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四次婚姻,為什么兩次當贅婿?”“白居易為什么年近四十才結婚?”“古人怎么刷牙?”......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在去年4月份登上了B站,如今已經(jīng)擁有超過20萬粉絲,他的一系列歷史講座十分受歡迎,有網(wǎng)友稱他是“歷史學的羅翔”。在他看來,無論羅翔還是戴建業(yè),“明星教師”在社交媒體上走紅是好的現(xiàn)象?!靶乱淮贻p人已經(jīng)長大了,他們對知識和學術有更迫切的渴望,作為學者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責無旁貸?!?/p>
于賡哲
“純學術?那就期刊上見”
身為唐史研究專家,十年前于賡哲就曾經(jīng)走入大眾媒體視野:他曾經(jīng)在《百家講壇》主講狄仁杰,在他看來,B站和百家講壇是完全不同的平臺,在B站上課的目標是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對歷史感興趣?!拔蚁M腴T的方式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不是非得從《中國通史》開始看起。歷史學不僅需要背誦人名、地名和時間,更需要用鮮活的事例來掌握。”
例如,最近《贅婿》很受歡迎,于賡哲就特地制作了兩期視頻談古代的贅婿:原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shù)娜宋锒荚?jīng)是贅婿,比如齊國政治家淳于髡,史料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崩缋畎住⒆笞谔牡热艘苍?jīng)是贅婿。但是古代的贅婿,和電視劇里完全不同:在男尊女卑的時代背景下,贅婿的地位很低,甚至被載入“七科謫”,和罪犯官吏、逃亡者等人同樣對待,這期視頻在B站上收獲了超過30萬的點擊量。
贅婿相關
看了動畫《大理寺日志》后,他也從“貓爺”想到武則天與貓的不解之緣,以及歷史上的狄仁杰和來俊臣?!斑@些視頻的話題普遍通俗易懂。”于賡哲坦言,“也有嚴肅和高端的話題,比如有一期談的就是怛邏斯之戰(zhàn),涉及錯綜復雜的民族問題。B站畢竟不是一個學術網(wǎng)站,主要功能還是娛樂和社交,如果是純學術的討論,我們期刊上見就行?!?/p>
盡管曾經(jīng)登上百家講壇、也在學校教授歷史學,但于賡哲認為在B站開課并不簡單?!耙粋€小時的視頻,我要花七八個小時去準備。”在他看來,首先要將碎片化的知識點用一個主題串聯(lián),同時也要保證講課內(nèi)容不出原則性的錯誤?!皻v史不是虛構,不能依靠頭腦中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必須有真實史料做依據(jù),所以每次找史料都需要耗費很長時間?!?/p>
同時,他也希望通過熱點話題,把觀眾往學術方向引導:“歷史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學科,我希望盡量做到公正和客觀,最大程度地告訴大家一些公認的歷史事實?!?/p>
胡旋舞?到了50萬粉絲再說
在陜西師范大學,于賡哲以講課風趣幽默著稱,與他有關的“胡旋舞”也成為一個梗。彈幕中不時會飄過“表演胡旋舞”的要求,對此,于賡哲無奈地表示,這起源于他的大學老師、歷史學教授黃永年,因為覺得他體型比較胖,就打趣地讓他學習安祿山的“胡旋舞”,漸漸地,胡旋舞成為于賡哲的代號,網(wǎng)友要求他積累到10萬粉絲,就要跳一曲“胡旋舞”。對此,他笑稱“到了50萬粉絲再說?!?/p>
“平時朋友們都覺得我講話有意思,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可能是因為我自己在學歷史的時候,也會尋找它比較有趣的地方。”于賡哲說?!皻v史是關于人的學科,只要是人,必然有有趣的一面,這大概就是我看待歷史的方式?!?/p>
走上大眾媒體,自然要面對更廣闊的輿論,有些觀眾喜歡于賡哲的有趣,也有網(wǎng)友會和他爭辯歷史細節(jié)。對此,他坦言:“自從我走上百家講壇,爭議就沒斷過?!薄白叩酱蟊娒襟w前就是要有心理準備,我心里有兩個原則,第一,不可能討好所有人,總有一些人不喜歡你,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泰然處之,如果時刻想著要討好所有人,那是做不到的?!?/p>
在他看來,每個時代的媒體形式都會發(fā)生變化,而面對新的變化,遭到質(zhì)疑難以避免。“有些人會有偏見,好像使用新媒體的學者就是沒有水平。就學術水平來評價,我是有底氣的,只是網(wǎng)絡這種形式對于很多保守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新東西,但是隨著它逐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我想這種聲音就會慢慢消失?!弊鳛閷W者,他認為必須堅持知識至上,不能為點擊量服務?!拔业哪繕耸莻鬟f知識,有趣只是附加的,只要是知識,哪怕再枯燥,都必須有人傳遞出來?!?/p>
于賡哲的b站頁面
當代年輕人更從容、更自信
身為一名歷史學教授,于賡哲給不少古裝劇、小說提供過建議,其中就有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在他看來,如今的電視劇的服裝和道具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開始仔細區(qū)分時代。“以前八九十年代出品的電視劇,坦白地說就兩個朝代,清朝和明朝,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多了,甚至很多服裝和道具都是復原出土文物。”
在他看來,這會給影視作品形成一種“氣場”:觀眾一看就覺得有味道,雖然未必對知識了解得很透徹,但是劇集會流露出時代特有的真實感?!氨热缜爻陀星爻奈兜溃瞥陀刑瞥奈兜??!?/p>
在B站上課,于賡哲也會經(jīng)??从^眾的留言和私信,他笑稱自己不是“顏值主播”:“有些請我換個發(fā)型的同學,還是作罷了。”在他看來,當代年輕人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也富有創(chuàng)造性,他經(jīng)常會參考年輕人的思想和見解。“年輕人往往有奇思妙想,不是我們這些中年人能夠想象的,有些事情我們打破腦袋也想不明白,不如交給年輕人,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p>
同時,每一代人的素質(zhì)、眼界和能力都比上一代有所加強,當代年輕人不是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生長起來的,因此天然具有安全感。面對國家大事,他們更從容,更自信,對社會也有更多的認可度,對于知識的需求也很高。但是他們現(xiàn)在面臨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知識碎片化嚴重,而負責整合正是他的責任。“學者在公共平臺一定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否則就是主動放棄了和大眾交流的渠道,也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話語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