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一年一度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簡稱“影像上海”)因為疫情而取消,取而代之的是 “上海影像周”的舉行,上海等地的畫廊與美術館在此期間舉辦了一系列圍繞攝影藝術的展覽。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近日圍繞藝博會的動態(tài)以及后疫情時代影像藝術的趨勢,專訪了影像藝術博覽會展會總監(jiān)喬治婭·格里菲斯(Georgia Griffiths)。在她看來,疫情的發(fā)生給藝術家們帶來了新的靈感,比起在外創(chuàng)作,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以內(nèi)向的家為創(chuàng)作的載體,而這些流露私人體驗的作品也反映了特殊時期人們共同的境況。此外,根據(jù)她的觀察,相較疫情前,如今的藏家開始將關注點從國際市場轉(zhuǎn)向本土藝術社群。
2019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現(xiàn)場
澎湃新聞:由于新冠疫情,今年的“影像上海”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上海攝影周的舉行,這些畫廊展和展會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你們是如何將這些展覽納入“影像上?!钡挠媱澋??
喬治婭·格里菲斯:當我們不得不取消展會后,我們還是想繼續(xù)支持我們的藝術社群,并且將人們帶回到畫廊空間?!皵z影周”讓中國各地的畫廊、機構和藝術家能夠根據(jù)各自的藝術家參與情況、畫廊人手與預算來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
許多上海的畫廊早就根據(jù)影像上海藝博會時間計劃了自己的攝影展,而參加攝影周能夠讓他們遇到以往常常在藝博會上遇到的那些觀眾。除了展覽之外,我們還舉行了不少活動,例如藝術家工作坊、線上展覽等。還有其他的一些元素則來自藝博會本身,例如影像上海的曝光獎。整個項目顯示出合作性,每個人都想盡可能地在這個艱難時期互相扶持,你可以感覺到我們的社群變得更緊密了。
影像上海的目標一直是推動關于攝影的對話的發(fā)生,通過將對話融入城市肌理,影像周促進了這個目標的完成。它拓寬了機遇,像有些活動在藝博會的現(xiàn)場很難舉行,但是在畫廊周就可以運作。
2019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現(xiàn)場
澎湃新聞:新冠疫情無疑會影響藝術品藏家的收藏習慣,對于攝影來說,您是否發(fā)現(xiàn)收藏行為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
喬治婭·格里菲斯:根據(jù)我過去幾個月的經(jīng)驗來看,疫情讓藏家意識到他們在藝術生態(tài)系統(tǒng)、尤其是他們自己本地的藝術社群中的角色。在疫情之前,“隨時隨地”是收藏的一大趨勢,藏家們會到世界上各個地方去購買藝術品,但現(xiàn)在,我想他們意識到了支持本土畫廊及藝術家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本土藝術社群的活力。
至于人們所收藏的作品,我注意到購買習慣分成了兩塊。一方面,一些藏家開始轉(zhuǎn)向“安全”的收藏,即購買那些成名的藝術家作品,作為一種投資;另一方面,我也發(fā)現(xiàn)許多藏家(尤其是更年長、更有經(jīng)驗的那些)轉(zhuǎn)而開始關注年輕一代的藝術家。這可能是出于一段沉寂期后所產(chǎn)生的新鮮感與好奇心,也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必須要去扶持這些新一代的藝術家。
澎湃新聞:對于攝影本身而言,您認為在后疫情時代會出現(xiàn)哪些新的趨勢?攝影這種媒介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喬治婭·格里菲斯:我認為今年的情況不只會影響攝影,還會影響食品藝術。許多藝術家現(xiàn)在很難離開家或者前往自己的工作室,但是也有一些發(fā)現(xiàn)這樣的限制反而能夠帶來啟發(fā),例如,影像藝術博覽會2020年“曝光獎”入圍藝術家張云峰就利用傳統(tǒng)的針孔相機技術,在疫情隔離時期從他自己的公寓里創(chuàng)作了一整個作品系列。如果不是他所遇到的這些限制的話,他可能不會這么做。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孤獨的感受,也映射出隔離期人們普遍的體驗。
我認為今年讓我們意識到,盡管有時候我們彼此分隔,各不相同,但是仍然共享很多體驗。今年我們在數(shù)字藝術平臺Daata上展出的作品尤為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種共同的人類境況。如馮冰伊的《She Walks in Beauty》、帕特·弗林的《融化》等作于2020年的影像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人的境況——恢復、社會責任、共同的紀念等。
馮冰伊的《She Walks in Beauty》
澎湃新聞:如今攝影越來越同其他媒介融合起來,例如雕塑和繪畫,許多藝術家將新的技術運用其上,從而模糊了現(xiàn)實與虛幻的界限。您會如何定義今天的攝影?
喬治婭·格里菲斯:在我看來,攝影一定是“基于照片”的藝術作品。這個概念也是影像上海背后的驅(qū)動力——我們的確是一個聚焦攝影的展會,但是這在此時此地意味著什么?我們的項目試圖反映這一點,并且委任了來自更廣泛的當代藝術北京的策展人們來打造這樣的展覽,例如王宗孚和謝清。2020年的曝光獎候選名單也反映了藝術家模糊媒介邊界的現(xiàn)象。例如,周??的《讀圖指南》探討了我們在始終被圖像包圍且不停地接收圖像的情況下是如何生活的。她的圖像就是一種媒介的混合。藝術家讓我們?nèi)ニ伎?,我們是將這些圖像看待成獨立的東西,還是會相信圖像里碎片化的信息。
周?? 《讀圖指南》
澎湃新聞:曝光獎設立于去年,你們對于這一獎項有怎樣的意圖和關注點?今年的獎項有哪些側(cè)重點?
喬治婭·格里菲斯:影像藝術博覽會一直致力于支持藝術家,展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攝影佳作。曝光獎旨在通過提供一個免費的展示平臺,讓那些年輕的、尚未成名的藝術家可以在免去經(jīng)濟壓力的情況下展示自己的作品。獎項讓藝術家和畫廊都獲得了應有的“曝光”,并且讓觀眾可以理解到今天攝影藝術真正的范疇。
今年的獎項授予了新興的中國藝術家徐冠宇,在他的獲獎系列《暫時存在的家》
(Temporarily Censored Home)中,藝術家在他父母位于北京的家里精心創(chuàng)造了多層次的攝影裝置。通過一系列照片的插入——包括家庭相冊、他在少年時期收集的廣告和雜志、以及他自己的肖像,徐冠宇回到了被他視為自由與反抗的空間的家。我認為,作品的層次與細節(jié)捕捉了人的共同一眼——我們在私密的家中是怎樣的,在公共場合又是怎樣的。
徐冠宇 《暫時存在的家》一
徐冠宇 《暫時存在的家》二
澎湃新聞:您認為今年的影像周是一個權宜之計,還是說有可能發(fā)展成未來展會的一部分?
喬治婭·格里菲斯:影像周為參與其中的畫廊、藝術家和美術館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機會,使圍繞攝影的對話在展會外仍能繼續(xù)發(fā)生,所以我們當然希望它可以繼續(xù)下去。我希望可以拓寬我們今年活動的基礎——我們有超過25個展覽以及其他的活動,不只發(fā)生在上海,還在北京、成都和武漢等地,而我認為除此以外我們在攝影出版、論壇以及藝術家工作坊等方面還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我非常希望影像周的形式能夠在中國各地繼續(xù)發(fā)展。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埃里克·索斯的“問答視頻”放映上海影像周活動之一
澎湃新聞:影像上海成立于6年前,你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哪些目標,未來又有哪些方向?除了曝光獎,是否還有其他的計劃或者主題?
喬治婭·格里菲斯:疫情給我們提供了思考未來藝博會想要做什么的機會,并讓我們?nèi)シ此加心男┏蓴?。藝博會肯定會?021年9月重返上海展覽中心,但是我們所關注的是,如何在藝博會的范圍之外繼續(xù)發(fā)展,讓有關攝影的交流能夠持續(xù)一整年的時間。對此,線上是一大關鍵,你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線上展覽與視頻,它們能夠為畫廊、藝術家和藏家提供與彼此交流的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