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篆刻教育在當下有什么經(jīng)驗,又有哪些值得反思之處?日前在上海舉辦的“全國高校篆刻教學研討會”上,有學者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不少大學生篆刻存在文字學素養(yǎng)等方面的缺失。
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教育委員會、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華東師范大學、《書法》雜志社等多家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全國大學生篆刻大展”日前在上海開幕,作為大展的系列活動之一,“全國高校篆刻教學研討會 ” 尚屬首次。與會人員還就當前中國高校書法篆刻專業(yè)篆刻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高校篆刻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高校篆刻教學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的制定,文字學在篆刻教學中的意義和當前高校篆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交流。研討會由華師大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顧琴主持。
全國大學生篆刻創(chuàng)作現(xiàn)場
張索(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書法與國畫系副主任、副教授 )
華師大的書法專業(yè),比起在座各位院校應該講是一個年輕的專業(yè),我們是從2014年開啟創(chuàng)辦,到現(xiàn)在剛好五年時間。
這五年來,書法專業(yè)最大的特點是開放辦學、充分借力社會資源,提升綜合實力。我們在教學當中有幾個關鍵詞——“日常書寫”,對書法文化的堅守和發(fā)揚始終是書法篆刻專業(yè)的教學宗旨。倡導日常書寫,要求每位學生每天用毛筆記日記,盡管這件事情看起來有點麻煩,但還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斷強化技法訓練和應用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開設篆刻課,每日一印,像中小學生一樣設置了一個簽到表。
文化考察和社會實踐也是書法篆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們在俞豐老師帶領下赴山東、河南、陜西等地進行文化考察,俞豐老師結合碑帖進行介紹,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也是我們的一大特色。另外我們非常注重學生實習,我們的實習單位都是比較好的單位,如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博物館、韓天衡美術館、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這些美術單位給我們提供了比較好的教學資源。
全國高校篆刻教學研討會現(xiàn)場
黃惇(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導 )
教育部在五六年前下發(fā)了一個通知,書法要進中小學,對我們大學書法教育更添了一把火,目前銜接的還不是很好,尤其是師范院校。我們大學要教好,路子要走正,半個月以前我們?nèi)⒓拥诎藢萌珖陶购腿珖谌龑脙皂撜梗に囆员容^強,藝術性比較差,現(xiàn)在有一部分人回去做工匠的事情,這種事情對還是不對,可以拿出來大家討論。
現(xiàn)在全國高校里面的老師,書法專業(yè)的老師是不是既善書法,也善篆刻,還是說只有書法老師,篆刻比較平平?,F(xiàn)在大學里拜把子的風氣很盛,這樣會帶壞大學里的學術風氣。大學里的老師能不能兼長,如果這個老師是專門教篆刻的,像溫州出來的方介堪在上海美專是不教書法的,專教篆刻?,F(xiàn)在不同的高校書法專業(yè)水平和側重各不相同,也有各自的特色和風格,有的跟著老師走,應該講永遠是跟隨老師走。所以教師的水平如何、教師的深度如何,教師的風格如何,都直接影響學生。
所以我們首先要重視教師,教師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失敗了,這個學校是翻不了身的。
沈浩(浙江省書協(xié)副主席、中國美院書法系主任、教授、博導)
中國美院篆刻教學從1963年開始,我們的全稱是“書法篆刻專業(yè)”,從那時起就強調(diào)教師和學生書法、篆刻兩者兼善。在我們的專業(yè)建設之初對篆刻是非常重視的,沙老當時沒有上書法課,專門來講授印學,以這樣的高度來定位這個專業(yè)。一直到90年代末之前,學校的學生畢業(yè)出來還是書法、篆刻兩者皆善。隨著后來擴招以及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生源方面如果我們做過高要求,招生的時候就有問題,所以我們出了一個政策,本科考學的時候用摹印稿的方式進行招生,這樣的過程持續(xù)了十年,平心而論,我個人覺得在篆刻方面有削弱的狀態(tài),因為只畫不刻始終缺少一種真正走入篆刻領域的親近感,因為篆刻有篆和刻兩個方面,現(xiàn)在只篆不刻,拿起刀那種感受沒有,很多精微的藝術感覺缺少了一部分。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只畫不刻問題還是存在的。
2010年之后我們恢復要考刻,這中間幾年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是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考核,對篆刻感興趣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展示篆刻,不感興趣可以不展示篆刻,總有大概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學還是很執(zhí)著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對篆刻幾乎沒感覺,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擺在這里,要引起重視。前兩年研究生階段單列了一個篆刻方向,以篆刻為主,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篆刻教學。我對班里的同學要求我們既然是書法篆刻專業(yè),就必須要有篆刻的創(chuàng)作展示。 今年美院畢業(yè)展要求每位學生都有篆刻呈現(xiàn),以體現(xiàn)美院在幾十年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思路。
成品展示
汪永江(浙江省書協(xié)副主席、浙江大學副教授)
我想談談書法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在篆刻課程中如何立足全科的立場。我主要是談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博士生的關聯(lián),這一段是最重要的,學生未來的學科意識和素質在本科階段非常重要,篆刻課程如何在書法專業(yè)總體當中設置教學形態(tài),書法專業(yè)的全稱是“書法篆刻學”,在這個從屬關系當然中,篆刻教學往往會被弱化,課程量少,還有很多教學盲點,尤其是和書法課程排列當中有很多盲區(qū),造成了課程很難進行,執(zhí)行過程當中很多課程其實都被忽略了,比如說文字學,書法和篆刻兩門課程是分離的,所以一個全科形態(tài)的書法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必須要有全科形態(tài)的老師和教學管理系統(tǒng)和教案來執(zhí)行。
書從印出,印從書出,其實篆刻教學的根本是篆隸打底的書法專業(yè)基礎,在書法專業(yè)整體當中如果把篆刻這門課程上好,要學習印學發(fā)展歷史、印學理論和文字學這些基礎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在具體教學的第一線往往課程量太少,很多老師只側重于教學實踐,把史學這部分淡化掉,文字學很難和篆刻接軌,所以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本科生教育過程當中一定是全科的形態(tài)。
好的篆刻老師,在篆書過程當中都應該從屬于篆刻,文字學更應該把書法和篆刻結合在一起考慮,把書法當中的內(nèi)容成為篆刻的基礎,把這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一個學生要成為全科型的人才,書法、篆刻專業(yè)要兼善,而且要整合在一起,最重要形成篆刻支持影響書法,書法同時又推動篆刻,講書法要連帶篆刻,比如講到古文字時,把篆刻文字納入到這個體系當中,我們上的是篆書課,我們把古璽內(nèi)容并列其中,我們不是把篆刻單獨拿出來上,因為這部分內(nèi)容是篆刻的基礎,我們把篆刻內(nèi)容有一部分和篆書結合起來,打好篆隸的基礎,篆刻的發(fā)展就會比較便利。
學制上,課程總量上,我覺得一個高水平的書法專業(yè)院校,必須篆刻是強項,這是必須的,而且這是教學的根本,如果沒有篆刻這門課程,沒有作品畢業(yè)展示出來是不合格的。我們都是盡可能在相對不太合理的學制當中做平衡,因為我們試圖想培養(yǎng)全科型的,所以我們要求書法老師必須是精通篆刻,這樣才能完成現(xiàn)在的教學計劃。
學生現(xiàn)場篆刻校訓
李彤(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教授)
南京藝術學院的書法專業(yè)和教學,也是有傳承的,從最早的成教授到黃惇一直到我們這一輩。我們的篆刻課有三部分,篆隸、讀史、流派,另外我們還有印學史和印學理論。南藝從老一輩老師一直強調(diào)兩手硬,就是實踐和理論,所以我們對教學基本上這兩樣都是很強的。但是不可否認,相對來講學生對書法的重視程度還是要超過篆刻。所以這次黃老問我,這次大學生篆刻展南藝的參展和獲獎人數(shù),我說不好意思,我們只進了四個,獲獎了兩個,相對于舉辦的書法展來說,學生對篆刻的熱情沒有那么高。不過南藝搞篆刻的學生相當還是比較多的。
篆刻,結合我們的教學和這次的評審,發(fā)現(xiàn)篆刻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通過這次評審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古代篆刻從風格的追求上比較趨同;第二,對于古代印章的解讀也比較趨同,比如說對古璽的解讀,過去老師個性化比較強,現(xiàn)在一帶帶一批,教育工業(yè)化生產(chǎn),工業(yè)化生產(chǎn)培養(yǎng)的人才多,過去老師只培養(yǎng)一兩個徒弟,現(xiàn)在一批學生二三十人,如果過多的解讀都趨同的話,我想對于藝術本身發(fā)展來講也是不利的,我們還是要強調(diào)百家爭鳴。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我們對古代傳統(tǒng)的理解簡單化,覺得傳統(tǒng)就是這樣,實際上傳統(tǒng)有各種不同的解讀,這是高校篆刻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金丹(南京藝術學院書法系主任、教授、博導)
我想補充一下,黃惇老師寫過課程教學,南藝的篆刻教學除了黃惇老師這樣的專業(yè)教學之外,實際上南藝其他的課程教學當中也有一些篆刻的名家,比如說丁吉甫和羅叔子這樣的大家,對學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篆刻大家們的風采和成就,可能對學校學生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南藝的教學大概分為三個部分,相當于某一個書體的教學,大概就是這樣的程度。篆刻教學比例相對于書法來說可能少一些,但是內(nèi)容還是比較充實的,包括這次入選全國大學生展覽的學生作品,大多數(shù)都是對于篆刻有特別的喜好,教學都是要教的,但是有的同學鉆研的程度深一點,有的同學鉆研的程度淺一點,每個人鉆研的程度不一樣,喜好程度不一樣,積極性不一樣,所以可能對篆刻有所偏好的同學,這方面下的工夫多一點。
此外,南藝也在考慮各種各樣的嘗試和改革,幾年前嘗試出一部篆刻教材,除了沙孟海的印學史和篆刻教材之外,我們也嘗試著編一些新的教材,曾經(jīng)嘗試自己編教材給本科生用,出了一部《篆刻臨摹》,學生在臨摹的過程當中就比較集中,不至于到處找,并且教材里的一些內(nèi)容還原到破損之前的狀態(tài),這個字是怎么寫的,底下有印稿,本科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有什么需求,通過這樣的編輯使得學生對自己有所了解,更有針對性。這是我們一個初步嘗試,在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一部非常深入的臨摹教材,也獲得了江蘇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稱號。
參展作品
邵佩英(天津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我要講的內(nèi)容稍微有點跑題,想談一下大學生文字學素養(yǎng)的缺失。
今年的8月14號到16號有幸參加了在河南洛河舉辦的第三屆篆書展,這個展花費了很多心血辦成的,但是最后的結果,河南還是獲獎最多,這是我們非常贊賞的。我想談從這個展覽中反映出的幾個問題。
第一,現(xiàn)在的國展作者年輕化趨勢日漸凸顯,大家知道過去的國展是各省美術家協(xié)會推薦的,從第二屆展往后,就通過公開征稿的形式來評審。但是隨著很多書法家逐漸成名以后,就不再參與展覽?,F(xiàn)在無論是大的國展或者說單項展,作者越來越年輕化,這是一種趨勢。
第二,現(xiàn)在的作者在用字規(guī)范上有問題,最初的國展作者都是一些老作者,比如說在座的黃惇老師,他們參加全國展,那個時候他們不存在這個問題,比如說寫錯字,或者說出現(xiàn)硬傷,但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這就是因為作者年輕化導致的。
第三,現(xiàn)在的作品裝飾化越來越濃,過去無論是書法作品還是印屏都很簡單,張貼也簡單,過去做印屏也是,就是一張白紙貼上,然后邊款,現(xiàn)在搞得比較復雜,因為現(xiàn)在的裝裱機器不斷更新?lián)Q代,裝裱的材料越來越多,作品外在裝飾越來越多。
第四,作品內(nèi)容寬泛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作品內(nèi)涵沒有,不太講究內(nèi)涵。很多都是豐富在作品形式上。
第二個方面,重點問題。
1,繁簡字不懂轉換,特別是內(nèi)地的大學生,從小沒有接觸繁體字的機會,即使是書法專業(yè)的學生,也基本是在傳統(tǒng)碑帖來臨摹,不常見的字不懂轉換。
2,異體字求奇求怪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特別是書寫北魏以后的一些異體字。
3,看錯字形而誤寫。評選的時候發(fā)現(xiàn)作品的技法非常好,我們有時候議論,看作品的作者是不是90后,一翻是90后,技法非常好,但是當中有很多字被誤寫,可能在文本方面出錯了。
4,張冠李戴依然有。比如說把杜甫詩寫成王維詩的,這樣的現(xiàn)象都有。
第三個方面,主要原因。
1,重技輕文的觀念,不知道學院里面有沒有這個問題,但是社會上很多青年參加一些社會上的書法培訓,基本上把工夫用在了技法上,但是在文學、文字學的修養(yǎng)上是缺失的。
2,缺乏文字學基礎。
3,互相抄襲的現(xiàn)象嚴重,這屆的作者會抄襲前面第一屆第二屆展覽的作品,和一些其他全國單項展當中的一些獲獎作品。
4,不求甚解。
參展作品
朱天曙(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我們在篆刻教學當中有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視的。
首先在篆刻教學中,現(xiàn)在學生臨摹印章,有時候篆字怎么寫的,筆數(shù)怎么寫的搞不清楚,第一點就要重視實證教學。比如說秦系、燕系、楚系的這些文字很復雜,學生首先要重視對篆書的認識,認識了才會寫,寫了才會刻到篆刻里面來。我想識篆也是我們篆刻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這一點是教學當中要特別強調(diào)的。
第二點,我們主張在篆刻實踐的同時,要重視印論的教學,黃惇老師開創(chuàng)了印論的教學傳統(tǒng),我們在教學當中除了實踐教學之外,要把印論的內(nèi)容印論的精華在教學當中體現(xiàn)出來。比如說印術、印法傳承,還有晚清以來的趙之謙等內(nèi)容都是我們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把印論教學,印論里面體現(xiàn)的印章源流、印人流派、審美技法這些內(nèi)容和實踐有機結合,提高教學的內(nèi)涵,提高這門課的含金量。
第三點,篆刻教學,剛才黃惇老師提到,篆刻教學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工藝化傾向比較嚴重,人文內(nèi)涵日益稀釋,我們在篆刻教學當中應該體現(xiàn)篆刻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提高篆刻、書法和文學的融通。我們在教學當中應該促進,除了掌握必要的技法外,要強調(diào)古藝和人文內(nèi)涵教學。
孟慶星(湖北美院教授)
我們這個專業(yè)本科是2007年創(chuàng)辦,在各大美術院校里不算晚,也不是最早的,關于具體的書法篆刻教學,我談一點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2018年教育部本科評估,我們借這個契機,把原來書法本科的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做了修訂,原來我們說文字學,后來我覺得這不能適應書法和篆刻的實際,就改成了書法篆刻文字學,大家都覺得這是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難點。
我在鄭州大學的前幾年,大家也有這個討論,我們好幾個人都是中國書協(xié)篆刻教育委員會的,曾一起討論過,由設有書法專業(yè)的高校一塊兒編一本教材,滿足書法教學的需要,這是我要談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篆刻教學的設置、展開,首先建立在印學研究的基礎之上。我們現(xiàn)在篆刻傳承是放在學科的構架下,這涉及到整個篆刻教學,也要放在學的前提下往前推進,這里面包括印學的研究,包括篆刻教學的研究等。
第三個問題,剛才汪老師提到了全科的概念,把書法和篆刻連成一片進行教學,在湖北美術學院,我們也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我們放在另外一個構架,就是突出地域特色。因為戰(zhàn)國文字在文字學里面是熱點,戰(zhàn)國文字研究。楚書、楚經(jīng)文,楚璽也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我們把楚璽當做非常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其次我們也在探索楚璽和楚書之間怎么轉化,因為這牽涉到文字怎么和楚璽印之間進行轉換,這個轉化確實需要很多的出土文物,包括對印學的研究,包括對文理學的研究。地域文化方面,除了以楚璽和楚書作為研究之外,我們也做了湖北印學的整理。
參展作品
莫小不(杭州師范大學教授)
在我們的教學當中,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種傾向,有些學生非常重視文字,以至于不敢越雷池一步,查到是什么樣,基本上按照什么樣來做,稍微動一動認為就會出錯,有些人又非常大膽,根本不管文字到底是什么樣的。只有掌握一定的古文字知識才能既正確又靈活的應用,因為靈活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為篆刻用文字,其實從歷史過來,包括兩類文字,一類是印用文字,一類是入印文字,印用文字在那個時期本身用的都是篆書,但是其中有一類專門用于印章,對于這一類來說我們要比較準確的使用。而入印文字不一樣,入印文字也包括兩部分,比如趙之謙把原來不是用于印章的文字用在印章上,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讓字更適合用在印章上。再就是篆刻家自己的字,刻所有的印章都用自己的字,這種是入印文字,本來不是專門用于印章的字,但是用在印章上了。
所謂篆法包括篆字的構成和結構,這里面其中一部分關系到這個字本身的結構,現(xiàn)在我們叫構形,構形是什么樣的,我們平時講的篆法里面,像書法結構開一點合一點,松一點緊一點,這是兩回事,我們學生經(jīng)常會混為一談,我認為前者是講正誤,后者講的是美和丑。
我是覺得應該用一種藝用文字學代替?zhèn)鹘y(tǒng)文字學,因為我們原先的文字學,我們可能用的是一些文科教材里面或者說中文教材里面的文字學,更多的講研究,我們現(xiàn)在對于書法專業(yè)的同學來說,其實更多的是從藝術,特別是篆書和篆刻當中怎么樣用這個字來考慮的。所以其實這里面應該用藝用文字學,或者說書法篆刻文字學來替代。這樣的話更易于使用,如果說整個叫古文字學的話,藝用文字學是一部分,或者說更偏重于印用。篆刻文字學是藝用文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篆刻文字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傳統(tǒng)文字學的東西,識篆,然后是認篆,我們怎么樣選工具書,工具書編的好壞,我們怎么選,我們會不會用問題,有很多問題我在教學當中也碰到了,我去查的時候有,學生查沒有,或者說我們查到的是正確的,學生查到的是錯誤的,還有包括檢字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審美,古代的文字我們怎么從美的角度來看。
參展作品
唐楷之(上海大學教授)
唐楷之:我覺得大學生篆刻展是在80年代初大學生書法篆刻展上獨立出來的,非常有意義。尤其在上海這個地方,基礎都是在上海這個地方,再加上現(xiàn)在希望把篆刻學科獨立出來,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系統(tǒng),現(xiàn)在在本科教學中,有的學校里面設置專科教學在全國各地發(fā)展不平衡,很多提到的問題,我過去在廣西工作的時候認為我們那里相對比較好,專科課程至少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從秦漢到明清流派,至于這些課程上課的老師水平怎么樣,教師水平、教學水平?jīng)Q定學校發(fā)聲和發(fā)展的可能性。
我們的篆刻教學如果要獨立成一個方向的話,主要是在研究生階段,實際上本科是一個綜合的基礎,需要人文素質關懷各種藝術門類相通的,甚至是跨學科的,但是在研究生階段更可以突出某些同學的需求和興趣以及將來的發(fā)展,但是在本科階段如果要把這方面著重加強,有的老師擅長把篆隸書體教學和印章結合起來,但是這樣的話有很多難點,不利于教學檢查。過去我們的老師是這樣帶學生的,這種教學是隨機的,因材施教,學生有這個本事,我點到了他聽懂了,但是一個班里面幾十個人,一百多號人的本科生,要做到這樣,這個標準就很難推廣了。
我的建議是篆刻學在上??梢蕴岢鲈趺磸膶W科中獨立出來,怎么樣培育,設置專門的篆刻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材的問題,剛才提到了文字學的問題,我就沒有這個困惑,我的老師講文字學,印章里面會出現(xiàn)什么古文字問題,主要講這些。所以說實際上講的很簡單,很實用,就是印學里面的文字學,這對于我們編文字學教程或者說請文字學的老師是非常有幫助的。
再就是印學史、印論,非??菰?,重要的斷代、風格、包括后續(xù)的理論交流很難講,這些都值得我們在今后的篆刻學獨立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培養(yǎng)建造,現(xiàn)在有些學校里面一個老師把所有的課上完了,我們引進老師的時候,說是上篆刻的,但是其他的課不上嗎?會遇到這樣問題。現(xiàn)在全國近三百所高校里面,有多少符合書法和篆刻的標準,又有多少所能夠把篆刻學作為一個新的方向,獨立成一個門類,這都是今天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
篆刻領域專家指導學生
王客(上海師范大學青年教師、西泠印社社員)
我順著講師資問題,師資的不平衡和短缺是一個很嚴重的現(xiàn)狀,不斷增長的書法專業(yè)的建設和長期存在的師資短缺問題之間的矛盾一時間是解決不了的。
在座的各位中國美術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出來的占一半以上,我們的培養(yǎng)人群其實很集中,畢業(yè)后能夠教篆刻的去處也很集中。很多學校能上篆刻課、勝任篆刻課的老師不多,很多是篆刻課老師布置作業(yè),也沒有人指導。我從中國美院畢業(yè),班上的同學原本有七個,畢業(yè)后繼續(xù)從事刻篆的同學一般都沒有,中國美院都是這種情況,其他院校的情況會更明顯。所以說這個矛盾長期存在,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
另一方面,接剛才黃老師的話題,老師要有個人魅力,這一點可能會保證你的學生不會流失,或者說不會被時風左右。作為年輕的,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我經(jīng)常反思一點,所謂的教學不是教學生是教自己,如果我們自己在藝術上有成就,或者說你的風格你的深度在那里,其實是對學生最好的教化,學生可以從你身上看到好的方法、好的榜樣,有的時候我們講的多,自己忘了自己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成長的時候,這一點比較重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停止自己的思考和學習的腳步,這個時期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要把握出版物,現(xiàn)在看到很多的出版物,使得這些年輕的老師,有些時候要更新自己的想法,我們原來學篆刻抱定上海博物館的一些文選,現(xiàn)在新出土的一些資料,新的資料出土對于古代的一些理解,使得老師要反思自己原來的觀察方法,做印的方法,要繼續(xù)深入。去年我們的雜志做了一期小篆體,我發(fā)現(xiàn)這些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以山東人為主,他們的思維敏銳度,我自愧不如,我自己組織了一個專題,對我啟發(fā)很大,似乎我們有些時候,新出的東西會改變我們觀察古典的方式。只有這樣,高校才有高校的尊嚴,我們在學術和藝術本身要有不斷的深化機制,不會被社會的時風所左右。當年我們的老師告訴我,我們是引領時風的,引領時尚的,現(xiàn)在反過來了,時尚引領高校教學,這一點很可悲,我們作為高校的年輕教師,我們應該要承擔起這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