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在中國國內(nèi)的困難預示著在國外存在同樣災難。對內(nèi)和對外政策的特點都是缺乏控制。忽必烈曾經(jīng)執(zhí)行過的平衡式行政權威仿佛已不復存在??紤]不周的失策幾乎成為慣例,不再是例外。無論作為中國皇帝還是作為汗中之汗,忽必烈都面臨著無情的壓力,不得不用擴大疆域的辦法來證明他的品質、優(yōu)點和敏銳。因此,他進行了幾次考慮不周的莽撞的對外冒險。
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這種冒險中最突出的是對日本的又一次遠征。在1274年的第一次遠征失敗以及日本幕府將軍多次斷然拒絕向中國派出進貢使團之后,忽必烈準備對日本發(fā)起另一次入侵。但是,七年后他才得以派出一支遠征軍,只有在平定南宋之后他才能夠把注意力轉向日本。
為這次出征忽必烈選擇了多民族的統(tǒng)帥——一位高麗人是水軍將領,范文虎是漢軍將領,忻都則是蒙古軍將領。他為他的將領準備了一支強大的入侵力量:10萬軍隊、1.5萬名高麗水軍和900艘船。[1]
元朝軍事統(tǒng)帥計劃對日本島施行兩路攻擊(見地圖35)。4萬名士兵從中國北部出發(fā),由高麗船運到壹歧島,與從福建泉州出發(fā)的軍隊會合,然后聯(lián)合向日本的其他地方發(fā)起進攻。然而,因為規(guī)模較大的南路軍的延誤,1281年春季北路軍單獨出發(fā)。6月,北路軍占領壹歧島,并且接著向九州島進軍。同時,南路軍最后完成準備并向九州的集合地出發(fā)。依靠一支這樣強大的軍隊和這種勢頭,勝利應該牢牢在握。[2]
然而這次遠征悲慘地失敗了。蒙古統(tǒng)帥和漢人指揮官之間的緊張狀態(tài)削弱了遠征軍。作為出征軍主體的漢軍與這場戰(zhàn)爭沒有重大利害關系,所以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未能盡力發(fā)揮作用。此外,在九州登陸之后,他們沒有采取防范敵人或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措施,他們不得不宿營于開闊地,沒有給他們提供既可防御又能向敵人發(fā)起突襲的城堡、要塞或城市。兩支軍隊幾乎戰(zhàn)斗了兩個
月,但是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勝負。接著一場自然災害使蒙古人的希望破滅。1281年8月15日,一場臺風襲擊九州海岸,在這場風暴中蒙古軍隊幾乎損失一半的力量。日本人堅持認為這場臺風是蒼天為保護他們的國家送來的,它是一場“神風”,是蒼天保佑不讓日本的敵人征服和占領日本國土。
這場失敗對于蒙古人是一次災難性的打擊。這場失敗打破了其戰(zhàn)無不勝的神話,忽必烈的臣民現(xiàn)在認識到蒙古人是脆弱的。蒙古人力量的主要基礎之一——他們給對手造成恐懼的心理優(yōu)勢——即使沒有毀掉也大大動搖了。最大的損害是這場遠征中的龐大開支,它馬上造成一些稅收問題,迫使忽必烈轉向漢人憎恨和鄙視的阿合馬及盧世榮等財政官員。忽必烈的努力再次暴露他在財政策略上缺乏控制,這在13世紀80年代尤為顯著。
在南亞的戰(zhàn)爭
同樣,忽必烈在南亞的戰(zhàn)爭大都未經(jīng)過深思熟慮并且造成了毀滅性的挫折。這些遠征是為滿足蒙古人傳統(tǒng)的擴張野心以及忽必烈的個人需要,他要通過新的征服對他的合法性提供更堅實的基礎。但是他和他的朝廷都沒有考慮到蒙古人全然不習慣熱帶的酷熱和多雨、稠密的叢林以及熱帶疾病。
早在13世紀70年代(見地圖36),在東南亞已爆發(fā)第一次戰(zhàn)爭。1273年,忽必烈向緬甸的蒲甘王朝派出三位使者,要求蒲甘王朝向中國進貢。自稱為“3600萬戰(zhàn)士的最高統(tǒng)帥和每日300盤咖喱菜的巨食者”和擁有3000名嬪妃[3] 自負的暴君那羅提訶波國王,處死了這三位膽敢向他提議對大汗恭順的不幸使者。1277年忽必烈下令他最信任的回回侍從賽典赤·贍思丁的兒
子納速剌丁率軍遠征,為三位使者的被害報仇。在關鍵的戰(zhàn)斗中,那羅提訶波具有使用大象的優(yōu)勢。納速剌丁命令他的弓箭手瞄準毫無防護的大象。大象潰散,形勢轉為有利于蒙古人。[4] 但是沒有抓住那羅提訶波本人,在沒有徹底平定蒲甘的情況下,納速剌丁返回中國。
接著忽必烈轉向占城(大致相當于今天的越南南部),占城的國王阇耶辛訶跋摩(Jaya Indravarman)四世和蒙古人是敵對的。這位占城國王拒絕向元朝進貢并且斥責忽必烈的幾位使者。忽必烈的反應是于1281年派遣廣東一位主要官員唆都進行討伐。唆都率領100艘戰(zhàn)船和5000名士兵的軍隊在占城的海岸登陸,但是這位國王采用游擊戰(zhàn)阻止蒙古人的前進。接著忽必烈決定尋求安南(今越南北方)的合作,以反對安南的南方鄰居。盡管已向忽必烈的朝廷派出使者,但是安南國王陳日烜不想讓蒙古軍隊通過他們的領土到達占城,他激烈抵抗由唆都和忽必烈的兒子脫歡率領的蒙古軍隊。游擊戰(zhàn)、炎熱和疾病使入侵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在越南邊境思明(Ssu-ming)的決定性戰(zhàn)斗中,蒙古人被擊敗,唆都戰(zhàn)死。
1286年和1287年進行的由納速剌丁和忽必烈的孫子也先帖木兒率領、后來脫歡亦加入的第二次遠征,甚至到達河內(nèi),但是由于炎熱和不利的環(huán)境被迫撤軍,這使忽必烈大發(fā)雷霆。但是安南國王和占城國王認識到如果他們不答應對大汗形式上的承認,蒙古人會繼續(xù)侵擾,因此他們開始進貢,從而蒙古人在80年代后期結束了對他們的遠征。[5] 1287年,忽必烈派他的孫子也先帖木兒再次討伐蒲甘“傲慢”的國王。這次戰(zhàn)爭是成功的,國王那羅提訶波被推翻,而他的繼任者向蒙古朝廷進貢。但是這次遠征耗費巨大,并且很難說蒙古人的花費是有道理的。
更著名的和更驚人的對爪哇的戰(zhàn)爭,也難以證明是有道理的。1289年,忽必烈派出一位名叫孟琪的使者要求爪哇屈服。爪哇國王葛達那加剌害怕元朝奪去他對東南亞香料貿(mào)易的控制,以在這位不幸的使節(jié)臉上刺字作為答復。忽必烈利用這個事件作為發(fā)動對爪哇的軍事遠征的借口??磥硭麤]有從對日本的海上遠征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他再次裝備一支龐大的遠航軍隊去懲罰對他的使者采取暴力的統(tǒng)治者。1292年遠征軍從泉州出發(fā),第二年年初大部分軍隊在爪哇登陸。由于爪哇的反叛軍隊趁機對葛達那加剌的薄弱地區(qū)發(fā)起進攻并且殺死這位國王,最初遠征軍極為成功。葛達那加剌的女婿韋查耶王子向蒙古軍隊“降服”,并且保證幫助他們粉碎反叛。他這樣做了但接著又背叛蒙古遠征軍。他伏擊一支龐大蒙古軍隊,迫使其他軍隊撤退并且返回中國。[6] 忽必烈的又一次遠征遭到失敗,遠征的巨大開支又在朝廷日益嚴重的財政問題上火上澆油。
吐蕃和東北的叛亂
在忽必烈理應直接管轄的地區(qū)爆發(fā)叛亂也許進一步加劇了他的逐步失控。這些對他的權威的挑戰(zhàn)對忽必烈要求作為中國皇帝及帝國大汗是沉重的打擊。忽必烈的最堅定可靠的吐蕃同盟者八思巴1280年去世,幾年后在吐蕃發(fā)生第一次暴亂。1285年八思巴的薩斯迦教派的對手必里公教派反叛,1290年忽必烈必須派出一支懲罰性的軍隊去恢復薩斯迦教派的權威,也就是恢復蒙古人的權威。[7] 第二次叛亂在東北爆發(fā),由東北的蒙古指揮官乃顏領導,乃顏和忽必烈在中亞的敵人海都結盟。忽必烈肯定認為乃顏的威脅至關重要,因為他本人親自率軍征討這位叛將。馬可·波羅聲稱他的軍隊由46萬人組成,這肯定是一個極其夸大的數(shù)字。[8] 無論如何,忽必烈征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盡管年老有病,他自己仍然坐在安置在四頭大象背上的轎子里親自前往戰(zhàn)場。1287年秋天,雙方相遇,在一整天戰(zhàn)斗中雙方勢均力敵,但是傍晚形勢轉而對聶思脫里教徒乃顏不利。忽必烈抓住他并且將他處死。
[1] [653]《元史》,卷11,第226、228頁。
?。?] 在[661]陳邦瞻的《元史紀事本末》中,有關于這次征日本的簡述,頗有用處,見第25—31頁。
?。?] [338]謝利·邁登斯、卡爾·邁登斯:《陽光城:難得訪問的緬甸蒲甘城》,第79頁。
?。?] [328]慕阿德、伯希和:《馬可·波羅游記》,第1卷,第289—290頁。
?。?] [653]《元史》,卷14,第286、289、303頁;卷15,第311、326—327、330頁;卷16,第333頁。
[6] 關于蒙古人對爪哇的遠征,見已經(jīng)過時但還未能完全被取代的[160] W.P.格羅內(nèi)瓦特:《1293年蒙古人對爪哇的征服》。
[7] [545]特里爾·V.懷利:《吐蕃的第一個蒙古征服者再釋》,第131—132頁。
?。?] 見[373]伯希和:《〈馬可·波羅游記〉注釋》,第2卷,第788—789頁:[330]閔宣化:《蒙古諸王乃顏》。
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這種冒險中最突出的是對日本的又一次遠征。在1274年的第一次遠征失敗以及日本幕府將軍多次斷然拒絕向中國派出進貢使團之后,忽必烈準備對日本發(fā)起另一次入侵。但是,七年后他才得以派出一支遠征軍,只有在平定南宋之后他才能夠把注意力轉向日本。
為這次出征忽必烈選擇了多民族的統(tǒng)帥——一位高麗人是水軍將領,范文虎是漢軍將領,忻都則是蒙古軍將領。他為他的將領準備了一支強大的入侵力量:10萬軍隊、1.5萬名高麗水軍和900艘船。[1]
元朝軍事統(tǒng)帥計劃對日本島施行兩路攻擊(見地圖35)。4萬名士兵從中國北部出發(fā),由高麗船運到壹歧島,與從福建泉州出發(fā)的軍隊會合,然后聯(lián)合向日本的其他地方發(fā)起進攻。然而,因為規(guī)模較大的南路軍的延誤,1281年春季北路軍單獨出發(fā)。6月,北路軍占領壹歧島,并且接著向九州島進軍。同時,南路軍最后完成準備并向九州的集合地出發(fā)。依靠一支這樣強大的軍隊和這種勢頭,勝利應該牢牢在握。[2]
然而這次遠征悲慘地失敗了。蒙古統(tǒng)帥和漢人指揮官之間的緊張狀態(tài)削弱了遠征軍。作為出征軍主體的漢軍與這場戰(zhàn)爭沒有重大利害關系,所以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未能盡力發(fā)揮作用。此外,在九州登陸之后,他們沒有采取防范敵人或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措施,他們不得不宿營于開闊地,沒有給他們提供既可防御又能向敵人發(fā)起突襲的城堡、要塞或城市。兩支軍隊幾乎戰(zhàn)斗了兩個
月,但是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勝負。接著一場自然災害使蒙古人的希望破滅。1281年8月15日,一場臺風襲擊九州海岸,在這場風暴中蒙古軍隊幾乎損失一半的力量。日本人堅持認為這場臺風是蒼天為保護他們的國家送來的,它是一場“神風”,是蒼天保佑不讓日本的敵人征服和占領日本國土。
這場失敗對于蒙古人是一次災難性的打擊。這場失敗打破了其戰(zhàn)無不勝的神話,忽必烈的臣民現(xiàn)在認識到蒙古人是脆弱的。蒙古人力量的主要基礎之一——他們給對手造成恐懼的心理優(yōu)勢——即使沒有毀掉也大大動搖了。最大的損害是這場遠征中的龐大開支,它馬上造成一些稅收問題,迫使忽必烈轉向漢人憎恨和鄙視的阿合馬及盧世榮等財政官員。忽必烈的努力再次暴露他在財政策略上缺乏控制,這在13世紀80年代尤為顯著。
在南亞的戰(zhàn)爭
同樣,忽必烈在南亞的戰(zhàn)爭大都未經(jīng)過深思熟慮并且造成了毀滅性的挫折。這些遠征是為滿足蒙古人傳統(tǒng)的擴張野心以及忽必烈的個人需要,他要通過新的征服對他的合法性提供更堅實的基礎。但是他和他的朝廷都沒有考慮到蒙古人全然不習慣熱帶的酷熱和多雨、稠密的叢林以及熱帶疾病。
早在13世紀70年代(見地圖36),在東南亞已爆發(fā)第一次戰(zhàn)爭。1273年,忽必烈向緬甸的蒲甘王朝派出三位使者,要求蒲甘王朝向中國進貢。自稱為“3600萬戰(zhàn)士的最高統(tǒng)帥和每日300盤咖喱菜的巨食者”和擁有3000名嬪妃[3] 自負的暴君那羅提訶波國王,處死了這三位膽敢向他提議對大汗恭順的不幸使者。1277年忽必烈下令他最信任的回回侍從賽典赤·贍思丁的兒
子納速剌丁率軍遠征,為三位使者的被害報仇。在關鍵的戰(zhàn)斗中,那羅提訶波具有使用大象的優(yōu)勢。納速剌丁命令他的弓箭手瞄準毫無防護的大象。大象潰散,形勢轉為有利于蒙古人。[4] 但是沒有抓住那羅提訶波本人,在沒有徹底平定蒲甘的情況下,納速剌丁返回中國。
接著忽必烈轉向占城(大致相當于今天的越南南部),占城的國王阇耶辛訶跋摩(Jaya Indravarman)四世和蒙古人是敵對的。這位占城國王拒絕向元朝進貢并且斥責忽必烈的幾位使者。忽必烈的反應是于1281年派遣廣東一位主要官員唆都進行討伐。唆都率領100艘戰(zhàn)船和5000名士兵的軍隊在占城的海岸登陸,但是這位國王采用游擊戰(zhàn)阻止蒙古人的前進。接著忽必烈決定尋求安南(今越南北方)的合作,以反對安南的南方鄰居。盡管已向忽必烈的朝廷派出使者,但是安南國王陳日烜不想讓蒙古軍隊通過他們的領土到達占城,他激烈抵抗由唆都和忽必烈的兒子脫歡率領的蒙古軍隊。游擊戰(zhàn)、炎熱和疾病使入侵者付出沉重的代價。在越南邊境思明(Ssu-ming)的決定性戰(zhàn)斗中,蒙古人被擊敗,唆都戰(zhàn)死。
1286年和1287年進行的由納速剌丁和忽必烈的孫子也先帖木兒率領、后來脫歡亦加入的第二次遠征,甚至到達河內(nèi),但是由于炎熱和不利的環(huán)境被迫撤軍,這使忽必烈大發(fā)雷霆。但是安南國王和占城國王認識到如果他們不答應對大汗形式上的承認,蒙古人會繼續(xù)侵擾,因此他們開始進貢,從而蒙古人在80年代后期結束了對他們的遠征。[5] 1287年,忽必烈派他的孫子也先帖木兒再次討伐蒲甘“傲慢”的國王。這次戰(zhàn)爭是成功的,國王那羅提訶波被推翻,而他的繼任者向蒙古朝廷進貢。但是這次遠征耗費巨大,并且很難說蒙古人的花費是有道理的。
更著名的和更驚人的對爪哇的戰(zhàn)爭,也難以證明是有道理的。1289年,忽必烈派出一位名叫孟琪的使者要求爪哇屈服。爪哇國王葛達那加剌害怕元朝奪去他對東南亞香料貿(mào)易的控制,以在這位不幸的使節(jié)臉上刺字作為答復。忽必烈利用這個事件作為發(fā)動對爪哇的軍事遠征的借口??磥硭麤]有從對日本的海上遠征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他再次裝備一支龐大的遠航軍隊去懲罰對他的使者采取暴力的統(tǒng)治者。1292年遠征軍從泉州出發(fā),第二年年初大部分軍隊在爪哇登陸。由于爪哇的反叛軍隊趁機對葛達那加剌的薄弱地區(qū)發(fā)起進攻并且殺死這位國王,最初遠征軍極為成功。葛達那加剌的女婿韋查耶王子向蒙古軍隊“降服”,并且保證幫助他們粉碎反叛。他這樣做了但接著又背叛蒙古遠征軍。他伏擊一支龐大蒙古軍隊,迫使其他軍隊撤退并且返回中國。[6] 忽必烈的又一次遠征遭到失敗,遠征的巨大開支又在朝廷日益嚴重的財政問題上火上澆油。
吐蕃和東北的叛亂
在忽必烈理應直接管轄的地區(qū)爆發(fā)叛亂也許進一步加劇了他的逐步失控。這些對他的權威的挑戰(zhàn)對忽必烈要求作為中國皇帝及帝國大汗是沉重的打擊。忽必烈的最堅定可靠的吐蕃同盟者八思巴1280年去世,幾年后在吐蕃發(fā)生第一次暴亂。1285年八思巴的薩斯迦教派的對手必里公教派反叛,1290年忽必烈必須派出一支懲罰性的軍隊去恢復薩斯迦教派的權威,也就是恢復蒙古人的權威。[7] 第二次叛亂在東北爆發(fā),由東北的蒙古指揮官乃顏領導,乃顏和忽必烈在中亞的敵人海都結盟。忽必烈肯定認為乃顏的威脅至關重要,因為他本人親自率軍征討這位叛將。馬可·波羅聲稱他的軍隊由46萬人組成,這肯定是一個極其夸大的數(shù)字。[8] 無論如何,忽必烈征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盡管年老有病,他自己仍然坐在安置在四頭大象背上的轎子里親自前往戰(zhàn)場。1287年秋天,雙方相遇,在一整天戰(zhàn)斗中雙方勢均力敵,但是傍晚形勢轉而對聶思脫里教徒乃顏不利。忽必烈抓住他并且將他處死。
[1] [653]《元史》,卷11,第226、228頁。
?。?] 在[661]陳邦瞻的《元史紀事本末》中,有關于這次征日本的簡述,頗有用處,見第25—31頁。
?。?] [338]謝利·邁登斯、卡爾·邁登斯:《陽光城:難得訪問的緬甸蒲甘城》,第79頁。
?。?] [328]慕阿德、伯希和:《馬可·波羅游記》,第1卷,第289—290頁。
?。?] [653]《元史》,卷14,第286、289、303頁;卷15,第311、326—327、330頁;卷16,第333頁。
[6] 關于蒙古人對爪哇的遠征,見已經(jīng)過時但還未能完全被取代的[160] W.P.格羅內(nèi)瓦特:《1293年蒙古人對爪哇的征服》。
[7] [545]特里爾·V.懷利:《吐蕃的第一個蒙古征服者再釋》,第131—132頁。
?。?] 見[373]伯希和:《〈馬可·波羅游記〉注釋》,第2卷,第788—789頁:[330]閔宣化:《蒙古諸王乃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