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夜半無人私語時

記日記是個好的習慣。余不敏,記了五十五年的日記也許是唯一的長處。電腦時代,打字取代了鋼筆,久而久之,提筆忘字,字也越寫越難看。有的朋友在電腦上記日記,一切跟文字有關(guān)的活兒全部交給電腦。于此,略陳蕪見,

記日記是個好的習慣。余不敏,記了五十五年的日記也許是唯一的長處。電腦時代,打字取代了鋼筆,久而久之,提筆忘字,字也越寫越難看。有的朋友在電腦上記日記,一切跟文字有關(guān)的活兒全部交給電腦。于此,略陳蕪見,科技日新月異來勢洶洶,留一點兒“男耕女織”的原始勞動,沒有壞處。上電腦我是敲鍵盤,發(fā)微信是“手寫”,記日記則用鋼筆,一舉兩得。“夜半無人私語時”,隨手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貴在堅持,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記日記的時間悉聽君便,并無一定之規(guī)?!敖袢帐陆袢樟恕蹦?,還是第二天追記,甚至數(shù)天之后補記,從字里行間也許能看出端倪。每當看到“今夜睡得很好”的日記,一望而知是次日記的。可是見到這樣的日記“今日時雨,天氣遂涼,夜中蓋被矣”,便不好說是不是當天所記,因為一日之內(nèi)有一個白天卻有兩個“夜中”?!坝浫沼浰奶臁?顧頡剛),很明確是補記。讀揚之水《〈讀書十年〉日記》,很奇怪有些“旅行”日記記得既詳細還特別長,累乏一天,哪來的精氣神?當面向揚之水求證過,她說都是當天記的。我做不到“今日事今日畢”,十年前急病住院十天,怎么顧得上日記呢,每天草草寫上幾行,出院之后再謄到日記本。更早的五十三年前,“步行串連”到山海關(guān),我還是中學生呢,每天步行七八十里路,累得跟三孫子似的,記上幾句便倒頭睡覺。路上碰到感受特深的事情,也是草草幾句,然后括弧“詳細”,意思是回到北京后詳細追記當時自己的感受。一個中學生,哪有多少詞匯,回來后謄到日記本上的還是那幾句話,“詳細”不了還有一個原因,老鄉(xiāng)家燈光昏暗,我的字又繚草至極,自己寫的,自己不認得。

名人日記最好看的不是魯迅,而是魯迅屢屢挖苦“紅鼻頭”的顧頡剛。像這樣的情境在魯迅日記里絕找不到:“夜歸,見三院門口有花生攤。觸動舊境,買廿文,在北河沿且走且嚼,宛如學生時代情狀,心中甚喜。”(1923年12月16日星期六)這樣的情狀,我在“步行串連”時遇到過,走在荒無人跡的山路,偶爾有老鄉(xiāng)偷偷地賣炒花生,五毛錢一斤,買來邊走邊吃,又香又解餓。

居家日記之外,還有一類“創(chuàng)作日記”,如魯迅的《馬上日記》,魯迅坦誠,這樣掛著日記之名的“日記”,是“準備給第三者看的”,“未必很有真面目”,“不利于己的事,現(xiàn)在總還要藏起來”。我收藏有幾種民國雜志的“日記特輯”,聽了魯迅的話,對這些公開發(fā)表,印成鉛字的日記,不免將信將疑起來。

我曾說過,電腦日記的弊端之一,即篡改起來很方便,而紙本日記“不利于己的事”,若欲竄改,總會留下痕跡。魯迅的二弟知堂老人,日記賣給魯迅博物館時,稱1923年7月17日日記“下面大約還有約十個字用剪刀剪去了”,這十個字,事關(guān)“兄弟失和”真相,魯研界周研界撒了歡地胡猜亂疑,丑態(tài)百出。其實,有一個機會可以知道真相,1945年冬至1949年冬這幾年,知堂老人不在八道灣的時候。

《青年界》“日記特輯”

我向往《青年界》“日記特輯”許久,早先在一位集報家的展覽上看見“日記特輯”,記住了它的模樣。2005年8月10日于孔網(wǎng)以八十元購得一冊無封面無封底“日記特輯”,聊勝于無罷。2008年11月1日,逛潘家園舊書攤,書友黃少東告訴我二樓有十來本民國雜志,我進屋后一眼就看見“日記特輯”,心中狂喜,故作鎮(zhèn)定,擔心店主看破我心思,又挑了兩本雜志與“日記特輯”夾在一起結(jié)賬?!叭沼浱剌嫛边@張美麗的封面,出自陳之佛手筆,署“之佛”。

《青年界》由李小峰、趙景深、姜亮夫、楊晉豪等編輯,1931年3月創(chuàng)刊,出至1937年7月因抗戰(zhàn)爆發(fā)而??詈笠黄冢ǖ谑淼谝黄冢┱墒恰叭沼浱剌嫛?。老舍、周作人、葉靈鳳、臧克家、朱雯、陶亢德、阿英、張次溪、曾虛白、容肇祖、顧隨、傅惜華等一百位文化界人士應(yīng)李小峰趙景深邀請,參與“日記特輯”的創(chuàng)作。這些日記“真假參半”,如胡耐安:“四月十四日。今天下午無事,翻開《青年界》來看,覺得《青年界》著實是中學生的恩物:從識見上,從學問上,縱的橫的,古今中外,在在,都替中學生安排檢點得恰到好處,不枉費他們的精力?!狈笱?,差勁。如吳景崧:“抄,沒有日記可抄,寫,也沒有事好寫。日記于我無緣,生活也差不多是呆板的一套。幾杯水,幾支煙,幾張稿紙涂涂,幾封信拆拆,到了放工的時間,沒命地逃出那無形的囚牢,如此而已。這可以概括我四月十號接到編者征文以前每天所過的生活?!笨磥韰蔷搬率抢钚》遐w景深的同行,志向高,地位低,牢騷蠻多。

說是“日記特輯”,跑題的好幾位,汪靜之大贊鄒容的《革命軍》是“最好的宣傳詩”;羅峰不知所云:“我贊揚事業(yè),我贊揚人格,我不是偶像崇拜者。”曲瀅生長篇大論,四千來字,李趙兩位大編只好受累,代題為“丘遲與陳伯之書的感召力”。跑題的日記,不見得是壞文字,這幾位文章蠻好看。

資料價值、史料線索并重的日記,我推薦黎錦熙《三十五年以來的日記》,黎錦熙說:

右邊是我三十五年以來每年五月一日的日記,應(yīng)趙景深先生之請,照錄下來。要略加聲明的是:一,民國九年以前,原本沒有新式標點符號,這是抄后新加的。二,民國十一十二兩年的注音符號,還是照舊國音拼寫的;十三年才確定標準語,但聲調(diào)符號還沒有完全加上。三,“編者譯”是抄后校定的人翻譯的,但到民國十六年又改用國語羅馬字以后,我就讓他不必再譯下去了,因為國語羅馬字是比注音符號更容易辨別的一種正在試用實驗的新文字,況且日記中遇有特別名詞都逕寫了漢字,所以更用不著翻譯了。民國廿六年五月十二日,黎錦熙附記于北平。

人世間,事無巨細都持以認認真真的態(tài)度,黎錦熙是其中之一位。

接下來的時間,留給另一本我收藏的“日記特輯”?!豆沤瘛沸菘?,文載道(金性堯)不忍余稿廢棄,更名《文史》接續(xù),云:

說《文史》是剽竊《古今》的,我們不敢茍同。但在目前的人(力)物(資)交瘁之下,辦雜志而想造成特色,跳出窠臼原也行之維艱,因之我們一面是感謝《古今》所給予的啟示和助力,一面則在讀者與作者的培掖之下,多少想創(chuàng)造一點獨特的格調(diào)。


《文史》

《文史》只出三期。第二期為“日記特輯”,篇幅遠遜《青年界》,僅七篇:十堂《楊大瓢日記》、紀果庵《越縵日記談》、鄭秉珊《暑中日記》、予且《水繞花緹館日記》、挹彭《關(guān)于日記》、柳雨生《雪庵日記》、文載道《讀曾侯日記》。我曾將文載道《伸腳錄》(日記)和柳雨生《淪陷日記》抄錄于拙著內(nèi),也曾將挹彭《關(guān)于日記》編入《東西兩場訪書記》(挹彭著,海豚出版社),自認為對保存史料作了點事情。我的年輕朋友宋希於君對比《淪陷日記》和《雪庵日記》,看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細節(jié)。日記的寫法,日記的讀法,都是值得細琢磨的事情。

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我剛剛在愛奇藝上看了,第十七分鐘,朱潛龍(廖凡):“一個寫日記的人?!彼{青峰(姜文):“正經(jīng)人誰寫日記呀!”呵呵,這番話的意思,我兩年前說過,針對的就是廖凡靠不住的那主兒。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