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紀念王元化:一個知識分子的百年史

今年是王元化先生一百周年誕辰。王元化是中國當代思想領域開先河之人,這段時間,學界不少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來紀念王元化。學者們撰寫紀念文章,出版社再版他的著作或出版研究他的書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清園百


今年是王元化先生一百周年誕辰。王元化是中國當代思想領域開先河之人,這段時間,學界不少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來紀念王元化。學者們撰寫紀念文章,出版社再版他的著作或出版研究他的書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清園百年書系》即從不同側面來展現王元化,這套書系目前有三本,藍云的《王元化及其朋友》,胡曉明和學生沈喜陽主編的《論王元化》,還有一本是吳琦幸的《王元化傳》。藍云是王元化晚年的學術助手,胡曉明和吳琦幸都是王元化的嫡傳弟子,他們都是王元化身邊最親密的人,他們對王元化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思想非常熟悉。今天,這套書系中的三位作者許紀霖、胡曉明、吳琦幸,圍繞著百年王元化的學思歷程進行了一場隔空對談。

王元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

許:大家了解的元化先生是一位學者、思想家,但他更是一位革命者。元化先生的父親王芳荃老先生是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又留學美國、日本,回國后曾在清華學校教授英文,元化先生的童年是在清華園里度過的,可以說他是個“學二代”?;仡欀袊F代史上,“一二·九”后投身革命隊伍的青年人,特別以北平為中心,學二代、官二代的青年特別多,元化先生也是那個時代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什么原因促使元化先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呢?

我在《王元化傳》里看到,王元化的原生家庭,特別是母系一族,是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元化先生少年時期在北平曾經就讀過孔德學校,也是有基督教會辦的學校。我想,這個基督教文化氛圍,對他走上革命道路是不是有影響?

吳:先生是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并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主要是文化工作。促使他投身革命,歸根結底是愛國主義。20世紀的三十年代,日本的侵略給了這些年輕人心理上很大的刺激。先生的家庭是一個比較富足的知識家庭,七七事變后,日本軍隊在北平的一些暴行,比如開著坦克上街,帶著刀槍在街上耀武揚威,對于像先生這樣有血性的年輕人,覺得不能容忍。特別是在先生跟隨家人從北平逃難到上海,輾轉了一年多,途中所見所聞,使得他無法忍受這種被欺壓的屈辱。另外,正如許紀霖剛剛講到的,先生的原生家庭具有基督教背景,他從小在這個環(huán)境里成長,受到了基督教平等、自由、博愛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所以對待日本的侵略,心理上是有創(chuàng)傷的。面對七七事變后的北平的慘狀,他想到的是要改變,所以他一到上海就加入了共產黨。先生走向革命的路徑也代表了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走上革命的方式。

另外,先生性格中還有楚人的耿的一面。他一生都在求真求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他文章的結集名為《向著真實》。對于真、對于實的追尋也是先生一生的向往。這也決定了他波折的一生,以及晚年反思的動因。

胡:先生曾說過,為什么整個20世紀,年輕人,只要是有血性的年輕人,都深深地被左翼精神所吸引。 民族危機是一個契機,他的原生家庭是一個因素。具體說到先生為什么會走上革命道路,我認為這是“歷史的無解”。歷史上有些東西是不能用理性、規(guī)律性來分析的,就是一種無解狀態(tài)。當然,剛才兩位都說到了先生受家庭的影響。先生父親王芳荃老先生是十分愛國的,他的外祖父桂美鵬創(chuàng)辦的圣公會也有革命的傳統(tǒng),圣公會曾是湖北辛亥革命的一個站點,這些愛國的精神、革命的傳統(tǒng),對人與人之間平等的信念,對不平等的反抗,成為先生的思想底色。我舉兩個例子:

一二·九的時候,先生的姐姐都在城內讀書,而學生們在運動,他還對姐姐們說,你們快回到你們學生的隊伍中去。那個時候,聽說香蕉是從日本來的,所以先生香蕉也不吃,對日本是很抵觸的。

許:我最近在研究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我發(fā)現一二·九運動的主力是燕京大學,而燕京大學是基督教背景的大學。基督教強調大愛、憐憫、關懷,基督教也有很強的斗爭精神。面對日本的侵略,這種不正義、不公正,不僅僅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更是人道主義的。

九十年代,很多人開始反思,而王元化反思是從自身開始的,是什么促使他開始反思的。

許:元化先生所代表的是“后五四”這一代人,他們在精神世界上基本承繼了五四一代的價值觀念,他們仍保持了對民主、自由、科學信仰和追求。元化先生加入革命后,也是用五四的方式來寫文章。我還發(fā)現元化先生是擅于說理的,他會用他掌握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問題。這也是他后來進行反思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資源。

吳:先生與其他的人反思不太一樣,他并不是去反思一個事件,一個思想,而是把自己放入反思的對象的。王一生有三次反思,第一次是對文藝機械論的反思。第二次反思是在1950年代,這是他在大量讀黑格爾,讀馬恩原著后的感受,是對個人崇拜,盲目信仰的反思,我認為這是一個方法論的反思。第三次反思是從1991年開始,也就是從為《杜亞泉文選》作序時,這是他對普遍規(guī)律性、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性以及理性絕對化的反思。這三次反思就奠定了先生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而到了先生晚年,他對文明的憂慮,對物質主義的反思,讓他的反思達到一個很高的境地。

胡:談到先生的反思,反思的內容,為什么會反思,現在已經討論的很多了。理論上、學養(yǎng)上、理論深度和問題意識的挖掘,讓先生的反思都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上。如果說起先生反思的原因,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即求真與求善的合力。林同奇先生曾評價先生的反思,說他是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經歷作為反思的機制、動力、方法與思考的對象。把先生的反思放到中國傳統(tǒng)儒學中,強調生命的“體證”,強調“為己之學”,這是可以找到歸屬的。林毓生先生認為這是中西方學人的不同,西方學人強調客觀地求真。林毓生先生認為中國深刻的文學家也是深刻的哲學家。中國近現代學人的特色,像先生,既有中國傳統(tǒng)學人的求善,生命在其自己之思;又有西方學人的求真,生命在其外部,應客觀對立起來思考。這是一個辯證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學問求善中,也有深刻的求真;在西風學問中的求真外,也有深刻的追求道義、良機的求善,這是有其內在的張力。

先生晚年,在林毓生先生的引介下,開始了解、研究史華慈的思想。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西哲人在對文明的憂慮的問題上,是有一點心有靈犀的。

許:史華慈對晚年王先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他的《中國與當今千禧年主義》一文讓王先生十分震撼,有深刻的共鳴。史華慈提出,千禧年的危機是科技的發(fā)展是否會讓從古羅馬、希臘、中國、印度等軸心時期留下了的軸心文明崩塌呢?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軸心文明的基礎上。當然,新時期會有新的文明,文明也需要更新,但是更新的文明如果沒有軸心文明作為底,對人的關懷,對超越世界的關懷,那這個未來的世界,用王元化的話說,這世界不再讓人著迷。假想一下,未來世界如果是被人工智能肯定化以后,都是十分確定性的東西,失去了讓自己窮盡一生去追尋、探索的東西,失去了超越性,這個世界的意義感就不存在了,那這還能讓人著迷嗎?

王元化在學術上的貢獻

許:王先生不僅是思想家,也是大學問家,因此也有了“南王北錢”之說。他提出“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是如何貫穿這一思想的?

吳:先生作為學者,與其他學者有著明顯得不同。先生交好的朋友,如林毓生、余英時,他們有一個完整的受教育的背景。先生不是學院派。他參加革命后就是職業(yè)革命家,他沒有按照父母的愿意走學術道路,只是在斷斷續(xù)續(xù)的自學中,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了自己做研究的理論和思想資源。他做學問用生命來體悟,這與他的學習、他的工作、他的經歷密切相關,他不斷地用他的思考對他的學問進行拷問,這就走出王元化的思想道路、學術研究道路,這是他治學的路徑。所以他提出了“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這也完整地體現了他的學術觀。

胡:學術、思想這二者是有一個內在的緊張的。先生雖然倡導“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但他并不是要絕對的、毫無疑問的,絕對化的要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他一直反對絕對化。學術、思想這二者是可以區(qū)分的。比如他主編《學術集林》、主持編撰《古文字詁林》,這些都是純粹的,在學術上的求真求實。先生曾在給林毓生先生的信中說,當前的學術研究,其中有一點就是,要把從西方的概念中引來的,一知半解的東西,搞清楚,搞明白;做學術也要由粗至精,由淺至深。所以,學術與思想是可以分開的。學術與思想的統(tǒng)一是個理想狀態(tài),先生做《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后來他不斷地修訂它,不斷精密化,也是不斷學術化的過程。這本書就是既有思想又有學術的體現。

許:元化先生著《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為文藝理論,特別是古代文論,在方法論上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范式,這是有開創(chuàng)性的。元化先生不局限于文學、文藝理論,他把義理、詞、考據,把文學、哲學、歷史都打通了?;氐剿岢龅摹坝兴枷氲膶W術和有學術的思想”,這二者即具有獨立性、自主性,但又有相對性。好的學術不是空談,背后是有學理的;學術是有價值的,但如果能提升到普遍價值、普遍意義上,就賦予了其思想性。在元化先生的著作中,《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是“有思想的學術”作品,而《九十年代反思錄》《思辨隨筆》,是“有學術的思想”作品。在當代學人中,能不能讓自己的學術,讓自己的專業(yè),能不能在學理的支撐下,再深刻一點呢?元化先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