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元錫,字汝極,江西南城人。十五歲喪父,十七歲行“社倉法”,對鄉(xiāng)里貧民賑濟。向同邑人羅汝芳登門求教,去吉安向有德行、有學問的前輩求學。嘉靖三十四年(1555)鄉(xiāng)試中舉,又從鄒守益、劉邦采、劉陽等這些素有聲望的學者討論學問。后不參加會試,閉門著述時達三十年,對《五經(jīng)》均有著述,廣大精深,學者稱他“谷先生”。
休寧的范淶為南城知縣時,器重元錫。范淶后為南昌知府,萬歷十六年(1588)入京朝見皇帝時,向朝廷舉薦元錫及劉元卿、章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趙用賢也奏請聘用元錫,如以前聘用吳與弼、陳獻章一樣。朝廷旨令當?shù)毓俑驮a到部考試,元錫堅決不肯。第二年,御史王道顯又舉薦元錫、元卿,且請仿效祖宗征用的前例,不必送部考試。這時,元錫有病,朝廷詔令地方政府,待病愈送部,元錫仍未去。萬歷二十一年,巡按御史秦大夔又舉薦二人,詔令征為翰林待詔。地方官府催他起程,但剛離家即卒。本鄉(xiāng)人民稱他為“文統(tǒng)先生”。
元錫之學,淵源于王守仁,但又不完全秉承守仁的學說。當時,心學盛行,認為感到世界空虛無物才是學問,否則就沒有什么深奧之處。九容、九思、四教、六藝都是做學問的桎梏,元錫極力排斥。他生平博覽群書,而歸宗于《六經(jīng)》。所著《五經(jīng)繹》、《函史上下編》、《皇明書》,均流行于世。
休寧的范淶為南城知縣時,器重元錫。范淶后為南昌知府,萬歷十六年(1588)入京朝見皇帝時,向朝廷舉薦元錫及劉元卿、章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趙用賢也奏請聘用元錫,如以前聘用吳與弼、陳獻章一樣。朝廷旨令當?shù)毓俑驮a到部考試,元錫堅決不肯。第二年,御史王道顯又舉薦元錫、元卿,且請仿效祖宗征用的前例,不必送部考試。這時,元錫有病,朝廷詔令地方政府,待病愈送部,元錫仍未去。萬歷二十一年,巡按御史秦大夔又舉薦二人,詔令征為翰林待詔。地方官府催他起程,但剛離家即卒。本鄉(xiāng)人民稱他為“文統(tǒng)先生”。
元錫之學,淵源于王守仁,但又不完全秉承守仁的學說。當時,心學盛行,認為感到世界空虛無物才是學問,否則就沒有什么深奧之處。九容、九思、四教、六藝都是做學問的桎梏,元錫極力排斥。他生平博覽群書,而歸宗于《六經(jīng)》。所著《五經(jīng)繹》、《函史上下編》、《皇明書》,均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