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彼得一世以來,俄羅斯幾乎總是以一個帝國的形象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它或強盛或衰落,即使政權更迭,也難以抹去其獨特的專制制度印痕。而知識的力量讓這個國家獲得獨立走向強盛之后,也將其東方與西方、上層與下層逐漸撕裂,直至最終土崩瓦解。張建華教授通過俄羅斯帝國權力網(wǎng)絡與知識網(wǎng)絡間的離合,分析了這一龐大帝國在歷次變革中起起伏伏的背后動因。
本文整理自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張建華教授的線上講座“俄羅斯的帝國夢:在權力網(wǎng)絡和知識網(wǎng)絡中浮沉”,文稿經(jīng)主講人審定。該講座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講壇主辦,系“北大博雅講壇”系列講座第318期。張建華教授現(xiàn)任中國蘇聯(lián)東歐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化交流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歐美同學會留蘇(俄)分會理事,長期以來從事俄國(蘇聯(lián))思想文化史、俄國(蘇聯(lián))外交史、中俄關系史與俄國漢學史、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研究。張建華教授曾參與許多國家社科基金的研究項目,出版過《帝國風暴:大變革前夜的俄羅斯》《思想之鏡:知識分子與蘇聯(lián)政治變遷》《俄國史》等很多與俄國史研究相關的著作。
張建華著《帝國風暴:大變革前夜的俄羅斯》書影
自2016年出版至今,《帝國風暴:大變革前夜的俄羅斯》一書在讀者中引發(fā)了較大反響,因此北京大學出版社邀請作者張建華教授就本書衍生的話題進一步進行講解。1721年俄羅斯帝國正式建立至1855年尼古拉一世突然去世,俄羅斯帝國的地位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經(jīng)歷了由弱國到強國,由強國走到霸權頂峰的過程。但是,好夢不長,在1853年開始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俄羅斯帝國灰飛煙滅。張建華教授認為,俄羅斯帝國在這一個多世紀中,經(jīng)歷了在權力網(wǎng)絡和知識網(wǎng)絡中的浮沉。
現(xiàn)任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是普京,1999年12月31日,在新世紀即將到來時,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突然宣布辭職,普京接替他成為俄羅斯聯(lián)邦的代總統(tǒng)。訛傳普京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給我二十年,我還你一個嶄新的俄羅斯。”到2019年末為止,已經(jīng)過去二十年,普京也仍高坐俄羅斯政界頭把交椅。俄羅斯網(wǎng)站上展示了這樣一條標語:“只要普京仍掌權,俄羅斯就將強大地存在著!”(Пока у власти Путин будет, Россия сильной будет жить!)一些歐美學者把普京稱為“俄羅斯新一代的沙皇”。不光是戴著“有色眼鏡”的歐美學者,很多俄羅斯人也是這樣認為的。如奧澤爾斯基(Викт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Озерский)著有《俄羅斯的統(tǒng)治者們,從留里克到普京:肖像中的歷史》(Правители России от Рюрика до Путина: История в портретах)一書,把普京與留里克歸為了一類,而留里克是俄國歷史上最早的王朝——留里克王朝的統(tǒng)治者。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說法,如“以前是羅曼諾夫王朝,現(xiàn)在是普京王朝”(Была династия Романовых, теперь династия Путиных)、今天的普京是 “弗拉基米爾一世皇帝”(Император Владимир Первый)、“沙皇誕生了”(Tsar is born)等。
奧澤爾斯基的《俄羅斯的統(tǒng)治者們,從留里克到普京:肖像中的歷史》書影
其實不僅普京被認為是帶有沙皇色彩的統(tǒng)治者,葉利欽也是如此。1991年蘇聯(lián)解體之后,俄羅斯聯(lián)邦的第一位領導人就是葉利欽。他的執(zhí)政時間為1991年12月25日到1999年12月31日。俄羅斯有人把他稱作“鮑里斯沙皇” (Царь Борис)。葉利欽在執(zhí)政時期建立了一個“超級總統(tǒng)制”,即總統(tǒng)的權力大于國家杜馬和聯(lián)盟委員會等機構。因此葉利欽的反對者和歐美的政治分析家們攻擊他,稱他為“沙皇”。葉利欽也并不推辭,甚至開玩笑表示:“你們說我是沙皇,那我就是‘鮑里斯一世’?!边€有一些學者把當今俄羅斯政治發(fā)展形勢的歷史源頭追溯到了斯大林身上。如科凡諾夫(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фанов)就著有《俄羅斯沙皇約瑟夫·斯大林》(Русский царь Иосиф Сталин)一書。斯大林也在漫畫中被稱為“紅色君主”(Красный монарх)。還有人編造了勃列日涅夫親切接見當時在克格勃工作的普京的畫畫像。但是普京出生于1952年,而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11月10日去世。所以勃列日涅夫去世時普京剛剛年滿30歲,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顯示他當時受過前者的接見。繪制這幅畫則是為了諷刺普京和另一位具有“沙皇”特點的蘇聯(lián)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是一丘之貉。因此,無論是俄羅斯國內還是歐美學者都認為俄羅斯這個國家本身就有“帝國”的傳統(tǒng),而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也因此有了專制獨裁的傳統(tǒng)。
諷刺漫畫:勃列日涅夫接見普京
1721-1917年存在過真正的“俄羅斯帝國”。但是在二月革命后,這個帝國滅亡了,這也是在俄羅斯大地上第一個分崩離析的帝國。1991年12月25日,蘇聯(lián)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總統(tǒng)戈爾巴喬夫在晚上7:15分出現(xiàn)在蘇聯(lián)中央電視臺的屏幕上,宣布辭去蘇聯(lián)總統(tǒng)的職務。與此同時,飄揚在克里姆林宮74年的“錘子鐮刀旗”也徐徐降下,白藍紅三色旗冉冉升起。這也就意味著蘇聯(lián)解體,獨立國家聯(lián)合體成立,俄羅斯獨立。這是俄羅斯這片土地上第二次發(fā)生“帝國瓦解”的場景。而此時俄羅斯人想起了一位法國女士——埃萊娜·唐科斯(Hélène Carrère d'Encausse)。她是一位歷史學家,1975年她出版了《分崩離析的帝國》一書。在這本書中,唐科斯做了一個預測,她認為蘇聯(lián)這個帝國行將瓦解,因為這個帝國內部有諸多矛盾。而且在眾多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問題。1975年是蘇聯(lián)歷史上綜合國力最強的時期。這本書出版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勃列日涅夫公開稱本書的作者為為“蘇聯(lián)問題研究的巫婆”,輕蔑地表示她的詛咒對蘇聯(lián)不會有任何影響。而當時的歐美研究者對這本書也不乏批評之聲,因為當時蘇聯(lián)國力強盛,而美國正陷于越南戰(zhàn)爭之中。但是蘇聯(lián)解體之后,俄羅斯人想起了她。1992年1月5日,有人去巴黎問她,當時如何能預測到蘇聯(lián)會分崩離析?唐科斯回答:“從我內心而言,我能感覺到蘇聯(lián)終將瓦解,但是我沒有想到會這么快。當時我認為蘇聯(lián)至少可以存在到新的世紀。”這說明蘇聯(lián)這個具有“帝國色彩”的“紅色帝國”政權,是以一種“突然死亡”的方式瓦解的。唐科斯作為一位嚴謹?shù)臍v史學家,較為準確地預測出了俄羅斯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但也沒有料到變化如此快速。后來,埃萊娜·唐科斯成為了俄羅斯政府的座上賓,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也親切地接見了她并給她授予了勛章。無論是俄羅斯帝國時代、蘇聯(lián)時代還是如今的俄羅斯,都被西方視為一個帝國,將她的最高統(tǒng)治者看作沙皇一樣的統(tǒng)治者。
何為“帝國”:從“普京之問”說起
對轉型中的俄羅斯,西方國家有自己的看法。布熱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是波蘭裔的美國政治家,他博士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曾作為蘇聯(lián)問題專家在哥倫比亞大學任職。后來他在卡特政府中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當時美蘇冷戰(zhàn)關系最為緊張,許多政策都留有布熱津斯基的個人痕跡。蘇聯(lián)解體后,他回歸學術領域,在1994年發(fā)表的《過早地伙伴關系》(“The Premature Partnership”)一文中對轉型中的俄羅斯的國家性質提出如下問題:“俄羅斯是什么?俄羅斯最初是民族國家還是多民族的帝國?”、“俄羅斯不是帝國就是民主國家,但不可能二者兼?zhèn)洹?。作為歐美最權威的蘇聯(lián)問題專家,布熱津斯基對轉型中的俄羅斯仍然有“是否是帝國”的疑問。而普京對于這個質問并沒有發(fā)表明確的反對意見,反而在2008年9月11日的“瓦爾代論壇”上與各國專家的見面時提出問題:“什么是帝國?”、“俄羅斯是帝國嗎?”以及“如何成為帝國?”。由這三個問題可以看出,普京對“帝國”這個稱呼并不排斥,但他同時也想質問,為何將俄羅斯稱為帝國。此外,普京還曾在“瓦爾代論壇”上表示:“俄羅斯沒有帝國野心,但是在后蘇聯(lián)的空間中擁有自己的利益”,所謂“后蘇聯(lián)的政治空間”包括了中亞、高加索、波羅的海沿岸等過去受到蘇聯(lián)強烈影響的地區(qū)。普京還表示:“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會回到后蘇聯(lián)帝國,這種企圖將給國家經(jīng)濟、政治、意識造成巨大負擔。”張建華教授認為,普京自己對于俄羅斯是否是一個帝國,也心存疑問,但俄羅斯人要在蘇聯(lián)加盟共和國的空間內維護自身利益。2008年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發(fā)生了“五日戰(zhàn)爭”。隨后2013年年底出現(xiàn)了烏克蘭危機。2014年,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聯(lián)邦。還有時至今日仍不明朗的白俄羅斯局勢,這些都與普京的上述說法相關。
因此蘇聯(lián)解體之后,21世紀以來,整個國際學界都在探討今天的俄羅斯是不是一個帝國。日本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就于2012年1月18日至2012年1月20日召開了主題為“近現(xiàn)代帝國的比較”(Comparing Modern Empires)的主題研討會。面對西方的指責,俄羅斯學者也做出了回應。俄羅斯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集全所之力寫了《從起源到十九世紀初的俄羅斯帝國:社會-政治與經(jīng)濟史概況》(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от истоков до начала XIX века: Очерки социаль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一書。歐美學界對“俄羅斯是帝國嗎?”有更多疑問,其研究代表作有多米尼克·列文(Dominic Lieven)教授所寫的《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它的敵人》(Empire: The Russian Empire and its Rivals)。這本書論述了從1812年拿破侖入侵之后,俄國與歐洲之間的關系。
“今天的俄羅斯是帝國嗎?”這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帶著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學術問題。張建華教授首先把俄羅斯帝國看作一個“空間”。按照《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的定義,帝國是“一個統(tǒng)治若干超越其國境的領土、由不同的民族構成的國家。”帝國是在人類歷史上曾存在過很長時間的一種國家體制和統(tǒng)治形式。歷史上曾有過很多種帝國,例如古代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近現(xiàn)代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其中英國的統(tǒng)治區(qū)域曾遍及各大洲,其治下也不僅有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還有其他諸多民族。一個帝國的國家體制、政治體制、領土區(qū)劃、民族構成、文化習俗等方方面面和單一的國家是不一樣的。因此就有了帝國的“空間”。“空間”由兩個部分組成,“看得見的空間”是帝國的版圖。而“看不見的空間”指的是制度、體制、意識形態(tài)等無形的治理領域。法國政治學家和哲學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曾這樣解釋空間:“空間是人造的,而不是純自然的,它是各種歷史的、自然的元素影響而成的……空間是政治的……”張建華教授認為,帝國的空間由兩條最主要的脈絡——權力和知識組成。而由于帝國地域廣大,而且其文化、宗教信仰、經(jīng)濟形勢、生活習俗等都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知識像網(wǎng)絡一樣在帝國的空間里蔓延開來。多元就會產生多中心,而多中心就會產生分離力。若帝國想要控制這種多分離力的狀況,就需要利用權力。于是就形成了權力網(wǎng)絡。權力網(wǎng)絡主要包括帝國的政治制度(政體)與國家體制(國體)。其中還有國家的社會統(tǒng)治基礎,帝國建立在貴族的社會基礎之上,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過是貴族中的“第一人”。此外還有治理體系,在中央要建立各種各樣的統(tǒng)治機構,而要保持邊緣地區(qū)或外省的高忠誠度也需要治理方式。權力網(wǎng)絡的重要內容還有帝國的領土。不同于單一國家,帝國的領土廣闊,而且帝國致力于對外擴張,所以其邊界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俄國歷史上,從伊凡三世開始,最高統(tǒng)治者就被稱為“領土的收集者”。因為在他們看來,邊界都是開放的,領土都是可以收歸己有的。邊界的變化也就意味著帝國與其他國家會發(fā)生關系。例如,俄羅斯帝國曾聯(lián)合奧地利和普魯士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度瓜分波蘭。因此帝國的領土變更,大多數(shù)時候會帶來與其他帝國以及被占領土地民族的沖突,有時也存在短暫的利益合作,這些都會受到外交關系、地緣政治、地緣經(jīng)濟變化等權力網(wǎng)絡帶來的影響。
一個帝國如果只依靠軍隊、警察等暴力政治手段,自上而下、從中央到地方進行維系,必然無法長久。比如1238-1480年,來自東方的蒙古韃靼人建立的金帳汗國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建立了統(tǒng)治,并持續(xù)了240余年。但最終金帳汗國還是瓦解,而俄羅斯人獲得了民族獨立。這是因為金帳汗國可以把權力網(wǎng)絡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但缺少“軟實力”,即缺少知識網(wǎng)絡的支撐。金帳汗國沒有發(fā)展帝國的意識和能讓被統(tǒng)治民族接受的思想,最終因此土崩瓦解。知識網(wǎng)絡中包括如下要素:第一,支撐和服務于權力網(wǎng)絡的帝國理論和官方意識形態(tài)。官方意識形態(tài)指的是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民族、一個制度、一個領袖、一個宗教、一個主義,它強調的是帝國大一統(tǒng)思想,其他都是異端。這是自上而下的知識網(wǎng)絡,但是同時,知識網(wǎng)絡也可以自下而上地發(fā)揮作用。因為掌握知識的人,既可以選擇服務于帝國體制,也可以選擇反對帝國體制。他們的反對手段通常不是通過革命,而是通過知識的生產和積累來批評帝國體制,規(guī)劃新的國家體制。這也就是知識網(wǎng)絡中包含的第二個內容——影響社會進程和決定國家命運的知識積累和思想生產。若一個帝國的權力網(wǎng)絡和知識網(wǎng)絡并行,那這個帝國是強大的;但若兩者發(fā)生矛盾與沖突,甚至背道而馳,那么帝國的權力網(wǎng)絡將受到挑戰(zhàn)甚至崩潰。蒙古-韃靼人通過鐵騎建立的金帳汗國突然瓦解,其原因就在于統(tǒng)治者無法提供反映社會趨勢的知識,而被奴役的俄羅斯人能通過知識反抗統(tǒng)治。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伊萬諾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Иванов)的畫作《八思哈們》(Баскаки)表現(xiàn)金帳汗國督察官巡行索取貢賦的場景
俄羅斯帝國的輝煌時刻:權力網(wǎng)絡與知識網(wǎng)絡和衷共濟
正是權力網(wǎng)絡和知識網(wǎng)絡的并行讓俄羅斯帝國如虎添翼,迎來了一百余年的輝煌時刻,歷經(jīng)了包括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和亞歷山大一世在內的多位統(tǒng)治者。無論是俄羅斯、蘇聯(lián)還是俄羅斯帝國,都并非完整的俄羅斯形象。因為俄羅斯也曾有過積貧、積弱、“積殘”、“積丑”的形象。所謂“積殘”是因為俄羅斯人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主要活躍在西起維斯瓦河,東到伏爾加河,南抵第聶伯河,北至芬蘭灣的這塊土地上。曾經(jīng)它是一個很弱小的民族,長期經(jīng)受北方的日耳曼人、南方的奧斯曼土耳其人、西方的波蘭人、立陶宛人以及東方的蒙古韃靼人的侵擾和統(tǒng)治。而之所以說“積丑”,是因為俄羅斯曾經(jīng)不僅在經(jīng)濟、政治上,而且在文化教育上落后的國家,這個民族有很多陋習。在很多歐洲語言中,俄羅斯人所屬的民族被稱為“斯拉夫”(Slav),與“奴隸”(slave)一詞同源。這是因為當時的斯拉夫人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民族,他們常常被作為奴隸賣到歐洲。而在俄語中有一個與“斯拉夫人”(славяне)相近的詞“光榮”(слава)。此外,俄羅斯的民族和國家起源也存有問題。俄羅斯的第一個國家究竟是由斯拉夫人建立,還是由來自北方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諾斯人建立至今仍是一個歷史未解之謎。也就是“諾斯說”與“反諾斯說”。按照前一種說法,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留里克三兄弟統(tǒng)治俄羅斯,并幫助其建立了第一個國家——諾夫哥羅德。而蘇聯(lián)時代有部分學者反對這一說法,認為斯拉夫民族建立了第一個本土國家。究竟哪種說法正確也成了一個帶有濃重政治色彩和民族自尊感的問題。這些現(xiàn)象可以說明俄羅斯曾經(jīng)也是偏安一隅的弱小的民族。
瓦斯涅佐夫(Ви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нецов)的畫作《留里克來到拉多加湖》(Прибытие Рюрика в Ладогу)
在金帳汗國統(tǒng)治時期,俄羅斯的大公們俯首稱臣,“認賊作父”,這也使得俄語中出現(xiàn)了“蒙古桎梏”(Монголо-татарское иго)一詞。在反抗外敵入侵,維護民族獨立的背景下,俄羅斯國家——莫斯科公國形成了。同時東斯拉夫人分化成了俄羅斯民族、白俄羅斯民族和烏克蘭民族。除此之外,俄羅斯民族意識出現(xiàn),知識網(wǎng)絡開始萌芽。如俄國歷史上第一部史詩,著名的《伊戈爾遠征記》講述的就是伊戈爾王公帶領人民抵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的故事。馬克思對這本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部史詩的意義是號召羅斯王公們在一大幫蒙古軍的進犯面前團結起來?!薄兑粮隊栠h征記》也與西歐的《羅蘭之歌》、《熙德之歌》和《尼伯龍根之歌》并稱為“四大英雄史詩”。1380年9月8日,莫斯科公國德米特里大公(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率軍與金帳汗國馬麥汗軍隊在庫利科沃進行大決戰(zhàn)。在《庫利科沃戰(zhàn)役》(Куликовская битва)一書中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鍍金的頭盔叮當作響,深紅色的盾咚咚響。寶劍呼嘯,銳利的軍刀在好漢們的頭旁閃爍……”最終德米特里大公率領的軍隊贏得了勝利,他也因此被尊稱為“頓斯科依”(Донской),有“頓河的主人”之意。在此過程中,俄羅斯民族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并開始用文字記錄自己民族的史詩。這表明知識網(wǎng)絡已開始萌芽。
與此同時,權力網(wǎng)絡也開始萌芽,俄國君主制度形成,“絕對君主專制”(самодержавие)出現(xiàn)。由于這個詞誕生于莫斯科公國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一部分俄羅斯學者認為現(xiàn)在對這個詞的理解并不準確,應解釋為“爭取民族獨立”。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само”的詞根是“сам”,意為自己?!哀乍支猝丕学缨讧帧笔且粋€動名詞,其動詞形式為“держать”,意為把握、掌握。所以這兩個詞連在一起應譯為“自己掌握(命運)”。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莫斯科公國最高統(tǒng)治者(大公)的權力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說過:“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弊鳛楦锩念I袖,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反對皇帝和資產階級的權力。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學者,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權力的變更過程。他認為,在混亂的中世紀,王權是一種進步的現(xiàn)象。王權一方面是把權力據(jù)為己有,但是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也能使一個民族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如在與金帳汗國斗爭的過程中,莫斯科大公就扮演了一個正面的角色,也是在這個時候,權力網(wǎng)絡開始萌芽。因此,在危難時刻最高統(tǒng)治者是國家的象征。
1547年,即伊凡四世統(tǒng)治時期,他將莫斯科大公國改名為“俄羅斯沙皇國”,改最高統(tǒng)治者稱謂“大公”為“沙皇”。俄羅斯沙皇國的建立意味著國家制度從等級君主制變?yōu)榱私^對君主制。這個變化除了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之外,還有其理論來源。張建華教授認為俄國絕對專制君主制的理論來源是西方神權專制主義與東方軍事專制主義的結合,這也使得俄國的沙皇制成為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堡壘,它一直保留到了1917年3月15日。而俄國的沙皇制之所以這么穩(wěn)固,也正是因為有東西方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公元988年羅斯受洗,多神教時代結束,東正教正式成為國教,這也標志著神權專制制度的開始。按照基督教世界的理論,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僅是世俗間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上帝派到人間的代理人,他們的權力來自于神,即“君權神授”。在此之后,出現(xiàn)了“三個耶路撒冷”理論與“莫斯科——第三羅馬”理論,指出最終能夠承擔救基督教世界于水火的是“第三個耶路撒冷”、“第三個羅馬”——莫斯科公國。這是來自西方的神權專制主義。而來自東方的軍事專制主義則是蒙古-韃靼人留下的遺產。金帳汗國在俄國的土地上建立了“八思哈制”。“八思哈”在突厥語中是“鎮(zhèn)守官”的意思。鎮(zhèn)守官既是最高軍事長官也是最高行政長官。八思哈遍布俄羅斯各地。金帳汗國通過這一制度加強了對整個俄羅斯的嚴密統(tǒng)治。盡管后來蒙古-韃靼人離開了這片土地,但八思哈制卻遺留了下來,并刻進了俄羅斯人的血液里。于是,東西方專制主義在這片土地上奇異結合,使俄國的沙皇制成為歐洲和世界專制制度的堡壘。
1547年1月16日,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17歲的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的圣母升天大教堂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儀式。他宣布:“君主的稱號就意味著承認不受任何限制的沙皇政權。一切民眾,包括領主在內都是朕的臣民……朕朝乃圣弗拉基米爾所創(chuàng),朕生于皇家,長于朝中,掌握自家天下,并非竊自他人,羅斯君主自古以來皆親臨朝政,貴族大臣不得干預?!币练菜氖烙直环Q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這個稱號與他上臺之后推行的政策有關。他發(fā)現(xiàn)皇位只是空殼,自己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實際上他不得不與大貴族們分享權力。如果他的政策得不到大貴族的支持,輕則被他們反對,重則威脅皇位。因此,伊凡四世決定實行恐怖政策。1565-1572年,伊凡四世推行了“特轄制”。七年內,大貴族階層基本被全部消滅。關于伊凡四世有一幅著名的畫作《伊凡雷帝殺子》(原名Иван Грозный и сын его Иван 16 ноября 1581 года,直譯為“伊凡雷帝和其子伊凡在1581年11月16日”),其作者是著名的巡回展覽派畫家列賓。畫作中伊凡四世之子——伊凡(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太陽穴流出鮮血,倒在地上,伊凡雷帝將他抱在懷里。這幅畫反映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特轄制實施期間,皇太子伊凡反對自己父親的血腥政策,兩人一言不合發(fā)生了沖突。伊凡四世在暴怒之下舉起權杖,刺中了皇位繼承人的太陽穴。這也說明,伊凡四世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不惜對兒子痛下殺手。
列賓的畫作《伊凡雷帝和其子伊凡在1581年11月16日》
相似的場景后來還在俄羅斯歷史上再次上演。蓋伊(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Ге)的作品《彼得大帝在夏宮審訓皇子阿歷克塞》(Пётр I допрашивает царевича Алексея Петровича в Петергофе)也反映了一場歷史事件:彼得大帝執(zhí)政期間得罪了很多的守舊派,于是守舊派就鼓動彼得大帝的兒子阿歷克塞(Алексей Петрович)反對其父。事情暴露之后,彼得大帝追殺阿歷克塞,于是后者攜家人逃往奧地利。后來彼得大帝派使者前去維也納,引渡阿歷克塞回國。由于阿歷克塞犯了叛國罪,俄國最高權力機構樞密院對其進行審判。審判之前,彼得大帝對阿歷克塞進行了訓話,內容大致有兩點:第一,作為一個男人,要承擔責任。第二,雖然身為皇位繼承人,但是“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后來阿歷克塞被判處死刑,并死于獄中。彼得大帝和伊凡四世在加強皇權的過程中,都把大貴族,甚至把反對自己政策的兒子都看作阻礙。因此張建華教授認為,伊凡四世在十六世紀中期完成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初立之功,最終完成絕對專制君主制的是十八世紀初期的彼得大帝。
蓋伊的畫作《彼得大帝在夏宮審訓皇子阿歷克塞》
經(jīng)歷上述事件后,俄國的權力網(wǎng)絡已被編織。權力網(wǎng)絡從萌芽到建立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主要的變化:第一,沙皇制度的社會基礎取代大公制度的社會基礎。伊凡四世的改革使軍功貴族(дворянин)取代大貴族(боярин),彼得大帝的改革徹底廢除了大貴族制,設立14等級職官,軍功貴族不問出身,只要做到第七等級,就可以獲得世襲的貴族稱號。第二,沙皇制度的國家機構取代大公制度的國家機構。伊凡四世用縉紳會議取代了大貴族杜馬,后又被彼得一世設立的樞密院(сенат)取代,后者在清代文獻中被音譯為“薩納特衙門”。同時,他還建立了中央院制,在中央設立管理外交、財政等事物的部門。在邊緣地區(qū)彼得一世建立了行省總督制度,總督不同于僅是行政官員的省長,他還是一省的最高軍事長官,這一制度也有著“八思哈制”的縮影。第三,沙皇制度的國家機器取代了大公時代的國家機器。伊凡四世時期特轄軍成為警察,射擊軍成為常備軍。彼得一世時期為了爭奪北方通向芬蘭灣和南方通向黑海的出??冢⒘私年戃姾秃\?。
與權力網(wǎng)絡同時建立的還有知識網(wǎng)絡,張建華教授把后者的建立稱為“文化沙漠上的知識的萌芽與建立”。俄國曾經(jīng)偏安在東歐的一隅,遠離希臘、羅馬等歐洲文明的中心。斯拉夫人作為一個游牧民族,他們曾經(jīng)的文化教育水平非常低。公元988年,基輔的大公弗拉基米爾為了擺脫落后的局面,宣布放棄多神教,接受東正教成為國教,并命令國民在限定的時間接受它,這一事件史稱“羅斯受洗”。宗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伴隨著它的還有文化、習俗、建筑等內容。于是,文字也隨著東正教進入俄國。希臘正教傳教士西里爾(Кирилл)和梅福季(Мефодий)為了方便在東斯拉夫人中傳播東正教,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西里爾字母。文字給俄國帶來了文明,知識網(wǎng)絡開始萌芽。俄羅斯人在與蒙古-韃靼人爭取民族獨立的時候,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將這些記錄下來后,就有了最早的民族史詩《伊戈爾遠征記》等文學作品。而相關題材的繪畫也開始被創(chuàng)作,比如,俄羅斯歷史早期最著名的民族畫家安德烈·魯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通過畫圣像畫的方式來宣傳和強調俄羅斯的民族意識。這題材還被蘇聯(lián)導演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拍成了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知識網(wǎng)絡逐漸形成。
安德烈·魯布廖夫的畫作《三位一體》
在18世紀初至19世紀初,權力網(wǎng)絡和知識網(wǎng)絡最初屬于同病相憐的關系,在爭取民族獨立之后,兩者和衷共濟,相得益彰,最終迎來了俄羅斯帝國的黃金時代。伊凡四世時期,俄國領土面積280萬平方公里,彼得一世時期,俄國領土面積達到約1200萬平方公里。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執(zhí)政年間,俄國版圖增加到了1705萬平方公里。因此,俄羅斯歷代沙皇被稱為“俄羅斯的領土收集者”。其中葉卡捷琳娜二世本是日耳曼人,于1745年與俄國皇位繼承人彼得三世結婚,后來1762年她在宮廷禁衛(wèi)軍的支持下發(fā)動政變,推翻丈夫的統(tǒng)治。這位女皇晚年在回憶錄中寫道:“想當初我只身一人遠嫁俄國的時候,隨身只帶了兩三套連衣裙,還有一打襯衣、一打襪子、一打手絹,這就是我的全部嫁妝,而現(xiàn)在波蘭、克里米亞和黑海,就是我送給俄國最好的嫁妝……假如我能活200歲的話,那么我會讓全部的歐洲匍匐在我的腳下?!?/p>
俄羅斯帝國走到權力的高峰有一個標志:1814年3月31日上午十點,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作為反法同盟的第一盟主,在俄國、奧地利、普魯士和英國等盟軍元帥的簇擁之下,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走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的大街上。這一事件的背景是法國大革命,之后歐洲多國組成同盟與之對抗。俄皇亞歷山大一世作為第六次反法同盟的盟主,號召各國與拿破侖作戰(zhàn)。之后拿破侖戰(zhàn)敗被流放厄爾巴島。1814年亞歷山大一世作為勝利者、法國乃至歐洲的解放者走上香榭麗舍大街。這是俄國沙皇第一次不是以法國文化的仰慕者,而是以法國征服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俄國在后來相當長的時間充當了鎮(zhèn)壓歐洲各國革命運動的警察角色。因此英國詩人拜倫曾經(jīng)猛烈譴責亞歷山大一世,稱他是“反動與崇尚武力的獨裁者”、“歐洲憲兵”。如果說彼得大帝時期,俄國成了一個帝國,它只是一個地區(qū)性、軍事性的帝國。而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國已經(jīng)變成了世界性的帝國,而且除軍事帝國外,它還成為政治帝國和文化帝國。
大變革前夜帝國風暴:權力網(wǎng)絡與知識網(wǎng)絡的矛盾與沖突
在亞歷山大一世執(zhí)政的24年(1801-1825年),俄國在政治、經(jīng)濟、外交、軍事和文化方面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并形成了“絕對專制君主制度”與“官僚制度”和“公民制度”的奇異結合。此時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也來到俄國,從某種意義上講,俄國已經(jīng)具備了現(xiàn)代化國家的特質。之所以俄國還不是現(xiàn)代化國家,是因為它實行的仍是絕對專制君主制,而當時歐洲的很多國家已經(jīng)實施了君主立憲制。1825年11月19日(公歷12月1日),亞歷山大一世在視察南方時突然去世。12月14日(公歷12月26日),十二月黨人起義,試圖推翻專制制度。尼古拉一世在倉皇之間即位。起義被鎮(zhèn)壓后,尼古拉一世便想繼續(xù)加強皇權。他認為俄國的反對勢力來于統(tǒng)治階級內部。十二月黨人的領袖彼斯捷爾(Павел Иванович Пестель)、穆拉維約夫-阿波斯托爾(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Муравьёв-Апостол)等人都是尼古拉一世的熟人,他沒有想到同樣出身貴族的人會成為反對沙皇的力量,這讓他不寒而栗。因此,尼古拉一世下令建立新的警察制度,其中包括憲兵團和皇帝辦公廳第三廳。第三廳的具體職能如下:收集所有被監(jiān)視者的反政府言論;收集國內各宗教異端組織和持不同政見者的活動情況;監(jiān)視革命者、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活動,并將政治思想犯關押至彼得保羅要塞;對所有文字報刊、新聞出版進行檢查。1828年頒布了第一個書報檢查法,因其規(guī)定極其嚴苛而被同時代人稱為“生鐵書報審查法”。尼古拉一世給了第三廳廳長本肯道夫(Александр Христофорович Бенкендорф)一道訓令:“這就是給你的命令。眼淚流得越多,就越能達到我的目的?!币馑际潜究系婪蚩梢岳檬种械奶厥鈾嗔Ψ磳φ娜藢嵭凶顕绤柕奶幜P,以保障沙皇權力的穩(wěn)定。1880年“憲兵第三廳”被撤銷,新的“維持國家秩序與公共和平最高行政委員會”建立,但是其秘密警察的職能仍然保留。
季姆(Васил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Тимм)的畫作《1825年12月14日樞密院廣場起義中的禁衛(wèi)軍》(Лейб-гвардии Конный полк во время восстания 14 декабря 1825 года на Сенатской площади)
十二月黨人起義也讓尼古拉一世認識到知識網(wǎng)絡和權力網(wǎng)絡出現(xiàn)分歧,于是他試圖建立新的自上而下的知識網(wǎng)絡。1833年,教育大臣烏瓦羅夫(Сергей Семёнович Уваров)上奏,分析了貴族反對政府、農民起義、農民暴動等革命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他認為這是由于東正教信仰發(fā)生了動搖,專制制度不穩(wěn),民族性在喪失。于是他提出要將東正教信仰、專制制度和民族性看作保障俄國安全的最后鐵錨。他的這一理念被后人稱為“官方國民性”,這是政府制定的自上而下的知識體系。同時,尼古拉一世對外推行的是泛斯拉夫主義之下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
此時下層的知識體系也在發(fā)生變化。俄國貴族,被稱為“俄國知識分子第一人”的拉季舍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Радищев)生活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執(zhí)政時期。他雖然含著金鑰匙出生,但是他對于俄國的社會和制度心懷不滿,并給予了批判。他在《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一書中批評了一切來自于專制制度和沙皇的不公正。書中寫道:“狂歡吧,被束縛的人民,這是天賦的復仇權利,它把沙皇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后出現(xiàn)了“天賦人權”的觀念,拉季舍夫用它來批評俄國制度。法國大革命把路易十六和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送上斷頭臺,而拉季舍夫表示要把俄國沙皇送上斷頭臺。因此這本書發(fā)表之后,葉卡捷琳娜二世將之視為禁書,把拉季舍夫關進了監(jiān)獄。拉季舍夫也因此被稱為俄國“叛逆貴族第一人”。而“叛逆貴族第一群”則指的是十二月黨人。因為十二月黨人之間有很多共性,如他們之間很多人都是貴族身份,但是他們對寄生蟲的生活和不公正的社會地位感到不滿。又如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軍官,曾經(jīng)跟著亞歷山大一世一路打到法國巴黎,在那里他們見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圍,并感到了困惑。正如十二月黨人的領袖彼斯捷爾在自己的日記中所寫:“我們解放了法國,我們給了法國人一部憲法,但是在我們的國內,連‘憲法’一詞都不敢提起。我們用鮮血換來的國際地位,就是為了在國內維持壓迫人的制度嗎?”因此這些十二月黨人回到俄國之后秘密集會、建立組織、積極準備發(fā)動起義。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去世。這些青年軍官們希望利用新沙皇尚未宣誓即位的空檔,計劃于俄歷12月14日在樞密院廣場的彼得大帝雕像前發(fā)動起義,迫使新沙皇改變制度。但是這場起義被殘酷鎮(zhèn)壓了。關于這一題材,俄羅斯在2019年上映了一部電影《救國同盟》。
與此同時,俄國知識分子群體出現(xiàn)了。伴隨著知識的積累,知識分子群體開始覺醒。他們開始有意識地跟沙皇制度保持距離,并且認識社會現(xiàn)實、體察世界局勢。1836年,恰達耶夫在《望遠鏡》(Телескоп)雜志上發(fā)表了八封書信,合稱為《哲學書簡》。在這些信中,恰達耶夫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他認為俄國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歐洲,盡管俄羅斯民族屬于歐洲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基督教,文化也偏向歐洲式,但是兩者的實際差距已經(jīng)越拉越大。首先,東正教在俄國扮演了一個壞的角色。因為它無法像天主教或新教一樣對思想解放起到促進作用,而是成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的一種手段,阻礙了俄羅斯民族的思想解放和接收民主、自由等新思想。第二,沙皇專制制度的存在使得俄國未能繼續(xù)貫徹彼得大帝的全面歐化政策。在這八封書信中,恰達耶夫公開地指責東正教、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缺陷。這些信得罪了他所批判的階層,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東正教會宣布恰達耶夫為“叛教者”,沙皇政府認為他是“瘋子”,甚至派來宮廷御醫(yī)為他“治病”,對他進行羞辱。這件事在當時被稱為“恰達耶夫事件”。而在當時的俄國知識分子中也出現(xiàn)了兩派:斯拉夫派認為恰達耶夫數(shù)典忘祖;而西方派則贊成全面歐化。但是無論是哪派的知識分子,都不滿足于當時俄國的落后,并開始探究這是“誰之罪”和應該“怎么辦”。兩派知識分子都希望能給俄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于是他們開始建立自下而上的新知識網(wǎng)絡。當時在知識分子中出現(xiàn)了各種小組,如著名的“斯坦凱維奇-別林斯基小組”、“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和“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等。前兩個小組更偏向于“坐而論道”。而“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致力于在軍隊、農民中進行宣傳,以發(fā)動革命。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年輕時就是一位激進分子。他因為參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被捕。1849年,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被沙皇政府破獲,隨后小組中的70余人被判處死刑。但是尼古拉一世宣布對他們進行特赦,改為流放到西伯利亞。后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回憶錄中寫到,在感受到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他感到了懺悔。他感到基督在向他招手。他在西伯利亞繼續(xù)進行懺悔。當他刑滿釋放回到彼得堡之后,成為了一位偉大的作家。因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描繪的大多數(shù)是處于社會底層的人生活和心理的陰暗環(huán)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知識分子感到不滿,但卻無力回天的局面。除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外,普希金、萊蒙托夫等其他很多俄國著名作家的作品中都出現(xiàn)了“多余的人”、“懺悔的貴族”和“新人”等形象,這些人物或是變成了革命者,或是向現(xiàn)實妥協(xié)。這些現(xiàn)象都表明此時俄國的知識網(wǎng)絡與權力網(wǎng)絡已經(jīng)脫節(jié),甚至出現(xiàn)了兩者對立的局面。
1853年,俄國與土耳其爆發(fā)戰(zhàn)爭,俄羅斯大變革的前夜到來。此時舊制度已經(jīng)不合時宜,四處潛伏著革命的危機。歐洲傳來的激進主義和立憲主義成為俄國現(xiàn)代性的思想資源因素。越來越成熟的俄國知識分子群體成為俄國現(xiàn)代性的啟蒙因素。公民社會已經(jīng)成為了俄國現(xiàn)代性的社會結構變遷因素。貴族官僚體制成為俄國現(xiàn)代性的體制內部變遷因素。農奴制的落后賦予了俄國現(xiàn)代性的經(jīng)濟變革因素。十二月黨人、民粹派和以列寧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成為俄國現(xiàn)代性的革命因素。列寧在《紀念赫爾岑》一文中提出,俄國革命中有“三代人物”——“貴族和地主”、“平民知識分子”和“無產階級”。這三代革命家掌握了知識網(wǎng)絡的主動權,自下而上地發(fā)動革命。1855年3月2日,由土耳其、英國、法國和撒丁組成的聯(lián)軍圍困塞瓦斯托波爾,俄羅斯即將戰(zhàn)敗之際,尼古拉一世突然去世。在他去世前,他將未來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叫到床前說:“我沒能在完整秩序的情況下給你留下指令……” (Оставляю тебе команду не в полном порядке…)??死锩讈啈?zhàn)爭充分暴露了俄國權力網(wǎng)絡的問題,知識網(wǎng)絡和權力網(wǎng)絡已經(jīng)走到了針鋒相對的狀態(tài)。因此亞歷山大二世于1861年2月19日(公歷3月3日)簽署法令,廢除了農奴制。但這仍未能拯救俄國,1905年,俄國再次發(fā)生革命,在壓力之下,尼古拉二世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俄國權力網(wǎng)絡和知識網(wǎng)絡的矛盾再次達到無法遏制的狀態(tài)。1917年3月2日(公歷3月15日),沙皇政府最終被推翻。英國歷史學家基普(John L. H. Keep)曾評價俄國的統(tǒng)治者:“閘門緊緊地關閉著,以阻擋革命的浪潮,結果是潮水更加高漲,直到猛然地沖開缺口,把一切障礙物席卷而去,其中也包括古老的羅曼諾夫王朝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