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電影通史》是英國萊切斯特大學影視新聞學教授、影評人菲利普·肯普主編的一部圖文版電影史,按照年代順序追溯了電影的演化。去年,該書英文版進行了修訂,推出了第二版。近日,新版的《電影通史》中文版也翻譯出版了。本文摘自書中有關華語電影的部分。
《天云山傳奇》
華語電影
很少有人能料想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能夠制作出享譽世界的原創(chuàng)作品。北京電影學院的重新開張為這一切鋪平了道路,而到了首批本科生畢業(yè)的1982年,被稱為“第五代”的中國電影人已經開始醞釀一場革命。與此同時,年長的第四代導演已經開始重新審視動蕩的過去。謝晉(1923-2008)用故事片《天云山傳奇》(1980)表現了1966-1976年期間的社會境遇。新現實主義作為一種革新的形式出現了,張暖忻的《沙鷗》(1981)即采用了半紀錄片形式。第四代也關注當下的社會問題,謝飛在《湘女蕭蕭》(1986)里描寫了邊遠地區(qū)存留的舊式婚姻習俗。第四代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師影響著下一代的電影工作者。用張藝謀的話來說:“從他們的前輩那里,第五代繼承了非戲劇化的結構和去政治化的敘事,而用更少的對話和音樂為人物和故事帶來更多詮釋的空間。”和前輩“講述”一個事件的習慣不同,他們更傾向于“展示”。地方電影制片廠發(fā)起了這樣的變革。陳凱歌1985年令人驚艷的《黃土地》就是在地處遙遠的、鄰近越南的邊境地區(qū)的廣西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的。擔任該片攝影的張藝謀在自己的導演處女作《紅高粱》(1987)里艱難地回顧了解放戰(zhàn)爭前的中國歷史。和他此后的作品一樣,這部電影得益于鞏俐熱烈的表演,以及代表著血與火和中國文化喜慶象征的紅色的復雜意義。隔海相望的中國臺灣地區(qū)此時也經歷著伴隨藝術片興起的電影復興。這場運動的主將是侯孝賢,其標志性的長鏡頭和大遠景深得日本電影精髓。侯孝賢最重要的作品是以《悲情城市》(1989)開始的“臺灣三部曲”。臺灣電影新浪潮的另一位干將是楊德昌,他的《恐怖分子》(1986)令人難忘地講述了都市生活給人帶來的焦慮不安。除此以外,香港導演吳宇森的小成本動作片《英雄本色》(1986)令香港影壇面貌一新,并深刻影響了國際影壇。故事講述了黑白兩道兄弟的恩怨情仇,讓周潤發(fā)日漸低落的事業(yè)騰飛的同時,也刷新了香港電影的票房紀錄。
偽鈔制作者小馬哥(周潤發(fā)飾)在《英雄本色》里瀟灑地點煙
楊德昌的都市驚悚劇《恐怖分子》的海報。影片奪得了洛迦諾電影節(jié)銀豹獎
濃艷熱烈的色調浸透了發(fā)生在高粱酒坊的異域寓言《紅高粱》
重要事件
1976 毛主席與世長辭。
1978 此前停辦的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迎來了第一屆新生。
1980 謝晉在《天云山傳奇》里表現了時代的壓抑。
1981 張暖忻的《沙鷗》是第四代導演半紀錄風格的典型范例。
1982 恢復招生后北京電影學院的第一批學生畢業(yè)。
1983 臺灣導演侯孝賢在《風柜來的人》里形成了成熟的個人風格。
1983 以張軍釗的《一個和八個》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作品讓地方電影制片廠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1985 侯孝賢執(zhí)導的《冬冬的假期》(1984)享譽國際電影節(jié)。
1985 楊德昌拍出了《青梅竹馬》。
1986 謝晉的《芙蓉鎮(zhèn)》問世。
1989 侯孝賢以《悲情城市》開始了他的“臺灣三部曲”。
1990 張藝謀拍攝色彩艷麗的《菊豆》。
影片海報描繪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黃土地》(Yellow Earth)1985 陳凱歌(1952- )
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率領的紅軍為了逃避國民黨的追擊,開始了跨越整個中國的史詩般的長征,最終到達了陜北延安,并以此為根據地解放中國。《黃土地》便是以此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八路軍文工團士兵顧青(王學圻飾)在1939年從延安來到鄰村采集民歌時發(fā)生的故事。導演陳凱歌和攝影師張藝謀捕捉到這片黃土高原的美麗和嚴酷,并以不摻雜感情色彩的平視態(tài)度審視邊遠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憂傷的民歌唱出窮苦農民的困境,美輪美奐的攝影則表達了對民俗民風的禮贊。紅軍士兵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令人感動。耐心善良的紅軍士兵無疑是影片的主角,觀眾的同情卻集中在鄉(xiāng)民的女兒翠巧(薛白飾)身上。她對士兵未曾言說的愛戀同沖破包辦婚姻走向自由的心愿緊密相連。而影片宿命般的結尾,則隱約表達了政策手段對民俗困境的束手無策。
《黃土地》將個人命運置于宏大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之下
導演生平
1952-1985
陳凱歌出生于北京,其父陳懷愷(1912-1994)也是一名電影導演。1982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之后,他作為第五代導演中的一員,以獲獎作品《黃土地》一鳴驚人。
1986-1991
陳凱歌在接下來的作品中展現了全面的才華。《大閱兵》(1986)講述了士官為國慶大閱兵排練時發(fā)生的故事,《孩子王》(1987)描寫了插隊云南的知青的教書生涯,《邊走邊唱》(1991)講述的是盲琴師和他的徒弟的傳奇。
1992-1999
西方觀眾對陳凱歌最熟悉的作品《霸王別姬》(1993)講述了兩位京劇名伶的悲歡離合,表現了導演從低調藝術片到史詩片的轉變。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并和《鋼琴課》分享了1993年戛納電影節(jié)的金棕櫚獎。影片的兩位主演張國榮和鞏俐在略遜一籌的時代劇《風月》(1996)里再次聯袂領銜。陳凱歌在《荊軻刺秦王》(1998)中延續(xù)史詩之風,講述了始皇帝嬴政的歷史故事。
2000年至今
陳凱歌在2002年制作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致命溫柔》(2002)。發(fā)生在英國的故事由海瑟·格拉漢姆和約瑟夫·費因斯主演,但反響慘淡。同年的《和你在一起》講述了小提琴神童的成長歷程?;氐街袊乃D向商業(yè)片,制作了功夫片《無極》(2005)。2008年的《梅蘭芳》講述的是中國最偉大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的生平,2010年的《趙氏孤兒》則根據中國歷史故事改編。接下來,陳凱歌拍了一部現實題材的《搜索》(2012)和兩部奇幻片:《道士下山》 (2015)和《妖貓傳》(2017)。
海報展現了劇中人經歷的苦難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1989 侯孝賢(1947- )
1987年,隨著國民黨在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和政治高壓的結束,臺灣新電影——一場關注政治和形式創(chuàng)新的電影運動掀起了驚濤駭浪,侯孝賢便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侗槌鞘小芬院途弻懸獾氖址?,以小見大地呈現出臺灣在1945至1949年的歷史景觀。這是臺灣原住民的身份認同遭受劇烈沖擊的四年,日本對臺灣進行了長達50年的侵占,在其戰(zhàn)敗后,臺灣的行政權移交給了國民黨政府。本島人對文化自主的訴求遭到了新政府的壓制。侯孝賢的鏡頭在不同的人物、時間和角度游走,勾勒出龐大家族里的個體命運,意欲用生命之脆弱折射出歷史悲情的洪流。影片圍繞林家四子展開:黝黑的長男文雄(陳松勇飾)經營的賭場“小上?!遍_門迎接島上新晉的權貴;經歷過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文良(高捷飾)卷入了日益猖獗的黑社會活動之中;文森(未曾在片中出現)應征前往菲律賓后音訊全無;聾啞人攝影師文清(梁朝偉飾)是影片的中心角色,影片亦借用他和寬美(辛樹芬飾)來往的情書傳遞了最為核心的議題——人和人交流的障礙。
文清和家人面對著前方的世界
導演生平
1947-1979
侯孝賢出生于廣東,尚在襁褓就隨全家躲避內戰(zhàn)逃到了臺灣。1972年,他從藝專電影科畢業(yè),在短暫的售貨員生涯之后,他以編劇和副導演的身份進入了電影圈。
1980-1987
侯孝賢以1980年的音樂愛情喜劇《就是溜溜的她》出道,但直到拍攝出拼盤電影《兒子的大玩偶》(1983)才獲得一定認可。他逐漸形成了標志性的極簡風格,作品包括《風柜來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以及精彩紛呈的《童年往事》(1986)。他1980至1989年的十部作品有七部獲得了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或最佳電影獎的殊榮。
1988-1995
侯孝賢創(chuàng)作了講述臺灣歷史的“臺灣三部曲”,并憑借首部《悲情城市》斬獲198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熊獎。三部曲還包括由布袋戲藝人李天祿親自出演的《戲夢人生》(1993)和《好男好女》(1995)。他還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擔任了制片。
1996年至今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侯孝賢更多地轉向海外拍攝。他在日本拍攝了《咖啡時光》(2003),又受奧賽美術館之邀在巴黎執(zhí)導了由朱麗葉·比諾什擔綱的《紅氣球之旅》(2007)。自此他便著手拍攝個人第一部功夫片《刺客聶隱娘》(2015),講述一個發(fā)生在中國8世紀的故事。
東亞電影
中國第五代導演在20世紀90年代獲得了更多外國觀眾和國際電影節(jié)的青睞。張藝謀(1951- )壓抑而濃艷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講述了20世紀初中國大戶人家的妻妾爭斗,獲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銀熊獎。陳凱歌的金棕櫚獎得主《霸王別姬》(1993)講述了一對京戲藝人的跌宕人生。周曉文(1954- )是值得一提的過渡性人物,雖然屬于第五代導演的行列,但他的作品《二嫫》(1994)對現實的冷酷諷刺和放眼當今社會的第六代導演不謀而合。來自中國臺灣的李安是國際上最為知名的華人導演。他的早期作品 《推手》(1992)和《喜宴》(1993)均在美國拍攝完成,講述了東西方的文化沖突。在其他臺灣導演致力于制作精巧的文藝片時——如楊德昌的《一一》(2000),李安推出了瀟灑靈秀的武俠片《臥虎藏龍》(2000),并啟發(fā)了《英雄》(2002)和《十面埋伏》(2004)的創(chuàng)作。這些視覺效果驚人的功夫大片贏得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并證明了中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的成功。其中功不可沒的中國香港導演王家衛(wèi)(1956- )的《花樣年華》(2000)等作品吸收國外廣告和音樂錄影帶的特點,展現了和一貫樸實無華的亞洲電影迥然不同的“MTV式”的美學風格。
鞏俐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扮相。她一共主演了張藝謀的八部作品
梁朝偉和張曼玉擔任《花樣年華》的主演。 這部作品和《阿飛正傳》(1990)以及《2046》(2004)組成了王家衛(wèi)的“60年代三部曲”
韓國電影從政府對電影創(chuàng)作的解禁中受益,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成熟期。洪尚秀(1960- )贏得了國內外的一致贊賞,他的首部作品《豬墮井的那天》(1996)講述了首爾四個人交叉的命運。樸贊郁 (1963- )的殘酷復仇故事《老男孩》(2003)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黑色風格濃郁的犯罪電影是樸贊郁和其他許多韓國影人所擅長的。其他值得一提的還有金知云(1964- )的《甜蜜的人生》(2005)和金成洙(1961- )的《阿修羅》(2016)。不止于此,奉俊昊(1969- )的《漢江怪物》(2006)將政治隱喻融入怪獸片,他的《雪國列車》(2013)則以細致巧妙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反烏托邦故事。金基德在極度暴力的《漂流欲室》(2000)之后,通過佛學寓言《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轉向更為平和的風格。盡管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當,亞洲電影仍然對本地區(qū)觀眾具有絕對的吸引力。
《老男孩》是樸贊郁的“復仇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是《我要復仇》(2002)和《親切的金子》(2005)
重要事件
1991 中國導演張藝謀完成了《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3 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推出了長片處女作《青少年哪吒》。
1993《霸王別姬》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 這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之一。
1994 李安回到中國臺灣,拍攝了《飲食男女》。他的頭兩部作品中的故事都發(fā)生在美國。
1996 韓國人洪尚秀拍攝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豬墮井的那天》。同年,金基德以《鱷魚藏尸日記》出道。
1997 故事背景設在阿根廷的《春光乍泄》代表了王家衛(wèi)的國際化風格。
2000 李安的武俠盛宴《臥虎藏龍》取得了全世界觀眾的追捧。楊德昌推出了《一一》。
2001 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贏得了國外的好評。
2003 李楊完成了《盲井》。侯孝賢在日本拍攝了《咖啡時光》。
2006 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的《頤和園》引發(fā)了爭議。
2007 李安尺度極大的《色,戒》贏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熊獎。
2018 樸贊郁的歷史劇《小姐》(2016)獲得包括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在內的諸多獎項。
《臥虎藏龍》是美國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 《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2000 李安(1954- )
題材多變的導演李安用《臥虎藏龍》向童年時代觀看的武俠電影致敬。該片劇本來自20世紀初作家王度廬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百年前極富神秘色彩的清代武俠傳奇。故事圍繞老成持重和年少輕狂的兩對情侶展開:李慕白(周潤發(fā)飾)和俞秀蓮(楊紫瓊飾)是闖蕩江湖多年,受人敬仰的俠士,只是一直不肯面對彼此的感情。有意金盆洗手的李慕白將青冥寶劍托付給俞秀蓮,卻被年輕漂亮的九門提督千金玉嬌龍(章子怡飾)半路盜走。盡管家里定了親,她卻一心向往著江湖生活,并想要回到曾在大漠將她擄走的瀟灑馬賊羅小虎(張震飾)身邊。 獲準在中國大陸拍攝的李安有機會展示華夏大地的瑰麗奇景,無論是峰巒層疊春水無痕,還是竹林掩映大漠黃沙,影片的武打講究高來高走、飄逸華美,劇中人更是蹬萍渡水、踏雪無痕?!杜P虎藏龍》為陷入低谷的廉價功夫片注入了獨特的美感、精湛的細節(jié)和考究的質地,更通過熾熱的浪漫主義把一成不變的江湖恩怨戲碼升華為關于愛恨得失、尊嚴和命運的沉思。
令人驚嘆的美景出自攝影師鮑德熹之手
導演生平
1954-1992
李安出生于中國的臺灣省屏東縣。在臺灣藝專畢業(yè)后,于1978年來到美國學習戲劇制作和電影導演。曾為斯派克·李的《喬的理發(fā)店:我們剃頭》(1983)擔任副導演。1992年,他執(zhí)導了第一部長片《推手》。
1993-1995
李安用《喜宴》(1993)和《飲食男女》(1994)完成了講述家庭觀念沖突的“父親三部曲”。于英國拍攝的根據簡·奧斯汀的作品改編的《理智與情感》(1995)讓演員兼編劇艾瑪·湯普森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1996-1999
李安拍了《冰風暴》(1997)和《與魔鬼共騎》(1999)兩部美國片。前者改編自里克·穆迪展現1970年代家庭問題的小說,后者由托比·馬奎爾主演,講述有關美國內戰(zhàn)的故事。
2000-2004
華語電影回歸之作《臥虎藏龍》贏得四項奧斯卡獎和無數提名,并引發(fā)了一批跟風之作。之后李安再次轉變戲路,拍攝了漫畫英雄電影《綠巨人》(2003),卻慘遭失敗。
2005年至今
兼具約翰·福特的西部片氣魄和李安一貫的細膩情感,由希斯·萊杰和杰克·吉倫哈爾主演的催淚愛情片《斷背山》(2005)席卷了當年的奧斯卡,并為李安奪得最佳導演獎。接著他推出了抗戰(zhàn)諜戰(zhàn)片《色,戒》(2007),并因其性愛場面引發(fā)爭議。他在2009年執(zhí)導了時代喜劇《制造伍德斯托克》。他改編自揚·馬特爾小說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令觀眾驚艷,《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2016)和《雙子殺手》(2019)則反響平平。
面向觀眾的鏡頭使觀眾和劇中人處在了同一個世界
《一一》(A One and a Two)2000 楊德昌(1947-2007)
正如作家兼評論家索爾·奧斯特利茲所說,楊德昌的電影嘗試“通過愛情和家庭的雙重濾鏡,展現出走向現代化的中國臺灣社會的日常生活圖景”。這一目標在《一一》中得到了完美實現,影片以貼近生活的視角呈現出宏大寬廣的視野,是現代臺灣影壇最為杰出的作品之一。以一場婚禮開始,之后嬰兒誕生,再由一場葬禮作結,影片涵蓋了三代人的生活,講述了一個中年男人N.J.(吳念真飾)及其親友的家庭、愛情和職業(yè)的困惑。盡管沉重的氛圍籠罩全片,楊德昌對臺北的凜冽審視卻從未讓人感到沮喪。雖然總是和人物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鏡頭這一邊的觀眾也不難對劇中人的經歷感同身受。片中更不乏幽默元素,其中許多和N.J.求知欲極強的八歲兒子洋洋(張楊洋飾)有關——他喜歡用照相機拍攝人的后腦勺,給他們看到“無法看到的自己”。這種聚焦家族興衰、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和見微知著的對現代亞洲都市生存狀態(tài)的體察令本片具有了普世的意義。劇中人的心路歷程是每一個現代人無可避免的生命試煉,也無疑是令影片打開國際市場的良藥。諷刺的是,本片在中國臺灣從未正式放映,更令人心酸的是,這部作品也成為楊德昌導演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電影。
片中的許多事件是由八歲的男孩洋洋親眼見證的
導演生平
1947-1981
出生于上海的楊德昌在臺灣長大,畢業(yè)于佛羅里達大學電氣工程專業(yè)。在短暫地就讀于南加州電影學院后,他成為一名電腦工程師。
1982-1984
楊德昌重燃對電影的熱情,回到臺灣參與了拼盤電影《光陰的故事》(1982)的創(chuàng)作。他拍攝的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1983)講述了家庭和愛情,采取了復雜的多視角敘述。
1985-1991
同行侯孝賢主演的《青梅竹馬》(1985)和《恐怖分子》(1986)探討了當代臺灣社會都市生活對人的異化,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則將鏡頭對準了60年代初的孤僻少年。
1992-2007
楊德昌在《獨立時代》(1994)和《麻將》(1996)里回歸當下社會。2000年的《一一》成了他廣受好評的佳作,讓他在戛納電影節(jié)贏得最佳導演獎。他隨后成立了鎧甲娛樂科技,瞄準數字科技和動畫電影的制作。旗下的首部電影《追風》由于他的病情而中斷拍攝。
2007年,他因癌癥去世,終年59歲。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臺灣地區(qū)藝術電影
臺灣地區(qū)在1994年對進口電影的禁令頒布以來,商業(yè)片市場逐漸萎縮。然而,臺灣電影人著眼本土民情和現代都市生活,制作了諸多精彩的藝術片。20世紀80年代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侯孝賢和楊德昌陸續(xù)推出了不少佳作:侯孝賢以《戲夢人生》(1993)和《好男好女》(1995)完成了他的“臺灣三部曲”, 楊德昌則推出了經典之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稅矍槿f歲》(1994)和《河流》(1997)的導演蔡明亮聚焦都市的疏離感和同性戀題材,以長鏡頭和極簡的運鏡樹立了個人風格。
這部不同尋常的親切感人的作品力圖找尋生命和宗教信仰的真義
《春夏秋冬又一春》(? ?? ?? ?? ??? ?)2003 金基德(???,1960- )
作為最美好的、讓人久久難忘的現代韓國電影之一,金基德這部絕妙的作品具有一種刻意而為的樸素與洗練。全片圍繞一座湖心的寺廟展開,廟里住著和尚和他年幼的徒弟。春天,調皮的男孩把石頭綁在三種動物身上——魚、蛙、蛇。折磨生靈的不仁之舉引發(fā)了歷經數載的一連串事件。盡管標題似乎暗示著整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年之內,影片的時間跨度實際上是從主角的孩童時代直至中年。在尾聲的“春”之章節(jié),桀驁不馴的學徒繼承了已故師父的衣缽。扮演成年僧侶的金基德本人,為湖泊四季的變化賦予了意境和暗示。除此之外,其他不斷重現和加深的意象隨著影片的發(fā)展而獲得了更深的涵義。例如,春天作為受害者出現的蛇來到了夏天,其交配的場景令血氣方剛的少男不能自持,不久便初嘗人事。影片的主題符合佛教因果輪回的思想,片中諸多的意象符號也具有根深蒂固的佛教淵源。就算對這一文化和宗教背景知之甚少,影片優(yōu)美的畫面和精準的結構也令人心醉神迷。對于未知的信仰感到困惑、緊張的觀眾,也許在知曉這部講述佛教的絕美之作出自一位基督徒導演之手后,會卸下心頭的防備。
徐在京和夏汝真蕩漾在靜謐的寺廟和湖泊之間
導演生平
1960-1997
金基德出生于韓國奉化。在巴黎生活的一段時間讓他對電影產生了興趣,他撰寫了多部劇本,并多次獲獎。1996年的小成本電影《鱷魚藏尸日記》是金基德的處女作,影片描述了一個流浪漢和一個輕生的女人的關系,獲得了正面的評價。隨后,他在1997年推出了犯罪片《野獸之都》,其靈感來自他在巴黎的見聞。
1998-2002
盡管在本國反響平淡,《雛妓》(1998)在卡羅維法利電影節(jié)和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了國際關注。《漂流欲室》(2000)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展映期間因為暴力鏡頭和金基德宣稱的真實的虐待動物的場面引發(fā)了激烈爭議。緊張激烈的犯罪片《真相》(2000)后,2001年的《收件人不詳》展現了朝鮮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對當地民眾的殘酷影響。暴力扭曲的《壞小子》(2001)成了第一部在韓國熱映的作品,《海岸線》(2002)得到了諸多獎項和提名。
2003年至今
金基德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走向了平和克制的一面。2004年,他制作了情感公路片《薩瑪利亞女孩》,并獲得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同年,《空房間》為他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摘得特別導演獎?!豆罚?005)講述了一位61歲的老人和養(yǎng)女結婚的故事。后續(xù)的作品包括《時間》(2006)、獲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提名的《呼吸》(2007)、《悲夢》(2008)和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得主《圣殤》(2012)。
《電影通史(第2版)》,【英】菲利普·肯普/主編 王揚/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