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博物館于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其館藏體系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收藏的一批特色海派文化藏品很好的講述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如“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光緒八年吳友如繪的《靜安寺圖》”、“《聯(lián)華畫報》悼阮玲玉號外”等藏品均以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鉤沉出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澎湃新聞專訪了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李明斌。
溯園俯瞰,攝影:王朔中。
“溯園”,擷“溯源”之諧音,取追根溯源之意,為紀念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大學而建,寓意追溯傳承前代之辦學理念與精神。
澎湃新聞:上海大學博物館于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請你介紹一下你們的館舍規(guī)模和歷史沿革。
李明斌:上海大學于2008年啟動籌建博物館,2017年博物館建筑落成,2018年底試運行開放,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目前上海大學博物館包括“四館一園”,即海派文化博物館、上海方言文化展示體驗館、校史館、錢偉長紀念館,以及老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史室外展區(qū)溯園,建筑面積近7,000平方米,擁有各類藏品近1萬件(套)。
李明斌
澎湃新聞:上海大學博物館的藏品體系是如何構(gòu)建起來的?有何特色?能否詳細介紹幾類你們館藏的特色文物。
李明斌:上海大學博物館的藏品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有文物標本、民國期刊、清代民國線裝書、民間工藝品、校史類藏品等,諸如于右任、豐子愷書法作品,老上海大學畢業(yè)證書等。
于右任題贈老上大校友丁嘉樹的書法(丁勇捐贈)
豐子愷題贈老上大校友丁嘉樹的書法(丁勇捐贈)
近年來,新征集一批海派文化藏品,是上大博物館比較有代表性的藏品類別,較好地反映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繁盛以及演進過程中的流行元素和創(chuàng)新亮點。其中還不乏蘊含當時的社會流行元素,像《點石齋畫報》、連環(huán)畫、《良友》畫報、《禮拜六》、海派京劇、電影畫報、流行音樂唱片、電視節(jié)海報、電影節(jié)海報等,無不體現(xiàn)上海這座城市的經(jīng)典與時尚之美。
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
中國最早的小報《游戲報》
《游戲報》的取名,是考慮到仿效西方同類報紙,內(nèi)容以詼諧游戲的文章為主,刊登趣味新聞、傳奇、寓言、小說、雜記、打油詩等。不過雖為“游戲”,報人也致力于“隱寓勸懲”、“喚醒癡愚”、“破除煩惱”。自從創(chuàng)刊之后,追隨仿效的特別多,早期“一論八消息,標題四對仗”的格式就被其他消閑性小報所仿效,所以《游戲報》就有了“晚清文藝小報巨擘”的稱號。報紙的主編名叫李伯元?!队螒驁蟆返闹饕髡叱畈?,還有梁啟超、高太癡、丘逢甲等維新派人士和上海的報人。
阮玲玉去世時的《聯(lián)華畫報》號外
澎湃新聞:上海大學博物館作為高校類博物館,它是如何定位的?
李明斌:我覺得上海大學博物館應該辦成有特色、高水平、與時俱進、結(jié)合學校學科發(fā)展的博物館。
“有特色”是指藏品有特色、展覽有特色、展教結(jié)合有特色。要充分展現(xiàn)上海這座城市和上海大學風采。
1917年出版的《清稗類鈔》,是最早出現(xiàn)“海派”字樣的文獻
的篤班的唱詞
“高水平”主要體現(xiàn)在展覽和研究的高水平,同時作為高校博物館要充分發(fā)揮以教化人的特點,在教育方面,特別是文博實踐教育方面要體現(xiàn)出高水平。
“與時俱進”則是既要收藏昨天,也要珍藏今天,我們會充分利用學校平臺,不斷征集歷史文物和現(xiàn)當代紀念物,包括學校各學科科研取得的成果紀念物。
上海大學博物館(錢偉長紀念館)外景 攝影:郭驥
章永浩鑄銅雕塑《馬克思、恩格斯像》
澎湃新聞:上海大學博物館如何與高校學科、校園文化發(fā)生聯(lián)動,講述獨一無二的高校故事?
李明斌:高校學科、校園文化是可以充分融入到博物館之中的。譬如剛剛我講到的學校各學科科研取得的成果紀念物的征集和展示,是體現(xiàn)學校學科建設的見證物,學生來到博物館看到最直觀的學術科研代表性成果,自豪感、使命感會油然而生,博物館在這個時候其實完全是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情感橋梁。在未來,我們也會考慮讓全校師生包括校友發(fā)動起來,讓他們參與到我們的展覽和其他文化活動中,譬如參與展覽策劃、活動組織、面向他們征集自己的上大故事和代表性紀念物等。
上海大學博物館展覽活動現(xiàn)場
澎湃新聞:優(yōu)質(zhì)的高校博物館正越來越成為優(yōu)質(zhì)大學的標配,國際上有很多蜚聲中外的高校博物館,他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絲毫不遜于一些大型綜合博物館,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都有一流的博物館,如何提升高校博物館的影響力?
李明斌:最早的近代意義的公眾博物館,誕生于英國牛津大學。300年后的今天,世界知名大學中,幾乎都擁有自己的博物館,像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等,在社會上都有廣泛的影響。我覺得高校博物館要提高自己的影響力,應該以藏品、展覽和教育為基礎,以學校師生、校友為著力點,充分結(jié)合學校青春時尚的氣息、所在城市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和新媒體的傳播力,把展覽辦活、辦好,把教育做實,同時進一步通過展覽和其他文化活動走出校園,相信高校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
光緒八年(1882年)吳友如繪、光緒九年(1883年)上海點石齋印館發(fā)行的《靜安寺圖》
這幅圖由著名畫家吳友如先生設計,用圖畫記錄了靜安寺周圍的景致,極為精致。沒有裝裱的,每張賣洋錢一元三角;已經(jīng)裝裱的,可以賣到洋錢一元七角。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于1882年,長將近一米,寬近一米半,尺幅較大,線條細膩,套色準確,在現(xiàn)存的點石齋石印作品中極為罕見,反映出當時上海的石印技術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水平。
澎湃新聞:您曾在成都博物館任館長一職多年,您認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和高校博物館的區(qū)別是什么,較之前而言,您的工作發(fā)生哪些變化?
李明斌:一般來講,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體量大,功能全,藏品種類多、數(shù)量大,面向的群體是各個年齡段的公眾,提供展覽及活動等文化服務的強度和力度比較超常規(guī),往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和年青人的打卡地。而高校博物館相對來說,整體上小而精,藏品特色鮮明,面向的群體更多的是學校師生,而且應主動和教學實習、學術研究以及校園文化建設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
工作從本質(zhì)上來說沒有變化,我依然是一個博物館人,只是現(xiàn)在的崗位,讓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博物館相關領域的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致力于輸送既有理論知識,更有策展實踐經(jīng)歷的、“行動派”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以滿足更多地方博物館對展覽策劃和博物館管理人才的需求。
劉海粟題簽的《禮拜六》
澎湃新聞:當下博物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一些新的趨勢,比如利用館藏資源開發(fā)文物衍生品,博物館數(shù)字化建設在疫情期間呈現(xiàn)出的“網(wǎng)上展廳”、博物館直播熱等,高校博物館會不會面臨這種博物館新業(yè)態(tài)的沖擊?
李明斌:當然不會。從理論上講,高校博物館同樣可以利用館藏資源開發(fā)衍生品,同時,進行博物館數(shù)字化建設以及嘗試直播等新媒體的助力。特別是上海大學博物館主辦的館刊《博物館·新科技》,配合文學院文博專業(yè)方向推進智慧博物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博物館信息化行業(yè)的智庫功能。
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
澎湃新聞: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樣和包容。您如何理解這一主題?
李明斌:博物館與公眾的關系在當今語境下,已經(jīng)形成了相互交融、共同創(chuàng)造的關系,多元與包容已成為了博物館進一步發(fā)展所必然具備的屬性。
全球化的背景,開放型的社會,充滿活力的城市,讓博物館所要面對的受眾越來越廣闊。如何為不同背景的公眾提供有價值的文化服務,滿足他們不同的文化需求,是博物館的挑戰(zhàn)之一。單一的文化輸出已經(jīng)落伍,多元文明的互鑒才是正確的走向。
在此,提議博物館應更側(cè)重于對公眾的引導和啟發(fā),甚至邀請公眾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和構(gòu)建。包容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一種“退讓”,讓出一片空間,才能獲得更豐富的思維、更具活力的創(chuàng)造。
(本版圖片均為上海大學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