悟、映照自然之“道”。于畫者而言,以一種拋棄塵念、超越功利的審美心胸,去體驗天地山川、自然萬物的內在生命精神,親近自然,在物我兩忘的審美觀照中,實現(xiàn)個體的精神自由與解放,乃最高追求。因此,畫家的筆下,無論高山崔嵬,還是草蟲微物,都是畫者“澄懷觀道”之心的外化——畫者或托身山川,或心藏丘壑,或寄意鞍馬,或寓興花鳥,最終,都只為達到“與天為徒”的精神境界

宋? 李公麟(傳)《蘭亭修禊圖》 個人藏

宋  李公麟(傳)《蘭亭修禊圖》 個人藏


宋? 蘇軾(傳)《偃松圖》 個人藏

宋  蘇軾(傳)《偃松圖》 個人藏


元? 倪瓚 《霜林湍石圖》 個人藏

元  倪瓚 《霜林湍石圖》 個人藏

二、心師造化 

南朝陳姚最率先提出“心師造化”,唐張璪進一步總結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造化,即以自然為師,在對天地萬物的觀照中,通曉自然之理,把握宇宙之道——這是中國古典繪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藝術領域的體現(xiàn)。中國古代宇宙觀認為,萬物生、滅,源于氣的聚散盈虛,因而世間萬物,均處在一個運動變化的生命過程之中,畫家所參之“造化”,正是這樣一個生生不息、生機勃興的世界?!爸械眯脑础保瑒t是指畫者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需保持一種虛靜的狀態(tài),從而得以“神遇”萬物,消融主客之界限,實現(xiàn)“物我合一”。如此,繪畫便不僅僅是描摹自然景象的“技”,而且是籍此體會自然生機的“道”。“師造化”被歷代畫者奉為創(chuàng)作之圭臬。宋董逌有云:“圣人以神運化,與天地同巧,萬物賦形,隨意以得……筆驅造化,發(fā)于毫端,萬物各得全其生理?!痹w孟頫曾言:“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云山是我?guī)煛!辈蓍L鶯飛,水木清華,自然的生機流轉,始終在興發(fā)著古代畫者的創(chuàng)作情思,在他們筆底,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一個活潑潑地、氣韻生動的世界。

明? 沈周《桐蔭濯足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沈周《桐蔭濯足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謝時臣 《江干秋色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謝時臣 《江干秋色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佚名 《樓閣高逸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明  佚名 《樓閣高逸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三、林泉高致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古人對自然山川之美的觀照由來已久,山水文化始終滋養(yǎng)著歷代文人士夫的心靈,儒家將自然中的山水與人的精神品質相表征,實現(xiàn)山水比德,在自然審美活動中強化人倫之美;道家則注重“暢神”于山水之中,以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態(tài)度來觀照自然山水之美,使其轉化為一條“體道”“聞道”的路徑。魏晉時期,玄學興盛,莊子的自然審美觀構成了魏晉時期山水審美的核心。士人追求以個體之生命觀照天地自然之“大美”,以此在時亂世危之中尋求精神之自由,如謝靈運詩所言“夫衣服人生之所資,山水性分之所適”,林泉遂為文人士夫恣情適性之居所。古代畫者,傾心于山川之美,無論四時之移易,昏旦之變化,“自然”活潑、生動的存在之美被進一步照見,且被一一攝入靈府,寫諸畫圖,遂使紙上山水,一如自然山川,成為君子適性之所在。

明? 文征明《江南春色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文征明《江南春色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文伯仁 《湘潭暮云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文伯仁 《湘潭暮云圖》  首都博物館藏


明? 董其昌等 《山水卷》局部? 首都博物館藏

明  董其昌等 《山水卷》局部  首都博物館藏

四、閑情偶寄 

閑,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夫審美人格的顯現(xiàn)。古人推崇“閑心”“閑情”,認為“閑”是喚醒審美意識與創(chuàng)作意識的關鍵。劉勰《文心雕龍·隱秀》云:“境玄思淡,而獨得乎優(yōu)閑?!惫籼摗秷D畫見聞志》言:“神閑意定,則思不竭而筆不困?!遍e亦是一種對待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明陳繼儒在《太平清話》中曾列數(shù)諸般閑情:“凡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高臥、勘方、經(jīng)行、負暄、釣魚、對畫、漱泉、支仗、禮佛、嘗酒、宴坐、翻經(jīng)、看山、臨帖、刻竹、喂鶴,右皆一人獨享之樂?!惫诺淅L畫中,諸如觀瀑、聽琴、烹茶、垂釣、高臥等表現(xiàn)文人情調、趣味的題材亦十分常見,這些格調清新、韻致自然的小品既是文人雅致生活的再現(xiàn),也是文人心靈的寫照:“心閑”即“自然”,也是道家所倡的無所依傍、自由自在之自然精神的顯現(xiàn)。

明? 關思? 張宏等 《袖里奇峰》手卷? 個人藏

明  關思  張宏等 《袖里奇峰》手卷  個人藏


明? 文從簡 《長林徙倚》 首都博物館藏

明  文從簡 《長林徙倚》 首都博物館藏


明? 陳洪綬 《松蔭論道》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明  陳洪綬 《松蔭論道》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五、托物寄興 

以農業(yè)為主要生產(chǎn)活動的先民們,對自然萬物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他們仰觀宇宙之大,同時也俯察品類之盛。天地間一草、一木,一蟲、一魚都引發(fā)著他們的觀察,興起他們的情思,“詠物”,因而也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中最常見的手段?!霸佄铩彪x不開“格物”?!抖Y記·大學》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敝袊L畫,同樣主張“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畫家對“物”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更深入的體會,則離不開精微、細致的“格物”:既要觀察事物的物“性”,又要探究事物背后的物“理”。如五代荊浩于洪谷寫生萬本,方如其真,宋人文同則有“渭濱千畝在胸中”,方身與竹化。古代畫者致力于探尋“物”“我”之間的相互關系,或以寫生式的“以物觀物”,達到“物我兩忘”的精神自由,或以寫意式的“以我觀物”,以此“獨抒性靈”。在他們的筆下,草木蟲魚,翎毛走獸,均可寄興抒懷,從而在畫圖中“于一瞬見終古,于微小顯大千”。

清? 梅清 《仿石田山水》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梅清 《仿石田山水》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石濤 《竹西之圖》 個人藏

清  石濤 《竹西之圖》 個人藏


清? 王翚 《仿江貫道雪溪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王翚 《仿江貫道雪溪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六、唱和有應 

古人在互相往來的藝術活動中,通過贈送作品、撰寫題跋和書畫合作等方式,用以維系他們在交游、仕宦、商業(yè)等活動中的社會關系。作為一種精神產(chǎn)品,繪畫的往來酬酢,一如詩詞唱和,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積極參與社交性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明董其昌有云:“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惫糯嬚撸谔斓刂g,游目騁懷,靜聽竹雨松風、臥看青山白云,將其所見所感托于毫素,筆底遂能枝活葉動、鱗潛羽翔,展卷常有煙云變滅之趣。在書畫酬酢活動中,畫者將眼中自然、心中自然,轉為筆底自然,以一紙生機,寄與友人,書畫作為一種有著社交功用的文雅禮物,因而也成為友朋之間彼此林泉之心的互證,在往來唱和中“以君邱壑心,發(fā)我林泉想”。出于共同的自然觀念與藝術信念,作為酬酢之禮的書畫,也倍受珍視,經(jīng)由同時代,甚至是異代知己的反復賞玩,再三題跋,使之流傳有序,進而賦予其更為深厚的文化意蘊。在一系列復雜、多元的往來唱和中,通過畫圖內外所呈現(xiàn)的細節(jié),我們能進一步還原其所處之文化、經(jīng)濟和社交的語境,從而發(fā)現(xiàn)其背后隱藏的多重藝術故事。

清? 王時敏 《山水冊》 首都博物館藏

清  王時敏 《山水冊》 首都博物館藏


清? 吳歷 《山水冊》 首都博物館藏

清  吳歷 《山水冊》 首都博物館藏


清? 惲壽平 《山水冊》 首都博物館藏

清  惲壽平 《山水冊》 首都博物館藏


清? 鄒一桂 《房山云居寺》 首都博物館藏

清  鄒一桂 《房山云居寺》 首都博物館藏

七、與古為徒 

中國古典繪畫注重“與古為徒”。藝術家在面對“古”所指涉的傳統(tǒng)時,結合自身的理解、審美與時代的好尚,對“古”做出不斷的探討與詮釋,從而汲古出新,融古于今?!芭c古為徒”,從表面來看,強調復古與摹古,崇古人,追古法,以典故入畫,注重對傳統(tǒng)的題材、主題、圖式、技法、風格的因襲與延續(xù),如王時敏評價王石谷所言“一樹一石,無不與諸古人血脈相通”;而從本質來看,古人更注重對“古”之核心精神與內涵的追尋與叩問,如趙孟頫倡導“古意”,以“復古”而求“新變”,力矯院體晚期刻板、僵化之流弊,重接古代繪畫傳統(tǒng)中所蘊含的自然、體道之精神,延續(xù)并激活傳統(tǒng)的生命。古典繪畫傳統(tǒng)的核心精神在于對個體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建構,也意味著“與古為徒”與“師造化”的殊途同歸。古典繪畫注重師古而不泥古,崇尚自然,在這些畫師的筆下,“古”與“今”得以綿延成一條生意盎然的河流。

清? 鄭爕 《竹石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鄭爕 《竹石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袁耀 《秋山行旅》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袁耀 《秋山行旅》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姜筠 《楸陰感舊》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姜筠 《楸陰感舊》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任伯年 《雜畫冊》之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  任伯年 《雜畫冊》之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系列展覽

水木湛清華:中國繪畫中的自然

展覽時間:2021年4月20日-2021年10月20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10號展廳

(本文資料來源: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