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2020年逝世的文學(xué)大師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世界主義的嚴肅人文學(xué)者1929.4.23 - 2020.2.3喬治斯坦納,猶太人,于1929年出生于法國巴黎,父親為銀行律師。自出生起,斯坦納就被授予德


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世界主義的嚴肅人文學(xué)者

1929.4.23 - 2020.2.3

喬治·斯坦納,猶太人,于1929年出生于法國巴黎,父親為銀行律師。自出生起,斯坦納就被授予德語、英語、法語三種語言訓(xùn)練,這主要得益于其母親的教育,這也奠定了斯坦納后來的語言學(xué)研究。高中時期,斯坦納獲得美國公民身份。1948年,斯坦納在芝加哥大學(xué)獲得了一個學(xué)士學(xué)位,1950年,在哈佛大學(xué)獲得了一個碩士學(xué)位,后來在羅德獎金(Rhodes Scholarship)的資助下在牛津大學(xué)貝利奧爾學(xué)院學(xué)習(xí),以博論《悲劇之死》(The Death of Tragedy)畢業(yè)。1952年到1956年,斯坦納任《經(jīng)濟學(xué)人》(The Economist)主筆。

在兼任撰稿的同時,斯坦納開始游歷歐美,在多所大學(xué)任教。1961年,他參與創(chuàng)建劍橋大學(xué)丘吉爾學(xué)院(Churchill College,),到1969年才升任特別研究員。1974年到1994年,斯坦納一直在日內(nèi)瓦大學(xué)(University of Geneva)任英語和比較文學(xué)教授。1994年和1995年,斯坦納又回到牛津大學(xué)任比較文學(xué)教授和研究員。2001年和2002年,他任哈佛大學(xué)詩歌教授,為諾頓演講項目,題目為《大師與門徒》(Lessons of the Masters)。

一生中,斯坦納獲得了富布賴特獎金(Fulbright professorship)、古根海姆獎金(Guggenheim Fellowship)、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卡波特終身成就獎(Truman Capot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斯坦納的主要著作有《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Tolstoy or Dostoevsky: An Essay in Contrast)、《悲劇之死》(The Death of Tragedy)、《語言與沉默》(Language and Silence: Essays 1958-1966)、《世界的詩》(Poem Into Poem: World Poetry in Modern Verse Translation)、《絕對之思》(Nostalgia for the Absolute)、《巴別塔之后》(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論艱澀及其他》(On Difficulty and Other Essays)、《真之存在》(Real Presences: Is There Anything in What We Say?)、《喬治·斯坦納回憶錄》(Errata: An Examined Life)、《創(chuàng)造的語法》(Grammars of Creation)、《大師與門徒》(Lessons of the Masters)、《關(guān)于詩歌的思考》(The Poetry of Thought: From Hellenism to Celan)等。此外,斯坦納還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

斯坦納是一個世界主義者、歐洲人文主義者、至高主義者,所有這些角色圍繞在他作為評論者的角色的周圍,他反撥民族主義、納粹精神、學(xué)院教條、書本主義。嚴肅,對于斯坦納來說,就是一切,它既不被學(xué)院所壟斷,也不被大眾所攖犯。在回答《巴黎書評》的訪談中,斯坦納表示,他生活在一個拜占庭時代,評論者的言論要高亢過晦澀的原著和激情的觀點,不同于圣伯夫認為沒有人會為評論者塑造雕像,斯坦納認為會。也因此,斯坦納的研究涉及納粹、語言、卡夫卡、紅衣主教、喬姆斯基、列維-斯特勞斯等廣泛意義上的人文世界,可謂無所不包。并且,斯坦納的能動性極強,在一個段落里,他可以從畢達哥拉斯跳到尼采。在《創(chuàng)造的語法》中,斯坦納表示,人類用語言去愛、去建造、去寬恕、去折磨、去仇恨、去毀滅。

斯坦納對民族主義的批評對今日的世界有借鑒意義?!懊褡逯髁x是我們時代的毒液。它把歐洲推向了毀滅的邊緣。它使亞洲和非洲的新興國家像發(fā)了瘋的旅鼠。宣稱自己是加納人、尼加拉瓜人或馬耳他人,一個人就免除了許多煩惱。他不用挖空心思去想自己是誰,他的人性在哪里。他成了整齊劃一武裝起來的一伙人中的一員?!?/p>

克莫·布拉斯維特(Kamau Brathwaite):加勒比經(jīng)典和闡釋者

1930.5.11 - 2020.2.4

克莫·布拉斯維特,巴巴多斯詩人和學(xué)者,加勒比經(jīng)典。布拉斯維特于1930年生于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敦,1949年獲得巴巴多斯的獎學(xué)金赴劍橋大學(xué)學(xué)習(xí)。布拉斯維特曾在加納獨立前后的黃金海岸的一個教育部門工作,這使他親身經(jīng)歷了加納的獨立。1962年之后的幾年,布拉斯維特曾在圣盧西亞、牙買加等地任教。在此期間,他聯(lián)合約翰·拉·羅斯(John La Rose)和安德魯·薩爾基(Andrew Salkey)等人,成立了加勒比藝術(shù)家運動(CAM:Caribbean Artists Movement),還有雜志Savacou。自1979年以來,他一直擔(dān)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歷史項目的理事會成員,并于1975年至1979年擔(dān)任巴巴多斯政府的文化顧問。1992年,布拉斯維特在紐約大學(xué)任教,此后他多年往返于紐約和巴勒比地區(qū)。

一生中,布拉斯維特獲得有古根海姆獎金(Guggenheim Fellowship 古根海姆學(xué)者獎)、富布賴特獎金(Fulbright Fellowship)、巴巴多斯獎?wù)拢∣rder of Barbados)、紐斯塔特國際文學(xué)獎(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格里芬詩歌獎(riffin Poetry Prize)等。

布拉斯維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抵達之人:新世界三部曲》(The Arrivants: A New World Trilogy),包括《通行權(quán)》(Rights of Passage)、《面具》(Masks)、《群島》(Islands)。三部曲講述了非洲人民在非洲大陸的遷徙,為尋求精神和生存,前往西方世界的旅程。布拉斯韋特創(chuàng)造了一種加勒比詩歌,其間夾雜著加納人的會說話的鼓、卡利普索(calypso)、雷鬼樂、爵士樂、布魯斯。早在1974年,他就曾在《加勒比海文學(xué)中的非洲在場》(The African Presence In Caribbean Literature)中指出,西印度群島的歷史景觀和西非海岸的歷史景觀相互哺育,其旋律和圖景交錯相融。

布拉斯維特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有的概念,“潮變”(tide-alectic or tidalectic),即兩個潮流的辯證法式的運作,在某種意義上,這解答了主奴問題,且以一種加勒比的方式。對布拉斯維特來說,口頭表演非常重要,這是加勒比人民的語言,也是它的民族語言,它表達了加勒比的文化雜粹經(jīng)驗。八十年代以后,布拉斯維特以一種Sycorax的書寫樣式,重新整編了詩歌的視覺狀態(tài),使其具有一種“賽博-簇”的感覺。

皮埃爾·居約塔(Pierre Guyotat):薩德在二十世紀的化身和最后一位先鋒主義者

1940.1.9 - 2020.2.7

皮埃爾·居約塔于1940年出生在法國盧瓦爾河的阿讓塔勒堡。18歲,居約塔去巴黎,成了一名詩人。據(jù)說,居約塔的父親曾雇傭私家偵探去找兒子,但居約塔躲過了這一劫,期間他在塞納河睡了一段時間。1961年,居約塔在完成第一本書后,應(yīng)召入伍,趕赴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幾個月后被判破壞軍隊士氣罪,關(guān)到洞中幾個月?;氐桨屠韬?,居約塔做了記者,并開始了他的特立獨行的一生。

居約塔繼承了薩德、讓·熱內(nèi)的傳統(tǒng)。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伊甸、伊甸、伊甸》(Eden, Eden, Eden),出版于1970年9月9日。這是阿爾及利亞少年男妓瓦扎格在戰(zhàn)爭、妓院、沙漠中的故事。在長達6762行、163頁的篇幅中,居約塔只寫了一個句子?!兑恋?、伊甸、伊甸》一度被禁,為證明居約塔的作品的價值,埃爾·保羅·帕索里尼、讓-保羅·薩特、莫里斯·布朗肖等人紛紛為其請愿。該書曾以一票之差錯失1970年的“美第奇獎”(Prix Médicis),支持它的該獎評委、日后的諾貝爾獎得主克洛德·西蒙為此憤而辭職。

伽利瑪出版社(éditions Gallimard)早在出版前就擔(dān)心《伊甸、伊甸、伊甸》會被禁,特地請出米歇爾·萊里斯、羅蘭·巴特、菲利普·索萊爾斯作序,大談文學(xué)美德,以圖規(guī)避制裁。米歇爾·??碌男蜓砸蚪桓暹^晚,未收入書中。巴特說,《伊甸、伊甸、伊甸》是“一座新的里程碑和一種新寫作的起點”。??聞t在1970年9月的《新觀察家》雜志上發(fā)表致居約塔的公開信:“讀完您[的作品],我不禁想到……您……達到了過去半個世紀世人已知性經(jīng)驗的最高點(或最深處,如果您更喜歡的話)?!?/p>

在某種意義上,居約塔是我們時代最后一位先鋒者。抵抗運動、原樣派、宗教遺跡、色情、反殖民主義、藝術(shù)傾向,所有這些二十世紀后半葉越來越重要的因素都影響著和構(gòu)成著居約塔的詩學(xué)。在這背后,是一個圣徒式的寫作者,居約塔曾為了寫作,失去一半體重,這些在自傳體小說《愚蠢》(Idiotie)都有記錄。他曾經(jīng)參與過《原樣》,這是他唯一一次參與集體運動,他視之為那一代的集體意識,但那時原樣派已經(jīng)分裂成兩波,其一贊成傳統(tǒng),其一贊成新小說。居約塔站在傳統(tǒng)的一邊,但這并不確切。居約塔的作品充分闡釋了現(xiàn)實中的不平等和殘忍,這也是今日時代最大的現(xiàn)實,人們一邊談?wù)撝嘣?,一邊有需要在每個話題上保持政治正確。

“如果您正在搞創(chuàng)作,這時候您走出門去,如果您在鄉(xiāng)下,您會看到鳥兒、松鼠。它們可能不是積極的對話者。它們離您遠遠的。如果您遇到一條狗或者一只猴子,也許就會不太一樣了,但是,這不過是視角的問題罷了。而在城里,當我走出門去,一切都取決于我要寫什么。當您寫了一頁好文字,在您眼里強烈有力,一切都取決于您看到了什么。這時候您會覺得和您距離最近的是弱者:孩子、老人、流浪漢、無家可歸的人。您不會覺得您高他們一等,而是與他們非常親近。就拿孩子來說吧,因為藝術(shù)活動中總還是有某些幼稚的成分的,這種如此相信詞語、相信顏色的幼稚?!痹谫だ敵霭嫔绯霭娴脑L談錄《偶然的人——多納先·格羅訪談皮埃爾·居約塔》中,居約塔這樣描述藝術(shù)家和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

埃內(nèi)斯托·卡德納爾(Ernesto Cardenal):神學(xué)、政治、贊美詩方面的拉美彌賽亞

1925.1.20 - 2020.3.1

埃內(nèi)斯托·卡德納爾1925年生于格拉納爾,先后就讀于墨西哥大學(xué)和哥倫比亞大學(xué)。1954年,卡德納爾參與了四月革命,政變流產(chǎn)。在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成立后,卡德納爾成為桑解陣的核心成員,桑解陣在1979年一舉推翻索摩查政權(quán),卡德納爾旋即被任命為獨立后的尼加拉瓜文化部長。早在1970年,卡德納爾就為馬克思主義所折服。1987年,卡德納爾又辭去文化部長一職,表達了對政權(quán)的失望,他所支持的“桑地諾革新運動”(Movimiento de Renovación Sandinista)始終只是少數(shù)黨。在最近的十多年,卡德納爾和丹尼爾·奧爾特加(Daniel Ortega)政權(quán)越來越不和,卡德納爾再次成為一個直言者。

卡德納爾最為人所知的形象是,他跪在停機坪,脫下黑色貝雷帽,向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致以親吻。卡德納爾在1956年皈依了基督教,在托馬斯·默頓的指導(dǎo)下,卡德納爾在圣母特拉普修道院修行?;氐侥峒永虾?,他繼續(xù)傳播自己的宗教,并于1966年在索倫蒂納姆群島(Solentiname Islands)建立了一個藝術(shù)殖民區(qū),以繪畫和掛毯聞名于世。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反對解放神學(xué)組織的神學(xué)闡釋,而卡德納爾正是它最重要的代表。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卡德納爾堅信基督和馬克思可以并行不悖,對卡德納爾來說,福音書是共產(chǎn)主義的,天國可以由社會主義者們建立在一個更平等友愛的大地之上。但卡德納爾遭受到的是他的教士權(quán)于1984年被撤銷。

卡德納爾的詩歌表達了現(xiàn)實,同時吸納了政治、經(jīng)濟、社會、宗教、神秘等諸多方面,這是他在一次訪談中所表達的。卡德納爾大部分的詩歌是私人的,回憶青春、渴望愛情、記錄履歷等等。和同時代的詩歌不同之處在于,卡德納爾試圖從進化論中獲取啟示?!霸谝粋€充滿沖突、焦慮、戰(zhàn)爭、殘忍和困惑的時代,讀者可能會感到驚訝,卡德納爾的所寫是一首贊美愛的贊美詩,”托馬斯·默頓如是評價卡德納爾。

楊牧:漸進至現(xiàn)代的古典文學(xué)大師

1940.9.6 - 2020.3.13

楊牧,本名王靖獻,于1940年生于中國臺灣花蓮,愛荷華大學(xué)創(chuàng)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xué)比較文學(xué)博士,博論為《鐘與鼓》(The Bell and the Drum──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楊牧曾任華盛頓大學(xué)教授,后回到臺灣地區(qū),晚年他主要在東華大學(xué)教學(xué)生活。此外,楊牧還參與主編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參與創(chuàng)辦洪范書店出版社。

在中國現(xiàn)代詩即新詩的歷史中,大多作品保持著和古典的距離,特意做出一個“新”、一個“現(xiàn)代”。只有少數(shù)的詩人在古典的世界采擷、挪用,楊牧是其中做的最好的一個。奚密視其為“Game-Changer”正在于此,他就像他所崇尚的浪漫主義者們一樣,秉持著對古典的信奉,為當時代開了一種新風(fēng)。

像西學(xué)中的德萊頓、阿諾德、艾略特,也像中國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文人或者陸志韋、卞之琳、吳興華、葉維廉等人一樣,楊牧既是一位學(xué)者,又是一位詩人。他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執(zhí)迷的、獨特的看法。據(jù)他說,中國文學(xué)確實有自己的史詩傳統(tǒng),不過它并非如西學(xué)中的那么完整和尚武。中國實在是有自己的The Weniad(對照Iliad),它分散在中國的詩經(jīng)、楚辭、漢賦和早期民謠中,這些詩歌都有著對于社稷、國土、人民和文化的殷切表達,它們從尚武精神中割裂開了,形成了一種委婉、富麗、憂患的精神。

按照舊的闡釋去對待“發(fā)乎情”、“手之足之舞之蹈之”是一條末路,我們需要用現(xiàn)代語言和現(xiàn)代觀念去再現(xiàn)中國古典詩歌所蘊含的一整套價值體系。海外學(xué)者所指出的抒情傳統(tǒng)雖然可貴,但存在偏頗,例如它實則聚焦于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xué)而非古典文學(xué),聚焦于細情而非高情。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的抒情一則神秘化和彰顯了主體,所用形式是儒家的而非基督教傳統(tǒng)或其后繼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再則它在神秘經(jīng)驗、泛神論思維和世俗經(jīng)驗、日常思維之間做出并置和融合,三則它無所不在的為“他人”而作,將敘述和意義引向一個虛無而博大的關(guān)懷之中。 楊牧認識到了古典的價值并謙卑地實踐,他在《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一文中寫道,“潛心古典以發(fā)現(xiàn)藝術(shù)的超越,未始不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

詩人最廣為流傳的一句或許是“憑藉著愛的力量,一個普通的/觀念,一種實踐。愛是我們的向?qū)А?。這或許是對美麗島事件和政治的窘迫的回應(yīng),或許是對過往歷史的喟嘆和升華,或許是對自然萬象的流轉(zhuǎn)和遷變的驚駭和醒察。然而,它毫無疑問展示了詩人向古典、寧靜、中國詩、詩的永恒的邁進。詩人的一生便是如此邁進的堅持、探索、試驗和辛勞。他便自己回答了自己的問題:“但年代湮元,樂府毀壞之后,何嘗有(詩人)這種職業(yè)呢?”

尤里·瓦西里耶維奇·邦達列夫(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Бондарев):蘇聯(lián)戰(zhàn)壕真實派代表

1924.3.15 - 2020.3.29

尤里·瓦西里耶維奇·邦達列夫于1924年生于奧倫堡州奧爾斯克市,后遷居莫斯科,于1942年入伍,投身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先后參與斯大林格勒大會戰(zhàn)、解放基輔、攻入波蘭和捷克等戰(zhàn)役,最后生還。戰(zhàn)后進入高爾基文學(xué)院學(xué)習(xí),師從大作家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整整三年,他教導(dǎo)我們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最主要的就是說自己的話。”一生中,邦達列夫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列寧文學(xué)獎、國家文學(xué)獎等國家獎?wù)?,還曾任作家協(xié)會主席。

邦達列夫是蘇聯(lián)文學(xué)戰(zhàn)壕真實派、全景文學(xué)的代表。解凍時期,邦達列夫敏銳地判斷出形勢變化,自覺地為蘇共二十大以后的路線服務(wù),發(fā)表《營請求火力支援》(Батальоны просят огня),一舉成名,打開了蘇聯(lián)戰(zhàn)爭文學(xué)的新天地。其最為知名的作品是《熱的雪》(Горячий снег)、《岸》(Берег)、《選擇》(Выбор)、《演戲》(Игра)。邦達列夫的作品往往人物眾多,上至最高統(tǒng)帥、下至普通士兵,情節(jié)發(fā)生的地點,忽而前方、忽而后方,多層次多線索地開展,具有交響樂和史詩的效果。

“有限的活動地點、短暫的故事時間、為數(shù)不多的人物以及圍繞中心人物展開事件,這是戰(zhàn)壕真實派小說的共同特點之一?!标惥丛佋凇栋钸_列夫創(chuàng)作論》一書中指出,“因此有的評論家把它稱為新三一律?!?/p>

他在《瞬間》中回憶道,“我們這一代人從戰(zhàn)爭中學(xué)會了愛和信任,學(xué)會了恨和否定,學(xué)會了笑和哭。我們學(xué)會了珍惜那些在和平生活中由于司空見慣而失去價值的東西,那些變得平淡無奇的東西。〔……〕在街上偶爾看到的女人的微笑,五月的黃昏那蒙蒙的細雨,水洼里閃現(xiàn)著的路燈的倒影,孩子的歡笑,第一次說出的‘妻子’這句話,以及獨自做出的決定。”

魯本·豐塞卡(Rubem Fonseca):二十世紀巴西最偉大的作家

1925.5.11 - 2020.4.15

魯本·豐塞卡,于1925年生于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茹伊斯迪福拉(Juiz de Fora),葡萄牙移民后裔,曾就讀于前巴西大學(xué)法學(xué)院,于1952年成為一名警官,主要在警察局的公共關(guān)系部門工作。豐塞卡于1958年離開警察部門,后來擔(dān)任巴西社會研究所(Brazil’s Institute for Social Studies and Research)所長,該所支持1964年的軍事政變及隨后的政權(quán)。一生中,豐塞卡追隨托馬斯·品欽,拒絕媒體保護個人隱私。2003年,豐塞卡被授予卡蒙斯獎(Camoes prize)。2015,被授予巴西文學(xué)院的馬查多·德·阿西斯獎(Brazilian Academy of Letters’ Machado de Assis prize)時,他發(fā)表感言說,“我是一個特殊的人,特殊到并不足以解釋自身?!?/p>

豐塞卡的作品包羅萬象,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電影劇本等等,其中最以短篇小說見長。他的主要作品有《新年快樂》(Feliz Ano Novo)、《大藝術(shù)》(a Grande Art)、《 蟾蜍和斯帕蘭扎尼》(Bufo & Spallanzani)、《阿戈斯托》(Agosto),等。誠如巴西詩人、批評家卡洛斯·內(nèi)加爾(Carlos Nejar)的觀察,豐塞卡的熱情(pathos)更多傾注于短篇小說的寫作,“因為這是一個簡潔、直接的靈魂,在長篇小說的拖沓中難免生厭……短篇小說是智慧的極限?!?/p>

《新年快樂》誕生于1968年《第五制度法案》之后,民主化之前的一個階段,懷有民主訴求或左派思想的文武官員、知識分子、社會活動家在獨裁的高壓下潰不成軍,或隱忍沉默,或拿起武器成為游擊戰(zhàn)士。甫一出版,《新年快樂》就遭到了封禁,阿弗蘭尼奧·科蒂尼奧(Afranio Coutinho)為其鳴不平,寫下《文學(xué)中的色情》,“評價一部文學(xué)作品的首要原則是看它的藝術(shù)成就?!病成勘葋唽懴聎hore與魯本·豐塞卡打出puta這個字眼到底有什么區(qū)別?”

在豐塞卡的作品中,他往往借警察或私家偵探的視角,描述殘忍、激情、污穢、犯罪等。在學(xué)者樊星看來豐塞卡的文學(xué)特色之一在于他在巴西都市文學(xué)中開啟一種“硬對抗”的寫作模式?!爸鞍臀魑膶W(xué)比較多的是 ‘軟對抗’,以嬉笑狂歡、滿不在乎為主,代表人物是亞馬多筆下的流氓形象,而豐塞卡筆下的角色是真正的暴徒。另外,可以說里約這座城市在他作品中占據(jù)核心地位,也是他作品中 ‘對立’ ‘分裂’感的主要來源?!闭缱g者符辰希所說,魯本·豐塞卡為我們講述的駭人故事,并非個別心智不全、仇視社會之徒的極端案例,而是強權(quán)統(tǒng)治下巴西社會必然要遭遇的悲劇,一個同時屬于窮苦人與特權(quán)派、施暴者與受害者的悲劇。

深居簡出的豐塞卡在一次罕見的演講中說,“我寫了30本書,里面全是下流的話……我們作家不能歧視文字。一個作家說我不能這么說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你是在寫兒童讀物。每個詞都必須使用?!?/p>

佩爾·奧洛夫·恩奎斯特(Per Olov Enquist):瑞典文學(xué)大家

1934.9.23 - 2020.4.25

佩爾·奧洛夫·恩奎斯特,于1934年生于瑞典東海岸的一個村莊,北極圈以南大約300英里,父母是工人階級,后就讀于烏普薩拉大學(xué)(Uppsala University),學(xué)習(xí)新聞和寫作。1972年,恩奎斯特趕赴慕尼黑奧運會,遇到了轟動全球的“慕尼黑慘案”。青春期,恩奎斯特經(jīng)歷過抑郁、存在主義問題,成年后又一度酗酒,晚年的恩奎斯特有著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式的皺眉。

恩奎斯特的代表作有,《水晶之眼》(The Crystal Eye)、《魔法師的第五個冬天》(The Magnetist’s Fifth Winter)和《音樂家的進行曲》(The March of the Musicians)、《皇家醫(yī)生的來訪》(The Visit of the Royal Physician)、《寓言書》(The Parable Book)。一生中,恩奎斯特獲得有北歐理事會文學(xué)獎(Nordic Council’s literary prize)、瑞典文學(xué)院的北歐文學(xué)獎(Nordic prize)、奧古斯特文學(xué)獎(August Prize)、國際布克獎(International Booker)的前身獨立外國小說獎(the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

在大部分作品中,恩奎斯特用歷史情景或者著名人物探索哲學(xué)、宗教、心理的問題。他坦承自己深受童年的教養(yǎng)影響,比如《圣經(jīng)》,那種教養(yǎng)方式就像烙鐵一樣,為你打上了具體的烙印。“很少有人像他一樣,激發(fā)了其他作家的靈感,更新了紀實小說,重振了瑞典戲劇,感動了讀者半個多世紀?!比鸬涑霭嫔蘃?kan Bravinger說。

胡安·馬爾塞(Juan Marsé):西班牙經(jīng)典作家

1933.1.8 - 2020.7.18

胡安·馬爾塞,胡安·法尼卡·羅卡(Juan Faneca Roca),于1933年生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生父將其棄養(yǎng)在加泰羅尼亞農(nóng)民一家,此真相,馬爾塞在七十余歲才從傳記作者何塞普·馬里亞·昆卡(Josep Maria Cuenca)口中得知。馬爾塞在十三歲時便輟學(xué),去雜貨店務(wù)工,并開始在雜志上發(fā)表文章。馬爾塞在1958年曾在西班牙在北非的飛地服兵役,后來在巴黎的巴斯德實驗室打工,于1962年回國,一度成為地下的共產(chǎn)黨員,但沒有維系很久。

馬爾塞屬于西班牙五零一代,其中還有胡安·戈伊蒂索洛(Juan Goytisolo Gay)、海梅·吉爾·德·別德馬(Jaime Gil de Biedma)、曼努埃爾·巴斯克斯·蒙塔爾萬(Manuel Vázquez Montalbán)、愛德華多·門多薩·加里加(Eduardo Mendoza Garriga)。作為一個加泰羅尼亞居民,馬爾塞一直用卡斯蒂利亞西班牙語寫作。

Pijoaparte,皮喬阿帕蒂,或者痞猴,這個馬爾塞杜撰的詞,如今常常被人引用,這個詞指的是一個來自卑微社會背景的有抱負且不擇手段的人。在《與特蕾莎修女共度最后的夜晚》(últimas tardes con Teresa)中,主人公Pijoaparte,是一個工人階級的小罪犯,騙得資產(chǎn)階級大小姐特雷莎·塞拉特芳心?!澳抢镎诰幙椫髮W(xué)生又一個浪漫主義的神話,又一個粉飾著一知半解的進步主張的傳說:超越階級鴻溝,建立同志友情?!?/p>

馬爾塞的作品有很強的批判色彩,對于政府和文化界。馬爾塞一生都積極從事反弗朗哥獨裁的文化活動。他的小說中有些取自弗朗哥時期的故事,比如暗殺妓女卡門·布羅托(Carmen Broto)事件。馬爾塞也鐘愛小人物、無政府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者。昆卡認為,馬爾塞徹底改變了西班牙的社會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雙語情人》(Elamantebilingüe)中,馬爾塞諷刺了加泰羅尼亞的語言政策和主流文化界的虛偽。主人公胡安·馬塞爾(Juan Marés)在妻子出軌后,流落街頭,拉手風(fēng)琴為生,某天恰逢政治抗議,被莫洛托夫雞尾酒擊中面門而毀容,于是變換身份和語言,圖謀贏回妻子。據(jù)說,馬爾塞一生有三大批判的目標:天主教會(“由無恥竊賊組成的黑幫”)、善于投機鉆營的知識分子、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者(無論是加泰羅尼亞的還是卡斯蒂利亞的民族主義者)。

馬爾塞是一個迷影。他的很多作品也被改編成了電影。據(jù)說馬爾塞是波拉尼奧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他在《荒野偵探》中寫道,“您離開智利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嗎?他問阿圖羅的母親。很多、很多年了,多得我都回想不起來了。阿圖羅的母親開始說起智利和墨西哥,馬爾塞開始談起墨西哥,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們忽然彼此以‘你’相稱,大笑不已。我也笑了。馬爾塞可能講了個什么笑話。他說,正好,我認識一個人,他有點事也許你會感興趣。不是工作而是一份獎學(xué)金,一份研究特殊教育的獎學(xué)金。特殊教育?阿圖羅的母親說。嗯,馬爾塞說,我想應(yīng)該這樣叫吧。跟智力有缺陷者或者智力低下的孩子的教學(xué)有關(guān)。噢,我很喜歡這樣的工作,阿圖羅的母親說。過了會兒我們就走了。明天給我打電話,馬爾塞在門口說。在回家的路上,我們笑個不停。阿圖羅的母親覺得胡安·馬爾塞很秀氣,眼睛很漂亮,是個挺有魅力的男人,而且人很好,也挺直率。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見她這么開心了。”

德里克·馬洪(Derek Mahon):當代英語詩歌大師

1941.11.23 - 2020.10.1

德里克·馬洪,于1941年生于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新教徒工人階級家庭的獨生子,曾在三一學(xué)院、巴黎索邦大學(xué)讀書,并在加拿大、美國、北愛爾蘭、英國等國的多個城市從事教學(xué)和撰稿的工作。

“馬洪的生活反復(fù)各種危機,他在三一學(xué)院學(xué)習(xí)時,曾試圖自殺,他婚姻破裂過,他酗酒,”馬洪的傳記《泰坦尼克號之后:德里克·馬洪的一生》(After the Titanic: a Life of Derek Mahon)作者斯蒂芬·恩尼斯(Stephen Enniss)說,“作為一名詩人,他在詩歌和韻律中找到慰藉,他曾稱之為‘前語言的鼓點’(the prelinguistic drumbeat),他的作品可以理解為將形式強加于他無形的生活之上?!?/p>

在答《巴黎評論》的訪談中,馬洪表示,他的主題是:孤獨和社區(qū);孤獨的怪異和恐怖;社區(qū)的沉悶和安慰?!皩ξ襾碚f,在邊緣觀察是很重要的。我進去過,我在里面待了很久?,F(xiàn)在,我又出現(xiàn)在外面,也許我會再次回到里面?!罱?,我與一位非常善良的年輕女士交談,她是文學(xué)正統(tǒng)派;她用了學(xué)生們的兩個短語——一個是‘允許他們寫作’(giving them permission to write),另一個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的寫作空間’(creating a warm space for them to write)。現(xiàn)在,在溫暖的空間里寫詩,已經(jīng)太多了——這就是社區(qū)的聲音。讓我感興趣的是那些傖寒中的人所寫的詩歌,那些在公共世界的孤獨者所寫的詩歌,那才是真正的人類靈魂所在。對我來說,這才是詩歌真正的意義所在?!?/p>

馬洪的詩歌既宏大又通俗,涉及歷史和文學(xué),關(guān)注環(huán)境和社會,但他不提供代言人。他的作品將世界末日的愿景與生存與復(fù)興的烏托邦意識結(jié)合在一起。布賴恩·唐納利(Brian Donnelly)稱,“馬洪正在恢復(fù)目前罕見的英國詩歌特質(zhì)——結(jié)合了機智、智慧和幽默的對話敘述,表現(xiàn)出深刻的嚴肅性。”

約書亞·凱納茲(Yehoshua Kenaz):猶太語世界當代經(jīng)典

1937.3.2 - 2020.10.12

約書亞·凱納茲,改姓前的姓名為約書亞·格拉斯( Yehoshua Glass),于1937年生于英占巴勒斯坦的佩塔蒂克瓦(Petah Tikva),父母是德國和波蘭移民,后來在以色列的大部分時間,凱納茲生活在特拉維夫。凱納茲,像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一樣,服了兵役,之后他在希伯來大學(xué)和巴黎索邦大學(xué)學(xué)習(xí)?!耙陨惺羌遥▏鞘澜?,”他過去常說。凱納茲在《國土報》(Haaretz)做了三十年的編輯工作。在政治上,他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談。他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法國期間寫的。據(jù)好友、作家亞伯拉罕·耶霍舒亞(AB Yehoshua)說,晚年的凱納茲患有老年癡呆。

凱納茲最著名的作品是《滲透》(Infiltration),被認為是希伯來文學(xué)的里程碑。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50年代以色列的一個基礎(chǔ)訓(xùn)練中心,描述了一群身體有輕微殘疾的士兵,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和社會階層。《滲透》多多少少取材自凱納茲自身的故事,取自他作為一名以色列國防兵,在軍事情報部門服役的經(jīng)歷。

《愛的招魂》(Returning Lost Loves)有中文譯介。小說受普魯斯特啟發(fā),在一開頭就引用了《追憶似水年華》中的話,“他所引用的那個作家(名字她已經(jīng)忘了)認為,兩個人當中首先問‘我們什么時候再見面’的那個人,其實已經(jīng)‘失掉或輸?shù)袅藧矍椤?。我喜歡這段話,抄下來,想:接下去可以怎么寫呢?慢慢地我就寫下去了?!睋?jù)凱納茲說,“我年輕時有一陣坐公交車,每天車都會路過一個大院子,里面有幾所房子,有花園和草地,在一座房子的墻上有人涂著一句希伯來語,就是這個書名?!睋?jù)譯者黃福海介紹,小說以嘉碧與海奇的戀愛為主線,輔以嘉碧和她的女友艾達,阿威冷和他的狗,癱瘓老人和女傭及其男友,大樓業(yè)主施瓦茨先生和新搬進來的外來人員,埃雅爾和他的父母,伊蘭與阿威冷及其員工羅妮特和瑪莉等多重關(guān)系,將它們截成若干片斷,依次交替展開情節(jié),表面上看來各個片斷和人物之間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但最后將各條線上的關(guān)系連接起來,達到高潮。

《城市畫報》此前采訪過凱納茲。凱納茲孤獨、內(nèi)向、羞澀的模樣,結(jié)結(jié)巴巴的英語,足以解釋他為何如此缺少曝光率。他的孤獨是個無容置辯的事實,因為他身居美色遍地的城市,卻至今沒有婚史,膝下無兒女。

肯納茲還是一位天才的翻譯,主要是法語翻譯。他翻譯了法國經(jīng)典作品,包括薩特、司湯達、巴爾扎克、莫里亞克和福樓拜的作品。此外,他還翻譯了當代法國文學(xué)作品,并率先將偵探小說作家喬治·西默農(nóng)譯成希伯來文。

簡·莫里斯(Jan Morris):非虛構(gòu)文學(xué)經(jīng)典

1926.10.2 - 2020.11.20

簡·莫里斯,于1926年生于英國克利夫登,寄宿學(xué)校畢業(yè)后,到第九皇家騎兵團服役,在巴勒斯坦擔(dān)任情報員。退役后,莫里斯進入牛津大學(xué),后成為記者,任職于《紐約時報》《泰晤士報》《衛(wèi)報》等媒體。莫里森的報道涉及首登珠峰、審判阿道夫·艾希曼(Adolph Eichmann)等。

1964年到1972年,莫里斯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認同為女,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轉(zhuǎn)變成簡·莫里斯,她服用了大約12000片女性激素。莫里斯寫道,“我即將改變自己的形象、我在同齡人中的地位、我會喚起的反應(yīng)、我的名聲、我的生活方式、我的情感,可能還有我的能力?!蹦锼箤⒆约簩π詣e的掙扎比作“一個難題”(the conundrum thing),一個令她困惑很久的難題。在《她他》(Conundrum),她寫道,“當我三四歲的時候,我就意識到我出生在一個錯誤的身體里,我真該是一個女孩。那一刻我記得清清楚楚,是我生平最早的記憶。我坐在母親的鋼琴下,她的琴聲像瀑布一樣落在我周圍,像洞穴一樣圍住了我?!彼炎约好枥L成愛麗兒(Ariel),一個追求“非男非女的更高理想”的寓言人物。如果不存在手術(shù)安全的問題,她毫不懷疑自己會“拿起一把刀,毫不畏懼,毫不猶豫地親自動手”。

莫里斯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不列顛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天堂的命令》(Heaven’s Command)、《永別了,小號》(Farewell the Trumpets)。在答《巴黎評論》的訪談中,莫里斯提及了德日進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的“激怒”(infurling),德日進認為歷史借助一種自我反省,正在緩慢地將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莫里斯回憶起在加拿大讀報的一篇文章,它是1902年發(fā)表的關(guān)于帝國主義的文章。其中講到,帝國是愛的代言人,這啟發(fā)了莫里斯,她開始認為,在所有復(fù)雜的情感中,愛是唯一的通行的線索。“好的東西比壞的東西更富有彈性,”莫里斯回應(yīng)道。這就是帝國主義的曖昧之處,帝國主義是舊的傳統(tǒng),但它也有產(chǎn)生新的救贖和團結(jié)。

在《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The World: Life and Travel 1950-2000)這本合集的序言中,莫里斯以一種樂觀的姿態(tài)宣告了新時代的來臨,“總而言之,在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地區(qū),人們變得更加寬容、和善,比他們在二戰(zhàn)之前更加慷慨。不論漫游何處,我很少感到受威脅,也幾乎從未被打劫。我們?nèi)匀徽J為——至少我是這樣想—總體上人類在朝著希望進步斷斷續(xù)續(xù)地走向一個更加幸福的結(jié)局,不管那結(jié)局有時看上去多么不可能實現(xiàn)。我想,維多利亞時代的樂觀主義重又徘徊人間,仍然有可能信仰泰雅爾·德·夏爾丹的理論:在一個幾乎無法察覺的過程中,所有的物種正在走向某個終極的和解?!?/p>

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后帝國主義的記錄者

1931.10.19 - 2020.12.12

約翰·勒卡雷,本名大衛(wèi)·約翰·摩爾·康威爾(David John Moore Cornwell),于1931年生于多塞特郡的普爾,他不信任英國的公立學(xué)校制度,隨后到瑞士的伯恩大學(xué)學(xué)習(xí)。1950年,他加入同盟國的軍隊,在奧地利擔(dān)任德國審訊員,審訊哪些穿過鐵幕的人。1952年,他回到英國,在牛津大學(xué)林肯學(xué)院(Lincoln College)學(xué)習(xí),并未英國安全局軍情五處(British Security Service,MI5)工作,監(jiān)視極左組織。在隨后的十幾年,他一邊在各大學(xué)校教書,一邊做外交官,一邊從事情報工作,直到1964年,克格勃揭幕了他的身份。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目睹了噴氣式飛機、原子彈、計算機的誕生,和英國機構(gòu)的消亡?!崩湛ɡ自凇锻昝篱g諜》(a Perfect Spy)一書中寫道。

勒卡雷的主要作品有,《鏡子戰(zhàn)爭》(The Looking Glass War)、《德國小鎮(zhèn)》(A Small Town in Germany)、《史邁利三部曲》(The Karla Trilogy)(《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榮譽學(xué)生》(The Honourable Schoolboy)、《史邁利的人馬》(Smiley's People)、《俄羅斯大廈》(The Russia House)、《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完美間諜》(A Perfect Spy)等。在勒卡雷的作品中,英國的情報行動是黑白并非分明的污穢之地,對錯難以判斷,即使目的明確,也難以證明手段的正當。勒卡雷筆下的間諜是幻想破滅的孤獨之輩,因為預(yù)算災(zāi)難、官僚權(quán)力和政客們的陰謀詭計而在外面鋌而走險。其中的佼佼者是勒卡雷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身材臃腫、衣著品味不佳、郁郁寡歡、聰明而無情的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一個反詹姆斯·邦德的人物。

傳統(tǒng)的英國間諜小說表達的是維多利亞時代晚期“英國紳士不善言辭的至高無上”的幻想。這一流派隨著大英帝國的興起而發(fā)展起來,其中涉及有斯蒂文森的男孩的冒險生活、吉卜林的《金》(Kim)、約翰·布坎(John Buchan)的《三十步》(The Thirty‐Nine Steps)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表面上冷靜而反英雄主義的《阿什登:或者英國特工》(Ashenden: or, The British Agent)、埃里克 · 安布勒(Eric Ambler)的《里奧斯的棺材》(A Coffin for Dimitrios) 、伊恩 · 弗萊明(Ian Fleming)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系列對帝國主義的重塑、倫·迪頓(Len Deighton)的《弗雷德里克·福塞斯》(The Iperess File)、《豺狼的日子》(The Day of the Jackal)。勒卡雷則實踐了另一種法則,世界的破碎、政治的絞殺、道德的灰暗,它通過復(fù)原狄更斯的現(xiàn)實描寫,呼應(yīng)了冷戰(zhàn)世界的危機,通過對骯臟網(wǎng)絡(luò)的揭示,勒卡雷喚起了公民對開放社會(open societies)的自豪和期待。

在他的作品中,英國情報機構(gòu),也就是MI6,被稱為“馬戲團”(Circus),里面的特工被稱為“喬”,涉及性誘的行動被稱為“蜂蜜陷阱”,打入敵人內(nèi)部的特工被稱為“鼴鼠”,這個用法現(xiàn)在被廣為使用,即使不是他的發(fā)明,至少也是由他普及。這些說法,被真正的英國間諜用來描述他們的工作,就像黑手黨把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中的語言吸收到他們的神話中一樣?!芭c托爾金、伍德豪斯、錢德勒甚至簡·奧斯丁的小說一樣,這個封閉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評論家博伊德·湯金(Boyd Tonkin)在《獨立報》(The Independent)上寫道?!巴ㄟ^英國的‘馬戲團’及其蘇聯(lián)同行,勒卡雷建立了一個人性的實驗室;一個可以將心與靈與生俱來的脆弱摧毀的測試軌道?!?/p>

“就主題來說,勒卡雷作品真正的主題并非間諜活動,”蒂莫西·加頓·阿什(Timothy Garton Ash)1999年在《紐約客》上寫道?!岸侨穗H關(guān)系無窮盡的欺騙迷宮:背叛是一種愛,謊言是一種真實,善者服務(wù)于惡,惡者服務(wù)于善?!薄八云洫氂械姆绞綐酥局鴥蓚€時代的邊界:一個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愛國主義時代,對政府和西方道德觀信任的時代,另一個是疑心重重、陰謀論、懷疑政府的時代,道德淪喪的時代,”史蒂芬·希夫(Stephen Schiff)在《名利場》雜志寫道。就像勒卡雷的許多書那樣,《柏林諜影》被拍成電影,由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飾演利馬斯(Leamas)。

在答《巴黎評論》的訪談中,勒卡雷說明了自己的寫作習(xí)慣。勒卡雷手寫,妻子則負責(zé)把所有東西打印出來,他像一個修道士一樣工作,晚上喝酒,并帶著好的想法入睡,四點半或者五點開始閱讀,邊喝威士忌邊看妻子打出來的字。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