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中秋節(jié)的舞龍習俗

我國中秋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先民對天地日月的崇拜,《禮記》中記載了秋分官方祭月的傳統(tǒng)。至唐代,文人雅士喜于中秋花好月圓之夜賞月吟詩,相沿成習。宋人賞月則多感時傷物,以月之陰晴圓缺,喻世事無常,中秋闔家

我國中秋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先民對天地日月的崇拜,《禮記》中記載了秋分官方祭月的傳統(tǒng)。至唐代,文人雅士喜于中秋花好月圓之夜賞月吟詩,相沿成習。宋人賞月則多感時傷物,以月之陰晴圓缺,喻世事無常,中秋闔家團圓的節(jié)日意義逐漸在市民社會中形成共識,八月十五為當時的法定假日。明清二代,中秋的節(jié)俗形式日益豐富,成為以團圓和豐收為主題的大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端午并舉。如今的中秋節(jié),已廣泛流傳于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是東亞文化圈最重要的歲時性節(jié)日之一,也是世界各地華人華僑共同的節(jié)日。


浙江開化中秋舞龍

一、中秋舞龍習俗的譜系與分布

人們在探討中秋節(jié)的習俗時,經(jīng)常論及的或是祭月、拜月、賞月等節(jié)日儀式,或是家庭團聚、吃月餅、走月亮、賞桂花、飲桂花酒、賞燈、燒塔、燒斗香、博餅、買兔兒爺?shù)裙?jié)日活動,或是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節(jié)日傳說,而較少有人關注中秋的舞龍習俗。誠然,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性象征,以龍崇拜為淵藪的舞龍活動普遍存在于各類節(jié)日慶典、人生禮儀、信仰儀式中,但中秋舞龍卻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渲染氣氛、增添喜慶之舉,而是與春節(jié)、元宵舞龍等一樣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歲時習俗,屬于整個中秋傳統(tǒng)節(jié)俗文化譜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地域上來看,中秋舞龍習俗主要分布于江南和嶺南等地區(qū)。古徽州一帶,包括歙縣、休寧、祁門、婺源、黟縣、績溪等地,中秋舞龍長期活躍在民間;浙西開化、淳安等地同樣有類似的傳統(tǒng)盛行至今;曾幾何時,上海浦東等地也流行著逢中秋必舞龍的習俗。在嶺南地區(qū)的中秋時節(jié),惠東的舞龍、佛山秋色賽會中的舞龍節(jié)目,均傳統(tǒng)有自;香港大坑的舞龍活動則已傳承了近一百四十年,現(xiàn)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民眾歡度中秋佳節(jié)的重要習俗。

以上這些地方的中秋舞龍有一個共性,就是所舞之龍主要是草龍,由于舞動時要在龍體上下插滿點燃的香火,故又稱舞香龍、舞火龍、舞香火龍。而江南地區(qū)的中秋舞龍,從草龍制作到起舞前的祭拜儀式,到舞動的過程,再到舞龍結束后的送龍儀式等等,更是大同小異。其中,歷史上盛行的上海浦東香火龍就很具有代表性。

二、龍出江南:上海浦東中秋的香火龍

浦東香火龍主要用竹篾、稻草扎制而成,這兩種材料都是江南農(nóng)耕稻作文化的產(chǎn)物,均可就地取用,秋收時令尤為易得。制作香火龍,一般先用竹篾將龍頭、龍身和龍尾的框架編扎成型,再選用干鮮、桿黃、無斷須,且富有韌性的稻草作進一步的扎制。龍頭的制作工藝是最為繁復的,容不得半點馬虎。第一步是用竹篾搭建龍頭輪廓及其上顎、下巴、舌頭、眼睛等,一定要使其生動有型。第二步是用稻草編排、細化龍的五官:在龍嘴里用雙根草桿的根部進行編織,豎起一排龍牙,并用剔空草節(jié)編出滴溜溜轉動的龍珠;再將龍眼立體化,編成圓錐體,在龍角上編出層層角鱗,以垂掛稻草的方式表現(xiàn)龍須。龍身的編制雖不如龍頭來得精細,但由于龍體較長,通常分為7至15桿節(jié),因此也要花費不少工夫,需要在竹篾支架的基礎上,采取編、插、織、嵌、鑲、纏、繞、掛等十多種手工技巧,用稻草一根一根地完成編織。龍身的桿節(jié)之間一般用竹環(huán)串起,每節(jié)九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間再用細繩連接,使其伸縮自如,竹環(huán)上再纏繞若干清理干凈的韌性稻草作為龍須龍鱗。龍尾則需扎制成三角放射狀,并在角尖上綴飾絨球等物,使其有靈動活潑之感。從龍頭到龍身、龍尾,整條龍制作成功,就算是掌握了熟練的技藝,也需要差不多30個工時。


浦東香火龍龍頭的制作過程


浦東香火龍的編扎


浦東香火龍的祭拜儀式

浦東香火龍一般在夜間起舞,要從中秋節(jié)前舞到節(jié)后,連舞二至三個晚上。跟其他中秋舞龍習俗一樣,浦東民眾舞香火龍為的是值秋收圓滿之際,向龍王表示感恩,慶祝當年的豐收,同時也是為了向龍王繼續(xù)祈禱,祝福翌年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所以,舞龍之前,要先進宮廟舉行祭拜儀式,由鄉(xiāng)里最有威信的長者帶領鄉(xiāng)民點燃線香,向龍王、神仙、祖宗拜祭。再將燃燒的線香及蠟燭插在龍身上,草龍遂正式化身為香火龍。祭拜禮畢,青壯年健兒高舉香火龍,在旌旗、鑼鼓、號角的前導下,開始沿街起舞。霎時間,一條火龍橫空出世,騰云駕霧,如在仙境,輾轉蜿蜒,金光閃爍,好不威風。舞龍隊員們盤、游、翻、滾、跳,不斷變化著跳龍門、拜四方、穿龍肚、尋龍珠等各式套路,引得遠近鄉(xiāng)親前呼后擁,爭相觀賞,在龍身之下,穿繞嬉戲,以求護佑、加持。香火龍所經(jīng)之處,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彩,燃放煙花爆竹,以示慶賀、迎送。走街串巷之后,香火龍還要走進田地間作一番游舞,最后一行來到河邊舉行送龍儀式。送龍就是在點燃香燭,祈禱許愿后,將香火龍投進水中,讓河水淹滅香火后將神龍送回龍宮,望其祛災降福,調(diào)和旱澇,保佑來年的收成。如今,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突飛猛進,浦東香火龍已因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明的式微而日稀,但舞龍的大傳統(tǒng)及其內(nèi)在精神還是留存了下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浦東繞龍燈”(“三林舞龍”)雖無香火之美,卻一直都是當?shù)刂星锛压?jié)的保留節(jié)目。

中秋時節(jié),古徽州及其他江南地區(qū)的制龍、舞龍也接近于浦東香火龍。據(jù)清乾隆《歙縣志》所載:“八月中秋,……農(nóng)人具束藁為龍,燃香遍插龍體,鳴鉦伐鼓游月光下。”同樣是插滿香火,月下舞之。清代劉汝驥《陶甓公牘·績溪風俗之習慣·歲時》則曰:“少年以新稻草扎草龍,燃香遍插龍身,鑼鼓喧天,滿街跳舞,店戶各助香,燃放鞭炮?!蔽椠堖^程皆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和互動性。又如清同治《祁門縣志》所記:“八月中秋,夕設瓜果拜月……又縛稻草為龍,插香周遍,數(shù)人共持舞之。至澗東向送之,以祈豐年?!弊罱K都是以投河的方式送走火龍,寓意祥瑞。


安徽休寧汪村鎮(zhèn)下大連村村民在扎制草龍。 朱建平 攝

三、龍躍嶺南:香港大坑中秋的火龍

由于自然風物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嶺南地區(qū)的中秋舞龍在制作、形制、活動流程等方面則與江南地區(qū)有所差異。香港銅鑼灣大坑的舞火龍習俗就是嶺南中秋舞龍的代表。該傳統(tǒng)習俗最早出現(xiàn)于1880年前后,其形成與驅除瘟疫的民間訴求有關。

大坑火龍的制作工藝十分考究。由于火龍全長為67米,分成32節(jié),所以完成扎制并非易舉。制作龍身,先取粗麻繩做成骨架,再用稻草或珍珠草進行包扎。制作龍頭,先以藤條構筑輪廓,再用草條修飾,并制作五官等。其中,龍牙、雙眼、舌頭分別用鋸齒鋼片、手電筒、紅漆木片制成;引領火龍的珠球則是兩個插滿線香的沙田柚。無獨有偶,惠東中秋夜游的火龍龍珠也是用柚子制成,這就體現(xiàn)出鮮明的嶺南風格。


國家級非遺項目“香港大坑舞火龍”

大坑中秋舞龍時間并沒有連續(xù)幾晚,而是集中在月圓之夜。中秋節(jié)晚上6時,火龍先到大坑蓮花宮點睛開光。7時左右,再到安庶庇街插香起龍。此時,龍身將會遍插點燃的長壽香,火龍正式問世。起龍后,健兒們手持星光熠熠的火龍至浣紗街面向嘉賓作致敬禮,多數(shù)還會打龍餅(喜結龍團)。隨后便開始巡街,游經(jīng)浣紗街、京街、新村街、銅鑼灣道等處,接受市民、游客的祝福與喝彩,場面好不熱鬧。巡游完畢,龍隊又返回浣紗街,將火龍身上燒剩的香拔下,送給民眾,分享福祉,并重新插香,然后在浣紗街表演舞龍至10點左右。整個儀式可分為“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彩燈火龍結團圓”三部分。舞龍結束后,并不會將火龍送入水中,這也是中秋嶺南舞龍與江南舞龍的主要區(qū)別之一。

現(xiàn)參與舞火龍的健兒隊伍相當龐大,共約300人,主要由現(xiàn)在或曾經(jīng)的大坑居民組成,其他地方的民眾亦可加入。其中,最年小的僅十幾歲,最長年的已有80多歲,至今仍堅持擔任舞龍隊顧問,并協(xié)助插位于火龍心臟位置的“龍心香”。由此足見大坑中秋舞火龍習俗在香港地區(qū)的影響之大。

中秋時節(jié),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佛山秋色”賽會中的火龍也與大坑火龍類似,同屬嶺南龍舞。相傳明永樂年間,秋季豐收時的某個夜晚,孩童們將茭筍殼扎成龍形,并在龍身上插滿香火,以竹桿游舞于街巷之中,并配以鼓樂。此舉被后人沿襲下來,逐漸發(fā)展壯大為地域特色濃厚的佛山秋色習俗活動。


國家級非遺項目“佛山秋色”

四、舞龍習俗的多元敘事與中秋外向功能的實現(xiàn)

綜觀中秋時節(jié)各個地方的舞龍習俗,不難發(fā)現(xiàn)幾個有趣而又值得深味的現(xiàn)象。首先,許多地方中秋舞龍習俗的起源或發(fā)展往往是因由一則傳說故事。例如,淳安中秋舞香龍習俗就源于龍的傳說。很久以前,當?shù)卣链逶馐艽蠛岛秃樗疄?,最后在一條龍的幫助下才得以逃過劫難。為感恩神龍,就有了舞香龍。大坑舞火龍習俗也源自大蟒蛇的傳說。據(jù)說在1880年中秋前夕,大坑村受臺風侵襲,有一條大蟒蛇趁機吞食村民家畜,被大家合力打死在廢屋中。第二天,臺風過后,大蟒蛇的尸體卻失蹤了,大坑村便連接發(fā)生瘟疫,多人亡故。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有村中父老說菩薩托夢與他,應于中秋佳節(jié)持舞火龍繞村巡游,燃放鞭炮,只有這樣才能祛除瘟疫。別無他法的村民只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依此照辦,卻發(fā)現(xiàn)舞龍燃炮后,瘟疫果真走了,于是此后每年中秋都會巡游火龍。此外,開化中秋舞龍之所以深入人心,則是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作戰(zhàn)時曾借此地休整,當?shù)厝宋璨蔟埼縿谲婈?,深受朱元璋喜愛的緣故。這些口頭的傳說故事,經(jīng)后人踵事增華、不斷演繹,越來越具有傳奇而神秘的色彩,以語言文字敘事的方式成為了中秋舞龍習俗不可分割的基礎性構成。

其次,上述各地中秋舞龍中那些同中有異的祭拜儀式、送龍儀式、點睛開光儀式、打龍餅儀式、分香活動、繞龍燈活動、巡游方式、舞龍?zhí)茁返鹊?,多元互動,異彩紛呈,并隨著活態(tài)傳承的進程,還在不斷豐富。這顯然正是中秋舞龍的主體內(nèi)容所在,促使人們通過身體實踐,感同身受地參與到了舞龍當中,成為了舞龍習俗的傳承者與建構者。從他者的視角觀照,舞龍組織者、舞龍健兒、送迎民眾的行為舉止,本身就是舞龍習俗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這些過程化的習俗形式是以儀式行為敘事的方式成為了中秋舞龍習俗最重要的主體性構成。

其三,上述各地中秋舞龍習俗的最大特點就是形制精良、香火繚繞、星光飛舞、氣象浩大,十分具有夜間觀賞的美學價值。那些栩栩如生、威風八面,傾注著工匠精神的龍體即便靜靜地擺放在那里,也是精美的物象與景觀。當龍體插上香火后,便仿佛被賦予了神性,點點火光如璀璨星辰,與天上明朗的圓月相映成輝,這是一幅天地感應的動人景觀。當遍身香火的龍體被舞動起來后,龍的生命力徹底激活,翻轉騰挪、目眩神迷之間,是一幅禮贊生命的景觀。當爆竹響起,燈彩高懸,人們身著節(jié)日的盛裝,在龍身底下競相穿梭,在龍頭跟前虔誠禱告時,這又是一幅盛世狂歡、心身物我合一的景觀??傊?,這些表象化的習俗形式以物象景觀敘事的方式成為了中秋舞龍習俗不可或缺的視覺性構成。

眾所周知,春節(jié)的功能主要是向內(nèi)而實現(xiàn)的。普天之下,以家族、家庭為單位,紛紛借此佳期良辰,戶戶團圓,家家歡聚,共享天倫之樂,蓄養(yǎng)充沛的體能和良好的精神,這是從調(diào)理自身內(nèi)里出發(fā)以敬待新年的農(nóng)事或其他工作、生活。相比于宗親過年團聚的相對封閉性,春節(jié)最后一天元宵之夜的出行賞燈則具有向外的開放性,其主要功能在于認識新朋友,締結新緣分。春節(jié)、元宵,一內(nèi)一外,兩相結合,便可將人的總體狀態(tài)調(diào)至最佳。不同于春節(jié)和元宵的是,中秋佳節(jié)憑借著多元互動的習俗形式,既滿足了向內(nèi)團圓、歡聚的訴求,又實現(xiàn)了對外交際、酬謝(對象包括人與神)的功能,可謂集兩者質(zhì)性為一體。而舞龍習俗之所以能成為中秋節(jié)俗文化譜系的有機部分,則正是因為該習俗以其三位一體的敘事方式全面參與到了中秋對外功能的實現(xiàn)之中。不僅如此,其敘事的多樣性與中秋節(jié)俗的豐富性也是一致的。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博士后、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曾與陸大杰等合撰《浦東繞龍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