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提出了五項比較具體的政治主張。
第一:統(tǒng)治者如果能夠尊重有德行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把人才都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那么天下的士人都該樂死了,誰不愿意到這樣的國家來應聘呢!
第二:市場給商販們提供攤位,卻不向他們收稅,如果有誰的貨物賣不出去,那就由國家依照法定價格收購以防止積壓。如果哪個國家能夠做到這點,那全天下的商人都得美死,擠破腦袋也要鉆到這個國家的市場去做買賣。
第三:關卡只負責盤查,查查過往旅客當中有沒有間諜、有沒有通緝犯、毒品販子和人販子什么的,但不要征收關稅,如果哪個國家能做到這點,那全天下的旅客還不都樂意從這個國家的道路上經(jīng)過嗎?
第四:這是農(nóng)民政策。政府對農(nóng)民只讓他們出一分力氣耕作公田,卻不向他們收農(nóng)業(yè)稅,如果哪個國家做到這點,全天下的農(nóng)民還不都跑到這個國家去種田嗎?
第五:如果哪個國家對老百姓不收人頭稅,也不收地稅,那全天下的老百姓還不蜂擁而來,全都心甘情愿地做這個國家的永久居民嗎?
孟子說:"以上這五點,如果哪個國家都能付諸實行的話,那其鄰國的老百姓都會把它視為父母之邦。假如鄰國的國君帶領這些老百姓攻打過來,那不就等于帶著他們?nèi)スゴ蛩麄兊母改该?,這要都能打勝仗那簡直是天方夜談了。明白了吧,做到這五點的國君就可以天下無敵,他們是天使,由他們來統(tǒng)一天下是不可能不成功的。"
孟子所講的這五點,涉及了一些當時的社會體制。那么久遠的年代里,稅是怎么收的,田是怎么種的,具體內(nèi)容都不可考,我們只能了解一個大概。
第一點容易理解,儒家歷來是主張"好人政府"的,不過我在上本書里已經(jīng)說過,孟子在這個問題上一向缺乏具體可行的意見。
第二點,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市場是什么樣子。我們知道,市場的形成一般都是自發(fā)的,老百姓漸漸集中到一個地方交換物品,這個地方漸漸就形成了市場,甚至還有最終形成城市的。但早期的市場卻一般都是官營的,民間色彩較少。
廛(讀作"纏"),《孟子》這里寫作:"市,廛而不征",《禮記》里也說過:"市,廛而不稅"。這里所說的"廛"大體相當于現(xiàn)代的商鋪。比如,王府井大街就相當于"市",一條商業(yè)街,這就是一個市場,你要在街上租一個鋪子賣貨,這鋪子就是你的"廛"。當你在王府井大街上租了一個"廛"開始做買賣的時候,你是要交錢的。
按照現(xiàn)代人的想法,你要交的至少應該是三份錢:一份是鋪子的租金,是交給鋪子的主人的;一份是向政府繳的營業(yè)稅;再一份則是要向市場管理者交管理費。也就是說,除了顧客之外,你至少還要和三方面的人打交道:鋪子的所有者(如果你是從人家手里承租或轉(zhuǎn)租的話)、工商、稅務,當然,可能有時候還要接觸城管和居委會,甚至是黑社會。
在古代,如果時間足夠久遠的話,這三份錢你都能省下:遠在商代和周代前期,工商業(yè)大都是官營的,大概要到春秋晚期,民營的工商業(yè)才終于出現(xiàn),而到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商業(yè)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了?,F(xiàn)在不少商家供奉關公和趙公元帥,把他們當財神,其實商人最牛的祖師爺應該是戰(zhàn)國的白圭。有人會覺得奇怪了:時間更早些的那位和西施泛舟五湖的范蠡不就是位超級大商人么?--但范蠡一是事跡不大可考,二是還真趕不上白圭。上本書里和孟子唱對手戲的主人公不是梁惠王么,白圭就是梁惠王手下的小弟,用后來的話說,就是紅頂商人,而紅頂商人的賺錢能力自然是普通商人望塵莫及的。
商業(yè)活動就這樣漸漸從官營擴展到民營,越發(fā)開始活躍起來,大小商賈們各找門路,大到倒騰鋼材,小到開個兩元店。我們說他們是"商賈",其實"商"和"賈"分別是兩種營生。有句老話叫"行商坐賈",也就是說,搞長途販運的是"商",開個小門臉做買賣的是"賈"。所以,"商"最常要打交道的是海關,"賈"最常要打交道的是工商稅務。
先來說說"賈"。隨著各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jīng)濟漸漸成為戰(zhàn)國各國主體經(jīng)濟之外的一項重要補充形式,所以,國家對商業(yè)活動投入了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有些國家開始對鋪子收稅了。"對鋪子收稅"的意思大概是:按鋪位收取定額的稅收,而不是按營業(yè)額的一定比例來收稅。孟子這里的意思大概是:由政府在市場上為"賈"們提供鋪位,按鋪位收些費用(估計大概相當于租金),但不要對營業(yè)額收稅,這就等于降低了經(jīng)營者的成本和風險,能夠有效地刺激商業(yè)發(fā)展。
夠有吸引力的了吧?但孟子覺得這還不夠,還要給商賈們以更大的政策保障。如果你在孟子的理想市場上做買賣,假如你搞到了一個"廛",賣"達客寧"洗面奶和"王治和"香水,你也許只需要到工商部門辦個手續(xù)就行了,廛的租金、政府的稅收和工商部門的管理費一概免除,如果在這樣的政策下你的貨還是賣不出去,那也不用著急,因為工商部門這時候會以一個合理的價格(但孟子也沒說怎樣才算合理)收購掉你所有的存貨(孟子也沒說收購來的存貨將會怎么處理),不會讓你因為商品積壓而蒙受經(jīng)濟損失。如果真有這樣一個市場,有幾個商人不愿意去呢?
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但凡稍微上了一點兒年紀的,全都既經(jīng)歷過計劃經(jīng)濟,也經(jīng)歷過市場經(jīng)濟,諸多經(jīng)驗積累下來,很難不對兩千多年孟子的這一烏托邦市場理想嗤之以鼻,但我們至少能夠從中知道,作為儒家圣賢的他老人家并不像一些后儒那樣盲目反對商業(yè)。
--且慢!難道孟老師的這套理論全是烏托邦么?也不盡然。那么,政府收購存貨的事情在現(xiàn)實世界中當真發(fā)生過么?
還真的發(fā)生過?,F(xiàn)在三四十歲的人可能還都記得小時候課堂上和課外讀物里都講過1929年美國的經(jīng)濟大蕭條: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chǎn)了太多的產(chǎn)品賣不出去,怎么辦呢,結果就把成噸成噸的牛奶倒進河里,把成千上萬頭豬趕進河里淹死……我還記得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小故事是:
一個煤礦工人的小女兒問媽媽:"天這么冷,我們怎么不生爐子???"
媽媽回答說:"我們買不起煤。"
小女兒接著問:"我們?yōu)槭裁促I不起煤呀?"
媽媽回答說:"因為你爸爸失業(yè)了。"
小女兒接著問:"爸爸為什么失業(yè)呀?"
媽媽回答說:"因為煤太多了。"
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還都有印象,現(xiàn)在回顧美國的這段歷史,原來倒牛奶之類的事情有一些居然是政府行為,也就是說,是政府收購了一部分資本家積壓的貨物,然后扭頭就給扔掉了。--這正是應對當時的經(jīng)濟危機的一個方法,其理論根據(jù)是凱恩斯的經(jīng)濟思想。
后來的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凱恩斯的思想幫助美國成功度過了經(jīng)濟危機--他老人家是主張政府干預的,要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之外再踩上政府的一只"看得見的腳"。這只"看得見的腳"的所作所為有時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最極端的表述是:雇一萬人挖溝,再雇一萬人把溝填上。當然,這種事到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政府最好還是多在這時候搞些基礎建設……就不多說凱恩斯了,反正大家看看,政府收購市場積壓貨物這種事情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烏托邦,即便在現(xiàn)代社會也還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所以,如果你想自豪一下的話,可以說孟子在凱恩斯的兩千年前就已經(jīng)提出了什么什么,嗯,這就像八卦和二進制的關系一樣。
孟子的第三點是說"關",這就是更多地有關"商"的政策了。
公孫丑對孟子說:"老師,您這輛車也太落伍了,才兩缸,排量才1.6,連長安街都上不了。"
孟子把臉一沉:"說鄒國話!"
公孫丑連忙改口:"我是說您這車,才兩匹馬拉著(兩缸),動力太小,馬也是小馬,每天排泄的馬糞才1.6斤(排量1.6),太不體面了。"
孟子問:"那你說怎么辦?"
公孫丑說:"學生聽說齊國剛出了新款奔馳,六缸的,4.2的排量,我看您也該換輛好車了。"
孟子點點頭:"你是說,齊國這新款車是六匹馬拉的、每天的馬糞排泄量是四斤二兩?"
公孫丑點頭:"不錯!"
孟子問:"多少錢?"
公孫丑說:"黃金一百噸。"
孟子勃然大怒:"呸!搶錢?。∧憬o我十噸黃金,我在前面當馬給你拉車!"
公孫丑一臉委屈:"這車在齊國本地只賣十斤金子,怎奈您老家鄒國的關稅壁壘太厲害,加上掌權的人賣指標,這才把價錢抬到這么高。"
孟子長嘆一聲:"你知道以前的關卡收多高的稅么?"
公孫丑搖頭:"不知道,想來肯定比現(xiàn)在要低吧?"
孟子說:"何止是低,以前根本是沒有關稅的。國家設立關卡的意義本來不在于借此征稅,只不過是要對過往行人盤查盤查罷了。"
看來,到了孟子的時代,關卡已經(jīng)由原本的盤查哨所變成收費站了,所以孟子才要呼吁抵制。
有人可能不理解:關稅收得越多,政府手里的錢也就越多,這不是很好的事嗎?孟子為什么要主張零關稅呢?難道他是主張純粹的自由貿(mào)易嗎?
--這問題當年孟子時代的人可能搞不明白,現(xiàn)代人卻研究出結果來了。關稅的征收,政府收入是大大的,生產(chǎn)者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而社會財富的總量卻減少了,消費者的利益卻受到損害了。咦,最后的結果居然是負數(shù)?!
這問題深究起來會很復雜,還牽涉著方方面面的數(shù)不清的問題,而且,孟子那是什么時代,到底不是市場經(jīng)濟,他那時候能夠樸素地想出零關稅的意義,這已經(jīng)很不簡單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點上再來驕傲一回,說孟子比薩繆爾森的自由貿(mào)易理論早了兩千多少多少年!而且,孟子還是WTO最早的創(chuàng)意人!
第四點,農(nóng)民問題。
當時的社會,不嫌人多,只怕人少,所以各國都想方設法把別國的人吸引到自己的地盤里來,孟子這里出的也是這種主意。孟子認為,要想把天下的農(nóng)民都吸引過來,最好的政策莫過于"助而不稅"。--什么是"助",什么是"稅",這可是個大問題。
大體說來,"助"和"稅"代表了新舊兩種土地制度。
"助"所代表的是古老的井田制(上本書里說過的),一塊土地劃個井字,這就分成了九份,八戶人家各自擁有周圍的八份,當中的那一份是公田。八家人耕種自己的田,收成是屬于自己的,同時還要一起出力來耕種公田,公田的收成是屬于公家的。這種井田制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也不一定,但儒家知識分子兩千多年以來是經(jīng)常在呼吁著恢復井田制的。
"稅"所代表的是當時實際的農(nóng)業(yè)政策,種田交糧,也就是農(nóng)業(yè)稅。農(nóng)業(yè)稅有交給地方的,也有交給中央的,孟子顯然不贊成這種稅制。
第五點,說的是"廛"的問題。
這里說的"廛"和前文的意思不同,不是指商鋪,而是指民居。所以,這一點說的也就是民政問題。孟子的意思是,一定要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在孟子的時代,國家加給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苛捐雜稅越來越多,征稅面也越來越廣,老百姓只承擔納稅的義務卻享受不到相應的納稅人權利--當然,孟子還不可能有這么現(xiàn)代的想法,但他畢竟覺得這社會現(xiàn)實距離自己的仁政理想越來越遠了。
孟子提出了五項比較具體的政治主張。
第一:統(tǒng)治者如果能夠尊重有德行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把人才都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那么天下的士人都該樂死了,誰不愿意到這樣的國家來應聘呢!
第二:市場給商販們提供攤位,卻不向他們收稅,如果有誰的貨物賣不出去,那就由國家依照法定價格收購以防止積壓。如果哪個國家能夠做到這點,那全天下的商人都得美死,擠破腦袋也要鉆到這個國家的市場去做買賣。
第三:關卡只負責盤查,查查過往旅客當中有沒有間諜、有沒有通緝犯、毒品販子和人販子什么的,但不要征收關稅,如果哪個國家能做到這點,那全天下的旅客還不都樂意從這個國家的道路上經(jīng)過嗎?
第四:這是農(nóng)民政策。政府對農(nóng)民只讓他們出一分力氣耕作公田,卻不向他們收農(nóng)業(yè)稅,如果哪個國家做到這點,全天下的農(nóng)民還不都跑到這個國家去種田嗎?
第五:如果哪個國家對老百姓不收人頭稅,也不收地稅,那全天下的老百姓還不蜂擁而來,全都心甘情愿地做這個國家的永久居民嗎?
孟子說:"以上這五點,如果哪個國家都能付諸實行的話,那其鄰國的老百姓都會把它視為父母之邦。假如鄰國的國君帶領這些老百姓攻打過來,那不就等于帶著他們?nèi)スゴ蛩麄兊母改该?,這要都能打勝仗那簡直是天方夜談了。明白了吧,做到這五點的國君就可以天下無敵,他們是天使,由他們來統(tǒng)一天下是不可能不成功的。"
孟子所講的這五點,涉及了一些當時的社會體制。那么久遠的年代里,稅是怎么收的,田是怎么種的,具體內(nèi)容都不可考,我們只能了解一個大概。
第一點容易理解,儒家歷來是主張"好人政府"的,不過我在上本書里已經(jīng)說過,孟子在這個問題上一向缺乏具體可行的意見。
第二點,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市場是什么樣子。我們知道,市場的形成一般都是自發(fā)的,老百姓漸漸集中到一個地方交換物品,這個地方漸漸就形成了市場,甚至還有最終形成城市的。但早期的市場卻一般都是官營的,民間色彩較少。
廛(讀作"纏"),《孟子》這里寫作:"市,廛而不征",《禮記》里也說過:"市,廛而不稅"。這里所說的"廛"大體相當于現(xiàn)代的商鋪。比如,王府井大街就相當于"市",一條商業(yè)街,這就是一個市場,你要在街上租一個鋪子賣貨,這鋪子就是你的"廛"。當你在王府井大街上租了一個"廛"開始做買賣的時候,你是要交錢的。
按照現(xiàn)代人的想法,你要交的至少應該是三份錢:一份是鋪子的租金,是交給鋪子的主人的;一份是向政府繳的營業(yè)稅;再一份則是要向市場管理者交管理費。也就是說,除了顧客之外,你至少還要和三方面的人打交道:鋪子的所有者(如果你是從人家手里承租或轉(zhuǎn)租的話)、工商、稅務,當然,可能有時候還要接觸城管和居委會,甚至是黑社會。
在古代,如果時間足夠久遠的話,這三份錢你都能省下:遠在商代和周代前期,工商業(yè)大都是官營的,大概要到春秋晚期,民營的工商業(yè)才終于出現(xiàn),而到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商業(yè)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了?,F(xiàn)在不少商家供奉關公和趙公元帥,把他們當財神,其實商人最牛的祖師爺應該是戰(zhàn)國的白圭。有人會覺得奇怪了:時間更早些的那位和西施泛舟五湖的范蠡不就是位超級大商人么?--但范蠡一是事跡不大可考,二是還真趕不上白圭。上本書里和孟子唱對手戲的主人公不是梁惠王么,白圭就是梁惠王手下的小弟,用后來的話說,就是紅頂商人,而紅頂商人的賺錢能力自然是普通商人望塵莫及的。
商業(yè)活動就這樣漸漸從官營擴展到民營,越發(fā)開始活躍起來,大小商賈們各找門路,大到倒騰鋼材,小到開個兩元店。我們說他們是"商賈",其實"商"和"賈"分別是兩種營生。有句老話叫"行商坐賈",也就是說,搞長途販運的是"商",開個小門臉做買賣的是"賈"。所以,"商"最常要打交道的是海關,"賈"最常要打交道的是工商稅務。
先來說說"賈"。隨著各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jīng)濟漸漸成為戰(zhàn)國各國主體經(jīng)濟之外的一項重要補充形式,所以,國家對商業(yè)活動投入了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有些國家開始對鋪子收稅了。"對鋪子收稅"的意思大概是:按鋪位收取定額的稅收,而不是按營業(yè)額的一定比例來收稅。孟子這里的意思大概是:由政府在市場上為"賈"們提供鋪位,按鋪位收些費用(估計大概相當于租金),但不要對營業(yè)額收稅,這就等于降低了經(jīng)營者的成本和風險,能夠有效地刺激商業(yè)發(fā)展。
夠有吸引力的了吧?但孟子覺得這還不夠,還要給商賈們以更大的政策保障。如果你在孟子的理想市場上做買賣,假如你搞到了一個"廛",賣"達客寧"洗面奶和"王治和"香水,你也許只需要到工商部門辦個手續(xù)就行了,廛的租金、政府的稅收和工商部門的管理費一概免除,如果在這樣的政策下你的貨還是賣不出去,那也不用著急,因為工商部門這時候會以一個合理的價格(但孟子也沒說怎樣才算合理)收購掉你所有的存貨(孟子也沒說收購來的存貨將會怎么處理),不會讓你因為商品積壓而蒙受經(jīng)濟損失。如果真有這樣一個市場,有幾個商人不愿意去呢?
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但凡稍微上了一點兒年紀的,全都既經(jīng)歷過計劃經(jīng)濟,也經(jīng)歷過市場經(jīng)濟,諸多經(jīng)驗積累下來,很難不對兩千多年孟子的這一烏托邦市場理想嗤之以鼻,但我們至少能夠從中知道,作為儒家圣賢的他老人家并不像一些后儒那樣盲目反對商業(yè)。
--且慢!難道孟老師的這套理論全是烏托邦么?也不盡然。那么,政府收購存貨的事情在現(xiàn)實世界中當真發(fā)生過么?
還真的發(fā)生過?,F(xiàn)在三四十歲的人可能還都記得小時候課堂上和課外讀物里都講過1929年美國的經(jīng)濟大蕭條: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chǎn)了太多的產(chǎn)品賣不出去,怎么辦呢,結果就把成噸成噸的牛奶倒進河里,把成千上萬頭豬趕進河里淹死……我還記得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小故事是:
一個煤礦工人的小女兒問媽媽:"天這么冷,我們怎么不生爐子???"
媽媽回答說:"我們買不起煤。"
小女兒接著問:"我們?yōu)槭裁促I不起煤呀?"
媽媽回答說:"因為你爸爸失業(yè)了。"
小女兒接著問:"爸爸為什么失業(yè)呀?"
媽媽回答說:"因為煤太多了。"
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還都有印象,現(xiàn)在回顧美國的這段歷史,原來倒牛奶之類的事情有一些居然是政府行為,也就是說,是政府收購了一部分資本家積壓的貨物,然后扭頭就給扔掉了。--這正是應對當時的經(jīng)濟危機的一個方法,其理論根據(jù)是凱恩斯的經(jīng)濟思想。
后來的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凱恩斯的思想幫助美國成功度過了經(jīng)濟危機--他老人家是主張政府干預的,要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之外再踩上政府的一只"看得見的腳"。這只"看得見的腳"的所作所為有時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最極端的表述是:雇一萬人挖溝,再雇一萬人把溝填上。當然,這種事到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政府最好還是多在這時候搞些基礎建設……就不多說凱恩斯了,反正大家看看,政府收購市場積壓貨物這種事情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烏托邦,即便在現(xiàn)代社會也還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所以,如果你想自豪一下的話,可以說孟子在凱恩斯的兩千年前就已經(jīng)提出了什么什么,嗯,這就像八卦和二進制的關系一樣。
孟子的第三點是說"關",這就是更多地有關"商"的政策了。
公孫丑對孟子說:"老師,您這輛車也太落伍了,才兩缸,排量才1.6,連長安街都上不了。"
孟子把臉一沉:"說鄒國話!"
公孫丑連忙改口:"我是說您這車,才兩匹馬拉著(兩缸),動力太小,馬也是小馬,每天排泄的馬糞才1.6斤(排量1.6),太不體面了。"
孟子問:"那你說怎么辦?"
公孫丑說:"學生聽說齊國剛出了新款奔馳,六缸的,4.2的排量,我看您也該換輛好車了。"
孟子點點頭:"你是說,齊國這新款車是六匹馬拉的、每天的馬糞排泄量是四斤二兩?"
公孫丑點頭:"不錯!"
孟子問:"多少錢?"
公孫丑說:"黃金一百噸。"
孟子勃然大怒:"呸!搶錢?。∧憬o我十噸黃金,我在前面當馬給你拉車!"
公孫丑一臉委屈:"這車在齊國本地只賣十斤金子,怎奈您老家鄒國的關稅壁壘太厲害,加上掌權的人賣指標,這才把價錢抬到這么高。"
孟子長嘆一聲:"你知道以前的關卡收多高的稅么?"
公孫丑搖頭:"不知道,想來肯定比現(xiàn)在要低吧?"
孟子說:"何止是低,以前根本是沒有關稅的。國家設立關卡的意義本來不在于借此征稅,只不過是要對過往行人盤查盤查罷了。"
看來,到了孟子的時代,關卡已經(jīng)由原本的盤查哨所變成收費站了,所以孟子才要呼吁抵制。
有人可能不理解:關稅收得越多,政府手里的錢也就越多,這不是很好的事嗎?孟子為什么要主張零關稅呢?難道他是主張純粹的自由貿(mào)易嗎?
--這問題當年孟子時代的人可能搞不明白,現(xiàn)代人卻研究出結果來了。關稅的征收,政府收入是大大的,生產(chǎn)者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而社會財富的總量卻減少了,消費者的利益卻受到損害了。咦,最后的結果居然是負數(shù)?!
這問題深究起來會很復雜,還牽涉著方方面面的數(shù)不清的問題,而且,孟子那是什么時代,到底不是市場經(jīng)濟,他那時候能夠樸素地想出零關稅的意義,這已經(jīng)很不簡單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點上再來驕傲一回,說孟子比薩繆爾森的自由貿(mào)易理論早了兩千多少多少年!而且,孟子還是WTO最早的創(chuàng)意人!
第四點,農(nóng)民問題。
當時的社會,不嫌人多,只怕人少,所以各國都想方設法把別國的人吸引到自己的地盤里來,孟子這里出的也是這種主意。孟子認為,要想把天下的農(nóng)民都吸引過來,最好的政策莫過于"助而不稅"。--什么是"助",什么是"稅",這可是個大問題。
大體說來,"助"和"稅"代表了新舊兩種土地制度。
"助"所代表的是古老的井田制(上本書里說過的),一塊土地劃個井字,這就分成了九份,八戶人家各自擁有周圍的八份,當中的那一份是公田。八家人耕種自己的田,收成是屬于自己的,同時還要一起出力來耕種公田,公田的收成是屬于公家的。這種井田制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也不一定,但儒家知識分子兩千多年以來是經(jīng)常在呼吁著恢復井田制的。
"稅"所代表的是當時實際的農(nóng)業(yè)政策,種田交糧,也就是農(nóng)業(yè)稅。農(nóng)業(yè)稅有交給地方的,也有交給中央的,孟子顯然不贊成這種稅制。
第五點,說的是"廛"的問題。
這里說的"廛"和前文的意思不同,不是指商鋪,而是指民居。所以,這一點說的也就是民政問題。孟子的意思是,一定要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在孟子的時代,國家加給老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苛捐雜稅越來越多,征稅面也越來越廣,老百姓只承擔納稅的義務卻享受不到相應的納稅人權利--當然,孟子還不可能有這么現(xiàn)代的想法,但他畢竟覺得這社會現(xiàn)實距離自己的仁政理想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