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德,字崇一,泰和人。剛二十歲就鄉(xiāng)試中舉。后去贛南,拜王守仁為師,兩次不參加會試。嘉靖二年(1523),會試策問中有詆毀王守仁的意思,德與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闡發(fā)老師的學術(shù),但不偏袒,結(jié)果進士及第,授六安州知州。他在六安建立了“龍津書院”。聚集生徒講學。后調(diào)入北京任刑部員外郎。嘉靖六年,詔令選擇朝中有學問和有德行者為翰林,于是改德為編修。后調(diào)任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設(shè)置講亭,集國子生與四方學者在那里論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寶卿。隨后,召入京為太仆少卿。為便于奉養(yǎng)父母,又調(diào)任南京鴻臚卿。父死,守孝期滿,仍留家奉養(yǎng)母親。此時,與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每日講學。其后,被薦舉起任原官,又轉(zhuǎn)任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掌管詹事府。
母親去世,歸家服喪,期未滿即起用為禮部尚書,但等到服喪期滿才赴任。當時,遲遲不立皇太子,因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二龍不相見”之說,諱言立皇太子之事。德懇請建儲。世宗詔令裕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德則認為太子不應(yīng)出京。世宗不許。德奏道“:《會典》關(guān)于婚禮中說,太子結(jié)婚曰‘承宗’,分藩諸王結(jié)婚曰‘承家’。今裕王是承宗還是承家?”世宗不高興地說:“既然是王禮,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冊立裕王為太子?”德立即準備冊立禮儀。帝更加不高興,然知德的忠誠,便原諒了他。裕王的母親康妃杜氏死,德奏按成化朝紀淑妃的成例喪葬。帝不從。
當時,德與徐階、聶豹、程文德都是飽學之士,居顯要地位。他們集四方名士于靈濟宮,共同討論“良知”之學,聚會者有五千人。都城講學以此為盛。
德風度溫和,學問講求實際,不尚空談。皇帝很晚才了解他,將任用他掌握大權(quán)時,德卻突然去世。贈太子少保,謚文莊。
母親去世,歸家服喪,期未滿即起用為禮部尚書,但等到服喪期滿才赴任。當時,遲遲不立皇太子,因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二龍不相見”之說,諱言立皇太子之事。德懇請建儲。世宗詔令裕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德則認為太子不應(yīng)出京。世宗不許。德奏道“:《會典》關(guān)于婚禮中說,太子結(jié)婚曰‘承宗’,分藩諸王結(jié)婚曰‘承家’。今裕王是承宗還是承家?”世宗不高興地說:“既然是王禮,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冊立裕王為太子?”德立即準備冊立禮儀。帝更加不高興,然知德的忠誠,便原諒了他。裕王的母親康妃杜氏死,德奏按成化朝紀淑妃的成例喪葬。帝不從。
當時,德與徐階、聶豹、程文德都是飽學之士,居顯要地位。他們集四方名士于靈濟宮,共同討論“良知”之學,聚會者有五千人。都城講學以此為盛。
德風度溫和,學問講求實際,不尚空談。皇帝很晚才了解他,將任用他掌握大權(quán)時,德卻突然去世。贈太子少保,謚文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