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擁有周秦漢唐故都的陜西省是中國第一文物考古大省,無論青銅器、墓室壁畫、唐三彩等無不璀璨奪目。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中國第一座考古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9月8日在西安市長安區(qū)開工建設?!瓣兾骺脊挪┪镳^選址南依秦嶺,東鄰千年古剎香積寺,占地250畝,總建筑面積36051平方米,估算總投資約5.49億元,建設周期720天。”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說。
陜西考古博物館開工儀式現(xiàn)場
據(jù)陜西考古研究院公開的資料,陜西考古博物館的設計采取世界先進的生態(tài)理念,館舍建筑采用唐風建筑、園林化風格,與香積寺和秦嶺生態(tài)區(qū)融為一體。博物館內部按照科研和展示相結合的原則,分設“一館五中心”,包括了考古博物館、科技考古中心、資料信息中心、公眾考古中心、后勤動力中心及科研中心。陜西考古博物館將與我省歷史類、遺址類專題博物館構成良好的互補效應,室內陳列將通過多種手段集中展示考古學家如何閱讀大地這本大書、如何通過豐富的地下物質遺存來解讀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重塑古史,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室外展覽將與景觀融為一體,以真實的古代人類遺跡、模擬考古及考古標本展示來解讀古代文明的探索方法及過程,鼓勵公眾參與,讓“小眾的知識變?yōu)榇蟊姷奈幕薄?/p>
這也是全國乃至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科本身發(fā)展的專題博物館。
擁有周秦漢唐故都的陜西省是我國的文物大省,全國可移動文物數(shù)量達775萬件,位列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北京)。每年的全國考古挖掘十大事件中,陜西省都頻繁出現(xiàn)。陜西每修一條公路、西安每修一條地鐵、隨處一個項目動工都能發(fā)掘出各種古代文物。
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是全國成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則主要承擔著陜西省境內的考古調查、勘探、發(fā)掘和研究任務。
在60多年的田野考古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了從舊石器時代的各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標本18萬余件(組),是陜西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標本庫。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發(fā)掘的陶俑
從史前時期的南鄭梁山、洛南龍牙洞、西鄉(xiāng)李家村、南鄭龍崗寺、臨潼康家、華縣泉護村等遺址,到歷史時期的佳縣石摞摞山、扶風周原、岐山周公廟遺址、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韓城梁帶村兩周墓地、鳳翔秦都雍城、秦都咸陽、秦始皇陵、秦東陵、漢景帝陽陵、神木大保當彩繪畫像石墓、北周武帝孝陵、北周安伽墓、唐僖宗靖陵、禮泉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銅川耀州窯、法門寺佛塔地宮、何家村金銀器窯藏……60多年來,該院先后組織開展了上千個從大型遺址到普通墓葬等規(guī)格不等、大小各異的考古發(fā)掘項目,出土了達幾十萬件包括金銀器、青銅器、玉器、絲綢、木器等在內的各種材質的文物。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唐代壁畫(局部)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宋代瓷器
僅在2018年的大遺址考古項目中,楊官寨遺址、石峁遺址、秦咸陽城遺址、秦漢櫟陽城遺址、西漢帝陵、唐代帝陵等,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楊官寨遺址、秦漢櫟陽城遺址還榮獲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而在延安蘆山峁遺址、澄城劉家洼芮國墓地、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富平銀溝遺址等課題性考古項目中,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榮獲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延安蘆山峁遺址、澄城劉家洼芮國墓地入選“2018年六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此外,西安渭橋遺址、空港新城竇家村唐代墓葬等搶救性考古項目,以及馬騰空遺址、橫山王皮莊遺址等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項目和“一帶一路”考古項目均穩(wěn)步推進。同時,周原車馬坑實驗室考古,石峁遺址出土黃牛、山羊及綿羊骨骼的古DNA研究等10余項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取得多項創(chuàng)新性成果。
歷年的田野考古,不僅誕生了半坡、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等一座座著名的遺址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也收藏了從舊石器時代的各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標本18萬余件(組),是陜西省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標本庫。而這些標本,在常見的藝術歷史類博物館無法展出。為了讓收藏的文物標本和科研成果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陜西省文物局提出建設陜西考古博物館。這也是全國乃至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科本身發(fā)展的專題博物館。
據(jù)悉,陜西考古博物館選址于“數(shù)里入云峰”的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街道周家莊村南、香積寺景區(qū)西側。館舍將采用唐風建筑、園林化設計,與千年古剎香積寺和秦嶺生態(tài)區(qū)的文化風格融為一體。博物館內部按照科研和展示相結合的原則,分設“一館五中心”,包括了考古博物館、科技考古中心、資料信息中心、公眾考古中心、后勤動力中心及科研中心。設計單位項目負責人為建筑界名家張錦秋。
陜西考古博物館效果圖
陜西考古博物館規(guī)劃圖
張錦秋出生于1936年,1954-1966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師從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和莫宗江教授,是我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先后獲得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亞太經(jīng)合組織(APEC)建筑師、梁思成建筑獎以及歷史上首位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女性,是建筑業(yè)中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應用于當代建筑的領軍人物。我們大家熟知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大唐芙蓉園、長安塔等文化建筑都是由張錦秋先生設計。
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文利在開工現(xiàn)場表示,陜西考古博物館將依托陜西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先進的功能設計理念,創(chuàng)新科研和展示相結合的全新博物館業(yè)態(tài),全面展示解讀中國考古史和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通過普及考古知識、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貢獻力量。
據(jù)了解,建成后的博物館陳列展示將包括陜西考古史基本陳列和重要考古新發(fā)現(xiàn)陳列。以陜西考古的發(fā)生、發(fā)展折射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向公眾普及考古學常識。同時不定期展示具有時效性的重要考古新發(fā)現(xiàn),這是考古博物館區(qū)別于其他歷史或藝術博物館的主要特色之一。未來,陜西考古博物館將與陜西省歷史類、遺址類專題博物館構成良好的互補效應,室內陳列將通過多種手段集中展示考古學家如何閱讀大地這本大書、如何通過豐富的地下物質遺存來解讀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重塑古史,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室外展覽將與景觀融為一體,以真實的古代人類遺跡、模擬考古及考古標本展示來解讀古代文明的探索方法及過程,鼓勵公眾參與,讓“小眾的知識變?yōu)榇蟊姷奈幕薄?/p>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則表示,陜西考古博物館是由陜西省政府投資建設的國有大型博物館,定位于建成全國乃至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科本身發(fā)展的專題博物館,以陜西省豐富、獨特的文物考古資源創(chuàng)建集考古科研、公眾教育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并以其來反映陜西省乃至我國偉大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
(本文據(jù)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資料及華商報、三秦都市報等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