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晟,字晦德,漳州鎮(zhèn)海衛(wèi)人。最初參加鄉(xiāng)試時,聽說官府防察過嚴,不按禮節(jié)對待士人,深以為恥辱,激憤之下拒絕參加考試,從此潛心圣賢之學。讀《大學或問》,見朱子反復強調(diào)主敬,乃知“敬”為《大學》的起點和基礎(chǔ)。又得程子‘主一’之說,便專心研究,他說“:《大學》的誠意是鐵門關(guān),‘主一’二字是開關(guān)的玉鑰匙?!碧祉樁?1458)至朝廷呈送其《程朱正學纂要》。該書首先采用程氏學說的體制,其次采取朱子的論述,再次做二圖,一圖說明圣人的思維隨天地一同運行,一圖說明治學的思想要遵循天地運行規(guī)律,最終落腳于推舉賢明導師,輔助太子,重視教育。朝廷命禮部討論書中的建議,但為侍郎鄒干擱置不辦。真晟回到家中,聞知臨川吳與弼在本鄉(xiāng)講學,便去請教,路過南昌在張元禎家留宿,倆人談論后,元禎大加推崇,對他說:“圣人之道,自程朱以后,只有先生得其真義,至于康齋(吳與弼),不可求見,也不必求見?!庇谑撬终刍馗=?,深思靜坐,自號“漳南布衣”。成化十年(1474)逝世,終年六十四歲。
真晟沒有拜過師,只是從流傳下來的經(jīng)書中得到學問。他自己感到居于海濱偏僻之地,應出去訪求當世學者,雖未同吳與弼討論過學問,但二人學說頗相近似。
真晟沒有拜過師,只是從流傳下來的經(jīng)書中得到學問。他自己感到居于海濱偏僻之地,應出去訪求當世學者,雖未同吳與弼討論過學問,但二人學說頗相近似。