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追憶霍松林: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心靈

霍松林在初中時即寫出《盧溝橋戰(zhàn)歌》《聞平型關(guān)大捷喜賦》《驚聞南京淪陷日寇屠城》等諸多憂時感事之作。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生涯中,霍先生教書育人、著書立說。

2017年2月1日,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霍松林先生于西安辭世,享年97歲。

霍松林先生1949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陜西詩詞學會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韻文學會常務(wù)理事等職務(wù)。

霍松林在初中時即寫出《盧溝橋戰(zhàn)歌》《聞平型關(guān)大捷·喜賦》《驚聞南京淪陷·日寇屠城》等諸多憂時感事之作。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生涯中,霍先生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先后出版專著《文藝學概論》《文藝學簡論》《唐宋詩文鑒賞舉隅》《文藝散論》《白居易詩譯析》《西廂述評》和他主編的《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等。

本文系霍松林學生鄧小軍教授于1999年霍松林八十大壽時撰寫的《師門回憶》一文。 

追憶霍松林: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心靈

霍松林先生

聽松林師演講唐詩

一九八一年夏天,霍松林先生路過重慶,為我們西南師范學院同學作了一次唐詩的演講。

在此之前,我已經(jīng)讀過了霍先生的《文藝散論》《原詩校注》《說詩晬語校注》《滹南詩話校注》《甌北詩話》校點等著作?;粝壬妼W功力之深,識見之精,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雖然二十年過去了,但我至今還記得霍先生演講的內(nèi)容,是杜甫的《石壕吏》和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印象最深的是,霍先生把唐詩含藏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層層打開,宛如在我們面前打開一座座寶藏,如數(shù)家珍,一件不漏。同時,把詩人的同情心自然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感染我們于無形之中。聽霍先生演講唐詩,使我十分佩服。這是后來松林師與我?guī)熗骄壏种壠稹?/p>

后來,聽我們西師(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的曹慕樊師、譚優(yōu)學師說,霍先生和老師們座談,特別提出不僅要為杜甫平反,而且要為韓愈平反。慕樊師、優(yōu)學師也深為贊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剛剛結(jié)束,思想解放運動方興未艾,那種早春解凍般的清新感,已是今天的人們所難以體會到的?;粝壬鸀轫n愈平反的主張可以說是當時古典文學界的一股春風。

一九八二年春,我把自己的論文及詩詞習作寄給霍先生,信中表示希望明年畢業(yè)時投考霍先生的研究生。并附贈詩一首:“先生講學次渝州,滿座清風暑意收。遠影孤帆碧空盡,高山長在水長流?!被粝壬芸熨n覆,獎勵備至,并說:“我很想收這個研究生”,但明年不收研究生,“你還是考別處的吧”,“以后我可能收博士研究生,到那時,希望你來考?!边@封信給了我深深的感動,長遠的鼓舞。

一九八二年,我投考到安徽師大中文系宛敏灝師、劉學鍇師、余恕誠師門下作研究生,攻讀唐宋文學。一九八五年,霍先生作為我的碩士論文評審人,對我的碩士論文《盛唐詩史述論稿》,給予了好評。

直到一九八七年五月,我到陜西師大參加博士生人學考試以后,始與松林師和師母胡主佑老師見面相識。這時,離初次聽松林師講唐詩,已經(jīng)有七年的光陰了。

師徒合作著述,松林師把稿酬全給了學生

入學第二學期,松林師囑咐我要寫論文。在松林師指導下,我寫成《論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文化精神》《論宋詩》兩篇文稿,連同舊作《韓偓年譜》稿,呈松林師審訂修改。松林師一一悉心修改后,由我們師徒二人聯(lián)合署名發(fā)表。

《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文化精神》發(fā)表于《江海學刊》一九八九年第一期,《論宋詩》發(fā)表于《文史哲》一九八九年第二期,兩篇論文都被當年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轉(zhuǎn)載?!俄n惺年譜》上、中、下三篇,連載于《陜西師大學報》一九八八年第三期,第四期,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后來,《論宋詩》為臺灣學者張高評先生收人《宋詩綜論叢編》(臺灣麗文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論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文化精神》為香港學者李玉梅先生《陳寅恪之史學》所援引(香港三聯(lián)書店,一九九七年,頁四百四十九),《韓渥年譜》則為幾所高校的研究生論文所援引。當這五篇論文發(fā)表后,松林師把稿酬全部給了我。

還記得,松林師懇切地對我說:“為學生修改文章是老師的責任,修改后的文章,著作權(quán)還是學生的。這幾篇文章之所以聯(lián)合署名,為的是早一點發(fā)表,為你以后獨立發(fā)表文章掃清障礙。將來你出論文集時,就去掉我的名字?!彼闪謳熡终f:“這些稿酬我都不要,你現(xiàn)在讀書,家里有孩子,可以補貼家用?!彼闪謳熃o予我的莫大幫助和溫暖,使我如何可以忘記!

松林師在經(jīng)費困難的條件下,支持我兩赴河汾,考察王通遺跡

我的博士論文《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始于研究唐代文化的開端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這是自宋代以來聚訟紛紜而未能解決的重大歷史公案。一九五四年,陳寅恪先生在《論韓愈》中寫道:“世傳隋末王通講學河汾,卒開唐代貞觀之治,此固未必可信”,即是持存疑態(tài)度。但同時寅恪先生對王通深致仰慕,體現(xiàn)出極為敏銳的歷史文化感受能力。一九八九年春,我自信在文獻考證上,已經(jīng)基本解決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這一歷史公案。但是,當我讀到《永樂大典》所錄元《河津縣總圖記》《河津縣志》,明萬歷《河津縣志》及清光緒《山西通志》,記載山西河津縣東北五十里黃頰山中文中子避亂隱居講學之石洞尚存,文中子講學洞“多斷碑”,以及記載河津縣南三十里通化村有文中子祠,心情不能平靜。黃頰山碑刻是否至今尚有遺存?如果有,這些碑刻屬于什么年代?碑文對于文獻考證是否有確證或反證的價值?通化是否尚有關(guān)于王通的文物遺存?這些問題,在我心里反復往來。顯然,我必須到河汾去,對王通遺跡作全面的實地考察。

當時我所在的陜西師大文學研究所,經(jīng)費困難。為了邀請各地專家,舉行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會,已經(jīng)決定博士生們不外出訪學,以節(jié)約開支。而我自己,又實在拿不出這筆錢。但是,當我不得不向松林師提出資助考察的請求時,松林師認為用實地考察支持文獻考證十分必要,所以破例資助我兩赴河汾,所獲甚豐。

在松林師的支持下,一九八九年四月,我接連兩次赴河汾考察王通遺跡。第一次,到達山西萬榮縣通化鎮(zhèn)通化鄉(xiāng),即王通高弟薛收《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銘》及《文中子中說》等原始文獻所記載的“龍門縣萬春鄉(xiāng)”舊屬河津縣即隋龍門縣。在通化鄉(xiāng),我訪問了王通后人數(shù)家(當?shù)馗咐相l(xiāng)親言,王氏家譜是毀于土改。又言通化有其他族姓自明代遷來已蕃衍到幾十戶,而通化王通后人,自隋至今,一直是幾戶人家,既不蕃衍許多也不斷滅,在當?shù)胤Q為異數(shù)),發(fā)現(xiàn)了王通后人家藏明萬歷時敬忍居所刻《中說》木版(在王通后裔老大家,全套木版堆滿了一間房屋?!拔幕蟾锩钡呐峙走\動中,《中說》木版曾被縣里沒收,后退還,僅損失個別版片),考察了文中子祠(位于鎮(zhèn)內(nèi)街上,祠廟以及明清匾額猶存,大門前舊時立有敕碑:文武官員到此下馬),文中子墓遺址(位于鎮(zhèn)東北數(shù)里田野上,墓園已毀于“文化大革命”)。并且結(jié)識了當?shù)責釔?、傳承王通之學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的事跡令我感動)。

接著,我北上山西河津縣張吳鄉(xiāng)史家窯村,準備上山考察文中子講學洞。該村位于呂梁山脈南段黃頰山下,正當白牛溪口。黃頰山、白牛溪之名稱,自隋代沿用至今,并沒有改變。其地理,亦與王通之弟王績《游北山陚》所記“白牛溪里,崗巒四峙,信茲山之奧域,昔吾兄之所止”相合。白牛溪溪水清澈,婦女們在溪邊浣洗。但是,村長吿訴我,文中子講學洞在深山之中,當天回不來,山里荒無人煙,不能過夜,你不能去。還說,地、縣領(lǐng)導都來過,想上去,都沒能上去。就這樣,第一次到黃頰山下,已經(jīng)見到黃頰山、白牛溪,我卻只好無功而返了。

返回西安后,我仍不死心。再一次向松林師請求資助考察。 松林師又一口答應,毫不猶豫。于是我得以第二次奔赴河汾。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我重返史家窯村,立即出資經(jīng)村長請了當?shù)匾晃皇沸绽限r(nóng)作向?qū)槲規(guī)?。上山攀行十六里,到達文中子講學洞。文中子講學洞位于黃頰山里一座山峰的北面,東面深壑,壑東峰巖,壁立千仞,地望正與王績《游北山賦》所述 “北崗之上,東巖之前,講堂猶在,碑石宛然”相合。我一一考察了文中子講學洞(洞本為一大巖穴,當面砌石為墻,中央拱石為門,遂為一大洞室。洞東二十米,尚有另一較小洞室。

當?shù)馗咐相l(xiāng)親言,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中子洞為國民黨第二戰(zhàn)區(qū)糧倉),講學洞前及西南側(cè)的文中子梯田(共有三處,已風化,但梯田及其壘石猶可辨認),文中子講學洞明清摩崖石刻(明萬歷三年所刻,為年代最早),以及洞前大量的明清石碑遺存(這些石碑或立、或仆、或埋、或斷,沒于高可齊人的荒草之中。萬歷五年所刻,為年代最早)。兩次考察的結(jié)果,是隋唐之際薛收、王績等人的原始文獻與元代方志、明清石刻、今存實地遺跡,構(gòu)成了王通及其事跡真實性的顛撲不破的證明。簡言之,實地考察證實了我的文獻考證結(jié)論,而并無任何反證。

回顧兩赴河汾考察王通遺跡,松林師在經(jīng)費困難的條件下,給予我大力支持,我永遠感激不盡。毫無疑問,如果沒有松林師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就沒有兩赴河汾的實地考察, 我的研究成果和博士論文就將有極大的缺憾。 

追憶霍松林: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心靈

讀唐音閣詩增進對松林師的了解

讀松林師的《唐音閣詩詞集》,常使我增進對松林師的了解。在此僅舉其中犖犖大端,略述一二。

《八百壯士頌》(一九三七年):“‘中國不會亡’,歌聲傳四方。八百壯士守滬瀆,七層樓上布嚴防。倭賊沖鋒怒潮涌,壯士殺賊如殺羊。倭賊轟樓開萬炮,壯士憑窗發(fā)神槍。倭賊凌空擲巨彈,壯士穿云射天狼。倭賊圍困斷給養(yǎng),市民隔岸投干糧。倭賊縱火火焰張,壯士舉旗旗飄揚。激戰(zhàn)四晝夜,愈戰(zhàn)愈堅強。熱血灑盡不投降,以身許國何慨慷!堂堂壯士,壯士堂堂。四夷望汝正冠裳,中華賴汝揚國光。士氣為之振,民氣為之張。八百壯士作榜樣,一曲頌歌傳四方。頌歌傳四方,‘中國不會亡!’”

此等詩史,無異為中國抗日戰(zhàn)爭之紀功碑,可以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松林師詩集中書抗日戰(zhàn)爭諸大篇,如《盧溝橋戰(zhàn)歌》《哀平京,哭佟趙二將軍》《聞平型關(guān)大捷,喜陚》《驚聞南京失陷,日寇屠城》《喜聞臺兒莊大捷》,以及《欣聞日寇投降》,皆當做如是觀也。松林師作《八百壯士頌》時,年才十六歲。

《讀詩三百》十六首(一九四二年),第一首為《邶風,谷風》,起云:“游泳就其淺,方舟就其深。黽勉求有無,匍匐救凡民。”結(jié)云:“哀哀人間事,悠悠世上情。三復風人詩,淚下沾衣襟?!卑础豆蕊L》第四章:“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松林師此詩,即是寫《谷風》此一境界,及自己之感動與體認。記得昔年從曹慕樊師游,慕樊師嘗言,《谷風》此章,發(fā)舒惻怛悲憫之情懷,寫照人道之實踐,乃是圣賢境界。先師曹慕樊先生是熊十力先生親弟子,儒學、佛學、莊學和詩學學養(yǎng)精深,宜乎有此卓識。由松林師此詩,足見松林師對《谷風》此一境界體認之深切,亦足見松林師平生蘄向之高遠。松林師作此詩時,年才二十一歲。

松林師之詩歌,寫照了中國現(xiàn)代史的艱難歷程,同時,亦反映了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心靈。

松林師之詩歌,本自己之性情,合杜甫詩史之精神,與韓愈排奡之氣韻為一體,而卓然自成一家。

松林師的學術(shù)氣度

大雁塔畔,終南山下,從松林師游,三易春夏。多少往事,難以忘懷。我心里最深的印象,是松林師異乎尋常的學術(shù)氣度。我的平時論文,或畢業(yè)論文,當批評處,松林師總是認真批評。但是,我的學術(shù)路子,有時逸出文學領(lǐng)域,或者不近當時風氣,松林師則從不加以否定。相反,師總是給予相應的肯定,總是語重心長,以致久遠為勉勵。我體會到,在老師,學術(shù)的道路是多元的,可以并行不悖,學術(shù)的價值標準是超越當下的,是能傳諸后世。能寬容不間的學術(shù),并不容易。即此一端,已足見松林師學術(shù)氣度之大。若無精深之學養(yǎng),超邁之識見,又安能有此博大之氣度耶!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