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省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聯(lián)合策劃“生態(tài)想想-故宮×蘭博×臺博聯(lián)合特展”近日宜蘭蘭陽博物館展出。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生態(tài)關懷”為主軸,展出臺北故宮與動植物相關新媒體藝術作品,并結合臺灣省博物館所藏珍貴動物標本及宜蘭蘭陽博物館常民藏品,展現(xiàn)藝術人文跨域自然科學的策展成果,帶領觀眾思考生態(tài)保護的議題。
比如,郎世寧在兩百年多年前所繪的生物,到現(xiàn)今是否有什么改變?畫中哪些生物,是否已經不再如從前隨處可見?
“生態(tài)想想特展”展廳入口
人類從大自然獲得靈感轉化到生活中,從食器的裝飾到藝術的展現(xiàn),都能找到與自然的連結。自然給我們的也許不只是能源,也有著生命的能量,這些寶藏都不是取之不盡的。但我們對地球地任意奪取以及破壞已開始反撲人類自身,地球正面臨巨大的危險。
此次展覽結合多元文物、動物標本與其他藏品,以臺北故宮文物為源設計的多媒體藝術展件進行串連,展示人類對天地萬物探尋的過程,從傳說轉化成海中萬物,到工具繪制世界地圖;從天馬行空的海錯奇珍,到肌理斟酌的飛禽走獸,皆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歷程。
臺灣黑熊標本
臺北故宮介紹說,展覽以“悅目暢心”“明察秋毫”“幻物浮想”“科學探索”“掠奪與反撲”五部分,希望觀眾能從賞心悅目的文物出發(fā),透過現(xiàn)今科技去認識、欣賞這些一同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
自人類有智慧以降、發(fā)展出文字之前,就懂得將所見所聞描繪出來。隨著文明地推進,透過不斷地觀察,藝術家對于所繪之物能傳遞給觀者的精神感受越發(fā)重視。在“悅目暢心”展區(qū),觀眾可以透過仔細觀察與感受,思索大自然是如何帶給人們美的感受,且又感染畫家使其繪出令觀者感受到美好的作品呢?其中,一件“夏荷:體感互動裝置”,呈現(xiàn)宋代畫家馮大有筆下夏荷薰風滿塘景象,洋溢盛夏萬物躍動的生命力。
“夏荷”數碼互動裝置(日景)
在照相術尚未發(fā)明之前,繪畫有著重要的紀錄功能。透過文字以及較細致、精確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去描繪自然生態(tài),人們相互交流以獲得各種知識及訊息,使傳播的資訊更為正確。郎世寧就是其中的代表。
郎世寧畫作局部
郎世寧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重要的傳教士畫家,善于描繪人物、花鳥走獸,其繪法與中國傳統(tǒng)畫法不同,以色彩塊面展現(xiàn)層次、細部之明暗表現(xiàn)景深、眼睛靈動多有白粉點染,并以西方的透視技巧呈現(xiàn)景深,不同于傳統(tǒng)中國繪畫使用多點透視構圖。他將西方寫實透視的繪畫技巧帶入他在中國的繪畫作品中,也幫助當下的人們清楚地看見了當時生態(tài)的樣貌。
探索郎世寧世界之花鳥走獸的數碼裝置
在“明察秋毫”展區(qū)精選有關郎世寧作品的數碼交互裝置,并將郎世寧寫實地描繪對照在展廳各處的動物標本。啟發(fā)公眾觀察郎世寧在兩百年多年前所繪的生物,到現(xiàn)今是否有什么改變?畫中哪些生物,是否已經不再如從前隨處可見?
“明察秋毫”展區(qū),郎世寧作品與相關動物標本的比對
在描寫自然萬物的過程中,有時畫家可近距離觀察,但很多時候繪者對于所畫之物無法親眼審視細節(jié)。充滿好奇的人們便會參考故事與口傳來繪制,畫出的生物加入自身想像來詮釋,卻又部分符合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看來如科幻小說中的怪奇生物,添增了許多趣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制的《海錯圖》,書中共描述了300多種生物,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xiàn)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海錯圖》展示場景
在“幻物浮想”以沉浸式數位裝置呈現(xiàn)清代人們眼中海中生物的奇異樣貌,并輔以標本與海洋生物在生活中的器物應用。展示人們對未知生物樣態(tài)的想像以及生物在生活中被再賦予的意義。
海錯奇珍數字互動裝置
當近代科學走進人們的視野后,那些原本只能靠想像才能描繪出的地貌或是生物的樣態(tài)漸漸被揭開了真面目。“科學探索”講述從科學的視角去研究生態(tài)。
展覽通過“海錯奇珍數位互動裝置”及“遨游坤輿AR 擴增實境裝置”,運用AR擴增實境、沉浸式互動劇場及聲光音效,呈現(xiàn)清代人們如何以寫實或想像視角,記錄、研究生態(tài)并發(fā)展知識的過程。
遨遊坤輿AR實景裝置
“輿圖”(也就是“地圖”)的出現(xiàn)讓探險家可以環(huán)游世界,許多人也從這張紙,了解世界。十五世紀開始,歐洲人有了更加精確的地圖,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也開始到世界各地探險,途中所發(fā)現(xiàn)的奇珍異物、奇花異草,成為獵珍掮客的囊中寶、成立了“奇珍異寶展示室”,這一個炫富的展示室成了博物館的前身。人們開始以科學方法保存、收集動植物,并以科學視角去研究和記錄生態(tài)。豐富的收藏,也成為建立系統(tǒng)科學的基礎。也因為對地球上的生態(tài)稍有了解,人類開始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且不知節(jié)制與保護。
“生態(tài)想想特展”帶領觀眾反思生態(tài)保護議題
人類約在200多萬年前出現(xiàn)在地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經過觀察、各種方法的描繪,到工業(yè)革命后對地球資源單方面的奪取利用。我們?yōu)榱丝焖俚睦觅Y源、發(fā)展科技;為了便利的生活,生產各種一次性的用品,如吸管及塑膠用品等。大自然為人類分解了許多廢物,但塑膠難以輕易被分解,因此人們以掩埋或燃燒的方式處理,塑膠廢棄物隨意被丟棄,最后隨著河流流入大海。我們以為眼不見為凈的塑膠垃圾,在移動過程中細碎化,被海洋動物吃進肚子。人們再捕食這些海洋動物,將塑膠吃進肚子中。
面對人類的掠奪,自然也開始了反撲,在最后一個展區(qū)中,每一件垃圾,都是透過凈灘行動,實際從海灘或海中撿拾回來。歷經了風吹日曬、海水侵蝕,許多垃圾都已經改變了面貌、或破碎成細小的碎塊,被海洋帶回來給人們。看完古代各式多樣的生態(tài)物種,我們時空穿越回到現(xiàn)代。臺灣省博物館所藏瀕危物種黑熊、云豹、石虎標本,訴說工業(yè)革命后人類對生態(tài)資源的態(tài)度,由欣賞、想像或記錄轉為無節(jié)制浪費,以致生態(tài)體系瀕臨滅絕之困境。
云豹標本
這不禁引發(fā)人們思考,今天,人與環(huán)境共存的和諧還在嗎?土地就這么大,人類要的越多,自然要給出的就越多。我們占據了其他生物生活的空間,隨著動物們的棲地遭受開墾、破壞,許多原先生活在山林間的動物,像是中國臺灣原生貓科動物中的云豹已經消失了,剩下的石虎也已經岌岌可危。
臺北故宮表示,此次展覽包含故宮新媒體藝術作品、蘭陽地區(qū)常民用器、臺灣生態(tài)系多種動植物標本等,內容多元豐富且深具教育意義。歡迎暑假期間親子同游,一起思考人類與生態(tài)之間的關系,展開一段與自然的深刻對話。
展覽位于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一樓特展室,將持續(xù)至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