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我乘高鐵南下,經(jīng)過了廣闊的平原,看著窗外的植被越來越茂密,地勢漸漸起伏,這樣的景色對一個自小在平原長大的人來說無論第幾次得見都顯得新奇。在贛閩邊界,列車駛?cè)肷街校_始在連綿不絕的隧道和山谷中穿行,而寧德,就在群山的盡頭。寧德市蕉城區(qū),也就是曾經(jīng)的寧德縣,地處福建省東北部,南與福州市接壤,西接古田、屏南二縣,北鄰周寧縣與福安市。蕉城區(qū)一面靠山、一面臨海,剛好位于鷲峰山脈出山口、閩江出海口這狹窄的區(qū)域中,因此曾經(jīng)是海運貨船可以到達的最靠近山地的港口,同時也是山貨運輸必經(jīng)的出山口。在山的一面,往北經(jīng)南屏、周寧,就進入到福建北部山區(qū)的腹地,這片綿延不絕的群山,是中國沿海地區(qū)最大的山脈系統(tǒng),同時也是武夷山、洞宮山脈等系列“洞天福地”所在地。而在海的一邊,寧德東臨東海,緊鄰泉州、福州等“下南洋”與國際貿(mào)易的重要港口,北接溫州、南下泉州,都是寧德水手們經(jīng)?;顒拥姆秶?。
寧德原為溫麻地,唐武德年間,廢溫麻縣置長溪、連江兩縣,唐開成中,析長溪寧川為感德場,五代唐長興四年,升感德場為寧德縣,歷屬福州、福寧州、福寧府等。民國元年,廢府設(shè)道,寧德屬東路道,后改稱閩海道。置縣之初,寧德縣所轄范圍較廣,后經(jīng)多次析地,轄區(qū)有所減小。至1988年,寧德撤縣成為縣級市,屬寧德地區(qū)管轄。2000年,寧德撤地設(shè)市,取消寧德地區(qū),成立寧德市政府,原縣級市寧德改稱蕉城區(qū),為今寧德市政府駐地。
從總體上看,蕉城區(qū)三面依山,鷲峰山脈地處寧德市西部與南平地區(qū)交界處,山脈向西與武夷山脈連成一片,向東延伸入蕉城區(qū),造成內(nèi)部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傾斜,呈現(xiàn)北、西、南三面高,東部沿海低的階梯形布局。山地呈環(huán)抱之勢,而東部沿海仿佛群山的“氣口”,自古便是閩東各縣海運的咽喉,留下了交流的通道。這種山海之間的交流,主要靠河流完成。霍童溪是蕉城域內(nèi)最主要的河流,橫貫蕉城北部,為福建省“五江三溪”之一,上游的金造溪與后壟溪發(fā)源于鷲峰山脈北段與洞宮山脈南段之間,于金鐘渡附近合流,流經(jīng)洪口、霍童、九都、八都各鄉(xiāng)鎮(zhèn),于八都入海,注入三都澳,穿山而過,形成大片山間谷地?;敉闹匾幵谟?,雖地勢起伏較大,她卻適宜船運,流經(jīng)群山而直通向海,成為山海之間物資交換的大動脈。
地形,圖片來自便民查詢網(wǎng)
在調(diào)研過程中,我們?nèi)チ嗽S多不同的廟宇,這些廟宇都給我強烈的震撼。比如南門兜大圣宮和它對面的關(guān)帝廟。南門兜大圣宮位置靠近街角,一門開向大街,另一個門口卻藏在小巷子里,整棟建筑像一個普通的樓房,在整條街道中毫不突兀,內(nèi)部卻是一個面積很大的二層建筑。關(guān)帝廟在大圣宮的對面,是一棟相對顯眼的建筑,但是在同一個屋檐下,中間是關(guān)帝廟的大門,兩邊卻各開一家服裝店,呈現(xiàn)出一種奇異的混合感。這些廟的內(nèi)部都是相對獨立且獨特的空間,但是它們外表上都與周邊完美融合,與我想象中的莊嚴肅穆背道而馳。我們一行人還到達過那羅寺。與鬧市之中的大圣宮與關(guān)帝廟不同,那羅寺坐落在深山中,公路無法通行,要沿山路拾級而上。那羅寺外門上有副對聯(lián),上書“到斯亭如游南海,登彼岸即達西天”。進入院子,會看到那羅寺的主體建在一個山洞外沿下方,除了主殿之中供奉菩薩之外,在主殿后方、屋檐之外、山石之下也有供奉。這樣由外到內(nèi)層層遞進,我仿佛逐漸進入神圣的空間,但是洞中又有給全國人民、寧德市人民、武漢市人民等供奉的長生祿位,還有冰箱等現(xiàn)代家具,與我之前心目中距人遙遠的廟宇并不相同,讓人感覺既是圣地卻又并非遙不可及,既是清靜的修煉之所又是人生活的煙火世界,既是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卻又有道路與外界相通。而整個蕉城給我的感覺其實也是如此,群山之中,多的是各式廟宇、洞穴錯落點綴,個個自成洞天,卻又通過道路彼此相聯(lián)。蕉城坐落在群山的盡頭,山高路險,與其他地區(qū)的聯(lián)系不似平原便捷,仿佛與世隔絕,但群山之間有霍童溪水蜿蜒流過,還在海邊開了一個口子,通過大海與別處形成了密切的聯(lián)系,在山海之間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與外界頻繁交流的空間。這是蕉城地形與位置的獨特之處,也是重要之處,正是因為這樣山海相照相通的地形地貌與地理位置,才形成了天下第一小洞天。
關(guān)帝廟
那羅寺
蕉城山區(qū)的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山中盛產(chǎn)茶葉、毛竹、杉木以及各種山貨。除了這些之外,山中還盛產(chǎn)籠屜、黃酒、紅糖等商品,在山路崎嶇之中發(fā)展出高度發(fā)達的商業(yè),這也與當?shù)靥厥獾淖匀粭l件密不可分,一方面山中原材料豐富,另一方面山中物資可以通過霍童溪運出,直達海港,遠銷各地。
前面提到,歷史上的霍童溪是溝通山海物資的主要通道,是山海交流的大動脈。這主要是由于山勢崎嶇,道路難行,山中物產(chǎn)難以通過道路大量運輸,連通山海的霍童溪就成為了貨物運輸?shù)牟欢x。霍童溪上有三個主要節(jié)點,分別是莒洲、霍童以及八都。莒洲是內(nèi)地的水陸交通樞紐。溪流上游的屏南、周寧、松溪、政和、古田等縣盛產(chǎn)木材,在公路不甚發(fā)達的時期,只能通過水路運出,當?shù)鼐用癯盟桓邼q時將木材運進河里,順流而下到莒洲附近,再用鉤子勾到一起扎成木排,由專人護送到八都,稱為“放排”。這些木排流到八都被打撈上來,再通過海路經(jīng)三都澳運往其他省市,貿(mào)易路線以三都澳為中心向外輻射,北至山東、遼寧,東抵臺灣島,南至福州、汕頭等地,范圍十分廣泛。除了木材之外,通過溪流運輸進而銷往各地的還有毛竹、茶葉、紅糖和其他山貨等。八都港是河海交通的樞紐,溪流由此入海,霍童溪沿岸物產(chǎn)從這里運往東部沿海其他城市,而外地船舶也在此卸貨,從這里沿霍童溪運往山中,山海物資在此交換。最晚從明代開始,就有來自福清、莆田等地的鹽船運送大鹽至寧德,再用小船溯溪而上,貯存于莒洲鹽倉,供附近山區(qū)居民購買。另外還有布匹、魚貨等,都經(jīng)八都、霍童轉(zhuǎn)運至山中?;敉幵诨敉闹猩嫌?,是霍童溪沿岸的重要集鎮(zhèn)和最大港口,也是山海物資的集散地,從海港運上來的物資、生活用品要從霍童的港口拉上去,再從莒洲人力挑上山;山中的物資也要經(jīng)霍童港運送至下游。
提到霍童溪上的內(nèi)河運輸,就不得不提以船為家、以水為田的水上居民——連家船民。不同于一般提及的海上的連家船民,這里的連家船民只生活在內(nèi)河,也就是霍童溪上,且他們基本都同屬于一個陳姓大家族,共用同一個祠堂。連家船民沒有土地,全家都在船上生活。雖然生活在水上,但是他們與陸地的關(guān)系依舊密切。一方面他們要去岸上賣魚,他們的糧食、器具等也都要從岸上購買,日常生活極度依賴與山中居民的交換。另一方面,他們的生計極度依賴山海之間發(fā)達的貿(mào)易,山中的貨物靠他們運出,山民所需的生活用品由他們運入。他們連接了山海,又依賴于山海的連接。后來霍童溪水路運輸沒落,他們的生活也變得艱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連家船民主要靠水上運輸為生。從霍童上至莒洲,下至八都整條霍童溪都是他們的地盤,而霍童溪又是溝通山海的黃金水道,無論上游放排、山貨外運還是生活用品內(nèi)輸都離不開水上的連家船民。1956年,寧德縣交通局霍童運輸社成立,從前的個體船戶成為霍童溪上的專門運輸單位。1960年,岙外公路建成通車,水路運輸有所減少。1972年,八都上坂建成攔河大壩,水路被截斷,河上海上的船只不能直接通航,貨運受到了阻礙,但仍有連家船民從事霍童溪沿岸的短途運輸經(jīng)營以及木材的運輸。之后公路運輸迅速發(fā)展,大量貨物都通過汽車外運,水路運輸逐漸沒落,連家船民也從主營運輸轉(zhuǎn)為靠捕魚為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霍童至洪口通車,霍童溪基本失去水道運輸?shù)墓δ?。今天的連家船民已經(jīng)上岸,但是由于上游水庫影響等原因,霍童溪水位下降,水溫改變,魚的種類及數(shù)量大大降低,捕撈及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也并不順利,生計艱難。從連家船民的命運中,可以看到自然條件對人生活方式的形塑和人力對自然條件的改變和適應(yīng),即山海交流的可能和需要成就了他們,但交流方式的改變也使他們舉步維艱,也就是在自然和社會變遷中人的掙扎與生存之艱難。
總而言之,蕉城的山海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互相串聯(lián),獨特的山形水勢和山海之間的頻繁交互造就了人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福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