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中國考古百年:從吳王子光戟等考古文物重看吳、楚、曾

在春秋風云中,吳、楚、隨(曾)三國演繹了諸多令后人難以忘懷的故事,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物,都印證了三國沙場角逐的復雜場面。近期,正在蘇州吳中博物館展出的“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

在春秋風云中,吳、楚、隨(曾)三國演繹了諸多令后人難以忘懷的故事,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物,都印證了三國沙場角逐的復雜場面。

近期,正在蘇州吳中博物館展出的“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呈現(xiàn)了湖北隨州、棗陽等地出土的歷代曾侯青銅器116件,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屏衛(wèi)周朝,到戰(zhàn)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700年間的歷史畫卷。本文則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角度,呈現(xiàn)吳、楚、曾國間的關(guān)系。

一、吳國與楚國

吳國本是偏處東南的一個小國,對其記載,是首見于《春秋·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吳與楚國的構(gòu)仇,吳的始強,當始于申公巫臣。以至春秋末年自楚昭王即位“無歲不有吳師”。

申公巫臣,生卒年不詳,春秋時人。楚國申縣(今河南南陽北)縣尹。羋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靈,與申叔時是親戚。具有很高的才干,曾輔佐過楚莊王和晉景公,左傳上記載了許多與他有關(guān)的典故。由于他的好色和叛國,沒有引起后代的史家太大關(guān)注。后來,他逃奔了晉國,為晉國提出了助吳疲楚的戰(zhàn)略。在出訪吳國期間,把楚國軍隊的戰(zhàn)法告知了吳國。自此,吳、楚國兩國常兵戎相見,吳屢建戰(zhàn)功。

吳中博物館“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現(xiàn)場,擂鼓墩2號墓編鐘 戰(zhàn)國中期

吳中博物館“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現(xiàn)場,擂鼓墩2號墓編鐘 戰(zhàn)國中期

在吳與楚爭霸中還有一個人物值得關(guān)注,他就是伍子胥,也是由楚國逃往吳國的。

伍子胥,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殺,他逃亡經(jīng)過宋、鄭等國入?yún)?。后幫公子?即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整軍經(jīng)武,國勢日盛。不久攻破楚國,以功封于申,又稱申胥。后吳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并停止伐齊,吳王不聽,漸被疏遠,最后吳王賜劍命他自殺。伍子胥逃到吳國后,亦教吳勝楚的兵法,隨吳王一同攻破楚都,并報殺父之仇。

吳楚之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成語有卑梁之釁,講的是一次吳楚兩國的邊民因采桑葉之爭進而引發(fā)了 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

曾侯乙 帷帳構(gòu)件 戰(zhàn)國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M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侯乙 帷帳構(gòu)件 戰(zhàn)國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M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春秋后期,吳國的邊境城邑卑梁和楚國的城邑鐘離一界之隔,雞犬相聞。一天,卑梁與鐘離的兩個女孩一起采桑葉時,因爭搶桑葉發(fā)生了口角。兩家大人聽說后隨即趕到了出事地點,先是相互指責對方,既而大打出手,結(jié)果鐘離的人打死了卑梁的人。為此,卑梁的百姓怒不可遏,守城的長官還帶領(lǐng)大兵掃蕩了鐘離。楚平王接到鐘離遭到攻擊的報告后,不問曲直是非,當即調(diào)撥軍隊攻占了卑梁。而吳王僚對楚國領(lǐng)土早有覬覦之心,正愁沒有進攻的借口,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出兵機會,于是派公子光率領(lǐng)大軍進攻楚國。最后,吳軍攻占了鐘離和楚國的另一重鎮(zhèn)居巢。由此,后人把這場因爭搶桑葉而引起的大規(guī)模的征戰(zhàn),稱為“卑梁之釁”,借以諷喻因無謂的小事而引起的爭端和殺戮。以史為鏡,可知是非;以事為鏡,可戒后人?!氨傲褐?、血流吳楚”的典故,應(yīng)為后人所警戒。

吳國與楚國屢有戰(zhàn)爭,考古證實,在楚墓常見有吳國的兵器,而吳越兵器素有“甲天下”之稱。楚墓中出土的吳國兵器,可能即是繳獲的吳國兵器。

1983年,在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中出土了一件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全長29.5厘米。矛身與劍身相似而較短,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鑄一獸頭,骹中空,骹口扁圓,口沿內(nèi)凹,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據(jù)專家考證,鈼為矛屬刺兵器。由此可知,此矛為吳王夫差自用,鑄造精良,保存完好。

二、吳國與曾國

文獻記載,吳國與曾國同屬姬姓,本沒有恩怨,但在吳楚交惡的征戰(zhàn)中,吳國與曾國有了往來,公元前506年,吳人攻破楚郢都,楚昭王逃到了隨國,吳囯人追至隨國城下,要求隨國交出楚昭王,因隨與楚世有盟約,隨人未允,吳不得不無功而返。

西周早期曾國疆域及周邊諸國位置圖

西周早期曾國疆域及周邊諸國位置圖

以上簡略的歷史記載,得到了考古發(fā)現(xiàn)曾孫邵墓資料的佐證。

曾孫邵墓于2013年發(fā)現(xiàn)于隨州文峰塔墓地,墓口長約5米、寬約3.5米,墓壙等級應(yīng)屬中等,是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棺槨雖已腐朽,但痕跡仍非常清楚。從棺痕判定應(yīng)是一棺一槨墓葬。從尚未完全腐朽的棺蓋及腐朽物看,棺蓋上依稀可辨有荒帷和金翣。一望而知,墓主生前身份和地位的顯赫。墓內(nèi)隨葬有一組青銅禮器,計有銅鼎、銅簠、銅缶、銅盤、銅匜,以及車馬兵器。從銅器形制可判定墓葬的年代應(yīng)屬春秋晚期。其中,絕大多數(shù)青銅禮器上都有銘文,有“曾孫邵之行鼎”、“曾孫邵之行缶”、“曾孫邵之大行之壺”等。從銘文而知墓主當為曾孫邵。在同墓所出的一件銅戈上還見有“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這是首次經(jīng)科學發(fā)掘出土的一件“隨”字銘文銅器,也是曾國、隨國名稱同時出現(xiàn)。除此之外,同墓中還出現(xiàn)了吳國國名,在棺內(nèi)還出有一件錯金銘文銅戟,銘文為“吳王子光之用”。曾孫邵墓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揭示吳、楚、曾(隨)的歷史,特別是吳楚之戰(zhàn)的歷史提供了諸多信息。

吳王子光 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吳王子光 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1、曾孫邵其人、其名、其官,及所反映的曾隨之謎

曾孫邵傳世文獻未見有記載,從其銘文而知,應(yīng)是曾國某一位曾侯之孫,應(yīng)屬曾國的公族?!按笏抉R”是職官,主司兵權(quán)。“大司馬嘉有”與“曾孫邵”是同一個人,即是一名一字的關(guān)系。眾所周知,古代的名與字在意義上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嘉有”與“邵”都有“美”意,稱邵之名,有可能是其死后的專鑄之器,也就是說,邵之名應(yīng)是其卸任大司馬之后的稱謂?!凹斡小睉?yīng)是其在任大司馬職時之名。銘文揭示出所使用的是一國兩名,這就從銘文中證實了曾就是隨。

2、曾孫邵與吳王子光的交往

在曾孫邵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錯金鳥篆文銅戟,銘文“吳王子光之用”,顯然是一件吳國的兵器,非常耐人尋味的是,這件戟是出自于曾孫邵的棺內(nèi),向人們昭示出,曾孫邵對這件戟鐘愛有加。那么,吳王子光的戟為什么會葬在曾孫邵的墓葬中,并且作為貼身之物而放于棺內(nèi),必定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其與吳楚之戰(zhàn)應(yīng)有著相當大的關(guān)聯(lián)。

吳王子光,文獻一般稱“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春秋末年吳國國君,用專諸刺殺吳王僚自立,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曾滅徐國,破楚國,一度占領(lǐng)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于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為越王勾踐所敗,受傷而死。

隨州境內(nèi)曾(隨)國遺址和墓地分布圖

隨州境內(nèi)曾(隨)國遺址和墓地分布圖

眾所周知,吳、曾(隨)都是同姓國。春秋晚期時,公元前506年,吳國聯(lián)合蔡、唐等國攻破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倉皇逃往隨國,吳軍追至隨國都下,要隨國交出楚昭王。而領(lǐng)兵至隨的正是吳王闔廬(王子光),此時公子光已是吳王了,但可能仍攜公子時鑄器——吳王子光戟。十分巧合的是,此時曾國主掌兵權(quán)的大司馬正是曾孫邵(嘉有)。似暗示出,此時,吳王光和曾孫邵就交出楚昭王之事有過談判 ,吳王闔閭并將自己還是公子時的鑄造的心愛之戟贈與了曾孫邵。曾孫邵對此戟倍感珍惜,將其作為珍寶,并在死后葬到了自己的身邊。

三、曾國與楚國

曾國與楚國的關(guān)系是隨著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fā)掘而逐步被世人知曉的。40多年來,隨著出土曾國金文材料的增多進一步證明了歷史上的隨國就是金文中的曾國。

1、曾國的始封

2011年至2013年發(fā)掘的葉家山西周墓地,明確證明了姬姓曾始封于西周早期。無論是西周青銅器銘文,還是東周青銅器銘文,都證明曾國是南宮括的封國。

南宮括,又稱南宮子,西周著名賢者,其后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所謂“文王四友南宮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的師古注,指的就是南宮括。據(jù)考證,南宮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賢士,曾大力助周文王興國滅紂。周文王逝世后,他又幫助周武王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叫南宮括去把商紂王搜刮百姓財物而建立的鹿臺拆了,并把鹿臺上的財物分給貧苦老百姓。又叫他去把商紂王的糧倉都打開,將糧食分給受饑的庶民們。因其對周王室有功,因而將封在南土,以應(yīng)對南土淮夷對周王朝的威脅。

南公(南宮適) 南公簋(gui?)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南公(南宮適) 南公簋(gui?)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通過若干次考古發(fā)掘所出土的金文證實,曾國應(yīng)是南宮括的封國。從西周早期一直到戰(zhàn)國中期偏晚被楚所滅,曾國存世約700年。由此將曾侯乙與西周曾國串連起來。

曾侯乙墓是戰(zhàn)國早期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國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曾侯乙墓呈不規(guī)則多邊形,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墓中隨葬以九鼎八簋和編鐘、編磬為主的禮樂器,遵守了周代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應(yīng)為天子使用,諸侯應(yīng)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會嚴格的禮樂制度在后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裂縫,以及人們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鐘)、玲瓏剔透的尊盤和完整地書寫二十八宿名稱的衣箱等,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shù)、技術(shù)、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2、從對抗走向臣服

曾國作為周王的宗親國,是代表周王鎮(zhèn)守南土而被封于漢東的,隨著楚國的崛起,初期的曾國仍是維護周人的統(tǒng)治的。但進入春秋后,周王統(tǒng)治地位漸微,楚人的鋒芒已逐步威逼漢東,盡管隨國進行了頑強地抵抗,但終因國力不強而屈服,并與楚結(jié)盟。

3、從臣服步入聯(lián)姻

聯(lián)姻是鞏固兩國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曾國和楚國的聯(lián)姻至少從春秋中期起,一直到戰(zhàn)國都連綿不絕,新近發(fā)現(xiàn)隨仲嬭加鼎和上世紀30年代出土的曾姬無恤壺是兩國互為通婚和重要證據(jù)。

曾侯犺(ka?ng) 云紋銅編鐘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侯犺(ka?ng) 云紋銅編鐘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4、從聯(lián)姻再到感恩

曾楚關(guān)系進入戰(zhàn)國早期后已達至尊的高峰,曾侯乙墓出土所出土的竹簡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國和楚國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曾侯乙死后楚惠王親自為他鑄鐘祭禱。特別是竹簡文字中還記錄了在曾侯乙死后,前來送喪的除了楚王外,還有眾多的楚國不同階層的其他官史,如楚太子,楚令尹,楚大司馬,楚封君,楚大夫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楚惠王專為曾侯乙制作的镈鐘,鐘上有銘文共31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陽,其永持用享。”這件楚惠王為曾侯乙去世而專門制作的鐘,為顯示對楚人的尊重,镈鐘是掛在整套鐘的正中位置。還將原來懸掛于鐘架上的最大的一件甬鐘擠掉而沒有下葬,可見曾國極重視楚國的赴喪之禮,曾楚關(guān)系非同一般。那么楚國為什么要送曾侯乙鐘呢?作為當時楚國來說,其國力和軍事實力都比曾國強,楚國為什么對曾國頂禮膜拜?

原來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因吳師入郢曾逃到隨國,是曾(隨)國救了楚昭王,楚惠王繼位后為報效曾國的救父救國之恩,才給了曾侯如此之高的喪葬之禮。

5、是曾侯與挽救了楚昭王

在曾與楚國的眾多事件中,最重要的當是楚昭王奔隨一事。據(jù)傳世文獻記載,是隨侯救了楚昭王,但這個隨侯是誰,史書沒有明載。當曾即隨得以確立后,通過考古學年代推斷,此時在位的是曾侯與,而曾侯與編鐘銘文的發(fā)現(xiàn)可以確認挽救楚昭王的正是曾侯與。

(本文經(jīng)吳中博物館授權(quán)刊發(fā),作者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原文標題為《考古發(fā)現(xiàn)所揭示的吳、楚、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