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作者: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一卷

西土圣賢撰集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佛涅槃后迦葉阿難于摩竭國(guó)僧伽尸城北撰集三藏及雜藏傳。

  先禮佛已  禮法眾僧  各受集法

  此諸法典  除去五蓋  一心聽受

  說所聚法  如阿難說  當(dāng)共信樂

  是阿難智  與佛同等  聽集此法

  如佛涅槃  阿難付法  愍念眾生

  護(hù)持諸法  如視世尊  無上導(dǎo)士

  視阿難等  福田無過  設(shè)非阿難

  釋種涅槃  正法滅盡  并及三藏

  佛雨諸法  哀念天人  承以完器

  阿難受持  寄付殷勤  阿難之法

  此人乃復(fù)  終不漏脫  所聚法名

  分別等法  如師子吼  阿難所說

  一一于前  比丘各好  阿難獨(dú)立

  佛自稱譽(yù)  若過世智  若復(fù)俗智

  一切皆知  阿難如?! ∪甑葹榇?br />
  信向阿難  聽所集法  悉斷眾苦

  世明涅槃  地為震動(dòng)  山海涌沸

  天人哭泣  世尊出晚  涅槃何早

  人天孤遺  諸道荒塞  神通徹視

  神足羅漢  皆詣拘夷  供養(yǎng)世尊

  八萬四千  過于無漏  天人所敬

  福田無上  閻浮利地  羅漢悉來

  世尊涅槃  聚會(huì)于中  別有不還

  得頻來果  溝港進(jìn)學(xué)  此輩一倍

  凡行比丘  無數(shù)百千  舉手哭行

  世尊那去  我等盲聾  三毒未除

  沒于五道  誰當(dāng)拔我  比丘尼千

  數(shù)三十五  中有神通  有漏無漏

  帝釋梵天  及無數(shù)天  文陀華伎

  速持來到  四天大王  各有將從

  栴檀珠瓔  速赍來詣  及諸欲天

  有色無色  九十八億  咸詣拘夷

  無畏釋王  八萬牙象  名馬八萬

  盡詣拘夷  舍衛(wèi)月王  強(qiáng)勇聰明

  名象七萬  皆到拘夷  阿阇世王

  勇猛信佛  象七萬半  悲泣來詣

  槃阇梨王  名明端政  象馬六萬

  悉詣拘夷  名愍王暖  郁光親厚

  眾各五萬  皆來集會(huì)  西香眾國(guó)

  諸王嚴(yán)仗  四色軍服  數(shù)百千眾

  速疾來至  欲見佛尸  龍王泣啼

  追尋諸王  維耶離眾  象馬車乘

  如諸天比  來詣拘夷  凡眾無數(shù)

  并及清信  睹佛盡今  當(dāng)覲涅槃

  世界眾生  三十六億  皆詣拘夷

  赍所喪具  方百由延  拘夷處中

  天人滿中  地?zé)o空缺  諸天散華

  供養(yǎng)佛尸  鼓天伎樂  雨諸花香

  諸王官屬  來詣佛尸  皆禮佛足

  圍繞而立  諸王號(hào)泣  舉手悲號(hào)

  不復(fù)見佛  為眾說法  阿阇世哭

  來嗚佛足  我五逆人  持我付誰

  諸王繞尸  散寶滿上  并作眾樂

  香泥涂床  舉尸鐵棺  灌滿麻油

  地為震動(dòng)  諸王號(hào)哭  諸天墮淚

  渧現(xiàn)于地  天王雨淚  普皆哭泣

  天栴檀薪  如意雜香  積之于地

  諸王四輩  大迦葉等  僧眾坐上

  眾生所供  此大福田  迦葉眾首

  丘尼賢者  天帝人王  各共然尸

  登燒身時(shí)  天人號(hào)哭  嗚呼痛哉

  我等如何  七日供養(yǎng)  諸天盡受

  分為八分  著罌第九  各還本所

  王及凡民  諸天還上  八部神歸

  八分余者  天龍神得  拘夷力人

  得分立塔  八分八塔  第九罌塔

  炭塔第十  閻浮所起  迦葉僧首

  行出拘夷  詣摩竭國(guó)  聚會(huì)眾僧

  迦葉語(yǔ)僧  比丘莫行  當(dāng)共集會(huì)

  勿令法壞  于虛空中  迦葉鳴揵

  欲使法久  勝于諸魔  迦葉語(yǔ)眾

  及天與人  今當(dāng)集法  令眾生安

  佛雖涅槃  四諦故存  八道猶在

  可獲涅槃  先佛長(zhǎng)壽  人民有福

  遺法日近  不久便盡  今人短命

  佛出第七  涅槃之后  法那久存

  不還頻來  見道未成  今集真僧

  此不得入  天眼神足  六通無我

  一切羅漢  我今集之  眾聞教聲

  即各來集  八十千眾  皆是無漏

  迦葉問曰  弟阿那律  遍睹羅漢

  誰不來者  那律便觀  大千世界

  見忉利天  有憍桓缽  律白迦葉

  憍桓忉利  羅漢無漏  今不來會(huì)

  迦葉命召  而亦不來  世尊涅槃

  世空何求  迦葉心念  比丘能有

  撰佛所說  經(jīng)法者不  遍看不見

  能集十二  部經(jīng)法義  佛所說者

  唯有阿難  是須陀洹  當(dāng)為設(shè)宜

  使成無漏  上座方便  觀阿難心

  知有慈愍  得道未久  迦葉語(yǔ)難

  不得入眾  汝不應(yīng)入  今當(dāng)出去

  阿難白曰  何耶上座  我于三尊

  有何過失  迦葉答曰  弟欲知耶

  汝于佛眾  有大過失  坐汝佛法

  減于千歲  由汝勸佛  度于母人

  細(xì)微之戒  佛欲分別  汝何不問

  細(xì)微戒耶  爾時(shí)何念  輕慢于戒

  佛已涅槃  今當(dāng)問誰  蹈佛大衣

  佛渴索水  汝竟不與  非是過耶

  此比過多  是汝所作  非口所陳

  是故當(dāng)出  阿難長(zhǎng)嘆  悲惋墮淚

  佛方便終  當(dāng)何恃怙  于此便去

  坐一樹下  感結(jié)漏盡  佛法由興

  無數(shù)億天  圍繞阿難  來詣大會(huì)

  師子無畏  迦葉遙見  便謂眾僧

  皆當(dāng)速起  阿難今至  八萬余眾

  皆是無垢  迦葉上首  叉手立迎

  迦葉舉手  善來阿難  便上高座

  修理眾僧  真大阿難  為眾人眼

  侍佛已竟  瞿曇福成  汝觀此僧

  并觀天眾  世間久病  有三苦患

  世間無主  道御涅槃  快共慈心

  為眾說法  阿難默然  迦葉便請(qǐng)

  上座欣笑  作師子吼  迦葉心念

  相望能說  阿難今日  濟(jì)度天人

  迦葉舉聲  大命眾生  欲度世者

  皆來詣此  如佛所說  種種諸法

  除眾生苦  阿難當(dāng)說  一切知法

  如散雜華  阿難當(dāng)撰  分別三藏

  如來說法  隨眾所欲  高座阿難

  復(fù)當(dāng)敷演  十方當(dāng)聞  天龍鬼神

  四部弟子  聞命即至  如人熱渴

  思想飲水  奔走趣河  當(dāng)于中飲

  天龍鬼神  四輩弟子  來趣阿難

  于中聞法  余無數(shù)眾  進(jìn)學(xué)見道

  頻來不還  尋聲后到  阿那含道

  二萬一千  斯陀含眾  四萬二千

  須陀洹僧  八萬四千  此等后到

  亦欲聽法  諸王皆集  群臣兵眾

  阿難儀容  眾睹咸歡  大眾次坐

  方十二延  阿難在中  如月滿明

  帝釋在右  梵天在左  侍于阿難

  如佛在時(shí)  釋說偈贊  天子欣悅

  睹大會(huì)故  阿難無畏  如轉(zhuǎn)法輪

  圍繞佛時(shí)  瞻阿難顏  儀容巍巍

  梵天亦爾  請(qǐng)于如來  世尊說法

  阿難如是  魔聞名聲  亦來到此

  并將妻子  及臣兵眾  波旬睹見

  若干種眾  阿難在中  如日光明

  阿難髻出  儀似山頂  項(xiàng)有日光

  照于眾會(huì)  難陀髻出  迦葉項(xiàng)光

  那律徹視  觀于大千  諸王在會(huì)

  并及群臣  眾人千億  皆在此中

  見會(huì)甚樂  阿難勇猛  波旬愁毒

  心懷戰(zhàn)慓  波旬心念  一佛滅度

  更有三出  佛力勢(shì)大  瞿曇涅槃

  謂呼得脫  此三所得  其處甚大

  見佛滅度  心甚喜悅  瞿曇法衰

  無怨仇對(duì)  當(dāng)設(shè)方宜  滅此殘法

  四部弟子  及諸國(guó)王  魔便出教

  敕師子將  速合四兵  盡滅此法

  即起化兵  四種將主  圍繞大會(huì)

  出可畏聲  收捕道人  清信男女

  誅殺諸王  壞裂道場(chǎng)  眾會(huì)驚愕

  四輩心念  此何從出  未成懷疑

  諸王聞聲  皆懷驚怖  見魔兵眾

  各自嚴(yán)仗  阿難心惟  誰來相嬈

  睹此兵眾  乃知魔為  阿難便笑

  敕王頓駕  此亂眾者  我自降之

  難以慧力  葉以進(jìn)力  申手執(zhí)魔

  三尸系咽  第一人尸  第二狗尸

  第三蛇尸  膖爛難近  魔便首情

  迦葉見收  羅漢應(yīng)當(dāng)  困于人耶

  迦葉我前  極撓嬈佛  世尊未曾

  見困如今  答佛哀愍  被大慈鎧

  終不加害  于諸群生  我等集法

  欲令久興  汝何為來  撓攪我眾

  魔即叉手  啟阿難曰  且俱放我

  不復(fù)嬈人  阿難使誓  迦葉亦爾

  若后亂眾  尸還枷頸  三尸化去

  波旬得免  魔便愁怖  別立一面

  諸天稱善  佛法得勝  遺法久存

  常當(dāng)勝魔  迦葉敕眾  皆當(dāng)靖定

  阿難今說  如佛所演  諸王普起

  叉手待之  諸天悉悅  賢者視顏

  迦葉語(yǔ)難  說經(jīng)時(shí)到  發(fā)此寶箱

  顯說上法  何說增一  何說增十

  何說本起  何說諸界  阿難長(zhǎng)笑

  師子振欠  四顧眾坐  說聞如是

  說一時(shí)已  地為震動(dòng)  一億天人

  逮得法眼  舍衛(wèi)增一  名彼增十

  釋中本起  魔竭諸界  余經(jīng)亦爾

  處處演說  阿難以經(jīng)  為大眾說

  盡集諸經(jīng)  以為一藏  律為二藏

  大法三藏  經(jīng)錄阿含  戒律大法

  三分正等  以為三藏  已說大本

  錄諸異法  合集眾雜  復(fù)為一藏

  別經(jīng)四分  名作阿含  增一中含

  長(zhǎng)雜四含  毗尼隨法  犯次可生

  中者久童  苦行在后  大法諸分

  作所生名  分別第一  然后各異

  增一中含  長(zhǎng)雜四含  迦葉問難

  此義何謂  難答一一  比丘念佛

  以是調(diào)意  故名增一  此后二法

  思惟善心  兩法便生  止意分別

  三處三知  宿命漏盡  四處四諦

  五處五根  六處六大  七處七覺

  八處八懅  九處九止  十處十力

  十一處經(jīng)  名放牛兒  慈經(jīng)斷后

  增一經(jīng)終  從此義中  當(dāng)一一解

  此經(jīng)若干  故名增一  猶如畫師

  分部色像  是一增一  種種撰合

  如藥無限  隨病和合  名某藥丸

  故名增一  一一縷綖  經(jīng)緯成布

  以一一說  成于增一  如合諸物

  名空集音  種種諸經(jīng)  故名增一

  猶如草木  埿土起墻  圍覆于空

  爾乃成舍  如是施戒  生天涅槃

  以義圍繞  故名增一  如一種泥

  成數(shù)種器  是一增一  種種義合

  從此當(dāng)知  種種義說  此經(jīng)盡出

  當(dāng)持增一  亦不大長(zhǎng)  亦不至短

  結(jié)義得偶  名中阿含  字亦不粗

  亦不極細(xì)  言義正等  是故名中

  除去上下  說于中法  棄于彼我

  故名中含  小兇大兇  癡疑盡壞

  以觀正諦  是故名中  于中長(zhǎng)說

  并及先世  劫世流轉(zhuǎn)  是故曰長(zhǎng)

  計(jì)于諸止  天上快樂  聞?wù)邭g喜

  故名曰長(zhǎng)  七世過佛  及攬大乘

  佛之涅槃  是故曰長(zhǎng)  諸寶計(jì)數(shù)

  多有轉(zhuǎn)輪  諸王喜聞  故名曰長(zhǎng)

  此法當(dāng)據(jù)  學(xué)之喜忘  欲斷諸結(jié)

  是故曰雜  此法等含  義味共俱

  聞之?dāng)嘁伞 」拭群 ∈切扌械?br />
  禪智所趣  等見諸法  是名等含

  盡此經(jīng)中  撮行兩端  聞?wù)叨嘁?br />
  故名等含  部外雜經(jīng)  諸天贊偈

  皆入其中  故名等含  附近法者

  得好凈意  斷諸諍訟  故名戒律

  分別中戒  得凈精進(jìn)  聞?wù)呓哉{(diào)

  是名戒律  比丘行是  得益于中

  破碎眾結(jié)  故名戒律  忍諸結(jié)垢

  比丘學(xué)是  除諸惡行  是名戒律

  觀視諸法  從法得益  墮甘露地

  故名毗尼  迦栴造竟  持用呈佛

  佛言上法  當(dāng)名上法  于中破癡

  益于世間  此眾經(jīng)明  故名大法

  總持外道  斷于貢高  眾法牙旗

  是名大法  譬如明燈  照于眾物

  以見諸形  故名大法  此眾經(jīng)義

  如芒甘露  是諸法味  此大法義

  諸經(jīng)戒律  勤思惟持  勿令放舍

  系縛三藏  分別字義  比丘諸天

  千萬稱善  迦葉復(fù)問  云何四藏

  阿難可說  為眾生故  阿難答曰

  此說各異  隨眾意行  是名雜藏

  佛說宿緣  羅漢亦說  天梵外道

  故名雜藏  中多偈頌  問十二緣

  此各異入  是名雜藏  三阿僧祇

  菩薩生中  所生作緣  故名三藏

  中多宿緣  多出所生  與阿含異

  是名雜藏  雜藏之法  贊菩薩生

  此中諸義  多于三藏  都合諸法

  結(jié)在一處  何等比丘  能盡持者

  當(dāng)來世時(shí)  比丘多愚  此輩不能

  盡持三藏  后當(dāng)作師  從經(jīng)出頌

  由此益增  是故不合  處處有喜

  四阿含者  或喜毗尼  又喜大法

  或喜外頌  或喜雜藏  故不一名

  盡說諸法  結(jié)四阿含  集錄諸數(shù)

  并律大法  聚為三藏  聞是法已

  天神及人  三千比丘  逮得漏盡

  不還八千  頻來十千  無數(shù)天人

  得見道跡  此法久住  為天人故

  諸王常勝  盡受百秋  一切天人

  諸王比丘  皆共稱善  如阿難說

  集法已訖  天人各還  四輩弟子

  皆歸本所

  佛涅槃后。迦葉阿難等。于摩竭國(guó)僧伽尸城北。造集三藏正經(jīng)及雜藏經(jīng)。常所云四篋者。合雜言也。凡二百首盧。上增一阿含。從一至十為十一處經(jīng)者。撰諸十一事經(jīng)。以放牛兒十一事經(jīng)為始。以行慈十一事經(jīng)為終。因其所引便出其經(jīng)。以事相連故合為一卷。此放牛經(jīng)者。佛說放牛十一事。以況比丘道具十一行。成道樹根栽枝葉茂盛多所覆蔭。因放牛兒于坐發(fā)念。佛知其意故說十一事以所行者。放牛者即解便逮羅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