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茅麓山戰(zhàn)役

南明史 作者:顧誠


  在形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原來堅持抗清的一些領導人喪失了信心,先后率部向清朝投降。其中最著名的如據(jù)守長江南岸施州衛(wèi)(今湖北省恩施)一帶的荊國公王光興的降清。當清軍開始圍剿夔東義師時,他還拒絕清方招降,回信說:“當日鄖陽一舉,至今淚滴九原”,“不佞首陽餓夫耳,老此地云云”②,表示鑒于其兄王光恩無辜被殺,同清廷誓不兩立??滴醵辏?663)十月,他卻和永歷朝廷任命的巡撫蔣尚膺一道帶領部下兵丁七千余名向清朝湖廣當局投降①。康熙三年(1664),永歷朝廷委派聯(lián)絡夔東各支義師的最高官員總督部院毛壽登也屈膝降清②。甚至原大順軍舊部高級將領馬騰云、黨守素、塔天寶也覺得大勢已去,在這年二月間帶領部眾向清軍投降③。

  這樣,到康熙三年春天,原來的夔東十三家只剩下李來亨(永歷朝廷封臨國公)部仍然堅持于湖北興山縣境內(nèi)的茅麓山區(qū),以大無畏的氣概抗擊著三省清軍和增援的滿洲八旗兵共達十萬之強敵。清靖西將軍穆里瑪統(tǒng)兵到達茅麓山下后,自以為兵精將勇,為了收取全功貿(mào)然下令向山寨發(fā)起進攻。李來亨指揮部眾憑借山險予以迎頭痛擊,滿洲兵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鑲紅旗副都統(tǒng)賀布索、一等阿達哈哈番桑圖、穆里瑪?shù)牡谌齻€兒子蘇爾馬都被擊斃④。穆里瑪追悔莫及⑤,改由漢族軍隊打前陣,滿洲兵督戰(zhàn),實行長期圍困。滿洲八旗兵在茅麓山區(qū)吃盡了苦頭,直到凱旋回京以后仍然心有余悸。嘉慶年間,禮親王昭梿在書中寫道:“康熙初,命圖文襄公海為督師,同川督李公國英、護軍統(tǒng)領穆公里瑪率三省兵會剿。諸將皆于層巖陡壁間,草衣卉服,攀援荊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其巢穴。故今京師中諺語有其事險難者,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矣?!雹?br />
  二月初,四川總督李國英、提督鄭蛟麟接到穆里瑪咨文,領兵進抵茅麓山南面的黃龍山參加圍剿。李國英同穆里瑪、圖海等觀察了地勢,“見逆寨高險異常,周圍一百五十余里”,強攻難以取勝,但當?shù)厣綅苟盖停伛っ裣?,糧食等物資不能自給,因此他們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戰(zhàn)術,由三省官兵會同滿洲八旗兵分汛連營扼守。為了達到困死明軍的目的,清軍構筑木城,挑挖塹溝,樹立排樁,切斷明軍同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木城是為清軍駐守而設立的,城外挖掘闊深各八尺的濠溝;濠外埋設一道五尺寬的排樁,名為梅花樁。其形制是用長五尺、圍一尺的圓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面樁高二尺五寸,各根木樁之間相距僅五寸,參差排列,狀如梅花。這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工事完成以后,給李來亨部明軍的行動和軍需供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李來亨部貯積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戰(zhàn)不得,被迫拼死突圍。六月十五日深夜,李來亨親自率領總兵五名、精兵數(shù)千名分路進攻清軍防線,另派三名總兵帶領士卒旁攻,牽制他部清軍赴援。明軍抬著云梯、盾牌,手持鉤鐮大斧,砍斷木樁,填平溝塹,“炮矢如雨,蜂擁攻打”。由于清軍防御嚴密,突圍未能成功。閏六月初九日夜晚,李來亨再次率領數(shù)千名士卒向清軍陣地發(fā)起猛攻,“槍炮齊發(fā),勢如風雨驟至”。明軍戰(zhàn)士“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zhàn)”①。因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明軍雖“連攻五陣”,結果仍被清軍擊退。兩次突圍的失敗,使李來亨深知打破清軍重兵包圍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義凜然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他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jié)②。清軍見勸降無效,進一步挑深濠塹,加固工事,以求不戰(zhàn)而勝。

  八月初四日,寨內(nèi)糧食全部吃完了,軍心不穩(wěn),少數(shù)官兵私自逃出向清方投降。李來亨知道已經(jīng)到了最后關頭,他先把妻子殺死,放火燒毀房屋,然后自縊而死③。我們對李來亨的情況至今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是李自成的侄兒李過的養(yǎng)子,在大順軍聯(lián)明抗清后才嶄露頭角,他帶領的軍隊估計就是李過(李赤心)在南寧地區(qū)病死后留下的部眾為骨干轉(zhuǎn)戰(zhàn)到夔東地區(qū)以后擴充起來的。鄂爾泰主編的《八旗通志》《穆理瑪傳》記載茅麓山戰(zhàn)役時,說“來亨子率四千余賊筑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①。李來亨有兒子能領兵作戰(zhàn),沒有見到其他史籍記載。雖然我們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明朝和清朝統(tǒng)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精神確實令人欽佩不已。李來亨父子犧牲后,部下士卒除少數(shù)投降外,都在混戰(zhàn)中壯烈捐軀。清朝將領惟恐有明軍將士潛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窮兇極惡地實行斬草除根,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掃穴無遺類”②。至此,以原大順軍余部為主體的夔東抗清斗爭堅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敗告終,大陸上公開以恢復明朝為旗幟的武裝抗清運動結束了。

  清政府為摧毀茅麓山這一彈丸之地,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投入的兵力多達十萬以上,據(jù)李國英的描述,四川清軍和駐防西安八旗兵由南面和西面,湖廣清軍由東面,陜西清軍由北面,把茅麓山區(qū)一百五十余里的地方團團圍住,清軍主帥靖西將軍穆里瑪,定西將軍圖海駐于茅麓山南面的黃龍山督戰(zhàn),相持在半年以上。附近各省為運送軍糧、物資、服其他勞役而征發(fā)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shù),使百姓們承受了難以忍受的負擔。王夫之記載:“而□(虜)兵督挽運,丁夫死者積崖谷,益峻法驅(qū)里民,三千里外諸軍負挽,披蓑笠,緣絕?峭壁蟻行,延綿彌望不絕?!雹倮顕⒅永铞┮矊懙溃骸跋仁浅\自西瀼、渣溪起旱(即由船運改為人挑肩負的旱運),用夫背運至茅麓山。道里險遠,往返不下半月,運既無多,夫多饑斃?!雹诳滴醵辏?663)湖南寧鄉(xiāng)人陶汝鼐作《西山行》詩云:

  西山舊將久不服,高據(jù)巉巖最深谷。絕繳孤懸楚蜀間,中原已一無秦鹿。何妨棄置守其疆,以逸待勞俟窮蹙。一旦張皇大用兵,仰攻四面如緣木。轉(zhuǎn)輸驟檄百萬人,風雨雷霆驅(qū)比屋。正是蕭莆寒食時,長沙一路從軍哭。拋田應募五千余,頃刻民間空杼柚。大吏轟轟小吏愁,奸胥更喜剜民肉。紛紛鬻子嘆仳離,我亦沾襟遣童仆。此去死生那得知,更番且喜還家速。仆夫垂淚向我言,人力如今賤如犢。西山上天下及泉,負挽步步石磨腹。烈日炙頂渴欲僵,百錢買漿才一掬。搖足便墮萬丈崖,死者還遭勾攝牘。泣談未了催檄來,增夫更餉巴東陸。巫山三峽又崎嶇,魂魄初收豈堪復?吁嗟再遣誠萬難,髓竭膏枯慘心目。謂天蓋高胡不聞,六月炎炎書此竹③。

  康熙初年任瀏陽知縣的侯樸也在一首敘事詩中寫道:

  ……加之西山役,繁重不可當。夫草數(shù)千萬,長驅(qū)解荊襄。賣牛賣兒女,賠絕賠逃荒。無計能活口,移徙走他?。所以五十都,都都鮮全莊。于中逃最多,東鄉(xiāng)與坊廂。伶俜幾孑遺,鵠面而羸尪。我聞父老語,淚下沾衣裳。愿言勤撫字,拯救此一方①。

  這真可謂長歌當哭,道出了民間幾多辛酸。在地方志里更留下了這方面的許多記載,如湖北《安陸府志》記:“康熙二年,……民役西山,起運夫于各州縣,往來死傷甚眾?!雹凇端勺炭h志》記“顧覓運夫”云:“鋒鏑余生,聞征鼓則返走,見旌旗則魂消。一聽派取糧石、人夫運米隨征,男兒嚎于道,婦子泣于室。視入山一路不啻刀山劍樹矣?!薄岸铮ㄟ@是指里甲的里)攜妻摯子擔囊負耒逃匿數(shù)百里外者踵相接也?!薄皼r當事者復迫于軍情重務,或差舍嚴催,或親臨督比,數(shù)十萬呼庚呼癸之眾,嗷嗷待哺,能為我凋殘之松民寬乎。”③《當陽縣志》記載:“康熙元年壬寅,李來亨等盤踞竹、房、興、巴一帶,憑險不下,奉旨三省會剿,秦軍上庸,蜀軍巫山,楚軍當陽,轉(zhuǎn)輸絡繹往返,兵夫不下數(shù)百萬?!雹堋吨h志》載:“康熙元年壬寅冬,王師征剿西山,民苦夫役”,“三年中枝民流離轉(zhuǎn)徙日以百戶計?!雹葸B遠在湖北東隅的廣濟縣,康熙二年“西山之役,濟一歲索夫三千一百七十焉”①。湖南《安??h志》記:“康熙二年……民役西山,死者十之五”②。甚至有的地方還因為夫役負擔過重發(fā)生嘩變,如湖北大冶縣,“康熙三年春正月,運夫嘩。西山用師,縣派民夫運糧,輪至第三批三百余人,中路逃歸,擁聚北關外,左公鉉等倡首,要索公縣,搶擄后衙與猾胥之家??h官屏匿數(shù)日始去。而公鉉自稱左將軍。上檄招安,至縣,鼓吹迎之。公鉉益恣”③。這些零星史料透露清政府圍剿夔東抗清武裝給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大致與此同時,為對付鄭成功而采取的沿海遷界(史稱“遷?!保瑯邮箹|南沿海百姓流離失所,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據(jù)說,“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而“勝利者是不受審判的”,當勝利者躊躇滿志的時候,被征服被奴役者自然只有忍氣吞聲,不可能去審判他們。然而,歷史是公正的,即便過了幾個世紀,云霾散盡,昔日的統(tǒng)治者隨時都有押上被告席的可能。

  本書作者認為,1664年夔東抗清基地的被摧毀,應當視為南明史的結束。理由是,永歷帝雖然在兩年以前被俘殺,以明朝為正朔的夔東抗清復明運動仍在繼續(xù),他們有永歷朝廷委派的全權代表,有相當可觀的旗幟鮮明的軍隊,有地方政權①,維護和行使明朝的制度。至于臺灣、廈門一帶的鄭經(jīng)、鄭克塽雖然遵奉永歷正朔,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瑯率軍攻克澎湖,劉國軒等勸鄭克軒降清為止,從這一角度來看,明朔尚存,衣冠未改,似乎也可以列入南明史內(nèi)。②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康熙十二年(1673)發(fā)生了三藩之變,鄭經(jīng)同耿精忠有一段聯(lián)合與分裂的歷史。把三藩之變扯進南明史顯然不大合適。自然,南明史的下限學術界同好有不同意見,如主張以永歷帝1659年入緬作結束③,主張以永歷帝被俘、殺作結束,主張以李定國病死、部卒降清作結束,等等。本書以康熙三年八月夔東抗清基地徹底覆滅作為南明結束的標志,實際上還考慮到了同年六月間在東海沿海活動的張煌言因為復興無望,主動解散軍隊,不久被清軍俘殺的因素在內(nèi)。這只是一種看法和敘述體例,無妨與其他說法并存。

  ② 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九(下)《李來亨傳》附。

 ?、?《清圣祖實錄》卷十三、卷十五。按,王光興、王昌(或作王光泰)兄弟自順治四年反清后,被清軍擊敗,退入巴東縣。不久,王昌病死。順治十三年王光興在清軍壓迫下由巴東轉(zhuǎn)入施州衛(wèi),“去之日秋毫無犯”,見光緒六年《巴東縣志》卷十四《事變志·寇亂》。

  ② 《清圣祖實錄》卷十一。

 ?、?《清圣祖實錄》卷十一。

  ④ 鄂爾泰《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里瑪傳》;卷一六四《賀布索傳》;卷一六六《哈爾松阿傳附子桑圖傳》。

 ?、?張玉書《張文貞公集》卷九《柯爾昆神道碑》云:“慕公大悔?!蹦吕铿斆g作漢字又作“慕禮?”。

 ?、?昭梿《嘯亭雜錄》卷八《茅麓山》條。

 ?、?《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三。

 ?、?王光謙《東華錄》康熙七。

 ?、?李國英康熙四年五月初八日題本,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三。光緒十年《興山縣志》卷十九《藝文》收雍正年間知縣潘內(nèi)召《茅麓山記》中說:“三年八月,賊食盡,從黨爭降。來亨計窮,自焚死?!?

  ① 《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理瑪傳》;同書卷二二○《古楞格傳》、《倭和仁傳》有類似記載。

 ?、?《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參見康熙八年《當陽縣志》卷一《事紀》。

 ?、?王夫之《永歷實錄》卷十五《李來亨列傳》

 ?、?《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二。

 ?、?陶汝鼐《榮木堂詩集》卷四。

 ?、?康熙十九年《瀏陽縣志》卷十二,詩,知縣侯樸《詠懷五十韻》。

  ② 康熙六年《安陸府志》卷一《郡紀》。

 ?、?康熙九年《松滋縣志》卷下《宦績》。

 ?、?康熙八年《當陽縣志》卷一《事紀》。

 ?、?康熙九年《枝江縣志》卷一《災祥》:卷八《周邑侯實政記》。

 ?、?張仁熙《藕灣詩集》卷一《役夫行》題下注文,轉(zhuǎn)引自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二。

 ?、?同治八年《安福縣志》卷二十九《祥異》。

 ?、?康熙二十二年《大冶縣志》卷四《治忽·兵寇》。

 ?、佟≠鐤|地區(qū)有永歷朝廷委派的總督、巡撫、關南道、大寧、興山等縣知縣,參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光緒十年《興山縣志》卷七《人物列女表》說:“興山為李赤心、李來亨先后竊據(jù),士民皆奉宏(弘)光、隆武、永歷年號,故縣無順治券契。”

 ?、?柳亞子《南明史綱·史料》一書即以“永歷三十七年”“武平侯劉國軒、忠誠伯馮錫范奉延平王出降”作為“明亡”的標志,見一○三頁。

 ?、邸∽T其驤先生《俗傳中國史朝代起迄紀年匡謬》一文(載《歷史研究》1991年第六期)中即主此說,他指出:“一般認為是1661年即永歷十五年吳三桂兵入緬甸永歷被擒之年”終止“是說不通的”,“又有人說南明終止于1662年永歷被殺時,那就更說不通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